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考前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810.00 KB
- 文档页数:20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1篇)高考语文考前指导 1二、成语题或病句题考其一,很可能有两个选择支拿不准,这很正常,别着急,回头冷眼再看,会选出来的,要相信自己的语感。
三、文言文阅读题,做惯了史传类文章,如果是非史传类散文,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既来之,则读之。
所考知识点还是不会变的,注意看文段出处,可能会对阅读有帮助的。
翻译题,对给分点要敏感,尤其是词类活用(使动、意动)和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该补的补出来后,读一读,你翻译出来的句子是不是一句通顺的中国话,否则,一定是有落实不对之处。
难点一定要依据上下语境,推断猜想要合情理。
1、文言文在取材上一般选用较为浅易的文言文,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文中的信息,以及理解语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方面的能力。
文本的阅读难度不会很大。
2、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__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3、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出现粗心大意的把握,犯低级错误。
4、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
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5、常见虚词的考查,__一半句子来自课内,请大家复习时回归课本,记好课本中的例句。
6、在解答第9、10小题这种涉及文中信息的筛选、语句意义理解、内容要点归纳的题时,要注意从文中准确筛选相关信息、作具体的对比分析,特别注意张冠李戴和时间段混淆的情况。
2020年高考语文最后冲刺一、文学类文本阅读说明散文阅读或小说阅读,诗歌阅读;共3个问答题,18分;涉及文学形象、考前技巧、主题思想和语言等四个方面的考查。
文学形象包括物象(含意象)、景象、人物形象;可以有形象的概括分析,形象的描写塑造,形象的作用等3个考查角度。
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叙事手法、人称使用和结构手法的运用,可以有运用什么手法,如何运用,有何作用、好处、艺术效果等3个考查角度。
文学作品语言可以从具有什么语言特色风格,如何体现这种特色角度考查。
主题思想包括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读者的感悟、思考和体验。
二、审题路径与答题范式1、审题路径:问题导向、文本支撑、知识储备综合考量。
问题导向即,研读题干,明确问题的具体指向,分解出可能的路径;文本支撑即,把问题可能的路径与文本阅读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接,确定答题路径;知识储备即,把小说知识(散文知识、诗歌知识)和答题路径、文本信息对接起来。
2、答题范式:(1)针对问题概括作答,(2)结合文本分析,(3)指出作用好处效果。
三、分类指导(一)鉴赏语言1、鉴赏语言特色(1)概括出特色(幽默诙谐、雅俗庄谐、富有生活气息等)(2)分析该特色,从作品词语选用的特点、句式选用的特点和修辞手法运用3个角度入手。
(3)高考真题:例题一: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例题二: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鉴赏语言表现力(1)炼字、炼句、词句表现力:第一步,指出用何修辞手法、词性活用、化无形为有形、特殊含义等;第二步,还原到所在句子,指出该字把句子的什么表现出来;第三步,指出艺术效果。
高考真题:例题一:请赏析“软红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例题二: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分析词语、语句的含意(意蕴、寓意):第一步,识别该句所用的手法(双关、比喻、拟人、缺省、反复、引用诗文典故),去除该手法,还原出来的就是含意。
2020语文老师高考前指导,太全了!考前语文知识梳理与重点把握所有文本阅读,都要具备整体把握的意识:标题、写作对象;主要内容、观点;结构、思路;思想主旨、创作意图。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9分,保6争9)[约14分钟]一、树立一种概念:“答案就在原文中”二、具备两种心态: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2、一定要认真仔细。
三、明确六个步骤: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解题。
( 1 )读——原文(整体把握,圈点勾画)整体把握:论述对象(论题)、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结构、思路;写作背景与目的。
圈点勾画: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概念。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表明段间、句间逻辑关系的词)(因果、承接、并列、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假设、主次……)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⑤论据与论证方法。
(与观点的对应)(2)审——题干、选项:划读题干关键处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正确还是不正确项?找正确项,可用排除法;找错误项,可运用重点突破法。
