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中的太极拳教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1.08 KB
- 文档页数:1
体育学院武术专选课太极拳教案任课教师:第14周14次
部分
20'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1、值日生整队集合,检
查并报告出勤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本次
课内容及要求。
3、检查服装,安排见习
生。
组织方法与要求
▲组织方法:下图示
时间
二、准备活动
1、绕运动场慢跑700-800
米。
2、徒手操:
1)、臂绕环
对称右图示:要求:
1、双臂交叉绕环,肩关节放
松。
2、以腰带臂。
3、每八拍换向。
2、刷腰
右图示:
要求:1、以腰带臂。
2、眼看刷腰同侧的手臂。
3、每八拍换向。
刷腰
4X8
3)、左右弓步压腿
右图示:
要求:1、抬头、挺胸、立腰。
2、每八拍换向。
4)、左右仆步压腿右图示:
要求:1、抬头、挺胸、立腰。
2、每八拍换向。
部分时教学内容组织方法与要求时间20
70
一、专项练习:目的:
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
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
1、上步
动作方法:右图示
要求
1、立身中正,屈膝松胯
2、足跟先着地
3、后脚蹬地。
▲组织方
法:
上步
4X8
左右弓步压腿
左右仆步压腿。
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研究摘要: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大项,流派众多,风格独特。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普遍采用简化24式太极拳作为教材,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体会,总结出几点经验,以期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开展,促进身心健康。
关键词:高校太极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定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项目之一,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因此,太极拳自然成了广大教师的首选内容,很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都把太极拳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但在太极拳教学中,学生好动勿静,如何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练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是我们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1.教学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一直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当前太极拳教师应当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贯彻“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太极拳基本目标应根据不同群体进行设置,因此对那些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大龄等特殊群体学生,太极拳教学的意义很大。
只有针对对象的特点制定的目标才更具有可操作性。
太极拳教学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除了《大纲》中的5个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外,太极拳教学中,在促进学生技术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应养成运用太极拳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并获得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高校体育课程“多功能”的目标特点。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19年08月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一篇第六章中提出“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1],因此推广普及太极(八法五步)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的需要,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打造中国品牌文化的需要。
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基地,教学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推广普及太极(八法五步)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对太极(八法五步)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出一个有效推广太极(八法五步)的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单纯技能教学,枯燥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
太极(八法五步)较24式太极拳更简单易学,内涵更丰富、核心元素更明了,更有利于学习和推广,所以现阶段学校将太极(八法五步)引进体育课程教学中,并找到一个合适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1太极(八法五步)的构成太极(八法五步)由十三势构成:八种手法,五种步法。
八法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五步指:进退顾盼定。
2太极(八法五步)功法特点2.1舒展大方、结构严谨太极(八法五步)动作舒展大方,要求每一个动作舒展,松紧有度,有效刺激穴位,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太极(八法五步)在动作结构设计上也是经过严格的考究,强调多种锻炼形式,主要采取了桩功和行功两种形式,桩功讲究基本动作的规范性,行功讲究动作的连贯性和结构性。
2.2舒缓自然、中正安舒习练太极(八法五步)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身心放松、呼吸自然,只有身体放松了,肌肉才能放松,才能保证动作流畅自然,不生硬。
中正安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要保持身体中正,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能够保持上下垂直,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中正,保证脊椎的垂直放松,形成上下对拉拔长,只有身心完全放松,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做到中正安舒。
2.3虚实分明、动静相兼虚实分明是太极拳首要要义,太极(八法五步)的每一动作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大多数动作是腿部承担重量,所以平时桩功练习很重要。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授课班级:2022级本科1班授课教师:张晓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站桩、行拳、呼吸等。
3.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3.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4. 太极拳的实战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太极拳的了解和认识。
二、太极拳基本动作教学1. 教师讲解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站桩、行拳、呼吸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基本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练习太极拳,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课堂复习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学生分组练习,巩固所学动作。
二、太极拳实战应用教学1. 教师讲解太极拳的实战应用,包括攻防技巧、应对策略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实战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战演练,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演练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太极拳的实战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太极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2. 学生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能独立完成太极拳的练习。
3. 学生的身体素质、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得到提高。
4. 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增强。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呼吸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身心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呼吸方法。
2. 太极拳的步型、步法和身形。
教学难点:1. 太极拳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2. 太极拳呼吸的节奏和深度。
教学准备:1. 太极拳教学场地,如体育馆或室外空地。
2. 太极拳教学器材,如太极拳剑、太极拳扇等。
3. 教学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太极拳的了解和看法。
二、基本动作教学1. 教师示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如起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3. 教师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和纠正。
三、呼吸方法教学1. 教师讲解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如鼻吸鼻呼、腹式呼吸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呼吸,注意呼吸的节奏和深度。
3. 教师对学生的呼吸进行指导和纠正。
四、步型、步法和身形教学1. 教师示范太极拳的步型、步法和身形,如弓步、马步、虚步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注意步型、步法和身形的正确性。
3. 教师对学生的步型、步法和身形进行指导和纠正。
五、组合动作教学1. 教师将基本动作组合成一套太极拳套路,如简化太极拳套路。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套路,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3. 教师对学生的套路进行指导和纠正。
六、实践与总结1. 学生分组进行太极拳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教师总结本次课程。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太极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2. 学生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呼吸方法。
