(完整word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1 KB
- 文档页数:4
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流程。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应急管理小组组长:彭鹏副组长:代作进成员:周瑞雪罗兰代丽刘静杨燕三、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一)医护人员应当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
(二)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三)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隔离衣。
(四)医务人员在处理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受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
(五)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感染性物质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六)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四、各部门职责与工作流程(一)医护办、院感科、负责组织职业暴露后的评估及预防性用药。
(二)医护办:负责检查、落实临床各部门有关预防职业暴露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三)检验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的检测工作。
(四)药事办: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保管和发放。
(五)后勤保障部: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临床有关防护用品与物质准备。
(六)院感办:1、立即及时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制定防护措施。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病毒的危险,保障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湖南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的本预案。
一、成立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二、对HIV患者进行标本送检检查,主管医师要告知检验科。
三、检验科对临床送检标本HIV初筛(+)时,要及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科室并及时送标本到上级单位进行确诊实验,以便做好预防控制和网络直报工作。
四、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五、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以便追踪观察治疗。
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污染源的HIV阳性,则补救处理措施按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执行,并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
七、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征得领导同意后可去相关科室进行免费检查、治疗。
八、发生HBV暴露后,经医院感染科调查审核后,受伤医务人员可免费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乙肝疫苗。
第二篇: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一、编制目的为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保障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职业暴露。
二、编制依据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三、适用范围检验科内的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非预防性接触四、组织机构(一)人员构成:组长:田永丽副组长:李阳,段弘张建强凌海峰成员:何斌(二)工作职责1协调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工作,2组织科室人员加强生物安全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完整版)contents •应急预案概述•职业暴露风险识别与评估•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应急处置流程•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培训演练与考核评价机制•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计划目录应急预案概述01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与健康,防止职业暴露导致的危害。
规范医院职业暴露应急管理和处置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促进医院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完善,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目的和意义适用范围及对象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岗位和人员。
适用对象医护人员、医学实验室人员、保洁人员等所有可能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
制定依据和原则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制定原则预防为主、科学应对、依法依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职业暴露风险识别与02评估通过向医护人员发放问卷,收集职业暴露相关信息,识别潜在风险。
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历史数据分析深入医疗工作现场,观察医护人员操作过程,发现可能导致职业暴露的风险点。
对医院过往职业暴露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风险特征和规律。
030201风险识别方法暴露源性质暴露途径暴露时间个体防护措施风险评估标准01020304评估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毒性等危害因素。
分析暴露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途径发生。
考虑暴露时间长短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评估医护人员是否采取了正确的防护措施。
涉及高度传染性病原体、剧毒物质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职业暴露事件。
高风险涉及中度传染性病原体、有害物质等,可能引发一定危害的职业暴露事件。
中风险涉及低度传染性病原体、普通物质等,危害较小的职业暴露事件。
低风险风险等级划分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03设立应急指挥部制定应急预案指挥协调资源调配应急指挥部设置与职责由医院领导担任总指挥,成员包括医务、护理、院感、疾控、后勤等部门负责人。
在职业暴露事件发生时,负责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执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院所有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等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三、职业暴露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锐器刺伤、割伤等,可能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情况。
四、应急预案组成1. 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医院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工作。
2. 应急处理流程(1)发现职业暴露后,立即向医院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
(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3)对暴露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暴露时间、暴露源、暴露部位、暴露程度等。
(4)根据暴露情况,对暴露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隔离、观察、预防性用药等。
(5)对暴露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
(6)对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3. 预防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规范医疗行为。
(3)合理配置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使用合格的防护用品。
(4)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5)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确保暴露事件得到及时上报和处理。
五、应急处理措施1. 暴露后局部处理(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
(2)污染眼部等黏膜时,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
(3)如有伤口,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4)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 预防性用药(1)根据暴露源和暴露程度,为暴露者提供预防性用药。
(2)暴露者应在暴露后24小时内接受预防性用药。
(3)预防性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一、目的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风险,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患者的医疗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三、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感染性物质、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而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