错因应注意“内容、对象方面”的“信息对应”、“程度差异”、“范围大小”与“逻辑错误”;(3)找——区间与差别(筛选信息):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①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找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②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注意整体把握整段甚至整篇的内容。
③找错因: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因果混淆、是非颠倒、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态混淆、必或混淆……(4)比——干扰项(务必要把选项看完!)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5)排——错误项: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6)选——正确项。
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一、高考语文动向新理解高考内容中直接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语文知识情况的题目也逐渐减少,对语文“知识”的考查,大多被隐藏在语言运用、语文综合素养考查等内容之中。
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加凸显语言的“运用性”特点与语言运用的“灵活度”评价导向的改变,是为倒逼语文教学真正转型,摒弃静态的知识教学和简单机械的做题,将教学重心转移到积极的语文实践中来,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中锤炼语感,在梳理和探究中领悟语理,从而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要想通过语文高考,更全面、真实、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凸显语言运用性特点,注重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所需,实践优秀语言文化传统的传承及影响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命题者也在不断改进中。
高考新动向,倒逼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二、学生的审题能力现状很多考生做语文试题,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不漏一题,满心欢喜。
但成绩出来却忧愁满面,那是因为审题上不专业,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规范,造成了“全会不全对的不高分现象”好多学生是不会审题的,简答题往往答非所问。
只要问法稍一变化,就不知所措。
具体问什么内容就答什么内容的意识和能力没有。
为什么不会精准审题?因为不会进行自我刺激的语言转换。
命题人的问题,不会转化成等值的另外一个问题。
还有对一些词语的界定也不注意区分,从概念上讲就一片混乱。
平时备考,套路题讲得多,讲得好,而对非套路题的解题能力的培养明显用力不足。
2019年全国一卷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本的基本特征。
平时备考,侧重点应该在非套路题上,对于那些有固定答题角度的题,练熟即可。
我们应多寻找那些无法用套路作答的题,锻炼学生具体试题具体分析具体作答的能力。
三、写作新动向①任何写作都是有具体任务的,带着情境的。
②写作离不开思辨力,会说理才会思考。
③写作既是自我表达,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语文高考考前指导_有哪些注意事项高考马上要来临了,复习到最后作为语文老师对语文科该叮嘱学生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高考前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高考考前指导:【牢固树立八种意识】一、时间意识。
时间规则:与分值基本同步,默写、选择题用时稍少。
最后5-10分钟时,迅速浏览全卷,防止遗漏。
二、全面审题意识。
区间——方向——要求,不能丢掉一个字,最好在题干上勾画出要点。
三、先易后难意识。
根据试题难易度及所需的时间,合理、科学的分配,力争达到最优顺序安排。
提供一份答题顺序技巧:①默写题→②语言文字运用→③现代文阅读(二)→④文言文阅读题→⑤现代文阅读(一)→⑥作文题→⑦古诗鉴赏题(各位同学可根据自己情况灵活调整)四、文本意识。
(1)快速浏览课文(500字以上/分钟),读懂大意,圈点勾画要点,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2)答题必须依据文本,不能看题目想当然。
五、据分定点(得分点)意识。
学生回答的试卷,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的题目赋分2分,学生回答了洋洋洒洒上百字;而有的题目赋分为6分,学生却仅仅回答几个字。
这种方式答题,必然导致失分过多。
因此,在答题中,要观察每道题的分值,根据分值确定答题的多少和方向。
比如,诗歌鉴赏共4分,问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那么,我们即使没看文本,也要考虑绝对不仅仅一种情感,至少要回答2种情感,一般3-4种感情。
六、答题规范意识。
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
比如,大阅读设置题目问“作用”的时候,一定要从内容、结构两个层面作答;比如,考查诗歌的炼字,一定要先解读,再放入原句阐述,之后看是否有艺术手法,之后再分析情感。
当学生们树立这种意识的时候,也就找到了得到高分的钥匙。
注意:除了文言翻译,一般不要写草稿,直接在答题卡上作答。
作文题可在考卷空白处写简要的结构提纲(每点扼要几个字即可)——重点是中间展开使用的事例、事件。
七、利用空间意识。
有的学生写的字体过大,而答题纸所留空间有限,很多想要回答的内容还没有写完就已经把答题纸的空间用完了;有的学生回答完了问题,会发现还有将近一半的空间没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