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116
第一章 绪论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一、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1、 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时期的语言学。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关系到语言社会本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语音研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2、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早期: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中国音韵学史》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 国外译作:国外译作:1、 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2、 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3、 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于:一,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二,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很少,更谈不上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并由此产生普通语言学)。
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即“语文学”。
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
由于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不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又少,因此,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2 P2二、 关于我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31、 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2、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语言学史是研究中国语言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历史上的语言学著作和学术思想,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和演变,为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其中以文字学和音韵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起源、演变、规范和应用,音韵学主要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分类和特点。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古代语言学著作和学术文献,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思想;比较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学著作和学术思想,发现语言学的演变规律;个案研究是通过研究具体的语言学问题或案例,深入了解语言学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思想;其次,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借鉴;最后,它为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启示和方向。
总之,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推动中国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一、背景概述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语言学各个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这门学科旨在揭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探讨各历史时期语言学的学术成就及其对社会文明发展的贡献,并为当今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
二、内容梳理在中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荀子等,他们提出了“名正言顺”等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学著作,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则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础,对后世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
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
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
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
(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以下是《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的部分摘抄:
1、小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汉字的构造和变迁,词义和音韵,也涉及方言的分合和亲属语言的关系。
2、从音韵学的研究开始,由字音、字形的研究扩展到词义和语法的研究,这就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石。
3、语言学的研究,从广义来说,应该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方面。
4、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偏重于理论,所以直到清末,中国的语言学还是以文字学为主。
5、中国文字学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字形的阶段,第二是声韵的阶段,第三是训诂的阶段。
6、中国人重视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利用汉字来统一语言。
7、汉字的优点在于它有超方言的特点,所以能起统一语言的作用。
8、汉字的缺点在于字形难写,而且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几种不同的读音。
9、汉字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不能表达动态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不能表达“做什么”的意义。
10、汉字的又一个缺点是它的字音和字形往往不能相符。
中国语言学史读后感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著作。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首先,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通过对中国语言学的历史沿革、学派演变、理论成果和学术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轨迹和学术成果,全面展现了中国语言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历史的细致考证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特色,深入把握中国语言学的学术内涵和学术规律,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语言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其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是全面系统的。
作者在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历史考证、文献梳理、学术分析等,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成就。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进行梳理和分析,作者揭示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深入剖析了中国语言学的学术特点和学术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深入把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规律,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语言学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最后,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成果是丰富多彩的。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作者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深入剖析了中国语言学的学术特色和学术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中国语言学史的定义与重要性1.语言与语言研究的起源2.中国语言学史的范畴3.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三、中国语言学史的主要内容1.古代汉语研究2.中古汉语研究3.现代汉语研究四、中国语言学史的里程碑事件1.重要著作与学者2.学术流派与争论五、中国语言学史的未来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2.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3.国际交流与合作六、结论正文:在中国语言学领域,语言学史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定义与重要性、主要内容、里程碑事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语言学史的定义与重要性。
语言学史是一门研究语言发展历程、探讨语言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典,如《诗经》、《春秋》等。
这些经典中包含了古人对语言的观察和思考,为后世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语言学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与语言研究的起源: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表达方式。
研究语言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演变。
2.中国语言学史的范畴:中国语言学史既包括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包括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
这三个阶段的语言研究相互衔接,构成了中国语言学史的整体框架。
3.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意义:研究中国语言学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脉络,挖掘汉语的内在规律,提高汉语教学和研究水平,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语言学史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研究、中古汉语研究和现代汉语研究。
1.古代汉语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以甲骨文、金文、文献典籍等为对象,探讨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问题。
2.中古汉语研究:中古汉语研究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着重研究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3.现代汉语研究:现代汉语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为依据,关注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现象。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
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
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
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