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专业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学院 学院介绍 ⽂学院设有对外汉语、汉语⾔⽂学、新闻学、新闻学(⼴播电视编导⽅向)等三个本科专业四个本科专业⽅向。
⽂学院以培养应⽤型⽂科⼈才为⽬标,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实践的结合。
⽂学院的“读写练”和“古代汉语”两门课程,分别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等奖、江苏省优秀课程⼆等奖。
新闻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正经省教育厅推荐申报特⾊专业建设点。
院长介绍 笪佐领教授三江学院副院长,三江学院⽂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
原南京师范⼤学副校长,全国普通⾼校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省⾼职⾼专院校⼈才培养⼯作⽔平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省教师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专业介绍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 该专业培养能⽤双语传授中国传统⽂化、进⾏对外汉语教学、开展中外⽂化交流和中国⽂化研究的专业⼈才,满⾜各类学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以及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对从事跨⽂化交流等相关⼯作的复合型、应⽤型⼈才的需要,同时也为培养更⾼层次的对外汉语专门⼈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主修课程:基础写作、汉语Ⅰ、汉语Ⅱ、语⾔学概论、⽂艺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学Ⅰ、⽂学Ⅱ、⽂学Ⅲ、外国⽂化艺术、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英语写作等。
汉语⾔⽂学专业(本科) 该专业培养学⽣具有较好的英语、计算机应⽤能⼒和较厚实的中国汉语⾔⽂学专业基础,能较切实地把握中国语⾔、⽂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并较好地掌握现代⽂秘和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
主修课程:中国古代⽂学、中国现当代⽂学、外国⽂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学概论、⽂艺理论、美学、中国⽂化史、读写练、中国⽂论史专题、西⽅⽂论史专题、中国诗歌史专题、⼩说史专题、散⽂史专题、秘书学和秘书写作、新闻学和新闻写作等。
新闻学专业(本科) 该专业以汉语⾔⽂学为基础,培养学⽣具有良好的英语、计算机、影视技术等应⽤能⼒,能较系统地掌握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可以在报刊、电视台、⼴告公司、社区从事新闻或宣传⼯作,也可以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政府公务或⽂秘⼯作。
学院概况 ⽂学院由中⽂系、历史系和旅游系3个系组成,拥有5个硕⼠点,1个省重点学科,1个市重点学科,1个校重点学科,1个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研究所。
本科和硕⼠点专业:拥有汉语⾔⽂学、历史学、旅游管理、⼈⽂教育4个本科专业,中国现当代⽂学、专门史、汉语⾔⽂字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学5个硕⼠点。
师资队伍:拥有正副教授37⼈,博⼠30名,⾼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6%。
省⾼校中青年学科带头⼈2名,省“新世纪151⼈才⼯程”培养⼈选2名,宁波市⾼校名师培养⼈选3名。
重点学科、重点专业:1个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专门史),1个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浙东⽂化研究基地),1个市重点学科(汉语⾔⽂字学),1个校重点学科(中国语⾔⽂学),并设有5个研究所,2个研究中⼼(宁波⽂化研究与开发中⼼、旅游经济与⽂化研究中⼼)。
科研实⼒:学院重视学科建设,重视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丰硕。
近三年来,共争取到国家社科基⾦项⽬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27项,省教育厅及省社联课题22项,市级课题25项。
出版学术著作18部,发表论⽂200多篇。
获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省教育厅及省社联哲社优秀成果奖15项,宁波市哲社优秀成果奖28项。
专业设置 1、汉语⾔⽂学专业 培养⽬标:培养具有较⾼汉语⾔⽂学素养,较强的书⾯表达和⼝头表达能⼒,从事⽂化、宣传、教育、新闻、编辑、⽂秘等⼯作的专门⼈才和中等学校语⽂教师。
主⼲课程:语⾔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艺理论、美学、中国古代⽂学、中国现代⽂学、中国当代⽂学、外国⽂学、影视⽂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播电视新闻学、络新闻学、传播学概论、办公⾃动化原理、秘书学、中学语⽂课程教学论等。
2、汉语⾔⽂学教育专业 培养⽬标:培养具有较⾼汉语⾔⽂学素养,较强的书⾯表达和⼝头表达能⼒,能适应21世纪教育需要的的中等学校语⽂教师。
主⼲课程:语⾔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艺理论、美学、中国古代⽂学、中国现代⽂学、中国当代⽂学、外国⽂学、形式逻辑、教育⼼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信息技术、中学语⽂课程教学论等。
⽂学院(国家⽂科基地) ⽂学院(国家⽂科基地)师资⼒量雄厚,“国家⽂科基地教学团队”是⾸批国家教学创新团队。
朱晓进教授和马景仑教授为教学名师,⽂学院中国现当代⽂学和古代汉语为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教授37⼈(其中博⼠⽣导师26⼈),副教授42⼈,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整体实⼒强。
⽂学院设有中国语⾔⽂学系等5个系,设有⽂学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和⼀个中⼼(普通话研究与测试中⼼)。
1995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科基础学科⼈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国家⽂科基地)。
⽂学院(国家⽂科基地)学科优势明显,⽂学学科在中国⼤学排⾏榜上综合排名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列。
中国现当代⽂学为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学、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拥有中国古代⽂学等12个学科的硕⼠学位授予权和中国语⾔⽂学⼀级学科博⼠学位授予权(内含12个博⼠点),设有中国语⾔⽂学博⼠后流动站,从本科到博⼠后,形成“⼀条龙”⼈才培养体系。
⽂学院(国家⽂科基地)⼀贯重视教学⼯作,拥有2名教学名师,具有⾼级职称的教师100%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全⾯开展教学改⾰和教学研究,努⼒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与韩国、⾹港等国家或地区的多所知名⼤学建⽴了互派留学⽣项⽬,毕业⽣素以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强、综合素质⾼⽽享誉社会。
毕业⽣就业前景⼴阔,近年来,师范类专业毕业⽣供不应求,⾮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就业率⼀直保持在96%以上。
▲汉语⾔⽂学(国家⽂科基地班) 南京师范⼤学“国家⽂科基础学科⼈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国家⽂科基地”),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的培养跨世纪中⽂⼈才的基地。
国家⽂科基地班属⾮师范性质的汉语⾔⽂学专业。
四年级上学期进⾏全⾯测评,选拔50%左右的学⽣直接攻读硕⼠学位。
本科阶段教学体制为“2+1+0.5+0.5”模式,前两年为基础段,第3年对学⽣全⾯进⾏科研和专业提⾼训练,第4年上、下学期分别强化科研和实践培养。
