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译本多译本语料库的译文对比研究_对_傲慢与偏见_三译本的对比分析_徐欣
- 格式:pdf
- 大小:296.70 KB
- 文档页数:7
《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这次期末论文我选择了简·奥斯汀的著名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翻译译文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是作者简·奥斯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声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
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与偏见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纠葛为红线,主要描绘了一副绝妙的世俗画。
夏洛特和柯林斯讲究实惠、急于寻找归宿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不存在真正的幸福。
家境并不富裕的夏洛特之所以选择虚伪、愚蠢的柯林斯完全是出于经济和面子的考虑,代表了当代主流的婚姻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妇女的可悲命运。
轻狂无知的莉迪亚和表里不一的威科姆私奔是受美貌和情欲的驱使,丝毫不顾及家人和社会道德准则,二者的结合也是达西为保全体面出钱促成的婚后不久就情淡爱驰了,生活上还要靠亲戚的接济度日。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1>译文一(王科一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道理。
1这一译文把“that”之后的从句作为译文的主语,利用两种语言的各自习惯相互转化,并且使用单身汉这一俗语,使译文通俗易懂。
2这一译法运用了切分移位,把整句话切分翻译成短句,并把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提前,把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后置。
<2>译文二(义海译):举世公认,一个拥有一大笔财产的单身男人,必定想娶一个女人做太太。
这已成为一条真理。
1运用了切分断句译法,把原文中的长句断成各个短句,符合中文习惯。
2但这一译法以一本正经的姿态来叙述,缺少了原文的幽默感。
3量词的翻译严格地遵照了原文,a truth一条真理,a single man一个单身男人, a good fortune一大笔财产, a wife一位太太.<3>译文三(张经号译):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这条真理无人不晓。
1利用了意译法,把“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译成了“这条真理无人不晓”,是译文口语化,通俗化。
2但“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这一句译文,语言过于直白,缺少原文的幽默韵味和婉转。
3这里运用到减词的手法,省略了量词a 的表述。
<4>译文四(雷立美译):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1这一译法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使用了中华成语,使得语言更具中国味.2量词的翻译遵照了原文,a 都翻译了出来。
比较研究《傲慢与偏见》的三个汉译本作者:张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6期【摘要】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以下简称王译)、孙致礼译本(以下简称孙译)和张玲,张扬译本(以下简称张译)的对比,指出三个译本各自的特点、优点及三个译本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三个译本中例子的对比分析,指出三个译本是如何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做到最大程度上与原文等值的。
【关键词】功能对等;尤金·奈达;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南方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给世人留下了六部不朽于世的作品。
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T.T.Kebble)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
”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
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Thomas Macauley)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
简,奥斯汀的杰出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被称为英国文苑的奇葩。
英国作家毛姆在其《毛姆读书随笔》中说:“我相信,广大的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
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或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
”一、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与一般语言一样,要求对事物反映得准确,而且由于进行了艺术加工,它比一般非文学语言要更加凝练、鲜明、生动。
同时,文学语言也不像一般理论语言那样,强调语义而不大强调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无论从文学、美学还是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具有与非文学语言不同的鲜明特征。
正是文学语言丰富而细腻的表现性与鲜明而生动的形象性以及凝聚于文学语体外在形式中的审美价值,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特别注意作品语言的文学性和美学功能,更多地着力于对原文中的形象、意境、风格、情调的转换与移植,从而构成了文学翻译不同于非文学翻译的显著特点。
2012.06学教育8文学评论比较研究《傲慢与偏见》的三个汉译本张静(吉首大学国交与公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以下简称王译)、孙致礼译本(以下简称孙译)和张玲,张扬译本(以下简称张译)的对比,指出三个译本各自的特点、优点及三个译本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三个译本中例子的对比分析,指出三个译本是如何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做到最大程度上与原文等值的。
[关键词]功能对等;尤金·奈达;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 817)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南方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给世人留下了六部不朽于世的作品。
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T.T.Kebble)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
