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9
防灾公园文献综述[摘要]: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城市绿地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同时,还具有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的功能。
详细分析城市绿地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介绍城市防灾减灾植物的选择。
[关键词]:城市绿地;功能;植物选择;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一、前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气象、地震、洪涝、地质、海洋及农、林7大类自然灾害年平均损失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30%或GDP的3%~6%,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寓于自然之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对城市产生作用。
城市自然灾害种类很多,包括地震、地陷、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灾、旱灾、海啸、风暴潮、台风、龙卷风、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十多种。
我国是不时遭受严重地震震害的国家,有资料表明,我国有40%以上地区属于7度地震烈度区,且有70%的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处于地震区。
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整个城市将进入地震应急期。
为了确保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减少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和因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必须快速将人员撤离危险地区。
这是地震应急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以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时,设置避难场所,引入“防灾公园”的设计理念,适当改造现有公园或新建防灾公园,以增强城市防灾抗灾功能。
二、防灾公园的规划要求2.1、避震疏散场所和防灾公园的概念避震疏散场所是临震预报发布后或地震灾害发生时把居民从灾害程度高的住所或活动场所紧急撤离、集结到预定的比较安全的场所。
避震疏散场所包括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各类绿地和绿化隔离地区,防灾公园和防灾据点。
1国外大学绿化设计校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发展,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校园绿化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睦的学习氛围、优雅的人文景观,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操、涵养其人文精神,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在生活和学习上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1]。
学生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学习,生活节奏较快,而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能很好地平衡生活节奏,不仅能为学生课外学习与休憩提供良好的环境,更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同时,校园绿化不仅是提高学校整体文化底蕴的有利途径之一,也是衡量和体现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基于客观地理和气候条件下,不断地优化校园的环境,打造一个因地制宜、既能满足学生内外在需求、又能体现校园文化形象的校园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现状涂慧君在《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中指出,“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特指大学[2]。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时期出现了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地公开授课,例如柏拉图就曾经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配置有绿植、凉亭等,是校园绿化的雏形[3]。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广义的校园绿化及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校园特有的办公、学习、居住等功能性场所和其所处的微环境,也包含了校园景观形成的整体或局部环境营造的空间氛围,以及其打造的人文气息等非物质精神。
卞素萍在《国外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塑造及借鉴》中研究并阐述了国外大学的绿化塑造方法和特点,发现国外大学绿化景观的特点是开敞自由。
国外大学绿化设计的空间构造方法中,较为普遍的是利用自然的地理和地貌优势,再配合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来对空间界面进行围合,引以形色协调的绿植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构成自然边界[4]。
虽稍显简陋和单调,但却也体现了西方思想开放的价值理念。
其采用大规模观赏绿地,乔、灌、草的合理搭配,营造出开阔的露天区和阴凉区,能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营造出小环境,供以不同需求的学生休憩和学习。
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总结第一篇: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总结第一章绪论1.人于自然的关系经历的5 大阶段:人类依附于自然(原始氏族社会及聚落时代)人类依赖于自然(渔猎时代由聚群而定居)人类开始离开自然(农耕时代及城邑的建立)人类破坏自然(工业化时代及大规模的建设)人于自然的和谐相处(后工业化及信息化时代)2.当今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3.城市与园林的关系城市规划中“绿色的理想”的五大规划概念:1)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初)2)田园城市的构想(1989年)领导人: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思想: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城乡结合首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包围,农田面积比城市大5倍,田园城市的直径不超过2公里。
全部外围绿化带步行可达,便于老人和小孩进行日常散步,规划区有很大的公共绿地,除外围森林公园带以外,城市里业充满了花木茂密的绿地,市区内有宽阔的林荫环道、住宅庭院、菜园和沿放射形街道布置的林间小径等。
3)雅典宪章(1933年)领导人: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的帕提农神庙签署了《雅典宪章》思想:现代建筑的特征就是要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而现代城市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问题,并明确提出要在城市中建造公园、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场等户外空间,并要求把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优美之地段开辟为大众使用的公共绿地。
