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经济增长_ELG_的经验研究_综述与评论
- 格式:pdf
- 大小:281.07 KB
- 文档页数:7
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学论文摘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活跃领域。
为了明确出口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法考察了出口贸易与山东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本文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现状进行概括,然后建立模型并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经济增长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而出口贸易不是山东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最后本文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山东出口贸易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为沿海经济省份,山东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确立经济国际化战略,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亮点来抓,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对外贸易。
历经32年的发展,山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已接近千亿美元台阶,2021年达到931.7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约46倍。
因此,对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现状1.1山东省出口贸易现状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在对外贸易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是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在施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名牌战略等政策后,山东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从绝对量来看,出口总额逐年攀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开放初年,与山东省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
截止到2021年,这些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20个,除四大传统市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外,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所占比重趋于提高,占比已高达43.1%。
其中,东盟、南美、印度等新兴市场所占比重分别高达9%、7%和3%。
图1是山东省1995~2021年出口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图。
图1 1995~2021年山东省出口总值趋势图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21》1.2山东省经济增长现状1.2.1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21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897亿元,达到1985年的49.81倍、1990~2021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4.49%,扣除物价、通货膨胀等因素仍高达12%。
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出口导向型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出口导向型经济,顾名思义,是指以出口为导向,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风险。
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企业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来生产产品,这使得资源能够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部门。
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优势,那么它可能会侧重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
这样一来,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出口的扩大还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当企业面向广阔的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时,产量的增加往往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企业能够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种规模经济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为整个经济带来了增长的动力。
出口导向型经济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这就促使它们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迫使企业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技术进步和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此外,出口的增加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比如,一个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的地区,会吸引大量的上下游企业聚集,包括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研发机构等。
这些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然而,出口导向型经济也并非毫无弊端。
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使得经济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例如,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汇率的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出口企业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
外贸政策对国民经济出口导向型发展的作用分析国家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
外贸政策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分析外贸政策对国民经济出口导向型发展的作用。
一、外贸政策为国民经济提供市场机遇外贸政策主要包括贸易政策、汇率政策、海关政策等。
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可以提供外部市场机遇,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多的出口渠道。
同时,汇率政策的稳定性可以吸引外资流入,从而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
海关政策的放宽可以降低进出口的成本,提高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外贸政策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外贸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鼓励出口政策可以促进企业进行科技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外贸政策还可以通过减免关税、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对外贸易的投入,进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三、外贸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外贸政策可以在国内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在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外贸政策,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例如,针对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可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外贸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而对于东部地区,可以通过控制出口额度,引导企业向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外贸政策提供了贸易保护和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手段外贸政策还发挥着贸易保护和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作用。
在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时,可以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冲击。
此外,外贸政策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贸易机制和培育多元化的市场,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风险和挑战。