职业暴露分为感染性暴露、有害物质暴露和放射性暴露。
四、应急预案的启动1. 当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2.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提供详细信息。
3. 所在科室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并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
五、应急处理流程1. 感染性暴露(1)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暴露部位,必要时用消毒液消毒。
(2)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3)根据暴露的病原体,接受相应的疫苗接种和抗生素治疗。
2. 有害物质暴露(1)立即脱离暴露现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根据有害物质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解毒、排毒措施。
(3)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3. 放射性暴露(1)立即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并撤离暴露现场。
(2)清洗污染的衣物和皮肤,并采取相应的放射性防护措施。
(3)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六、后期处理1. 医疗机构应组织专家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2. 医疗机构应根据职业暴露的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3. 医疗机构应根据职业暴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职业暴露的再次发生。
七、培训和演练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的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八、记录和报告1.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暴露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处理情况,并及时向医疗机构报告。
一、背景执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职业活动中,因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物质,导致自身健康受到威胁的一种情况。
为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应对职业暴露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预案的执行。
2. 小组成员包括:组长、副组长、医疗组长、护理组长、感染管理科负责人、医务科负责人等。
3. 各成员职责:(1)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工作。
(2)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日常事务处理。
(3)医疗组长:负责医疗暴露事件的应急处理和预防。
(4)护理组长:负责护理暴露事件的应急处理和预防。
(5)感染管理科负责人:负责监测、报告和调查职业暴露事件。
(6)医务科负责人:负责协调、指导和支持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工作。
四、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流程1. 立即处理(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 报告与登记(1)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抽取暴露人员血标本送检及详细登记、上报。
(2)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暴露性质作出判断,并向分管院长、疾控中心报告。
3. 预防性用药(1)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
(2)预防性用药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4. 随访与监测(1)对暴露人员采取血样进行检验,详细登记和报告。
(2)定期随访,监测暴露人员的健康状况。
五、预防措施1. 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传染性物质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为了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性疾病的防护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主管业务副院长组员:院感科、医务处、护理部、药剂科及检验科主任二、职责组长负责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的全面工作;院感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预防治疗及处理工作,并对职业安全防护措施予以指导;医务科负责组织职业暴露后的评估及预防用药治疗工作;护理部负责检查、落实临床各科室有关预防职业暴露防护物品的配备情况;检验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的检测工作;药剂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的发放工作。
三、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四、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一、预案背景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暴露的风险日益增加。
为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应对职业暴露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免受职业暴露伤害。
2. 降低职业暴露导致的感染风险。
3. 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
四、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小组,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协调、监督和检查。
2. 小组成员:(1)组长: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2)副组长:由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负责人担任;(3)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设备科等相关人员担任。
五、预案内容1.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2)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操作前后洗手;(3)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4)合理使用锐器,减少锐器伤的发生;(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2. 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流程(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2)科室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3)暴露人员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暴露情况;(4)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5)对暴露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测,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6)做好暴露人员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心理支持。
3. 职业暴露档案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职业暴露档案,详细记录暴露时间、地点、暴露方式、暴露剂量、暴露者信息、检测结果等;(2)档案应保密,不得随意泄露;(3)档案保存期限为5年。
六、预案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由医疗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2. 各科室负责人应加强对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流程的落实;3.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完善预案。
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切实落实职业暴露处置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等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成立由分管院长任组长,总院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北城医院分管院长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部分专家组成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预防被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病原体感染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一)医务人员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操作时要求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发生破损,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
(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存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五)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一)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XX医院院感科监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目的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状况,成立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流程。