4)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5)世界环境宣言(1992年)4.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发展与特色1)中国传统园林的不同时期的功能A古典园林的萌芽——“囿”:最早见于史载的园林形式为周文王的“灵囿”;B皇家园林的形式——秦汉宫苑:模拟还说仙山,有林苑、未央宫、建章宫和甘泉宫;C自然山水园得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园的主流;D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气势博大,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后至宋代则更注重生活环境的优化,全民都热衷于园林,宋代山水画、花鸟画兴盛,诗词入画,直接影响了园林的风格,确立了中国园林史上特殊的地位;E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园治》在理论上总结了江南私家造园的技法,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精湛的艺术水平;2)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A效法自然的布局B诗情画意的构思C园中有园得手法D建筑为主的主景E因地制宜的处理5.日本园林的特色和中国园林的相互关系日本庭园:日本庭园深受中国唐宋写意山水造园艺术的影响,他们经过自身长期实践与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有林泉山水庭园(包括枯山水)、茶庭以及缩景园。
绿地系统分析范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迅速扩张,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和管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绿地系统进行分析,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绿地系统的定义与特征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的公园、花园、绿道、绿化带等组成的空间系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空间连续性:绿地系统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绿地元素,这些元素之间通过连续的绿地组成一个整体,并且与城市其他功能区域相连通。
2.绿地多样性:绿地系统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绿地,如公园、庭院、绿化带等,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各种休闲、运动和生态服务功能。
3.生态功能:绿地系统通过植物的吸附、调节作用,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收雨水等,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4.社会功能:绿地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提供社交、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流。
二、绿地系统的优势与问题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绿地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生态环境优化: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湿度、调节气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居住环境的质量。
2.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系统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使得各种植物和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水资源调节:绿地系统可以吸收雨水,减少洪涝风险,并通过地下水补给和植被蒸腾维持城市水平衡。
4.社会文化价值:绿地系统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提供方便的社交和文化活动空间。
然而,当前城市绿地系统面临一些问题:1.绿地空间不足:城市绿地总体面积较小,无法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且分布不均衡。
2.绿地质量差:部分绿地面临土壤污染、水源不足、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
园林专业文献综述范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学越来越引人注目。
园林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涉及植物、土壤、气候和水文等多个学科领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城市景观设计、植物生态学、土地利用和城市气候等方面。
在本文中,笔者将综述园林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生态服务,还能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关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城市内空气质量。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产生影响气候和降低城市气温的作用。
研究人员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来模拟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并评估其生态效益。
二、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是园林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目的是为城市提供舒适、美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近年来研究者主要关注于绿化带的设计、街道绿化、院子和公园的设计等。
对于每一个场地的设计,都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因素,比如地形、气候、植被等,以便为场地的使用者打造一个最具感染力的空间。
同时,城市景观设计也需要考虑其可持续性,包括使用可持续性材料、在设计中引入生物多样性等。
三、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是园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适应性、生态位和物种组成等。
植物有时候被视为城市空气的过滤器,因此植物的种植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环境。
研究发现,与种植大量单一品种不同,种植多种树种和植物更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益。
此外,不同的树种还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对于城市植物园林设计的考虑,需要充分优化不同植物的生态位,使其在城市环境中具有最佳的生存条件。
综上所述,园林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城市景观设计到植物生态学,园林学研究范围广泛,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让读者对园林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绿化带改造设计方案一任君为园林06-1班指导教师薛晓飞摘要城市带状绿地以其线性的空间特质,作为构筑城市绿网的重要连接线,逐渐为城市管者所重视。
借助奥运会在京召开的契机,近年来北京的带状绿地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本文着重从带状绿地的形成方式、生态、功能、景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并以海淀区清华东路带状公园景观设计为实例,该方案在详尽全面的分析现状基础之上,对应于带状绿地的新发展,制定了“将自然引入城市,打造绿色生态长廊,综合体现城市道路绿化带的生态、防护、安全、美观的功能,并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娱乐运动需求”的设计对策。
