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32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 ,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 小时内小卒中或TIA 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 ,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1.3% 。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 2 倍。
COMPRESS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 :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 患者的疗效。
阳性结果入选条件:40 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 或小卒中患者发病 24h 内方案:①阿司匹林75mg/d×90d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结果:双抗治疗组90d 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 2014 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 ABCD2 ≥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根据 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NIHSS 评分≤3 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 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 ),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 。
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 A )。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3.004通信作者:刘新峰,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xfliu2@vip.163.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共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病因之一,而其中颅内外大血管急性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亚型,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
4.5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human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作为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最充分的治疗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3];但限于其相对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要求,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4]。
另外,相当部分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对rt-PA并不敏感,仅6%~30%能够实现闭塞血管再通,获益程度有限[5]。
近年来,多项国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病变中,早期施行以支架型取栓装置为代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6-10]。
在国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11]于2015年发表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从病例选择、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系统要求。
但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机械取栓设备和技术的推广也存在诸多限制,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别比较大。
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内治疗操作中的具体流程,文中进一步总结国内外近年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完善一套基本完整的操作流程规范,以期为临床参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及处理流程见图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15%为脑卒中发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卒中发病高风险人群的一级预防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3,4]。
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8 320万人需要或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这部分人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规范的临床问题。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包含了部分对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但未对临床证据做详细阐述[5]。
临床上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5年日本的一项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中心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6]。
据调查,因担心围手术期应用抗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我国多数医院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前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以上。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降至最低,但同时也使患者暴露在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增加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3951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结果表明停用阿司匹林使卒中再发风险增加40%[7]。
瑞士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围手术期暂时停用阿司匹林使急性卒中风险升高3倍(OR 3.4, 95%CI 1.08~10.63)[8]。
一项纳入50 2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表明,停用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倍(OR 3.14, 95%CI 1.75~5.61),而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使卒中风险增加了89倍(OR 89.78, 95%CI 29.90~269.60)[9]。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及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范围不断扩展,病例的治疗难度不断加大,介入相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加。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评估与急诊介入治疗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中已有论述,而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特征评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介入治疗是标准药物治疗外的有益补充。
介入医生在术前应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根据相关指南,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制定出有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
临床特征评估包括:卒中危险因素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其他重要器官评估、卒中病因分析。
推荐意见1. 术前梳理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予以把控。
2.术前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积极干预。
3.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干预。
4.术前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状况,便于术中及术后比较,及时发现并发症。
5.评估患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6. 分析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获益。
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内容包括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评估、病变血管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推荐意见1. 对于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荐常规予以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的影像学评估,以权衡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制定手术方案。