3. 学生的身心协调能力、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4. 学生对太极拳产生了兴趣,愿意继续学习和练习。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引入太极拳,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案例以一堂太极拳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二、教学目标1. 传授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 引导学生领悟太极拳中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等。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24式简化太极拳(选取部分动作进行教学)。
2.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教师首先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纠正动作,共同进步。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分享练习心得。
四、思政元素融入1. 文化自信:通过讲解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民族自豪感:太极拳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太极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团队合作精神:分组练习和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效果与评价1. 教学效果:通过本堂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还深刻领悟了太极拳中的哲学思想。
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2. 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在思政方面的收获和成长,如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学反思:本堂课程在传授太极拳技能的同时,成功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学生动作掌握不够熟练、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
课程性质:公共体育课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和健身价值,培养对太极拳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3.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内容:1. 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步型3. 太极拳的呼吸与意念4.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教学重点:1.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步型2. 太极拳的呼吸与意念教学难点:1. 太极拳动作的协调性2. 太极拳呼吸与意念的运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常规1. 教师与学生相互问好2. 整队,清点人数3. 宣布本次课内容二、准备活动1. 热身跑或打沙包2. 徒手操:头部运动、肩带和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俯背运动、踢腿运动三、教学内容1. 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步型3. 太极拳的呼吸与意念四、实践练习1. 教师示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步型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步型3. 学生进行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五、课后小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3.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第二课时一、课堂常规1. 教师与学生相互问好2. 整队,清点人数3. 宣布本次课内容二、准备活动1. 热身跑或打沙包2. 徒手操:头部运动、肩带和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俯背运动、踢腿运动三、教学内容1.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2. 太极拳呼吸与意念的运用四、实践练习1. 教师示范太极拳呼吸与意念的运用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太极拳呼吸与意念的运用3. 学生进行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五、课后小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3.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起源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步型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太极拳呼吸与意念的运用程度4. 学生对太极拳养生保健作用的了解程度。
教学对象: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特点、养生功效等。
2. 通过太极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
4.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时间:8课时教学内容:1. 太极拳的基本知识2. 太极拳的基本步型、身型、手法、眼法3.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4. 太极拳的套路练习5.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养生功效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太极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基本步型、身型教学1. 教师示范太极拳的基本步型、身型,学生跟学。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呼吸方法教学1. 教师讲解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呼吸,体会呼吸与动作的协调。
第二课时一、手法、眼法教学1. 教师示范太极拳的手法、眼法,学生跟学。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套路练习1. 教师示范太极拳套路,学生跟学。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太极拳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套路练习1. 教师示范太极拳套路,学生跟学。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太极拳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套路练习1. 教师示范太极拳套路,学生跟学。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五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太极拳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太极拳养生保健作用讲解1. 教师讲解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强调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练习心得。
第六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太极拳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探讨太极拳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摘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具有独特的起源和特点。
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太极拳的应用价值不言而喻。
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身心健康,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意志品质。
太极拳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作用,建议未来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加大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并通过举办比赛和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与太极拳的积极性和热情。
通过这样的努力,太极拳将更好地为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
【关键词】太极拳,大学生,体育教学,价值,意义,起源,特点,应用,身心健康,团队合作,学习压力,意志品质,总结,发展建议1. 引言1.1 太极拳的起源和特点太极拳,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家拳法,以其缓慢、柔和、连贯的动作而闻名。
太极拳起源于宋代的陈家溪,发源于陈王廷。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和谐、内外相合、以柔克刚。
其拳术注重内功修炼,注重调理身心,强调运用意念引导气的流动。
太极拳的招式包括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斜、搂、肩、肘等,每个招式都蕴含丰富的武术理念和斗法技巧。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呼吸、意念、动作的统一,以达到强身健体、调节气血、增强自我防身能力的目的。
太极拳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武术练习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体系。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注重身心合一,强调在和谐中发展个体的潜能,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健康、和谐生活的追求和理解。
1.2 大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大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体育教学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体育教学还能帮助大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在各大高校中,太极拳教学等一些体育类教学逐渐开始得到重视,并且在各大高校中都开始推广。
但是就目前很多高校的太极拳教学来看,多数学校都采用了模仿教学法等比较传统的方法。
这些方法虽然能够直接的给学生展示太极拳教学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太极拳动作的特性,从而掌握动作技巧。
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学过程也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则能够避免这些弊端,并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热情,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更为先进和有效的教学途径。