二、范围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伤皮肤,有被感染可能性的情况,启动本预案。
三、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
四、组织架构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主管院长组员:感染管理科科长、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检验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专干。
五、职责(一)负责本预案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
(二)为职业暴露者进行登记、处置、随访等。
(三)发生重大职业暴露及时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并向全院公布。
(四)负责协助疾控部门完成职业暴露追踪及传染病专家评估、预防用药等。
六、应急流程(一)紧急局部处理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或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暴露的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禁止局部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二)报告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报告科主任,护士报告护士长);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院感科。
(三)评估与预防院感科接到报告后应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快在24h内采取预防措施。
1.暴露源为乙型肝炎(HBV)者(1)暴露源为现患乙肝病人,暴露者采血检测 HBSAg、抗-HBs(有条件者做抗体滴度)、ALT,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2)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种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水平不详者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一于1个月和6个月后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一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检测 HBSAg、抗-HBs、ALT;(3)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抗-HBs≥10mU/mL者,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检测 HBSAg、抗-HBs、ALT;(4)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处理;2.暴露源为丙型肝炎(HCV)者(1)立即检测暴露者抗-HCV、HCV-RNA定量、ALT等,并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
一、预案背景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各种病原体的风险不断增加。
为保障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机构应对职业暴露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规范医疗机构应对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置流程,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2.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能力。
3. 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行,维护患者利益。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检验、病理等工作过程中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医疗机构职业暴露应急指挥部,负责职业暴露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紧急处置、隔离、消毒等工作。
(2)医疗救治组:负责对职业暴露者进行医疗救治。
(3)信息报告组:负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职业暴露事件。
(4)后勤保障组:负责提供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设备等。
五、应急处置流程1. 现场处置(1)发现职业暴露事件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迅速到达现场。
(2)对暴露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暴露程度,并采取隔离措施。
(3)对暴露现场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扩散。
2. 医疗救治(1)根据暴露程度,对暴露者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
(2)如暴露者出现疑似感染症状,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3)根据需要,对暴露者进行抗病毒、抗感染等药物治疗。
3. 信息报告(1)发现职业暴露事件后,立即向医疗机构职业暴露应急指挥部报告。
(2)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4. 后勤保障(1)确保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设备等充足。
(2)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应急物资储备。
六、预防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2. 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3. 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
4. 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
七、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职业暴露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目的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结合我院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因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人员。
三、内容(一)处理措施: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RPR等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在伤口旁端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再用0.3-0.5%碘伏或2%碘酊和75%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及时报院感科,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皮肤污染:污染部位用肥皂水、清水冲洗10分钟以上,并用75%乙醇或碘伏等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
眼睛溅入液体:必须迅速用生理盐水冲洗,且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十分钟。
衣物污染:1.尽快脱掉隔离衣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防止进一步扩散。
脱掉防护手套,洗手并更换隔离衣及手套;2.将已污染的隔离衣及手套放入专用容器;(二)HBV职业暴露:血清学检测:立即抽血对暴露源及暴露者进行血清血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HBsAg、抗-HBs、ALT等,并在第6周、第12周及6个月内复查。
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20ug。
乙肝疫苗接种间期按第0-1-6月执行;不明确暴露者HBsAg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HBsAg和抗HBs,并尽快给暴露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三)HCV职业暴露的处理:1.对暴露源要时行抗-HCV的检测。
2.对于暴露者,检测基线抗-HCV和ALT水平:如果暴露者抗-HCV阴性,需进行血清学追踪,于暴露后第6周、第12周及6个月内复查抗-HCV和ALT水平。
如检测到HCV、RNA 阳性,应尽快报预防保健科开始抗病毒治疗。
一、引言为保障医院工作人员在诊疗、护理等工作中免受职业暴露的风险,降低感染传染病的机会,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职业暴露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中,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含有病原体的物质,或因使用被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等,导致感染或受到潜在感染风险的情况。
三、职业暴露分类1.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2. 放射性职业暴露:如X射线、γ射线等。
3. 化学性职业暴露:如消毒剂、化学药品等。
4. 其他职业暴露:如生物性、物理性等。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本预案的执行。
2. 小组成员职责:(1)组长:负责统筹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应急处置的具体实施。
(3)成员:负责应急处置的具体工作,包括信息报告、现场处置、医疗救治等。
五、应急处置流程1. 发生职业暴露后,暴露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脱离暴露现场,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对暴露部位进行清洗、消毒。
(3)如有伤口,应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再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
(4)向护士长报告,并在30分钟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2. 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
3. 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对暴露者进行评估、诊断、治疗。
