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506.50 KB
- 文档页数:18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临泽一中柳咏霞一.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二.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本节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相对知识目标,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策略:1.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2 .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生物进化历程2.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图片观察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教师讲授相结合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有条件的学生可搜集一些有关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化石形成的资料。
[考法综述]高考中对共同进化的考查主要是围绕其概念展开,而对生物多样性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其各个层次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题目主要是选择题,难度适中。
命题法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1.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答案 B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客观上起到促进生产者进化的作用。
2.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答案 A解析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
其他三个选项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所以属于共同进化。
【解题法】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1)从分子水平:DNA(基因)多样性(根本原因)――→转录翻译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生物多样性)(2)从进化的角度: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从而形成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而环境是多变的,不同的变异类型适应不同的环境,逐渐形成了适应各种环境的多种多样的生物。
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包括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开展三局部内容,课标要求:“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及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缘由。
〞本节课是第六章的最终一节内容,也是必修2的最终一节内容,重点叙述了“共同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内容,是生物进化的进一步延长。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市级一般高中高一班级同学,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第六章的最终一节,同学已经学习了前三节的内容,这有利于本节课的理解。
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力量,具有肯定的观看和认知力量,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规律性已初步建立,他们的学习乐观性较高,课堂上应当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引导同学不断思索,表达同学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老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关心同学识记和理解。
但是同学对生态系统概念理解不深,对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解有困难,同学对寒武纪大爆发等学问点的提炼有困难,需要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实例分析,构建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
通过总结和争辩生物进化的其他理论,认同学科理论也是不断开展的。
2.科学思维:通过动画、图片观看和文字阅读,开展同学分析资料、沟通信息的力量。
结合详细实例明确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同学分析资料、合作探究、信息沟通的力量。
4.社会责任:通过观看生物进化的历程示意图引导同学认同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生物多样性爱护的意识,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亲密相关〞的思想观点,熟悉到“爱护环境就是在爱护自己〞,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熟悉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进化理论在开展2.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缘由、生物多样性的开展历程五、教法学法讲授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争辩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协同进化1、概念:2、意义:3、结果: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缘由: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二、生物进化理论在开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八、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课标与教材分析一、课程具体目标《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
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学情分析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难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1.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本《标准》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
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同样应当体现内容标准的这些思路,并且应当进一步落实。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和内涵。
(2)阐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3)说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生物进化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共同进化的概念和实例。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教学难点(1)理解共同进化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
(2)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进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猎豹和羚羊的奔跑速度进化、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过程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进化的实例,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生物进化的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展示地球上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视频,如热带雨林中的各种动植物、深海中的奇异生物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学生:“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如此多样的生物?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知识讲解(1)共同进化的概念讲解共同进化的定义:“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通过举例,如蜂鸟与花朵的形态结构相互适应、北极熊的毛色与北极环境的颜色相似等,帮助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
(2)共同进化的实例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共同进化以猎豹和羚羊为例,猎豹追捕羚羊促使羚羊奔跑速度加快,而羚羊奔跑速度的提高又促使猎豹的奔跑速度更快,它们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典例导悟】【典例】(2010·如皋模拟)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规范解答】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的共同进化及多样性,现分析如下:【互动探究】(1)从生物进化的历程上看消费者与生产者出现的先后顺序如何?(2)生物进化中种间存在哪些关系?提示:(1)生产者早于消费者。
(2)种间互助,种间斗争。
【变式训练1】原始生命出现之后,最可能符合生物进化趋势的是()A.光合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C.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无氧呼吸D.无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解析】选D。
在原始大气中不存在氧气,所以首先出现的为进行无氧呼吸的厌氧生物,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为有氧呼吸生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变式训练2】(2009·连云港高一检测)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漫长的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选A。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漫长的共同进化的结果。
【学业达标训练】1.(2010·三明高一检测)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A.基因、染色体、细胞B.细胞、物种、生物圈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分别从分子、生物个体及种类、生物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生物【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知识归纳+练习题【核心考点重塑】一、协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叫做共同进化。
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猎豹和斑马、昆虫保护色与天敌视觉的进化等。
2.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协同进化的实例(1)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矩协同进化某种蛾类具有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
(2)斑马的奔跑速度加快协同进化猎豹的奔跑速度加快。
