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常识
- 格式:ppt
- 大小:839.50 KB
- 文档页数:47
Day2先秦时期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三皇:燧[suì]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伏羲、神农、黄帝。
出自《三字经》➢五帝: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出自《吕氏春秋》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4.“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另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其中《乐经》损毁于秦末战火之中5.“春秋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6.“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①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李斯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老子,名李耳,字聃(dā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最能反映儒家思想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A.《孟子》B.《礼记》C.《论语》D.《中庸》2.“分崩离析”一语出自()A.《季氏将伐颛臾》B.《秋水》C.《寡人之于国也》D.《大同》3.《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是()A.以民为本,实行王道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治国以礼,为政以德D.严刑峻法,奖励耕战4.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辩解,这种论证方法是()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5.下列成语,不是从诸子散文中引申出来的有()A.井底之蛙B.祸起萧墙C.舍本逐末D.五十步笑百步6.下列文章不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有()A.《季氏将伐颛臾》B.《赵威后问齐使》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7.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出自()A.《论语》B.《庄子》C.《孟子》D.《荀子》8.下列文章,展现孟子“王道思想”的是()A.《赵威后问齐使》B.《寡人之于国也》C.《秋水》D.《谏逐客书》9.下列不属于孟子散文一般特点的是()A.善用“欲擒故纵,引人入彀”的论辩手法B.善用比喻C.运用排偶句说理,富有气势D.迂曲委婉10.下列文章中不能够体现民本思想的有()A.《季氏将伐颛臾》B.《寡人之于国也》C.《赵威后问齐使》D.《种树郭橐驼传》11.先秦时强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黑暗现实的人是()A.孔子B.庄子C.孟子D.荀子12.庄子散文的特点不包括()A.善用寓言B.汪洋恣肆C.援譬设喻D.引人入彀13.下列成语是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是()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14.《礼记》成书于()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15.历史上的“四书”不包括()A.《大学》B.《礼记》C.《中庸》D.《论语》16.我国古代学者把“寻章摘句”归为下列哪一范畴()A.文字学B.训诂学C.音韵学D.文章学17.《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旨意是()A.再现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事实B.剖析郑庄公兄弟不和的原因C.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卑鄙虚伪D.歌颂颍考叔的纯孝与机智18.《郑伯克段于鄢》的叙述方式是()A.顺叙B.倒叙C.平叙D.插叙19.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体现统治阶级道德虚伪的典型细节是()A.庄公“寤生”B.共叔段“收贰为己邑”C.颍考叔“食舍肉”D.庄公母予“隧而相见”20.《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人物是()A.郑庄公B.共叔段C.姜氏D.颍考叔21.“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A.郑武公B.郑庄公C.共叔段D.姜氏22.“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原出于()A.《战国策》B.《论语》C《孟子》 D.《春秋》23.在《冯谖客孟尝君》这篇文章中,凿成“三窟”的最主要人物是()A.冯谖B.孟尝君C.齐D.梁王24.整理编订《战国策》的人是()A.孔子B.刘向C.荀子D.司马迁25.《战国策》作为重要文献可以很好地研究()A.春秋史B.秦汉史C.西周史D.战国史26.冯谖为孟尝君所凿的“三窟”中没有()A.以“市义”来赢得民心B.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来抬高孟尝君C.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D.修建城池来提高防御能力27.下述文章中运用了插叙方式来记叙的是()A.《背影》B.《郑伯克段于鄢》C.《爱尔克的灯光》D.《马伶传》28.《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称为()A.风B.小雅C.大雅D.颂29.《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拟人B.拟物C.正喻D.反喻30.《氓》中不是运用的比兴诗句有()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1.《国殇》是一首()A.赞歌B.民歌C.乐府诗D.祭歌32.《国殇》选自()A.《离骚》B.《九歌》C.《天问》D.《九章》33.我国古代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是( )A.陶渊明B.曹操C.李白D.屈原34.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属于国别体史书的是 ( )A.《左传》B.《史记》C.《汉书》D.《战国策》35.有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A. 演绎法B. 类比法C. 对比法D. 归纳法36.先秦诸子中,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37.《秋水》中,庄子用“毫末之在于马体”来说明人的认识有限,这种论证方法是()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38.《氓》中运用“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诗句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9.下列有关《战国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记叙生动B.写人传神C.“策”是谋略D.笔调夸张40.先秦时主张“兼爱、非攻”的人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墨子41.风、雅、颂是《诗经》的()A.题材B.体裁C.表现手法D.写作手法42.先秦诸子中使用“欲擒故纵,引人入彀”论辩手法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43.《楚辞》的作者除屈原外还有()A.李斯B.墨子C.宋玉D.庄子44.先秦时主张“齐生死,等荣辱”的人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墨子45.《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旨意是()A.阐述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B.阐述以人为本的王道理想C.阐述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道理D.阐述事业成败取决于毅力的道理46.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道理是()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的治国思想B.多元并立,和而不同的普通理念C.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理念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47.下列著作,属于国别体史书的是()A.《孟子》B.《国语》C.《史记》D.《资治通鉴》48.《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国”的意思是()A.国都B.国家C.地域D.诸侯的封地49.《氓》一诗属于《诗经》中的()A.大雅B.小雅C.国风D.颂歌50.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为季氏攻伐颛臾寻找借口的行为,这种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51.《大同》中大同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是()A.天下为公B.选贤与能C.讲信修睦D.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2.庄子《秋水》的主旨是()A.阐发为正义的的政治道理B.