”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
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Thomas Macauley)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
简.奥斯汀的杰出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被称为英国文苑的奇葩。
英国作家毛姆在其《毛姆读书随笔》中说:“我相信,广大的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
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或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
”一、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与一般语言一样,要求对事物反映得准确,而且由于进行了艺术加工,它比一般非文学语言要更加凝练、鲜明、生动。
同时,文学语言也不像一般理论语言那样,强调语义而不大强调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无论从文学、美学还是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具有与非文学语言不同的鲜明特征。
正是文学语言丰富而细腻的表现性与鲜明而生动的形象性以及凝聚于文学语体外在形式中的审美价值,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特别注意作品语言的文学性和美学功能,更多地着力于对原文中的形象、意境、风格、情调的转换与移植,从而构成了文学翻译不同于非文学翻译的显著特点。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的两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从选词、篇章连贯性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阐述两个译本各自的特点,比较其中的得失。
标签:选词篇章连贯语言风格差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所创作的六部完整小说里最优秀的一部。
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傲慢与偏见》,译林出版社,2007)。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
作者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这些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韦克汉姆、柯林斯这类遭到挖苦讽刺的人物,作者都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奥斯丁凝练的语言和幽默讽刺的对话艺术,烘托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市面上见到的有王科一、孙致礼、王晋华、罗良功、谢红等人的译本。
其中相对较早并有较大影响力的是王科一(以下简称王)和孙致礼(以下简称孙)的中译本。
笔者在研读这两个译本时,发现它们在选词、篇章连贯性、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选词方面译者在翻译时,词汇的选择非常重要。
选词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应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王: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孙致礼: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此句为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里最为经典的一句话,作者运用反讽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婚姻观,同时也为文章的喜剧性埋下伏笔。
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的中文翻译版本阅读笔记0948407 檀芬《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代表作,该小说写于18世纪90年代,虽然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阅读与批评,但社会阅读兴趣却始终长盛不衰,其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影响着一代代作家。
小说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这四桩婚姻,深刻揭露了物质因素在婚姻关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小说情节错综复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在这部富于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世态小说中,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字里行间,成为小说的灵魂。
目前至少已有12个译本出版,其中流传最广的译本有两种,一种是50年代王科一的译本,另一种是80年代末孙致礼的译本。
王科一(1925--1968),文学翻译家。
安徽太平(今黄山)人。
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文学系。
先后任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翻译作品主要有:《伊斯兰的起义》、《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海华沙之歌》、《十日谈》等。
孙致礼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
孙教授翻译出版经典文学名著30余部,出版专著2部,编著英汉翻译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
孙教授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两个译本流传至今,各有其独到、吸引人之处。
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时代,各自的翻译、语言风格不尽相同,若我们细看,可以看到一些译者翻译的不同之处。
两个译本在篇章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
原著中共61章(chapter 1--chapter 61),孙译本:第一卷(第一章至第二十三章),第二卷(第二十四章至第四十二章),第三卷(第四十三章至第六十一章);王译本则是与原著相一致从第一章至第六十一章。
2492020年15期总第507期ENGLISH ON CAMPUS《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文/刘欣畅【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自十八世纪发表以来,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受到文艺界和评论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至今仍然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欢迎。