4.协同进化易错点(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不存在协同进化;(2)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协同进化,表现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二、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种类: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1)遗传多样性:生物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异,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进而出现了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共同组成的,所以物种的多样性和无机环境的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经历的时间长。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单细胞生物。
5.生物进化的历程项目进化历程意义细胞数目单细胞→多细胞为功能复杂化提供结构基础细胞结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代谢类型厌氧型→需氧型能量供应更加充足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实现基因重组,增强了变异的多样性,明显加快进化的速度生态系统成分只有分解者→出现生产者→出现消费者①光合自养生物的出现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②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对植物进化更加有利生活环境海洋→陆地陆地复杂的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共同进化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例理解共同进化的过程,以及如何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用于解释共同进化的概念和过程。
2. 准备讨论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准备实验或模拟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4.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阅读。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课堂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和预习问题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 新课导入:首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共同进化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3. 知识讲解:(1)共同进化的概念和过程:通过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解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2)生物多样性的类型和特点: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特点,如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等。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如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
4. 课堂小结:在课程结束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①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
②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
③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④“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评价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中主观推测较多、但内容颇为系统、丰富、
为后来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诞生奠定了基础。
2.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三个观点
⎩⎨⎧①物种是可变的
②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③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应的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对变异进行选择。
(2)局限: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
(3)达尔文对变异的解释
6.在自然条件下、
某随机交配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 [提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7.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
[提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如图所示:
(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必修二 7.2-3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习目标】⒈描述什么是种群、物种、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⒉阐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⒊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如何决定的及什么是共同进化。
⒋说出隔离的概念、种类。
⒌概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自主学习讨论】1.共同进化:①概念:之间、之间在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②结果: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而且形成了_。
2.生物多样性:①层次:多样性、多样性、多样性.②原因: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①有些学者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而非自然选择。
②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和_ 交替出现的过程.【巩固检测】1.多种海鱼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死亡率很高,发育为成鱼的数量很少。
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现象是()A.长期定向变异的结果 B.对低成活率的适应C.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D.适应相对性的表现2.家蝇比人类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因为()A.身体比较小 B.有极好的飞翔能力C.有极多的后代 D.世代历期短,一代接一代地迅速演变3.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评价,因果关系正确的叙述是()A.因长期不用眼睛,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失去了视觉B.因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食蚁兽的舌很长C.因长期的相互选择,狼与鹿的奔跑速度都很快D.因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力,春小麦连年冬种就可变成冬小麦4.下列对生物进化的解释符合现代进化理论的是()A.上帝决定哪个种该进化B.通过自然选择积累有利变异,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结果C.某些物种内部有进化的设计蓝图 D.环境影响造成物种的适应5. 虫煤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A、定向变异的结果;B、种内互助的结果;C、种内斗争的结果;D、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6. 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A、不利于被捕食者,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B、对二者均不利,双方最终都趋向消亡C、二者得失相当,和平共处D、对两者均有利,共同进化7. 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 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C.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D.由于生殖隔离造成8.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9. 以下关于生物进化的几种趋势,其中正确的是()①无细胞结构→细胞结构②需氧生物→厌氧生物③无性生殖→有性生殖④原核生物→真核生物⑤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⑥水生生物→陆生生物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1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11.图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曲线,请用生物进化观点回答下列问题:⑴图中表明:用药后的第一年害虫密度,而以后的年份中,害虫密度。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同进化的观点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理解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共同进化过程中的物种互相作用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等,以便观察生物间的互相作用。
3.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案例和人类社会受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实例。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技巧。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教室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和预习问题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并带着问题进入教室。
2. 新课导入:起首,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引出共同进化的观点。
接着,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共同进化的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 知识讲解:(1)共同进化的过程:通过展示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适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共同进化的基本过程。
同时,通过讲解基因交流、自然选择和物种形成等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共同进化的机制。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通过讲解物种形成、生态位分化、遗传多样性等观点,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原理。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讲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珍爱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生态道德观念。
4. 教室小结:在课程结束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实践生态珍爱的理念,为珍爱生物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