2. 对病变血管局部的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可进一步明确血管内治疗的获益。
3. 评估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CT血管成像(CTA)/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二阶产品知识题库一、填空题1、艾速平®适应症为:(1)当口服疗法不适用时,的替代疗法;(2)用于口服疗法不适用的。
2、艾速平®对于不能口服用药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用法用量为: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本品mg, 每日次。
3、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艾速平®用法用量为:mg,每日次;对于反流疾病的症状治疗,艾速平®用法用量为:mg,每日次。
4、对于不能口服用药的Forrest分级Ⅱc-Ⅲ的急性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推荐静脉滴注本品mg,每小时一次,用药天。
5、艾速平®注射液的制备:是通过加入mL的溶液至本品小瓶中供静脉注射使用;艾速平®滴注液的制备:是通过将本品1支溶解至溶液mL,供静脉滴注使用。
配制后的注射用或滴注用液体均是的澄清溶液,应在小时使用,保存在30℃下。
从微生物学的角度考虑最好立即使用。
6、艾速平®有种给药方法/途径,分别为和。
7、对于轻到中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每日剂量不应超过mg。
8、艾司奥美拉唑主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YP)代。
主要依靠特异性同工酶和进行代。
9、严重肝功能损害主要参考指标包括:PTA、、酶学指标、胆碱酯酶、血清白蛋白、血脂及血糖。
10、不同治疗目的所需控制的最佳胃pH值不同,其中,胃pH> 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关键;胃pH> 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关键。
11、艾速平®产品定位主要针对三个细分市场,即、及患者。
12、艾速平®20mg核心促销信息中,关于适应症的描述是对于的症状治疗应使用20mg;的患者使用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20mg;与联合使用需配合密切临床监测,本品剂量不应超过20mg。
13、艾速平®2017年品牌竞争策略主要是同品,性价比高;品类竞争策略主要是方便安全,更好。
14、关于艾速平®与奥美拉唑品类竞争的产品主要有阿斯利康的、奥赛康的。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一、概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后循环,也被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对后循环缺血的深入理解对于其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后循环缺血的概念经历了演变。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发现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存在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这是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的原因,被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
这个概念被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不再被使用。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
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我们制定了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旨在提高对我国后循环缺血的认识,明确其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防治策略,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质量。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建议ASA 75-100mg/d:1)男性≥50岁或女性绝经后;2)高血压(BP控制到<150/90mmHg,否则出血风险大);3)糖尿病;4)高胆固醇血症;5)肥胖(BMI≥28);6)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7)吸烟;另外,合并CKD的高血压患者建议使用ASA。
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低危人群或出血高风险人群,不建议使用ASA;30岁以下或80岁以上人群缺乏ASA一级预防获益的证据,须个体化评估。
所有患者使用ASA前应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
不能耐受者,可用氯吡格雷75mg/d替代。
2.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应联合PPI或H2拮抗剂,但氯吡格雷不建议与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联用。
溃疡病活动前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先治愈溃疡病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3.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出血,输血对预后可能有害,应在个体化评估后实施。
血液动力学稳定,红细胞压积>25%或Hb>70g/L 不应输血。
目前没有逆转抗血小板药物活性的有效方法,输注新鲜血小板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4.缺血性卒中再发的高危患者,如无高出血风险,卒中或TIA后的第一个月内,ASA 75mg/d+氯吡格雷75mg/d优于单用ASA.5.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需行非心脏外科的手术,在评估出血—缺血、风险—获益时,仅限于冠心病的患者,不包括缺血性脑卒中。
TIA的二级预防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一级预防。
换句话说,除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术前需评估出血—缺血的风险外,其他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术前可直接停用,不需评估。
6.冠心病围手术期缺血、出血评估:缺血:GRACE或TIMI风险评分系统出血:CRUSADE风险评分7.心衰伴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可用低剂量ASA或氯吡格雷。
扩张型心肌病,如无其他适应证,不抗血小板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TIA/轻型卒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一)定义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简称“轻型卒中”),由于其“非致残性”和“早期不稳定”等共同特征,经常作为一类“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进行诊疗或开展研究。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基于时间的定义:TIA是由于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脑、脊髓或视网膜)障碍,持续时间<24h。
(2)基于组织学的定义: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有急性梗死。
TIA诊断的具体临床与研究操作原则详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
2. 缺血性轻型卒中:轻型卒中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2010年Stroke 发表了6种轻型卒中定义和临床转归之问关系以探索最佳轻型卒中定义。
该研究连续入组7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以下定义分成6组:A. NIHSS每一项必须是0或1,意识各项必须是0;B. 腔隙样综合征(小血管闭塞);C. 只有运动障碍(包括构音障碍或共济失调);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D. 基线NIHSS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没有失语,忽视或任何意识水平障碍;E. 基线NIHSS评分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F. 基线NIHSS≤3分;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患者出院回家;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
定义A和定义F的患者短期和中期转归最佳(定义A分别为74%和90%,定义F分别为71%和90%)。
定义C的前循环卒中患者与后循环卒中患者相比出院可能性更大(P=0.021)。
定义E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中期转归较差(P=0.001),而定义A、D和F的患者在任何亚组中均未有不同转归。
目前常用的缺血性轻型卒中定义:一种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轻型神经功能障碍(定义为NIHSS≤3分),持续时间≥24h,或神经功能障碍是由于影像学与临床症状相关的缺血性梗死所致而不是由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脑出血所致。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15%为脑卒中发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卒中发病高风险人群的一级预防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3,4]。
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8 320万人需要或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这部分人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规范的临床问题。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包含了部分对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但未对临床证据做详细阐述[5]。