本文以罗良功和孙致礼的译本为参照,从语境、人物性格和小说整体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各自的优劣之处。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罗良功译本 ;孙致礼译本;对比分析【作者简介】刘欣畅,辽宁大学。
中分别被翻译成“想要”和“总要”。
“总要 ”更符合小说中男性娶妻不是为了追求爱情,而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的语境内涵;罗译版中的“想要”带有一种男性在寻找伴侣上是主动的一方的色彩,不符合原文“嫁女”的主要基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孙译版用了总要“娶位太太”,更加符合后文女方家长对女儿将来的归宿格外上心以及女性更为主动促成婚姻的社会语境。
且“总要”体现了男性需要一位合适的伴侣来为自己生儿育女、打理家宅的客观需要。
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需要,也成了以贝内特太太为例的大多数有待嫁女儿的父母们,想方设法将女儿嫁入豪门的动力以及对良婿志在必得的心态。
2. 从人物性格角度对比。
鲜明各异的人物性格是一部小说的灵魂和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人物在表达相同的意图时,措辞会不同,也会倾注不同的情感和使用不同的语气。
优秀的译者应将角色的性格纳入其翻译的考量之中,在充分分析和了解书中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选用最贴合该人物性格的语句或通过合理增补和重构,在译文中植入说话人的性格特征,以便读者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例二:This invitation is enough.罗良功译:对贝内特太太来说,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孙致礼译:这句话足以逗引太太讲下去了。
该句发生的前提是贝内特太太听说泥泽地别墅被一位年轻富有的单身汉租了下来,这对于嫁女心切,且将每一个初到此地的男子都视为自己女儿“应得的一份财产”的贝内特太太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傲慢与偏见》译本对比故事主要围绕着班纳特太太如何把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其中又以二女儿的婚事为主线。
男主人公达西富有、高贵却十分高傲;二女儿伊丽莎白年轻、任性且聪明活泼,却对达西心存偏见。
爱情在两人之间忽隐忽现、步履维艰,但终于两人打破了这种傲慢与偏见。
小说最终在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中落下帷幕。
小说不仅在文字和语言风格上令读者沉迷与陶醉,更以严谨的结构、饱满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写,以及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吸引读者步步深入,逐渐进入小说的美妙世界。
文中描述的文本为简?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英文版本中的一个,用以校验,以下简称原版;两个中文版本分别为孙致礼和辛慧的版本,以下分别简称译一和译二。
在拜读了两位老师的中文译本后,笔者觉得两译本各具特色,试摘录其中一些句子,稍作对比欣赏:原版:An invitation to dinner was soon afterwards dispatched;and already had Mrs.Bennet planned the course that were to do credit to her housekeeping,when an answer arrived which deferred it all.Mr.Bingley was obliged to be in town the following day,and,consequently,unable to accept the honor of their invitation,etc.Mrs.Bennet was quite disconcerted.She could not imagine what business he could have in town so soon after his arrival in Hertfordshire;and she began to fear that he might be always flying about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and never settled at Netherfieldas he ought to dy Lucas quieted her fears a little by starting the idea of his being gone to London only to get a large party for the ball;and a report soon followed,that Mr.Bingley was to bring twelve ladies and seven gentlemen with him to the assembly.The girls grieved over such a number of ladies,but were comforted the day before the ball by hearing,that instead of twelve he had brought only six with him from London,his five sisters and a cousin.And when the party entered the assembly room it consisted only of five all together,Mr.Bingley,his two sisters,the husband of the eldest,and another young man.(Chapter 3)译一:过了不久,贝内特先生便发出请帖,请宾利先生来家里吃饭。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1>译文一(王科一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道理。
1这一译文把“that”之后的从句作为译文的主语,利用两种语言的各自习惯相互转化,并且使用单身汉这一俗语,使译文通俗易懂。
2这一译法运用了切分移位,把整句话切分翻译成短句,并把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提前,把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后置。
<2>译文二(义海译):举世公认,一个拥有一大笔财产的单身男人,必定想娶一个女人做太太。
这已成为一条真理。
1运用了切分断句译法,把原文中的长句断成各个短句,符合中文习惯。
2但这一译法以一本正经的姿态来叙述,缺少了原文的幽默感。
3量词的翻译严格地遵照了原文,a truth一条真理,a single man一个单身男人, a good fortune一大笔财产, a wife一位太太.<3>译文三(张经号译):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这条真理无人不晓。
1利用了意译法,把“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译成了“这条真理无人不晓”,是译文口语化,通俗化。
2但“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这一句译文,语言过于直白,缺少原文的幽默韵味和婉转。
3这里运用到减词的手法,省略了量词a 的表述。
<4>译文四(雷立美译):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1这一译法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使用了中华成语,使得语言更具中国味.2量词的翻译遵照了原文,a 都翻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