4. 对暴露者进行血清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措施。
5. 对暴露现场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
六、后期管理1. 对暴露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再次评估、治疗。
2. 对暴露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查找原因,完善应急预案。
3.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流程一、预案目标本预案旨在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医疗器械、锐器等而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救治,减少或避免相关感染疾病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应急原则1. 预防为主,安全优先;2. 快速反应,科学处置;3. 加强培训,提高防护意识;4. 严格管理,确保措施落实。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等成员组成,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及实施,指导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2. 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配合,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四、应急流程1. 暴露发生: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停止操作,尽快脱离暴露源,离开暴露场所。
2. 初步处理: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水清洗污染部位。
如有伤口,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 报告登记: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医务部门。
4. 评估与处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暴露源、暴露级别,指导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根据暴露源和暴露级别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预防用药和观察措施。
5. 监测与随访: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监测和随访,监测期限根据暴露源和暴露级别的不同而定。
如有异常症状或体征,应及时就医并报告相关部门。
6. 总结与改进:对每一起职业暴露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原因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和技能。
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的紧急预案和处置流程简介本文档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面临职业暴露时的紧急预案和处置流程,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以下是针对职业暴露的常见情况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1. 血液和体液暴露预防措施- 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
- 注意使用锋利或尖锐器械时的安全操作。
- 遵循正确的注射和采血技术。
-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
处置流程1. 立即洗手使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
2. 如果有伤口,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5分钟。
3. 立即报告上级和职业暴露管理部门。
4. 根据暴露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相关疫苗接种、药物预防或其他医疗处理。
5. 记录暴露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置过程。
2. 化学品暴露预防措施- 研究和掌握化学品的安全操作方法。
- 使用化学品时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 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操作化学品。
- 严格遵守化学品的储存和处理规定。
处置流程1. 立即远离暴露源,并尽快到达通风良好的地方。
2. 如果化学品接触到皮肤或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3. 如果吸入了有毒气体,迅速撤离至新鲜空气环境。
4. 立即报告上级和职业暴露管理部门。
5. 根据暴露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相关药物处理或其他医疗处理。
6. 记录暴露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置过程。
3. 疾病暴露预防措施- 遵循正确的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措施。
- 接种相关疫苗,如肝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 遵循正确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正确佩戴口罩、使用消毒剂等。
-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处置流程1. 立即洗手使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
2. 立即报告上级和职业暴露管理部门。
3. 根据暴露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相关药物处理、疫苗接种或其他医疗处理。
4. 遵循相关疾病的隔离和防控措施。
5. 记录暴露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置过程。
总结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时,预防和处置是保证他们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通过遵循预防措施,如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研究安全操作方法等,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流程一、背景和目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如感染性疾病、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理能力,制定完善的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和流程至关重要。
本预案旨在指导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确保医务人员在遇到职业暴露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减少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二、职业暴露分类1. 感染性疾病暴露: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2. 化学品暴露:如化疗药物、消毒剂、有害气体等。
3. 放射性物质暴露:如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药物等。
4. 其他暴露:如生物样本、锐器伤等。
三、应急预案1. 感染性疾病暴露(1)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将暴露者与其他人员分开。
(2)评估暴露程度,确定暴露者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3)立即上报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
(4)按照相关规定,对暴露者进行跟踪观察和随访。
2. 化学品暴露(1)立即将暴露者脱离现场,保持呼吸道通畅。
毒等措施。
(3)立即上报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
(4)对暴露者进行观察和治疗,必要时转诊至专业医疗机构。
3. 放射性物质暴露(1)立即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减少暴露时间。
(2)根据放射性物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清洗、解毒等措施。
(3)立即上报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
(4)对暴露者进行辐射防护和监测,必要时转诊至专业医疗机构。
4. 其他暴露(1)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包扎等。
毒等措施。
(3)立即上报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
(4)对暴露者进行观察和治疗,必要时转诊至专业医疗机构。
四、流程1. 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隔离、清洗、解毒等。
2. 及时上报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
3. 医疗机构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和处理。
4. 对暴露者进行评估,确定治疗方案和随访措施。
5.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保障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检验等工作过程中,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职业暴露导致的健康损害,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医技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
二、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2.1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检验等工作过程中,意外接触传染病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或锐器等,可能引起感染或其他健康损害的情况。