本科毕业后不能进⼊研究⽣学习阶段的学⽣正常就业。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科简介一、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简介1、学科专业简介: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于2010年开始从应届毕业的中文本科生中招收海南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模式:3+1,即三年在职学习,一年脱产学习),2011年招收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模式:2年全日制),从2012年起,将原批准招收的海南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改为从海南省特岗教师中招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模式:2+1,即两年在职学习,一年撰写硕士学位论文)。
到2014年为止,共招收有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162人。
在上级有关部门和海南师范大学各级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导师队伍从无到有,从2010年开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在担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和论文指导的教师队伍中(不包括公共课程和教育课程的师资),共有中文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共11人,具有教育硕士生导师资格的共14人,学科负责人为陈道谆教授。
并且,从2012年6月开始,经海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同意将文学院现有的15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聘任为专业型(语文)教育硕士生导师,此举大大增强了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导师队伍建设,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的教育质量提供了强大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
另外,文学院外聘有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导师6人,他们分别来自省市教研院或省属重点中学,都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和研究心得,全部具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职称,都有相关的基础教育研究论著或语文教育研究论文公开发表。
2、学科师资队伍科研情况(不包括外聘专家、公共课程和教育课程的师资):近三年来,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导师在科研成果、课题、获奖等方面,硕果累累,统计结果如下:(1)学术论文: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中国文化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计27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介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摘要]为帮助各位报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类相关专业的同学们更好地展开复习备考,凯程考研辅导老师为大家梳理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备考手册,帮助大家全面地了解相关情况。
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文学院重要学科之一,本学科于1979年开始招收世界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在原世界文学学科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教委调整后的新的专业目录的要求,增添了比较文学而形成的新学科。
调整后的新学科既保留了过去学科的优势,也增加了新兴学科的特点,尤其是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融合,从而使该学科更加适合20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更加适应未来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一、历史沿革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产生过一批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很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如从事欧美文学研究的薛诚之、周乐群、王忠祥等教授,从事日本文学研究的胡雪、彭端智等教授。
王忠祥教授是我国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方面的重要专家。
从50年代开始,师从穆木天先生的王忠祥教授就开始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自己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
王忠祥教授目前是本学科顾问,我校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研究》名誉主编,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研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规划(“七五”、“八五”、“九五”)外国文学组成员。
王忠祥教授是我国著名易卜生研究、莎士比亚研究以及狄更斯研究专家,出版有《易卜生》、《易卜生文集》、《易卜生戏剧精品集》等多部专著,从教50年来,主编有《外国文学教程》(上、中、下三册)、《欧美文学史话》(主持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1986年获全国教育出版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外国文学史》等多部教材。
目前正在根据时代精神需要组织重译重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年逾古稀,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然在我国学术界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创造性写作专业介绍新祥旭考研:十年专注考研一对一辅导一、专业概况:创造性写作专业有着优良的传统,可以上溯到文学院前身延安鲁艺、华北大学时期的文学教学,那时候已形成了良好的写作训练传统。
何其芳、艾青、丁玲、孙犁、萧军等人曾给本专业留下了诸多亮点。
如今本学科拥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如阎连科、刘震云、劳马、王家新、张悦然,也聚集一批知名学者,如程光炜、孙郁、李今、杨联芬等,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是中国文学教育的一座重镇。
二、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设三个研究方向:小说写作研究、中外小说研究、文章学研究三、研究内容:1、小说写作研究是本学科的重点。
阎连科的中外小说比较研究,刘震云的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张悦然的现代小说研究都颇有特色。
他们的写作实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阎连科专著《发现小说》对小说隐秘的描述,是有影响力的作品。
此外,程光炜专著《文学史的兴起》、杨联芬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导论》,都是代表性的成果。
2、中外小说研究是本专业另一特色。
诸多教师对西方小说有相当的修养。
李今对翻译史的研究,孙郁的鲁迅翻译研究,阎连科关于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张悦然对欧美小说的研究,杨联芬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都自成一家,有相当的辐射力。
3、文章学研究是本学科的学术底色。
前辈学者谢无量先生《大中国文学史》是开创性的成果。
阎连科在《我的现实我的主义》关于文体意识的思考,刘震云的小说结构的理念,张洁宇关于鲁迅《野草》话题的研究,孙郁《汪曾祺闲录》关于百年文章学理念变迁的研究,都各具特色。
四、专业培养目标包括两类人才:主要培养小说写作的人才,兼顾各类文体的写作训练。
注重对感性经验的表达,激发文学作品写作的潜能。
另一类是批评家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从事文学批评工作和文学类图书编辑工作。
五、师资力量:本学科前辈教师丁玲、艾青、孙犁的写作经验成为本学科重要的遗产。
此外,目前还又集中了两批力量。
著名作家有阎连科、刘震云、劳马、张悦然、王家新、王以培等;著名学者有程光炜、孙郁、李今、杨联芬等;青年教师姚丹、张洁宇、杨庆祥等。
