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_孙久文(1)
- 格式:pdf
- 大小:348.99 KB
- 文档页数:9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及其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及其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和居民之间的空间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能够准确地衡量空间的经济效应,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
本报告将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理论、模型类型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理论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理论构建基于三个方面:空间距离、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
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空间距离空间距离是指在空间维度上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距离,这里的经济体可以是城市、县、国家等经济空间单元。
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距离不仅仅是直线距离的概念,还包括通行时间、交通成本、行政管辖区域等多方面的因素。
空间距离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影响固定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资金的流动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空间距离在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模型的一个重要变量之一。
2.空间依赖空间依赖是指一个经济单元的行为和性质受到其周围空间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空间依赖可以通过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方式进行测算。
空间依赖是经济空间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现,它可以客观反映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有助于经济预测和政策决策,具有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
3.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是指在不同地理空间单元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空间异质性主要体现在组成部分的不同、战略资源的分布和经济制度的差异等方面。
空间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研究不同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充分考虑空间异质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类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类型主要包括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
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摘要】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从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入手,介绍了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趋势。
国内计量经济学研究在数据质量、模型选择和推断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而国外则在面板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建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结合影响因素,探讨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趋势,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方向建议。
近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未来可重点关注新兴技术、政策热点和数据挖掘等方面,推动该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趋势、国内、国外、方法、影响因素、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
近几十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经济问题,揭示经济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在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不断进步。
对近十年来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为未来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近十年来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数据的不断积累,计量经济学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实证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空间计量经济学三⼗年(1979-2009)空间计量经济学创造性地处理了经典计量⽅法在⾯对空间数据时的缺陷,在传统的横截⾯以及⾯板数据基础上引⼊空间数据,进⽽对其进⾏空间相关分析和空间结构分析。
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背景下,空间计量已成为空间综合⼈⽂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法,尤其在区域经济、房地产、环境、⼈⼝、旅游、地理、政治等领域,空间计量成为开展定量研究的必备技能。
本⽂主要为⼤家介绍空间计量发展三个阶段,空间计量模型等内容。
空间计量经济学萌芽期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Moran (1950) ⾸次引出空间⾃相关测度Cliff & Ord(1973, 1981) 出版专著,明确定义“空间⾃相关”概念,提出了空间依赖度统计评估步骤,奠定了空间回归模型的基础Paelinck (1974)在荷兰统计协会年会上⾸次提出“空间计量经济学” SpatiaEconometrics 的名词Paelinck andKlaassen (1979)进⼀步定义空间计量经济学的5个研究领域Tobler(1979)提出地理学第⼀定律(Tobler‘s first law)Anselin(1988)发表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法和模型”成为空间计量经济发展的⾥程碑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法得到发展,研究范式逐渐规范化,模型和软件得到了发展空间依赖性(也叫空间⾃相关性)是空间效应识别的第⼀个来源,它产⽣于空间组织观测单元之间缺乏依赖性的考察(Cliff & Ord, 1973)。
Anselin & Rey(1991)区别了真实(Substantial)空间依赖性和⼲扰(Nuisance)空间依赖性的不同。
Getis & Ord (1992) 提出 G 统计量,聚焦于空间异质性的局域统计Anselin (1995) 提出 LISA (空间⾃相关的局域指标 )Anselin和Florax(1995b)指出:在主流经济学的实证中,空间要素⽇益受到关注。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与前景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与前景随着国内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与前景空间计量经济学最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欧洲就展开了科学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逐渐发展为计量经济学的主流,它的应用涉及众多领域:从开始的在区域科学、城市以及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等专门化领域中普遍应用,发展到现在的涉及到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等领域。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空间计量的概念最早由 Paelinck 和 Klaassen(1979)首次提出,但是他们仅对这个领域做了一个划分,并没有提出确切的定义。
到 1974 年。
Pealinc 在荷兰统计协会上明确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
随后Anselin(1988)又在其书中提出了新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空间计量经济学是指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因素引起的各种特性及变化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明确考虑到由空间因素带来的对研究领域的影响。
从世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进程看,国内外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众多研究方法,还带动了空间计量软件的革新和发展。
(一)国外研究状况国外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比我国要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地理计量革命中,Berry 和 Marble(1968)在其地理统计专着中首次提到了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的概念,他们通过空间数据分析技术进而分析了地理对象的空间效应,成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最早研究;之后Curry(1970)等几位地理学家在 Berry和 Marble 的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探讨了空间模型的设定和估计问题。
建立出基本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框架和空间模型后,Rey(1999)首次在前几位地理学家的结果和方法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近七十年的人均收入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空间数据分析验证了空间相关性在统计上非显着性;随后Baumon(t2003)等人又充分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调查分析了1980- 1995年欧共体的空间俱乐部,通过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南北两区分属于不同的俱乐部,并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研究发现了空间误差模型对南方和北方的俱乐部的空间趋同性。
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进展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对经济现象的影响的学科。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计量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融合,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进展。
首先,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在理论框架上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假设观测数据之间是独立的,而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则考虑了空间上的相关性。
这个理论框架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
例如,通过引入空间滞后模型,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此外,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还发展了一系列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处理面板数据中的空间相关性。
其次,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在方法和技术上的进展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运用更复杂的模型进行分析。
