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记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评三年级下《认识几分之一》一课评三年级下《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本周二听了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一课,学习了很多。
《认识几分之一》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开展。
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开展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开展。
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复习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在复习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激活学生头脑中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形成思维定向,既温故而知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
二、强调比照,突破难点通过把1个桃平均分成2份和把2个桃平均分成2份比照,使学生认识到新课的知识,即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另外在练习局部还设计了四幅图比拟,通过教师的提问: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学生利用自己的认识和分析,知道都是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
认识到都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三、教师注重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时,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一直提问:分母表示什么意思?分子表示什么意思?其实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答复中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其分数表示的意义。
四、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评价学生的答复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中,杨老师在课堂中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学生得到肯定,受到鼓励,更能鼓励学生的情感。
五、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表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杨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小环节,30人分成3组,每组是三分之一,改一人作业是全班的三十分之一,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学员听评课记录表(2)_学员听评课记录表
听课人:听课人所属学科:
授课教师科目数学听课时间课时1课时
课题有趣的小数点(一)听课地点班级四年级
课
堂
教
学
纪
要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呈现三种商品的单价,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
从而展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结论。
3、迁移推理。
根据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由学生来推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应用发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2、算一算:应用发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除数是10,100,1000的小数除法。
四、练一练:
第1题:综合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有关的小数乘除法。
第2题: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听课
评议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并学会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记录表一、课程名称:乘法的初步认识二、授课教师:(填写教师姓名)三、授课时间:(填写具体日期和时间)四、授课班级:(填写班级名称)五、评课记录: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乘法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精神。
2. 教学内容:(1)乘法的基本概念:乘法是一种表示两个或多个数相加的运算。
(2)乘法的意义:乘法可以表示重复加法,也可以表示面积、体积等。
(3)乘法的计算方法:逐位相乘、分组相乘等。
3.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乘法规律。
(2)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应用。
(3)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加法知识,引出乘法的概念。
(2)讲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应用。
(4)讲解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的计算技巧。
(5)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5. 教学效果:(1)学生基本掌握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3)学生对乘法的兴趣得到了提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6.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1)部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加强实例分析。
(2)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需要加强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听课评课记录表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听课评课记录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本校一周前“慈善一日捐”活动的照片,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体验,引发学习兴趣。
二、人民币的初步认识(一)、小明也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
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储蓄罐,想数一数自己攒了多少钱。
(放录像:小明倒出储蓄罐里的钱,拿出一元硬币,说:咦!这是多少钱?)(二)、认识1元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的?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
(三、初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四)、进一步认识人民币1、师:这些人民币就这样放在桌上有点乱,怎么办?我们把这些人民币分类整理,好吗?2、小组活动3、汇报分类情况教师相机介绍: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提问: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三、人民币的兑换、进率(一)情境设置:(放录像)小明:谢谢大家帮我认识了人民币,我想把这些人民币都捐出去。
可是,把这么多零钱带到学校很不方便,怎么办呢?(二)生分角色活动(三)师生表演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情境的设置,既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兑换的意义,又能使学生在分角色活动中对元、角、分的进率有了初步认识。
师生表演更是把这一活动推进了高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率。
四、实践活动评课记录4月20日学校对一年级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我听了林老师上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该课教学中“认币----换币----付钱”的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这一节课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设置情境,通过分类活动、换钱活动、购物游戏三个实践活动教学。
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同时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