大学文科专业介绍引言大学文科专业是指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学科门类,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当今社会,文科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毕业生可以在教育、传媒、人力资源、政府机构等领域找到广泛的就业机会。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大学文科专业及其就业前景。
1. 中文专业中文专业是培养学生扎实掌握汉语语言与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文科专业。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了解汉字的演变和语言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就业前景:中文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教育、媒体、新闻出版、翻译等行业。
他们可以成为中学或大学的语文教师,或者在媒体机构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
此外,翻译行业也对中文专业毕业生有较高的需求。
2. 历史学专业历史学专业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科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历史研究方法,掌握历史文献的分析和研究技巧,培养了对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能力。
就业前景: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教育、研究机构、文化传媒等领域的工作。
他们可以成为中学或大学的历史教师,或者在博物馆、档案馆从事文物保护、历史研究等工作。
3. 心理学专业心理学专业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了解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掌握心理健康评估和咨询技巧。
就业前景: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医院、学校、社会工作机构等地就业。
他们可以从事临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此外,市场调研和广告行业对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也有需求。
4. 法学专业法学专业是培养学生具备法律专业知识、法律从业能力和法律风险管理能力的文科专业。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基础理论和相关实务知识,了解法律体系和法律运作。
就业前景:法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律师事务所、法院、企业法务部门等就业。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介绍:文艺学[摘要]为帮助各位报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类相关专业的同学们更好地展开复习备考,凯程考研辅导老师为大家梳理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备考手册,帮助大家全面地了解相关情况。
华中师大文艺学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学术传统、产生过一批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的学科。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华中师大文艺学学科现已发展成一个专业队伍比较整齐、研究方向布局合理、科研与教学成果显著、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省级重点学科。
文艺学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1995年与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联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独立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现有成员14名,职称结构为:教授6名,副教授6名,讲师1名;学历结构为:博士6人(含博士后1名),在读博士3人,硕士4名;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
具体如下:王先霈,教授,男,1939年生,研究生学历,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张玉能,教授,男,1943年生,文学硕士,博士生导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学科指导组组长。
研究方向:美学原理、西方文论、西方美学史。
邱紫华,教授,男,1945年生,文学硕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美学原理、东方美学。
孙文宪,教授,男,1947年生,文学硕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学、文学基础理论。
胡亚敏,教授,女,1954年生,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负责人。
研究方向:文学批评、比较文学。
王耀辉,教授,男,文学硕士,1958年生,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学、文化批评。
修倜,教授,女,1953年生,文学硕士,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文学基础理论。
徐正非,副教授,男,1945年生,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
李显杰,副教授,1954年生,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文学基础理论。
王济民,副教授,男,1954年生,文学博士。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介绍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是“汉语语言文字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它是研究古典文献的产生、发展和利用的专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注疏等内容,是传统经史之学的门径和基石,而在现代,除了传统的内容之外,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研究、考辨、编纂、译注及现代化传播等重要方面。
它既是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组建于2001年,现有教研人员3人,且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他们是高华平教授、张三夕教授、王齐洲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组组建时间虽短,但其远源可追溯至华中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钱基博、张舜徽等国学大师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研工作。
现在本学科的高华平教授、张三夕教授都曾亲聆过张舜徽先生的教诲,并在张舜徽先生领导下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工作过多年。
张三夕教授还是张舜徽先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自组建以来,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为文学院本科生开设了“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并组织编写了《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该教材在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使用,受到了广泛欢迎。
此外,本学科还招收有2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填补了湖北省内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教育的空白。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教研人员是一支颇为精干的队伍,三位教授在科研上各有建树,高华平教授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及古籍整理工作、张三夕教授的思想史研究、王齐洲教授的古典文学研究都有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学科人员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丛刊》、《文学遗产》、《文献》等权威学术期刊共发表了约180篇论文,出版专著近20种。
本学科组建的2-3年间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6部。