综上所述,外贸政策对国民经济出口导向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外贸政策,国民经济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应对国际贸易风险。
因此,政府应加强外贸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以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发展。
中文摘要本文从出口刺激投资,带来规模经济,导致技术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带动消费、投资和消费增加等路径出发总结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
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实证分析的现状,以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特征为基础,对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产业加权弹性下中国的瑟尔沃规则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主体部分第二章结合新贸易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增长理论梳理总结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
分别回顾了新贸易理论下出口促进增长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凯恩斯体系内的贸易乘数理论;介绍了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章归纳了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的特征。
主要包括按SITC分类的出口贸易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出口产品结构变动及产业内贸易现状),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两部分。
第四章首先回顾了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实证方法,然后采用ARDL-ECM模型对分产业的进出口函数的价格和收入弹性进行了测算,最终通过分类弹性的加权得到中国的瑟尔沃规则。
从实证结果来看,国际收支失衡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约束。
而第7类这样高弹性产品的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总的来说,本文对从产业层面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字: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瑟尔沃规则;SITC产业分类1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several theoretical export-and-growth links that can account for export-led-growth; also, makes a survey of the abundant empirical literature. Key factors of those links are investment, consumption, scale economy,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led by export. Based on comparison of current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we make empirical research on China’s Thirlwall’s law embracing weighted elasticity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omprehensive one, which is output of a ARDL-ECM model adopted in this paper.The second chapter reviews mechanisms of export-led growth in new trade theory, multiplier theory in new Kenyans’ system, and balance payment constrained growth theory developed by B. P. Thirlwall. The third chapter generalizes the symptom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led by export. This part outlines volume and structural status of China’s export growth as well as economic growth. The fourth chapter first adopts ARDL-ECM model to estimate import and export functions of nine industries distinguished by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and then calculates China’s Thirlwall’s law with weighted price and income electricity.According to our approach and empirical evidence, we find that “twin surplus” of balance of payment constrain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xport of products in SITC-7 contributes to our economic growth. To conclude, this paper proposes a rather novel device to tests causation between economics growth and exports.Key words: Export led growth; Thirlwall’s law; SITC classification2目录第1章引言 (1)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2出口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 (2)1.3本文的研究框架 (4)1.4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5本文的创新之处 (6)第2章出口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7)2.1总量生产函数法 (7)2.1.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7)2.1.2新经济增长理论 (8)2.1.3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 (10)2.1.4多部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 (12)2.2支出法核算恒等式法 (14)2.2.1对外贸易乘数 (15)2.2.2双缺口模型 (15)2.2.3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16)第3章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18)3.1出口总量增长特征 (18)3.1.1出口规模扩大、出口贸易世界份额上升 (18)3.1.2外贸依存度上升 (20)3.1.3持续的贸易顺差 (20)3.2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动 (21)3.2.1我国对外贸易的三个阶段及出口增长点的转换 (22)3.2.2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7)13.3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的特征 (31)第4章实证模型、数据及估算结果 (34)4.1出口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总结 (34)4.2本文的实证模型 (36)4.2.1出口需求函数的设定 (36)4.2.2进口需求函数的设定 (37)4.3本文的数据来源和估算方法 (37)4.4进出口弹性估算及实证结果 (39)4.4.2协整关系的边界检验 (40)4.5进出口弹性估算结果解释 (42)4.5.1ARDL模型估算结果 (43)4.5.2ECM模型估算结果 (43)第5章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 (47)5.1P ASINETTI模型的扩展版本 (47)5.2A RAUJO &L IMA的多部门瑟尔沃规则 (48)5.3中国的多部门瑟尔沃规则 (50)第6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55)附录 (56)参考文献 (58)致 谢 (61)2第1章 引言1.1选题背景和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先后通过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业务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出口在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并分析其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出口的规模与成长趋势中国的出口业务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的投资和合作。
据统计,中国2019年的出口总额达到了2.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超其他任何国家。
中国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国际企业倾向于将生产基地迁至中国,以此降低成本并提升竞争力。
其次,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开放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也吸引了更多外资投入。
此外,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需求为出口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中国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首先,出口业务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