其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练习过程的热情,提升其学习的氛围,从而加强学生掌握太极拳的结果。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更深层次研究其在高校太极拳中的应用。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高校高层管理者首先应该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即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部提纲推行的一种教育目标和计划,同时对于学生本身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学校并不是真正的以知识文化教育为主,还应该兼顾身心变得强健以及社会实践的提升。
而素质教育能够在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到各类社会生存能力,比如社会交际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等。
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均衡发展这个大的方向,并在高校的各个教学中不断的推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增强太极拳教学的效果。
其次,教师也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
即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这之中,教师队伍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模式在教学效果上的不足,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得传统模式对提高学生参与太极拳学习没有更好的价值。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合理使用该模式,不要盲目的使用模仿教学和读书式教学来完成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太极拳体系中的应用。
在平时的接触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对于太极拳学习非常感兴趣。
因为太极拳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结晶,同时也承载了闻名海外的太极思想。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授课班级:XX班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
2. 使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教学内容:一、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1.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2.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3.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二、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1. 手型、步型2. 身体协调性训练3. 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三、太极拳的练习方法1. 分解练习法2. 综合练习法3. 反思总结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二、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1. 讲解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历史脉络。
2. 介绍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包括哲学思想、武术技击等。
三、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1. 讲解手型、步型,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2. 强调身体协调性训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的掌握。
2.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太极拳的练习方法1. 讲解分解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反思总结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练习方法。
2. 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太极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太极拳基本动作要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太极拳练习方法的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师PPT课件2. 太极拳视频资料3. 太极拳练习场地与器材备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大学体育中的太极拳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21T16:56:49.7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作者:刘锦芳[导读] 摘要:终身体育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需求,太极拳运动则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首选项目和最佳运动方式。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116
摘要:终身体育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需求,太极拳运动则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首选项目和最佳运动方式。
太极拳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中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精神,使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学习宏扬太极国粹文化,提高他们的素质。
关键词:大学体育太极拳教学太极拳的作用
一、太极拳的作用
1.太极拳具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疏经通络的健身功能;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加强大脑的调节作用,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
太极拳圆活缓慢并且动作柔和,要求呼吸和动作自然配合,全神贯注,在连贯练习时它强调用意念来引导动作,从而达到使全身肌肉既保持一定的劲力内畜并且有周期的放松的效果。
太极拳的动作组成,包括多种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
这样,它就可以加强血液和淋巴的循环,从而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
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与规律在于阴阳之道,太极拳理论创立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
太极拳各招各式讲究的是左右平衡,通过左右的协调配合使得人体左半身与右半身的经络气血得到均衡的锻炼从而保证了经络系统的阴阳平衡。
常练太极拳,不但可以促进心肌收缩力的加强,血液输出量的增加,从而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使内气畅通,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促进各种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蓄积。
练习太极拳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太极拳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积极地意义。
太极拳的修炼充分的表达了中国文化沉着安详、松静自然、刚柔相济、进退有节、内外兼修的精神内涵和对生命的关怀。
太极拳讲究心静用意,即要求练拳过程中心理活动平衡,用意识支配动作,使人的思想活动集中在练拳上,排除杂念,免受不良思绪干扰,从而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识控制力提高,“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
以太极拳拳理重在养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尽管这些太极拳机理,仍以经验形态存在,但对现代人调节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
提高人的自制力,变得刚毅开朗乐观,人格更加完善,个性不断成熟,学会处理、安排、解决事情,太极拳活动还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人消除孤独感,忘记烦恼和痛苦。
大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太极拳,使身心进入到柔和、舒适、平静的状态,摆脱烦躁和焦虑,这对调解心理、生理平衡都很有好处。
所以说太极拳是一种大学生的心神体操。
二、大学体育课中的太极拳教学策略
1.加强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极拳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并实践于教学当中。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阐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太极拳的攻防作用、太极拳的养生和健身作用、太极拳优美的旋律与人体各器官的和谐调节作用,激发学生掌握太极拳技术动作和技巧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太极拳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师主导,循序渐进,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示范演练与领做动作相结合的原则。
太极拳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始终起主导作用,随时关注学生的学练情况,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坚持下去,形成习惯。
教师要始终严把技术动作的规范,提高练习效率,避免运动性损伤。
学练内容要由简至繁,由外到内,循序渐进,以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
3.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在各种各类的学校已经普及,他具有很大的直观性。
通过多媒体观看太极拳的技术演练和攻防战术表演,可以弥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可以通过画面定格反复观看,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动作细节和动作要领,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体能消耗,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发挥分组教学的优势。
分组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进行指导的模式进行教学。
大学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衔接的关键,处在重要的位置,更迫切需要把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作为首要目标,作为运动中一项主要的健身项目的太极拳必将会受到更多大学生的欢迎,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健康保健意识,培养正确的终身体育观。
参考文献:
[1]张肇平、杜飞虎.论太极拳[M].北京体育大学版社,2005.
[2]李德印.太极拳教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