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52.00 KB
- 文档页数:38
不同的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试论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差异中的互补摘要:皮亚杰与维果斯基从不同角度开创了“认知发展理论的先河”,为当代认知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教育学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在比较分析二者理论差异之处的同时,试图在差异中探讨两者的互补性,揭示其对教学的意义,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差异与互补;教学启示1前言在认知发展领域,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最为突出。
在研究领域,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放在一起比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至少可以找到两类比较模式,一是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理论的不同点,并从这些不同点中,尤其是原则性的分歧中理解人类的发展;二是探讨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似之处。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分歧点的理解存在着互补性,到目前为止,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鉴于此,本文试图就二者的心理发展理论做一比较,揭示二者理论的差异与互补,探讨其理论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从而为当前教学提供更多的启示。
2两种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知理论最迄今最具影响力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周围复杂的环境,从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在平衡与平衡的转换中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认知得到发展。
皮亚杰将数理逻辑作为划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工具,把儿童心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思维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这四个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通用19篇)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要求考生应该具备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下面是给大家提供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大家可以参考阅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篇1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消化、呼吸、血液循环一样是机体功能。
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即同化、顺化(也叫顺应)和平衡化。
同化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于己”。
顺化与同化一样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化于物”。
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平衡化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出生以后,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
人不是被动地复制现实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
依次循环,个体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
平衡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平衡化则是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是认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连续的、有层次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努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个体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是指从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对照目录一、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2. 建构主义理论二、维果斯基的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2. 建构主义理论三、皮亚杰理论的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对照四、两种理论的现实意义一、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 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 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 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和数理逻辑经验 (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系统,而且都在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1)依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逐渐形成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2)低级的行为图式;(3)获得客体永恒性是这一阶段的标志(9-12个月);(4)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5)延迟模仿产生(大约一岁半)——对一段时间之前出现的他人行为进行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1)表象性思维——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思维。
所以游戏主要以象征性游戏(以物代物)为主;(2)具有泛灵论,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3)自我中心——三山实验;(4)自我中心言语的特点:重复、独白、集体的独白;(5)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只能正推,不能反推(不守恒);(6)刻板性——对某一事物只有固定看法;(7)未获得守恒的概念——量杯实验(不守恒);(8)集中化——只能从单一维度思考问题;(9)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缺乏层级类概念、不能分类)。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守恒观念——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同一性——假如没有东西被增加或者取走,物质是相同的(如同一块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仍能知道质量没变);补偿性——一个方向外观上的变化可以从另一方向来弥补(比如量杯水面升高,就知道要用细量杯);可逆性——能正推,也能反推。
(2)逻辑思维,但是要以具体事物为依托。
如A比B高,B比C高,可以进行判断A和C之间的关系,但强调具体形象支撑,只用字母无法判断,如果换成爸爸比妈妈高,妈妈比我高,就可以判断出妈妈比我高。
(3)去自我中心;(4)去集中化——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思考问题;(5)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不敢改变——随意这一阶段的游戏以规则性游戏为主。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2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
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主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
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认识结构(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
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的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同点: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
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
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
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
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
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他实际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发展心理学观点之比较作者:肖迪来源:《成功》2017年第12期【摘要】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本文对西方心理学史上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的主要观点进行简单剖析及介绍,分析两者观点的异同。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斯基;观点;比较一、人物简介(一)皮亚杰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
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他的早期关于思维的五本著作,即《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8)、《儿童的世界概念》(1929)、《儿童的因果概念》(1930)、《儿童的道德判断》(1930),基本上都是通过个案调查和测验,对儿童思维作质的分析,是一些很有特色的作品,并为他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维果斯基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过程观比较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认知发展过程观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理论体系中最能体现两人建构主义特色的思想,其他具体观点的阐述和展开都是在其基础之上。
比较认知发展过程观,能更深入地理解两位建构主义大师认知发展观的异同和差异的实质所在。
本将联系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相关观点,从发展的实质、动力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比分析两位心理学家的发展过程观。
从其差异加深对认知发展过程实质的理解;从其相通互补之处进一步联系实际,讨论建构主义心理发展过程观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过程前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是建构主义开出的两朵璀璨的智慧之花,对于两人观点的对比,有学者这样表述: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之间的差异可以类比为物理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差异,两者对研究的材料和机体有着本质上相同的理解,前者是探索产生变化的材料和机体自身是什么,后者是探索环境介质的不同方面如何引起了机体的变化。
在这些差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心理发展过程观的理解是他们进行其他理论论证的基本论据,使其理论大厦站得稳脚的坚实基础。
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主体的相互活动过程、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内容和机制探究,都是两人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论点。
在建构主义观点的大背景下,对比研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过程观,能加深对其整体观点理解,进而从差异中把握其互补性来思考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实践。
一、心理发展过程本质理解的差异及其背景探究皮亚杰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生理驱动力导致了认知结构和环境之间适应的出现(即一种平衡状态)。
儿童的认知发展间接地受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些影响通过认知冲突起作用 ,即认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
平衡化就如一种内部组织机制起作用 ,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是次要的。
系统论、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机能主义的生物学观点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根源。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指关于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的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研究和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认知、情感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几种经典的儿童发展理论,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贡献。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这一理论中,皮亚杰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和学习,以及通过认知冲突和平衡不断促进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工具的应用,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社会技能。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艾略特的情感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约翰·鲍德温·艾略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经历了依恋、涂鸦和领悟三个阶段。