这些就业机会带动了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并增加了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出口业务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销售机会,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时,由于出口业务的发展,中国国内产业链不断完善,提高了整体产业水平。
另外,中国出口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中国的制造业中,有许多产业链与出口密切相关,如纺织、电子、汽车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就业机会,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与革新。
另外,出口业务还拉动了物流和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效应。
三、中国出口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业务对全球经济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业使得许多国际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其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供应链中心之一,其出口业务对供应链的稳定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中国还通过出口业务与其他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了地区和国际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中国出口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增长。
这种政策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增加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市场,吸引外国投资等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虽然这种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在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国家需要充分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
过度依赖出口市场可能会导致国内市场供给不足,居民购买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在制定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国家应该建立和完善国内市场,以确保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
只有国内外需求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其次,在发展出口市场的过程中,国家需要关注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会引导国内企业加大对外贸易,提高产品的出口比例。
然而,如果国内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就很难获得竞争优势。
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只有具备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份额。
同时,考虑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国家在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也应谨慎处理。
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出口市场产生影响,例如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经济衰退等。
因此,国家应该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还需要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出口规模的扩大,对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增加。
因此,在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国家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节能减排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需要与其他政策相互配合,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例如,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政策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出口收入。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政策能够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产业竞争力。
因此,国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政策因素,制定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配套措施,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外贸出口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文献述评作者:李玲慧来源:《中国经贸》2010年第10期摘要:本文总结了关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结论。
关键词:外贸出口;经济增长;文献述评一、引言长久以来,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能否促进一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早在15世纪,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极力倡导政府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对外贸易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
数据显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18.1%,比经济增长快8.3个百分点,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众多学者利用中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展实证研究,本文就将这些研究综述如下。
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研究综述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学说。
“绝对成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拥有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
国家之间按照各自所拥有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其结果是商品的产量增加了,消费也增长了。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一国以相对优势或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交换使得产品总量比分工前增加了,两国的消费和福利都会增加,核心思想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约翰·穆勒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国际贸易带来的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间接利益方面。
间接利益为通过贸易分工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和引导新产业的成长。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了要素禀赋学说。
该理论主要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资源禀赋论)和国际贸易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
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基础上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当商品劳务输出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
发展中的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出口导向战略在发展中国家中愈发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出口导向战略以提升国家的出口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加强对外贸易、拓宽市场、吸引外资等手段,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文将探讨发展中的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出口导向战略的背景和原因发展中国家通常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较为低端的角色,贸易逆差比较明显。
而出口导向战略的出现正是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出口导向战略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原因推动:首先,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使其在国际市场中具备一定竞争力。
通过加强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加速经济增长。