通过记录清华东路带状公园的设计手法、施工总结,探索为适应和推动城市带状绿地新发展,相应采取的将公园建设与周边区域的人文背景和功能需求的有机结合方式,开发新材料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体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关键词:北京,带状,城市道路,公园,清华东路A Planning and Design on the Greenbelt in Tsinghua Road of HaidianDistrict in Beijing(Solution One)Yuanlin 06-1Ren JunweiSupervisor Xue XiaofeiAbstractLinear Green in the space of its linear nature,as important to build urban green network cable,and gradually the city were valued by management. With the Olympic Games held in Beijing an opportunity,in recent years,Beijing has a new ribbon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green belt approach,ecological,functional,to discuss four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and to strip Tsinghua East Road,Haidian District,Park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the program has a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basis,corresponding to The new green belt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the "will naturally into the city to create a green corridor,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green belt urban roads,protection,security,aesthetics,functionality,and meet the recreational sport around the needs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design countermeasures. Band by record Tsinghua East Road,the park design techniques,construction summary,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city to adapt to new developments in green belt,will be taken to the Regional Park and the surrounding background and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organic integ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garden constru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Olympics","People's Olympics" concept.Key words:Beijing,Strip,Urban Roads,Parks,Tsinghua East Road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 I II 2北京市带状绿地开发现状简述 (3)3带状绿地的类型、功能及设计要点 (4)3.1带状绿地的类型 (4)3.2带状绿地功能的新发展 (4)3.3带状绿地设计要点 (5)3.3.1序列式景观 (5)3.3.2综合型带状公园 (5)4街旁绿地的功能及设计要点 (6)4.1街旁绿地的功能 (6)4.2街旁绿地设计要点 (6)4.2.1注重与城市空间布局的衔接 (6)4.2.2注重与交通组织的联系 (7)4.2.3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8)4.2.4注重内部空间的多样性 (8)4.2.5注重内部小品设施,体现艺术特色 (8)5街旁绿地植物种植 (9)5.1“适地适树”选择植物品种 (9)5.2选择植物品种应强调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9)5.3选择的植物品种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10)6以清华东路为例对狭长带状的街旁绿地的实例分析 (11)6.1周边环境分析 (11)6.2设计策略分析 (11)6.3种植设计分析 (13)7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街旁绿地最早被称为街旁绿地或街头小游园,自从美国的佩雷公园正式开园,街旁绿地便成了一种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对城市绿地是否形成稳固的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现状;科学布局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形象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
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是城市形象建设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地总面积的占地比重,提高人均绿地占有面积,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并因地而异的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本文结合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分析,主要从生态城市的内涵着手,论述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讨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合理布局,为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对策及建议。
1 大连绿地系统现状1.1 大连市绿地概述由于大连市建成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受气候、水资源、土壤、街道狭窄曲折,建筑密度大等原因影响,造成城市的绿地面积少,而且分布不均。
虽然经过近几年来的大规模绿化建设,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与国际性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大连市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平方米。
大连市绿地系统是由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和广场游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和海滨风景区八大系列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园林绿地体系(如图)。
目前大连市建成区规划总用地11538公顷,其中绿地率42%;公园46处,包括居住区级公园、游园、街头绿地205处;行道树3.75万株,覆盖面积为63.66公顷;居住区绿地包括居住小区及小区以下的绿地,风景林绿地不包括风景区内风景林,风景区绿地不包括公园、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付佳琳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充,各种资源不断向城市倾斜,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改善环境恶化、空间急促等问题。
本文从概念、特征、发展历程、功能以及关于城市绿地系统各方面的研究简述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功能1.基本概念1.1城市绿地的概念城市是人类生活游憩的集中区域,是各种活动的载体;绿地在我国的概念是指用于种植,并有一定的功能和用途的开敞空间。
关于绿地我认为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指对城市具有生态性和景观性并且可以供居民游憩的区域。
1.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规定,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内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园林和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于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具备这些性质:(1)差异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完整但作用有所差异。
虽然现在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很多种形式和各种各样的功能,但是不同的绿地类型应该既能够相互有所关联,又都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多层面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不同层面上理解有一定区别。
宏观层面上,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基础;中观层面上以构建城市景观为基础;微观结构层次利用各种开敞空间进行自然景观的设计和绿化。
但是多个层面的效果理应能够有效地融合统一,实现各种效果的最佳组合,发挥最高效的作用。
绿地系统的整体效应应该大发挥了“1+1>2”的作用,并且合理的绿地系统是平稳发展和长期进行的。
(3)时变性特征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元素的一个,而以植物为基础的城市绿地景观会随着时间而去发生变化,产生不一样的景观。