本学科人员共承担完成约2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目前正主持承担着国家教育部“古委会”项目—“《论语集解》校释”、台湾“中华禅净协会”合作项目—“菩妙法脉传”、“台湾佛教文学”等。
南通大学各学院(系)及招生专业介绍文学院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含师范、高级文秘)、历史学、广播电视新闻学3个本科专业。
现有在校生1584人,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23人,硕士(生)33人,有6位教师先后获得曾宪梓优秀教师奖。
学院现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个硕士点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门史等四个校级重点学科。
设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与写作、外国文学与中教法、中国史、外国史、广播电视新闻理论与技术等8个教研室及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设有张謇研究所、楚辞研究所、旅游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中国语文》、《文学评论》、《历史研究》、《文学遗产》、《民族语文》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31部、参著19部,主编、参编教材25部。
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政府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34项。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分别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
学院全力推进“543工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就业率接近100%。
40多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3万名合格毕业生,毕业生中的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研究员、高级教师、县处级以上公务员近500人。
专业介绍:1、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适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高级文秘、公关、宣传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到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门从事教育、创作、评论、编辑、新闻采写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文字学、文学概论、写作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社会学、修辞学、行政管理学、国际政治与经济、编辑学等。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专业代码050101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修业年限 3-7年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二、专业介绍和特点该专业是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最早设立的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
1985年复建,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
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省级优秀课程。
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中等学校语文教师及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该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资料室藏书5万册,期刊310种,建有多媒体教室,拥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成套的音像资料。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交流广泛。
先后聘请《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徐放,著名语言学家张静、王宁、陈绂,著名学者王富仁、刘增杰、詹福瑞、戴庆夏、莫砺锋等为兼职教授,著名作家刘震云、张承志、周大新等先后来院讲学。
该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能力强、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近年来,毕业生考研率在30%左右,就业率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三、培养目标及规格坚持“三个面向”,主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为其成为中等教育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他有关部门培养合格师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和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
2、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教学、教育改革能力,掌握三笔字、课件制作和普通话等师范生基本技能,具有语文教育研究的初步能力。
延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专业介绍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延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称延安大学文学院,原名延安大学中文系),是延安大学1958年恢复重建时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也是目前延安大学专业层次较多、学生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声誉较好的院系之一。
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秘书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四个本科专业和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科专业一个。
普通在校生1280人。
在编教师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讲师18人。
设有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与外国文学、汉语、写作、秘书学和新闻学七个教研室和文学、美学两个研究所。
现有文学理论重点学科1个,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课程2个。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文学院为国家培养的各类毕业生达4000多名,有一大批毕业生已走上领导岗位,其中省级领导3人,地市级领导35人,县处级领导160余人。
近年来考取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培养了以路遥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学者。
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省级公务员(包括军队和公安部门选拨)多达200余名。
在陕西,特别是陕北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更是活跃着一批又一批延大文学院的学子,他们都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其中有两位中学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延大文学院毕业生因其学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为人朴实,富有吃苦耐劳精神,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在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的基础上,正在申报文艺学硕士教育专业,可望在2006年正式招生。
魏久尧教授的文艺美学研究,马泽教授的路遥研究,梁向阳副教授(笔名厚夫)的当代散文研究,刘保忠教授的红楼梦研究,赵维森副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孙鸿亮博士的唐代诗学研究,以及胡俊生教授的社会学研究、任晓林副教授的行政学研究等,均成绩突出,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制:四年制本科。