例如,蒙特卡洛模拟和贝叶斯方法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估计模型参数和进行推断。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使用也为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研究者可以通过将经济数据与地理数据相结合,更全面地分析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
第三,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研究者们利用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经济现象。
例如,通过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分析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和经济联系,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方法也为环境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最后,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仍然是一个挑战。
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获取更加容易,但是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仍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数据来支持研究。
其次,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方法和模型仍然有待改进和完善。
研究者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更适用于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发展,空间数据及其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空间计量模型,作为空间数据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已经在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空间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1. 定义与分类空间计量模型是一种通过捕捉和分析空间数据中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来研究现象的模型。
这种模型包括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等。
2. 理论基础空间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包括空间自相关理论、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过程理论等。
其中,空间自相关理论强调观察值之间的依赖性,空间异质性则反映了空间单位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而空间过程理论则强调空间过程的变化和动态性。
三、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研究1. 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在经济学领域,空间计量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房地产价格评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结构研究等方面。
例如,通过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可以分析不同地区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2. 地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在地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空间计量模型被用于研究区域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质量评价等问题。
例如,使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在公共政策领域,空间计量模型被用于研究公共设施布局、区域发展政策、社会公平等问题。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和人口结构变化,可以制定更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
四、实例分析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例,可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收集交通流量数据、路网结构数据等,建立城市交通网络的空间数据集。
然后,使用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交通拥堵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道路宽度、交通设施布局等。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交通规划和管理策略,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综述
李江;吴玉鸣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管理》
【年(卷),期】2024(46)6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区域要素流动愈发明显,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经济地理正发生着剧烈的、持续的和趋势性的变化,对空间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了重大需求,在此背景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为重要。
为深化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认识,促进其在经济管理学领域实证研究中的规范应用,文章在充分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着眼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方法与应用,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及技术、模型体系及拓展、国内应用现状、不足及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分析与总结,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和方向。
未来国内空间计量经济学应在技术理论研究、模型应用体系,及方向上进行不断推进,以提升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水平。
【总页数】12页(P30-41)
【作者】李江;吴玉鸣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0
【相关文献】
1.动态计量经济学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兼与传统计量经济学建模理论与方法的比较
2.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均值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理论综述
3.文学理论:现状、前沿与发展——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4.中国省域碳减排:时空格局、演变机理及政策建议——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摘要】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于解决地区经济、城市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其方法与模型以及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进一步强调了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其未来发展的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历程、方法与模型、实证研究、现状、展望、重要性、发展趋势、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新兴且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中的空间相关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探讨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增长、贸易流和投资等重要问题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全球化背景下,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已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深入理解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和展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空间联系和影响,揭示经济行为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经济分析框架。
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和指导,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究》2023-10-29contents •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研究概述•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理论基础•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研究•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实例应用研究•总结与展望目录01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研究概述空间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空间分布和空间依赖性,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发展通过对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依赖性,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模型的建立、估计和检验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模拟实验等方法,对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方法VS研究目的通过对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空间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建立完善的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体系,实现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依赖性的准确描述和预测,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与目标02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理论基础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概念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用于描述空间经济现象和预测空间经济发展趋势的数学模型。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特点考虑了空间因素,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传统计量经济学理论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空间经济学理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基础VS03经济发展预测用于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变化,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提供支持。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范围01城市规划用于研究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分布和空间结构的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02区域经济研究用于研究区域内部经济活动分布和空间结构的关系,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城市经济学孙久文教案-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文章主题:城市经济学孙久文教案引言:城市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政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孙久文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城市经济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理解和发展城市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孙久文教授以及他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的教案。