其次,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够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
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发展中国家不断创新和改进,从而推动其经济发展。
最后,出口导向战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拓宽市场,扩大产品销售范围,降低对内需求的过度依赖,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通过拓展市场,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的机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积极且显著的影响。
首先,出口导向战略可以大幅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
通过增加出口,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更多外国货币,增加国际支付能力,促进经济稳定。
外汇收入的增加还可以通过外汇储备的积累来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风险。
其次,出口导向战略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通常在农业和初级产品出口方面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可以逐步将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工业转型。
工业化进程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竞争力。
再次,出口导向战略能够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强科技创新。
浅析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产生及其弊端作者:刘沛生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14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确立“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顺应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充分利用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但2003年以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如果我们不加以慎重对待和认真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出口;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经济增长方式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4. 027[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14- 0048- 03“出口导向型”模式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生产在成本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的工业产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以改善贸易条件。
该理论将资源拓展为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资本丰富的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简单地说,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它着重于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出口产品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也日渐突出。
综合起来分析,无论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是与之伴随的负面效应的产生,都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越来越深,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不少国内学者呼吁中国经济增长战略必须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转变。
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 G )的经验研究:综述与评论许和连 赖明勇3 内容提要 本文对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xpo rt 2L ed Grow th ,EL G )假设命题的经验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与评论。
以分析方法为主线,分别对跨国(地区)截面数据的研究、对单个国家的时间序列研究及对中国问题的时间序列研究进行了阐述。
研究发现,早期的跨国(地区)截面数据分析结论一般都支持EL G 假设,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却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 出口增长 经济增长 3许和连: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电子信箱:xuhelian @ ;赖明勇: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410082。
本文得到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1CJY 023)资助。
一、引言自从古典经济学提出比较利益理论以来,出口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其理论主要有:早期的亚当・斯密有关“剩余产品出路”(ven t fo r su rp lu s )学说;20世纪30年代罗伯特逊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 r grow th )”命题;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E ・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寻找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近年来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论述等。
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xpo rt 2L ed Grow th ,EL G )一直被古典学派誉为最理智的、最有效的发展战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N I C s ),特别是香港特区、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新古典经济学家R am (1985)和Kavou ssi (1984)一致认为出口有如下好处:(1)加快了一国资本积累的速度;(2)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和优势资源的配置效率;(3)由于有效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提供了较大的规模经济;(4)一国的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5)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
因此,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广泛地被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采纳。
同时,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 G )假设命题的经验研究,在近20年来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兴趣,大量的研究文献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运用不同的模型与分析方法得出了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论。
有关EL G 假设命题的经验研究文献,已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做了综述,如Greenaw ay 和Sap sfo rd (1994),D hanan jayan 和D evi (1997),・34・ 期2第年2002 3济经界世 Shan 和Sun (1998b ),但都只做了较简单的阐述。
总的说来,已有的研究从经验分析方法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利用跨国(地区)数据,运用相关系数来检验EL G 假设;第二类研究采用基于回归分析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 S ),利用跨国(地区)数据检验EL G 假设;第三类是近期的研究工作,应用不同的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来检验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O ECD 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同时包括发展中国家。
本文将按不同研究方法对EL G 假设的经验研究进行综述与评论。
二、对跨国(地区)截面数据的研究(一)方法与结论这类研究就是我们在引言部分按分析方法区分的第一类及第二类,均是利用跨国(地区)的截面数据,运用秩相关(R ank Co rrelati on ,RC )检验和OL S 回归方法直接分析出口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或者加入劳动、资本和投资等要素连同出口要素,在总体生产函数中,采用OL S 回归方法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选用的国家(地区)从7个到100多个不等,而且采用不同的时期。
如果发现出口变量与产出变量之间存在积极的和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则支持EL G 假设;或者用增长变量对出口等变量进行回归,若出口变量前的回归系数是正的和统计显著的,则支持EL G 假设。