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专业介绍文学院文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五个硕士点。
下设六个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语言与写作教研室、文艺理论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
近年来,我院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9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15部,发表论文266篇。
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坚实的专业基础、流畅的表达能力和独立的研究能力,并能在行政机关、新闻出版、文化教育、企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管理、教学、文案、策划、创作、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写作、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美学、文艺理论等。
学制学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新闻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等领域从事记者、编辑与管理等实际工作的新闻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等。
学制学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对外汉语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掌握中外文学、文化理论和语言学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涉外公司、三资企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有什么专业_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的专业介绍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文艺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各类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与写作、编辑、出版、新闻、秘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以及文化宣传与策划等方面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言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训练,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的文学修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较强的新闻采写、报刊编辑、秘书工作、教学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等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能;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言和英语功底,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汉英双语会话和写作、汉英互译、跨文化交际等一定外事活动和涉外工作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造的潜能,能在有关行政部门、外事、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市场、影视传媒、经济等领域从事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涉外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英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受到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及英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进行外事活动的能力;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的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对外语言文学广告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扎实的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理论基础,敏感的职业触角与熟练的从业技能,能在新闻媒介、出版发行、广告行政管理部门、广告公司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广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公共关系策划与实施、品牌策划与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文学专业范围
文学专业主要涉及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表现手法、意义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并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评价和解读。
2. 文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文学流派、文学作品等,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3. 文学创作:学习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并开展文学创作实践,如写诗、写小说、写戏剧等。
4. 文学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某个作家、某个文学流派或某个文学问题,探讨文学的内涵、形式、功能等,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5. 文学传播与编辑:学习文学编辑技巧,如文学选本、文学评论、文学杂志编辑等,以及文学作品的出版和传播方式。
6. 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之间的共性、差异和影响,了解各国文学的文化内涵。
总之,文学专业的范围既包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创作,也包括对文学发展和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分析。
汉语言文学主修专业
汉语言文学主修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和文学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汉语言及其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这个专业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包括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等。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他们还需要研究古代文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同时,他们也要学习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诗歌、戏剧等等,以便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汉语言文学主修专业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学生需要通过写作作业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他们会写一些论文、书评、文章等等,来展示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见解。
在写作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句式,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理论和写作能力,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并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他们可以了解不同作家的风格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主修专业是一门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