2.2 分类根据暴露源、暴露途径和暴露程度,将职业暴露分为以下几类:(1)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2)放射性职业暴露;(3)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感染或侵害;(4)化疗药物引起的职业暴露;(5)其他职业暴露。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3.1 健全制度(1)完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明确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报告、处理等流程;(2)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3.2 严格执行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含有病原体的物质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3)加强锐器管理,规范使用锐器,避免锐器伤;(4)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严格遵循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3.3 药物预防(1)根据暴露源和暴露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2)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尽快接受药物预防治疗。
四、职业暴露的报告与处理4.1 报告程序(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2)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在30分钟内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院领导报告。
4.2 处理程序(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应急处理,包括清洗、消毒、包扎等;(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根据暴露情况,指导医务人员进行药物预防治疗;(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对职业暴露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处理措施;(4)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加强我院职业暴露防控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因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而发生的职业暴露。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1)组长:由院长担任;(2)副组长:由分管副院长担任;(3)成员: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防保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职责(1)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工作;(2)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3)成员:负责职业暴露的预防、监测、报告、处理和随访等工作。
三、预防措施1. 标准预防原则(1)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2)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 个体防护(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帽子等;(2)操作锐器时,应使用持针钳等工具,避免直接用手;(3)进行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
3. 环境防护(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医疗环境清洁;(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四、应急处置流程1. 职业暴露报告(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2)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在30分钟内上报医务科。
2. 初步评估(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进行初步评估,了解暴露情况;(2)评估内容包括:暴露途径、暴露剂量、暴露时间等。
3. 处理措施(1)根据暴露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必要时,对暴露者进行隔离治疗。
4. 跟访(1)对职业暴露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2)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为了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问题,我们根据卫生部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本应急处置预案,包括以下内容:一、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组成。
日常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
二、预防原则医务人员必须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
在接触这些物品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应该戴手套,并在操作完毕后立即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一次性口罩、防护面罩或防护眼镜。
3.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盖帽。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处理措施一)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3.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
二)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1.皮肤暴露:用皂液和流动水充分清洗污染的皮肤;2.粘膜暴露: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粘膜。
四、报告、评估、预防及监测一)HIV职业暴露:暴露后立即报告所在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并XXX领导,并立即报告市疾控中心,根据市疾控中心技术小组评估结果,遵照专家意见进行预防服药或随访监测。
对于轻度暴露,需要进行随访和监测,分别在暴露后即时、第4周、第12周、第24周和第48周进行。
对于重度暴露,需要进行预防服药,并在暴露后即时、第4周、第12周、第24周和第48周进行随访和监测。
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流程。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应急管理小组
组长:张旭
副组长:张倩茹
成员:徐辉徐仲璇贾玉勤李宁刘刚
张士勇刘福臣乔翠兰黄新年李甲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一)医护人员应当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
(二)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三)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隔离衣。
(四)医务人员在处理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受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
(五)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感染性物质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六)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四、各部门职责与工作流程
(一)医务科、防保科、院感科、护理部:负责组织职业暴露后的评估及预防性用药。
(二)防保科、护理部:负责检查、落实临床各部门有关预防职业暴露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三)检验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的检测工作。
(四)药事办: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保管和发放。
(五)设备科、后勤保障部: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临床有关防护用品与物质准备。
(六)防保科、院感办:
1、立即及时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制定防护措施。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3、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做出初步的危险性评估,指导被暴露者进行伤口消毒处理。
4、收集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基本资料和标本结果,做好登记,便于调查分析,随访复查。
5、做好被暴露者的心理辅导工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必要时负责与上级疾控中心取得联系,
2
获得技术指导。
6、做好被暴露者的跟踪随访,及时安排定期复查。
7、加强对所有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和教育。
8、督导临床科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操作治疗,避免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
五、处理流程
(一)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锐器伤伤口处理:立即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轻轻挤出,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2-3分钟;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如有需要则做包扎处理;
2、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二)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主任或护士长,到医院防保科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三)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有关部门对其暴露的级别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出相应处置。
3
附件: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