(4)公共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已不同于古代只属于贵族,公共性是其显著特点,城市绿地是一个面向所有居民的市政管理服务没施和开放社会公共文化空间。
1.3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城市绿地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创造期、公共绿地期和生态绿地期。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献综述作者:项丽娟来源:《现代园艺》2011年第14期摘要:园林绿化植物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了我国当前园林绿化和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最后提出了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绿地率;绿化覆盖率0 引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生态压力日益加剧。
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生态环境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在城市绿地建设取得进步的同时,城市绿化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偏差,阻碍了园林绿化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
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有所促进。
1 绿化进展1970年代末,我国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80年代后,出现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
1999年底,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591,000hm2,绿地率23%,绿化覆盖率27.44%,人均公共绿地6.5m2,涌现出北京、大连、烟台、青岛、南京、厦门、深圳、珠海、南宁等20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
2001年,国家建设部又命名海口、三亚、长春等10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区”。
2002年筹集2亿资金开展“绿色南京”工程,将森林引入城市。
2 当前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 草坪建设成风近年来,国内大草坪的流行源自大连市,确实提高了城市品位,深受市民欢迎,也着实让国内旅游者眼睛发亮,随后各城市竞相仿效,大片铺设草坪,而点缀的植物很少,虽然简洁但欠丰富,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极其有限。
据有关资料表明,草坪的养护费用是树木群落的3 倍,特别是水,每m2草坪“喝”1次水需要 1.2t。
《城市绿地系统》文献综述
学生:
前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控制和缓和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恶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内涵日趋复杂,对其规划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也越来越活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越来越重视,对绿地系统的认识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和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许多城市提出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等城市等构想。
该综述主要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理念,国内外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展的趋势进行简要的浅析。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一词,在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中,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
.国外的定义
英国的公共开敞空间的定义为:“所有具有确定的及不受限制的公共通路并能用开敞空间等级制度加以分类,而不论其所有权如何的公共公园,共有地,杂草丛生的荒地以及林地”。
美国将“开敞空间”定义为:“城市内一些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者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或者为城市建设而预留下来的土地,城市中尚未建设的土地并不都是开敞空间且城市绿地具有:娱乐价值、自然资源保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风景价值”。
日本的高原荣重把“开敞空间”定义为:“游憩活动、生活环境、保护步行者安全,以及整顿市容等具有公共需要的土地、水、大气为主的非建筑用空间,且能保持永久性的空间,不论其所有权属个人或集体”。
塞伯威尔则把“开敞空间”定义为:“所有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遣娱乐设施”。
亚历山大在在建筑模式语言中对“开敞空间”的定义为:“任何使人感到舒适、
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地方,均可以称为“开敞空间”。
波兰学者也认为:“开敞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因素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 绿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园等都在其内。
国内的定义
园林术语标准中的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册)中的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城市规划中的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能的空间;是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所组成的,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相应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它是构成城市系统内唯一执行“纳污吐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是优化城市环境,保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必要成分同时它又是从属于更大的城市系统的组成部(城市系统则是由自然环境系统、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商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巨系统),城市绿地系统从属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系统。
.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国外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研究理论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许多过程,而且先后取得了很多著名的成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公园运动(十九世纪后半叶)发展至生态化运动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总共包含四个阶段。
启蒙阶段——该阶段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处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想模式,该期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设计以个人或设计者的审美和个人喜好而定。
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
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英国人霍华德在年发表的《》描绘了一幅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
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其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