孙久文教授简介:孙久文,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广泛涉及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市场与政策、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领域。
在城市经济学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被誉为中国城市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孙久文教案:孙久文教案是他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方法和课堂内容的整理。
这些教案涵盖了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践案例等内容。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孙久文教授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践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城市经济学的原理。
孙久文教案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证研究。
他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地案例的引入,让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了解城市经济的运行机制。
孙久文教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经济学的原理和实践应用。
另一个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孙久文教授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通过精选的案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城市经济问题的能力。
孙久文教案的应用影响:孙久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孙久文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些对于他们在城市规划、政府部门、咨询机构等领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孙久文教授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的教案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城市经济学思维、解决城市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帮助。
随着城市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孙久文教案将继续为培养优秀的城市经济学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第23卷第110期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23N o 11102007年12月J ourna l o f H unan F inancia l and E c ono m ic Colle geDec 12007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王立平1任志安2(11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2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安徽蚌埠 233041)=摘 要>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在应用经济领域的运用呈现出爆炸的态势,成为西方经济计量学理论中一个亮点。
目前国内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认识不够,其相关研究更是少见。
通过系统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包括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设定、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进行评述。
=关 键 词>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权重;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构成模型=中图分类号>F22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48(2007)06-0025-04#收稿日期:2007-10-10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0(项目号:A H S KF03-04D16)的阶段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王立平(1968- ),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学;任志安(1965-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空间计量经济学是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近十几年空间计量模型在国外社会科学很多领域,尤其在应用经济领域的运用呈现出爆炸的态势,成为计量经济学理论中一个亮点。
从文献检索看,目前国内关于该学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国外有学者曾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过中国问题,如Lesage [1]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所做的研究;Co ughli n and Segev [2]对中国FDI 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的空间经济分析。
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近十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们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不断推动着该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近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进行综述分析。
近十年来,国内计量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进展与趋势:1. 数据的广泛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集在国内越来越容易获取。
这些数据被广泛应用于计量经济学研究中,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深入地挖掘经济学问题的根源。
2. 非参数方法的应用。
国内学者们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开始更加重视非参数方法的应用,尤其是在处理非线性关系和高维数据方面。
非参数方法的应用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学问题。
3. 结构性模型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在结构性模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特别是在面板数据和动态模型的研究中。
结构性模型的研究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机制。
4. 应用领域的拓展。
国内计量经济学研究在应用领域的拓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在环境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医疗经济学等领域。
这些研究丰富了计量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内涵。
二、国际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1. 高维数据的处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际学者们开始更加重视高维数据的处理方法。
他们借助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对高维数据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和建模。
2. 因果推断的研究。
国际学者们在因果推断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在处理内生性和识别性的问题上。
因果推断的研究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好地捕捉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
近年来,国际学者们开始更加重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尤其是在处理地理信息和区域经济等领域。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视角。
4. 反事实推断方法的发展。
国际学者们在反事实推断方法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在处理个体数据和处理选择性偏误等问题上。
国内空间计量经济学最新进展综述随着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增长,它已经从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成长为多个学科的主流研究分支。
文章对国内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分别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FDI、财政和金融、环境和农业等方面探讨了其研究动态。
标签:空间计量;经济增长;技术创新;FDI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以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为基础,以探索建立空间经济理论模型为主要任务,利用经济理论、数学模型、空间统计和专业软件等工具对空间经济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最近几年,国内众多学者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几乎成指数型增长,在计量分析中融入对空间因素的考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导致相关文献大量涌现。
文章主要对其21世纪以来的国内最新发展进行了一个初步梳理,理清其研究发展的脉络和领域。
国内学者在方法上有深入研究的不多,除了个别学者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研究外,比如孙洋和李子奈发展了一个在空间矩阵间进行选取的非嵌套检验方法[1],林光平等和龙志和等对Bootstrap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3],其他学者基本上是处于将国外的理论应用到国内的阶段,不过在研究领域上呈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1 经济增长随着我国地区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对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吴玉鸣、林光平等学者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入这一领域。
吴玉鸣和徐建华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认为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忽视这种空间效应必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和计量结果的不准确。
吴玉呜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地理因素和空间效应一起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
何江和张馨之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
刘名远使用DURBIN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测度了我国区域规模经济效应,发现区域经济空间聚集回波效应大于辐射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