在这一理论中,艾略特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安全依恋对于儿童整体发展的积极影响。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生命中有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在这一理论中,埃里克森关注了个体在不同阶段面临的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挑战,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定位。
总结以上列举的几种儿童发展理论,展示了不同心理学家对于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的独特见解和阐释。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和关爱儿童的成长。
在日常教育和育儿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结合实际情况,为儿童提供更加恰当和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希望通过对儿童发展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每个人都能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起到更积极和有益的作用。
论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两个观点的相同与不同1 两种认知发展的主要观点皮亚杰主张认识的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发展是按着这四个阶段发展的,发展具有年龄特征而且是不连续的。
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技能来适应和感知外部世界,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接触到的物体才是真实的。
在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又把它细分为六个小阶段。
在儿童0-1个月时,对外界的东西没有概念;1-4个月的时候,可以用眼睛追随物体;4-8个月时,可以尝试着抓住物体,对运动的物体的未来路径产生一定的预期,能寻找部分被遮住的物体但是不能找到被完全遮住的物体;8-12个月时,可以产生客体永存的概念,但是不能转换策略;12-18个月的时候,儿童能找到被遮住的物体,但是只有当他看到物体转移的过程时才能做到;18-24个月时,儿童的客体永存性获得,开始有时间和空间观念。
前运算阶段(2-6岁)期间儿童的语言、分类和符号表征迅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儿童仍有一些缺陷。
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受到所知觉事物的显著特征的影响而缺乏守恒,比如液体守恒、数量守恒等。
幼儿在这一阶段还不能够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只能从自己的的观点出发看待事物,即产生“自我中心化”。
著名的三山实验证明了这个阶段儿童的这个特点。
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无生命的物体,因而具有泛灵论的特点。
在让儿童进行分类时,他们不能把蓝花和花进行阶层的分类,缺乏阶层分类的能力。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思维变得更加具有逻辑性、更灵活和更有组织性。
该阶段的儿童获得守恒,能够去中心化地思考问题,思维具有可逆性的特征;能够进行正确的分类,具有了阶层分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空间推理能力,比如心理旋转和认知地图;能够根据大小和重量等定量纬度来安排物体的顺序。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的儿童形成了抽象、系统化、科学思考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期,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知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期,适用于2~7岁的儿童,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和表象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期,适用于7~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操作性思维。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适用于11岁以上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叫做"近似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与比他们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来完成高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4.雅各布·洛特岗斯坦发展理论
洛特岗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了发展的环境理论,强调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他认为,正念的培养、安全的家庭环境和适度的挑战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5.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该理论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机会,并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绪能力。
幼儿园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比较研究摘要:游戏理论对学前教育意义非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是从他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中发展的,主要包括对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认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游戏的关键特征等。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主要是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主要包括对游戏的本质认识,三种不同的游戏类型及其与幼儿发展阶段的关系。
本文在分析两种游戏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并进一步阐释了它们对于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游戏理论一、引言19世纪中期之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人们开始了对游戏本质的理性探索。
比如,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现神的本源。
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都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幼儿游戏的动力归结为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世纪初荷兰心理学家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幼儿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上述游戏本能论以抽象的思辨方式,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游戏对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但没有真正改变人们对幼儿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态度。
到二十世纪,游戏理论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尤其是心理学界的两位卓有建树的泰斗,皮亚杰的以个人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和维果茨基的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游戏理论,都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很大,对学前教育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在,游戏活动不再被人们所忽视,游戏对于学前教育来说,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
当人们在谈论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时, 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儿的游戏问题。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学科,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比较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皮亚杰的理论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经常涉及到学习理论的考察。
有几个经典的学习理论是教师需要熟悉的,比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外部刺激和反应的机械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和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个体差异与教育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个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等。
智力差异是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等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性别差异则是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教师在性别教育上要注意到男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文化差异是指学生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并进行跨文化教育。
四、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学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社会情感发展、道德发展等,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程度,如果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引导。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作者:黄耀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02期摘要: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均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比较二者的理论观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二者的认知发展思想,更好地为教学教学提供切实有效的思考。
关键词:认知发展观比较教育教学引言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有经验的教师会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哪种发展水平,需要哪些特别的帮助,还能认识到如何用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认知发展的几个主要的理论。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本文对二者的认知发展观进行分析比较,以得出二者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一、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1.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瑞士生物学家、心理学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平衡,当儿童遇到的情境与自己对世界的预想或观念相一致时,他们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否则就处于不平衡状态。
儿童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实现平衡。
同化是以与现有的图式(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方式处理物体或事件的过程。
它不需要儿童改变现有的图式,只需要把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就可以。
顺应则是当儿童无法用现有图式解决新信息时,他们就必须修改现有的图式或创立一个新的图式来组织这些信息。
[2]他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分期,提出了著名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儿童在获得下一阶段的认知发展之前,必须进行前一阶段的发展。
2.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和思维过程来自和其他人的社会交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他们将外部社会活动不断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结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