这类经验研究结论一般都支持EL G 假设,只有少数例外。
M aizels (1963)运用秩相关(RC )检验方法分析了7个发达国家1899-1959年制造业出口平均增长与产出增长的关系,得出了支持EL G 假设的结论;B alassa (1978)对11个半工业化国家1960-1966年和1966-1973年两个期间运用秩相关(RC )检验,分析了实际GD P 平均增长与实际出口平均增长之间的关系,支持EL G 假设,同时对上述11个国家在同样的时期运用OL S 回归分析方法,在考虑了劳动力平均增长、国内投资占产出的平均比例、外资占产出的平均比例等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实际GN P 平均增长与实际出口平均增长之间的关系,支持EL G 假设;Feder(1983)运用OL S 方法,连同投资占GD P 的平均比重、人口平均增长、外资占GD P 的比例等变量,在一个总体生产函数中分析了实际GD P 平均增长与出口占GD P 比重的平均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支持EL G 假设;Do llar (1992)运用OL S 方法分析了92个国家1976-1985年的数据,支持EL G 假设;M c N ab 和M oo re (1998)运用OL S 和三阶段回归(3SL S )方法分析了41个发展中国家1963-1973年和1973-1985年两个时期的数据,得出了支持EL G 假设的结论。
(二)分析与评述尽管跨国(地区)的截面数据的经验分析结论都(除了少数例外)支持EL G 假设,但也不能排除人们对这些结论可靠性的怀疑。
11跨国(地区)截面数据分析没有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特殊特征,而是假设所选取的国家集具有共同的经济结构和相似的生产技术,这在现实经济中是无法满足的。
而国家(地区)之间不仅仅在体制、政治与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对外部冲击(ex ternal shock s )的反应也不一样,所以当选取不同的国家(地区)作为分析的对象时,往往会导致虚假的结论,Sp rou t 和W eaver (1993)的研究指出,选取不同组的国家将导致结论的差异。
21关于变量的定义和时期的选取。
对于出口变量与增长变量的定义是影响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研究在分析的过程中,以支出法计算的GD P 表示增长变量时,出口本身通过国民收入账户成为产出的一部分,导致出口与增长之间的一种伪相关关系,Goncalves 和R ich tering (1987)发现当增长的度量是由总体GD P 表示,而不是由非出口的GD P 表示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是积极的和统计显著的。
另外,时期选择的不同也会导致结论的差异,因为一个国家在经济衰退(或萧条)与繁荣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Greenaw ay 和Sap sfo rd (1994)以及B u rney (1996)就指出,选取时期的不同将导致EL G 假设检验结果的不同。
31运用秩相关(RC )检验和OL S 回归分析方・44・ 期2第年2002 3济经界世 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 G )的经验研究:综述与评论法并不能够说明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
因为出口变量与增长变量之间秩相关检验显著只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共同变化的关系,而采用截面数据的基于回归分析的OL S方法得出的参数结果也只能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作用,它们并不能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导向的因果关系,而且它们反映的都是一种静态的而非动态的行为。
41存在“门槛影响(th resho ld effect)”问题。
我们不能一律地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存在或者在不存在导向作用,这里有一个国家临界发达水平问题,M ichaely(1977)在他的研究中,把所分析的41个国家按人均收入水平分成两组,运用秩相关(RC)检验方法,发现由23个高收入水平国家组成的一组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在1%的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低收入国家一组相关性几乎为零,从而得出结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只有在这些国家达到了某个最小发达水平时才会发生;M o scho s(1989)在一个用截面数据的生产函数分析中发现了一个临界转变点,得出结论:存在这样一个临界点,在“欠发达(less advanced)”的国家或地区,产出增长主要受出口增长和资本形成的影响,而在“较发达(m o re advanced)”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增长也很重要。
尽管对不同的研究出现了有差异的结论,但确实存在一个临界发达水平效应问题。
三、对单个国家(地区)的时间序列研究(一)方法与结论近年来,基于单个国家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主流,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分析手段是根据Granger(1969)研究工作的Granger因果检验,只有小部分研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OL S方法估计回归模型来检验EL G 假设,因为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从统计上表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和强度。
这类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利用有限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 r au to regressive,VA R),使用L R统计量、W ald统计量、F统计量进行检验。
其中包括基于水平数据的VA R(即VA RL)模型;基于一阶差分数据的VA R(即VA RD)模型以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 r erro r co rrecti on m odel,V EC M)。
(2)脉冲响应函数法(i m p u lse respon se functi on s, I R F s)。
(3)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法(fo recast erro r variance decom po siti on s,FEVD s)。
其实,当向量自回归(VA R)模型可逆时,VA R模型可写成向量移动平均模型(vecto r m oving average, VM A),而I R F s和FEVD s可由移动平均模型直接导出(Si m s,1980),所以说由VA R模型及I R F s与FEVD s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一定情况下是相同的。
这类研究考虑的变量系统,有些仅检验了出口与产出的双变量系统,有些在双变量系统中加入了投资、技术进步、汇率等变量。
由于模型方法选择的不同以及选取变量的差异,导致这类经验研究的结论具有不一致性:有些支持EL G假设,有些有限支持EL G假设,有些不支持EL G假设,有些得出出口与产出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的结论。
Jung和M arshall(1985)利用年度数据,运用双变量系统VA RD模型的Granger(F统计量)因果检验技术,分析了3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50-1981年实际GD P(GN P)增长与出口增长的关系,发现有5个支持EL G假设,有11个存在GL E(grow th2led expo rt)现象,只有以色列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有20个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how(1987)利用年度数据,运用双变量系统VA R模型的Si m s(F统计量)检验方法,分析了8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N I C s)1960-1984年实际的制造业出口与实际制造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发现墨西哥支持EL G假设,巴西、香港特区、以色列、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在阿根廷不存在因果关系;O x ley(1993)采用年度数据,运用双变量系统的V EC M的Granger(W ald统计量)检验方法,利用AD F(A ugm en ted D ickey2Fu ller)单位根检验以及Johan son和Ju seliu s(JJ)协整检验技术及FPE(final p redicti on erro r)准则,分析了葡萄牙1865-1991年实际GD P与出口的关系,发・54・期2第年223济经界世许和连 赖明勇 现存在GL E 现象;Karunaratne (1994)运用双变量系统VA RD 模型的Granger (F 统计量)检验以及6变量的I R F s 和FEVD s 方法,利用AD F 单位根据检验及A I C (A kaike info rm ati on criteri on )准则,采用澳大利亚1959年第3季度-1992年第1季度取对数后的数据分析了实际GD P 与出口的关系,发现运用双变量的Granger检验方法支持EL G ,而运用I R F s 和FEVD s 方法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因果关系很弱);Ghatak (1998)采用取对数后的年度数据,运用7变量系统VA RL 模型、贝叶斯VA R (BVA R )模型及V EC M 的Granger 检验方法,利用AD F 单位根检验和带常数和时间趋势的EG (Engle 2Granger )-AD F 协整分析技术与FPE 准则,在考虑了实际的人均投资、政府支出、货币供给、利率和汇率5个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韩国实际人均GD P 与出口的关系,结果发现,如果运用VA RL 模型则不支持EL G 假设,若采用V EC M 和BVA R 模型则支持EL G 假设;D haw an 和B is w al (1999)利用VA R 模型及JJ 协整分析技术,在考虑了贸易条件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度1961-1993年实际GD P 与实际出口的关系,发现EL G 只是一个短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