临床上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5年日本的一项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中心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6]。
据调查,因担心围手术期应用抗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我国多数医院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前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以上。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降至最低,但同时也使患者暴露在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增加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3951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结果表明停用阿司匹林使卒中再发风险增加40%[7]。
瑞士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围手术期暂时停用阿司匹林使急性卒中风险升高3倍(OR 3.4, 95%CI 1.08~10.63)[8]。
一项纳入50 2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表明,停用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倍(OR 3.14, 95%CI 1.75~5.61),而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使卒中风险增加了89倍(OR 89.78, 95%CI 29.90~269.60)[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试题正确答案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A .ABCD 评分系统B .Essen 量表C .SPI-II 量表D. 以上都是2 .(单选题)随着Essen 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A.≥3分B.≥4 分C.≥5 分D.≥6分3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A .24 ~ 48 hB .48 ~ 72 hC.72 ~96 hD.96 ~ 120 h4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 3 分)患者起病24h 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A. 阿司匹林B.氯吡格雷C.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D. 以上都不是5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A. 阿司匹林B.氯吡格雷C.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D. 以上都不是6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 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A.12hB.24hC.36hD.48h7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A.PPIB.H2 受体拮抗剂C.黏膜保护剂D. 以上都是8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B.消化道出血史C.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D. 以上都是9 .(单选题)《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A .40-50岁B .40-60岁C .40-70岁D .40-8010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A . 年龄 >70岁或<40岁的人群B.高出血风险人群C.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D. 以上都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死亡原因,而在我国是第一位死亡原因。
尽管脑卒中已经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是合并颅内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治疗选择仍显得捉襟见肘。
2015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5项国际多中心RCT研究结果均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给予新一代支架取栓为代表的的血管内治疗由于以往标准内科治疗,为这组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
目前各家指南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血管内治疗(ET)的术前筛选评估、技术手段及方法等已有相关推荐。
但对于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与管理、如何选择后续的抗栓治疗及综合监护管理仍无明确建议。
一、术后一般监护管理推荐意见: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应收入NICU病房并至少完善24h心电、呼吸、脉氧及无创血压监测及神经功能的监测,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24h完成影像学检查(工类推荐,C级证据)。
二、血压监测与管理推荐意见:1. 早期术中收缩压的升高及术后收缩压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严密监测其围手术期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水平。
(Ua类推荐,C级证据)2. 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前至术后24h内血压应<180/105mmHg。
术前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术后维持血压<180/105mmHg 可能是安全的。
(工类推荐,B级证据)3. 术后存在高灌注风险的患者应在充分评估血管内再通情况及全身情况的基础下维持血压至较低水平,对于大部分患者收缩压降低至120〜140mmHg左右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降压范围。
(Ua类推荐,C级证据)4. 急性血管开通情况不佳或有血管再闭塞倾向的患者不宜控制血压至较低水平,同时应尽量避免围手术期血压波动。
(工类推荐,C级证据)5. 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一探讨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最佳血压管理策略。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知识发布时间:2022-03-11T06:45:29.96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1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据调查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致死率均占比较高,当患者患病后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据调查研究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致死率均占比较高,当患者患病后,往往给其经济、身心多方面造成严重负担,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加快患者康复非常关键。
在临床上介入治疗手术运用价值较高,当然也是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
但由于如今针对患者治疗的难度不断提升,且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在提升,因而实施术前有效的评估工作势在必行。
此次特在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后,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为参考,对于其术前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从临床特征、影像学、实验室检验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后期临床评估提供有力凭证,报告如下。
一、临床特征评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介入治疗是除了药物外最佳的治疗手段。
术前医师需明确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到是否存在禁忌症,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临床症状可以说是最为基础、最为直接的评估步骤了,具体包括:①整理患者手术相关的适应证、禁忌证,做好严格把控。
②排除可能存在的高风险因素,做好干预。
③要掌握到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变化。
④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多个方面的功能状况,便于比较术前、后的变化情况,也利于及时排查并发症。
④检查患者重要的脏器功能,包括心、肺部、肾脏等,并检查是否存在造影剂相关的不良反应,从而确保患者能够满足手术基本条件。
⑤分析患者患病原因,并评估实施介入治疗后存在的益处。
二、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的目的,是能够让医师对患者的脑部组织、血管路径、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情况等有充分的了解。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若为非急性,临床上多予以传统的脑组织结构评估,以分析血管内治疗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