学生在学习这个专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
还要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从事教学、研究、编辑、媒体等方面的工作,为传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学做出贡献。
文学院
文学院始建于1974年,是全校专业设置最早和科类发展最为齐全的院系之一。
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师范)、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
拥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艺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级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
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高级职称42人(教授12人、副教授30人);博士24人、硕士40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级拔尖人才2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18人。
近三年来,教师先后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国家级、国家重点级刊物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教研课题50余项。
学院本着“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生命”的办学理念,在4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有的长期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成为全国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有的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成为知名专家或博导;有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著名作家或导演。
多年的积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注重传统、强化技能。
注重传统,就是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强化技能,就是着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近年来,学院所有专业年底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汉语言文学(师范)(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从事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西方语言学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理论、西方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汉英双语教学为特色,培养具备较高的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和写作水平,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西方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从事汉英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中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新闻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学、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广告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广告传播专业公司、新闻媒体和制作单位、企业营销与公共关系部门、政府广告管理与发布等部门,从事广告公共实务、管理和公共关系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中国传播史、外国传播史、广告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美学原理、传播学研究方法、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图文设计、广告摄影、广告管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
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掌握现代秘书学的基本理论和多项秘书业务技能,能够胜任县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和中等以上企事业单位秘书部门主要业务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秘书人才。
主要课程: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秘书写作、文书学、新闻写作、办公自动化、中国秘书史、档案管理学、秘书礼仪、公共关系学、涉外秘书、市场营销学、行政管理学、中国文化概论、基础写作、现代汉语、书法、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英美文学作品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网络与新媒体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熟练掌握英语,又精通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兼具新闻传播学、广告学、网页设计与建设、网络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数字电视、手机媒体运营等方面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既能胜任新闻采、写、编、评等网络和新媒体信息传播工作,又能满足网站、手机媒体、数字媒体建设需要的设计、维护、制作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涉外信息传播人才。
主要课程:网络新闻学、网络传播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图形创意与设计、计算机语言、媒介融合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新闻摄影学、网络数据库、新闻编辑学、传播学概论、手机媒体理论与实务、多媒体技术原理、3D合成互动媒体、新媒体经营管理、新媒体案例分析研究、数字媒体营销与推广、网络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流媒体技术、网络新闻实务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戏剧影视文学
本专业是以艺术、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科为主干的应用型交叉学科,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既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又具备良好戏剧影视产品策划编导能力和相关实际操作能力的专门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造就具有扎实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具备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和戏剧影视作品鉴赏能力,在戏剧、影视产业各创作和生产环节具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会、文化、宣教等部门,影视媒体、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和文化创意机构等文化企事业单位,胜任戏剧影视作品的创意策划、文案与剧本写作、摄影、摄像、编辑、后期制作等各项工作。
主要课程
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电影发展史、戏曲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基础写作、编剧概论、中外经典剧作导读、话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与写作、戏剧影视评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电影剧本写作、话剧剧本写作、影视编剧与实践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