阐述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C.阐明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想D.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53.“狡兔三窟”这一成语出自()A.《秋水》B.《召公谏厉王弭谤》C.《垓下之围》D.《冯谖客孟尝君》54.下列作品属于楚辞的是()A.《蒹葭》B.《湘夫人》C.《饮酒》D《陌上桑》55.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下列哪部著作()A.《尚书》B.《论语》C.《左传》D.《战国策》56.冯谖第二次弹铗而歌的理由是()A.食无鱼B.无以为家C.食无肉D.出无车57.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论证方法属于()A.归纳论证B.对比论证C.演绎论证D.类比论证58.《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A.《左传》B.《史记》C.《国语》D.《战国策》59.《季氏将伐颛臾》中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说理,其论证方法属于()A.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B.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C.由个别到一般D.由一般到个别60.屈原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捐躯的将士们创作的祭歌是()A.《离骚》B.《国殇》C.《涉江》D.《湘夫人》61.成语“分崩离析”出自()A.《庄子》B.《孟子》C.《论语》D.《左传》6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倡明的政治观点是()A.克己复礼B.仁政、王道C.无为而治D.小国寡民63.《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A.渭河之神B.淮河之神C.长江之神D.黄河之神64.《战国策》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A.孔子B.左丘明C.刘向D.司马迁65.下列文章中选自于国别体史书的是()A.《李将军列传》B.《冯谖客孟尝君》C.《郑伯克段于鄢》D.《马伶传》66.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楚辞》B.《诗经》C.《古诗源》D.《古诗十九首》67.议论文的核心要素是()A.论据B.标题C.论证方法D.论点68.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A.类比法B.归纳法C.演绎法D.对比法69.“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出自()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韩非子》7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左传》B.《汉书》C.《史记》D.《后汉书》71.“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源自()A.《庄子》B.《韩非子》C.《孟子》D.《论语》7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A.《陈情表》B.《短歌行》C.《关山月》D.《氓》7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A.神州B.中国C.中原D.九州74.“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A.《李将军列传》B.《冯谖客孟尝君》C.《季氏将伐颛臾》D.《寡人之于国也》75.《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A.以民为本,实行王道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治国以礼,为政以德D.严刑峻法,奖励耕战76.先秦散文中,采用寓言形式最多、最富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左传》C.《战国策》D.《庄子》77.下列句子中“焉”字作兼词用,相当于“于此”的是()A.斯天下之民至焉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焉足以知是且非邪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78.庄子在《秋水》中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做比喻,所论证的道理是()A.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B.一国之君要以德治国C.为政要以民为本D.立言的根本在于道德79.下列“之”的用法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B.邻国之民不加少C.五亩之宅D.谨痒序之教80.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亟请于武公”句中的“亟”字的意思是()A.急忙B.迅速C.竭力D.屡次81.下列属于儒家“五经”的是()A《论语》 B.《礼记》 C.《大学》D《中庸》82.《江海能为百谷王》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论证B.类比论证C.归纳论证D.对比论证83.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A.曲士B.河伯C.北海若D.河伯与北海若84.孔子的思想核心是()A仁政和王道B仁与礼C严刑和峻法D无为而无不为85.《氓》中运用“赋”的诗句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于嗟鸠兮,无食桑甚86.《赵威后问齐使》选自()A《春秋》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87.下列句子中,不是采用反诘修辞手法的是()A.苟无民,何以有君B.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于大泽乎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88.“祸起萧墙”一语出自()A.《韩非子》B.《墨子》C.《论语》D.《诗经》89.《孟子》四章中,孟子认为养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90.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二士弗业,一女不朝”来批评齐国政治失当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91.下列各句中采用例证法说理的是()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C.曲士不可以语于道D.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92.下列成语是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是()A.舍本逐末B.望洋兴叹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93.《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国风B.小雅C.大雅D.颂94.《中庸》原存录于()A.《四书》B《五经》 C. 《礼记》 D.《春秋》95.赵威后用“苟无民,何以有君”来驳斥齐使君贵民轻的思想,这种驳论方法是( )A.驳斥论点B.驳斥论据C.驳斥论证D.驳斥论题96.《郑伯克段于鄢》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春秋初期B.战国末期C.盘庚迁都时D.武王伐纣王时97.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情,这种叙述方式是( )A.插叙B.倒叙C.平叙D.顺叙98.法家的思想核心是( )A.仁政和王道B.仁和礼C.严刑和峻法D.无为而无不为99.下列作品不属于先秦历史散文的是()A.《左传》B.《战国策》C.《史记》D.《春秋》10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大学》“八条目”的是()A.格物、致知B.诚意、正心C.修身、齐家D.治国、平藩101.道家所提倡的“道”实际上是指形成自然和客观世界的一种()A.道理B.现象C.事物D.规律102.《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体现出的思想是()A.减轻赋税的养民政策B.休养生息的安民政策C.富民生民政策D.广开谏路,听政于民政策103.《氓》选自《诗经》中的()A.王风B.魏风C.陈风D.卫风104.先秦诸子中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故事的是A.孔丘B.孟轲C.庄周D.韩非子105.下列句子中“焉”字作兼词用,相当于“于之”的是()A.则将焉用彼相矣B.焉足以知是非邪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106.老子的思想主张是()A.为国以礼B.以民为本C.无为而治D.学而优则仕107.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两者论证方法的不同在于()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D.前者是对比法,后这是例证法108.《礼记》中的“小康”社会是指( )A.春秋战国时代B.尧舜时代C.夏商周三代之英D. 尧舜以前的时代109.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运动与发展应该奉行的准则是( )A.损有余而补不足B损不足以奉有余 C.不欲见贤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110.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 )A.君子之道B.从政之道C.养生之道D.求学之道111.下列成语出自《庄子·秋水》的是( )A.望洋兴叹、贻笑大方B.贻笑大方、分崩离析C.望洋兴叹、祸起萧墙D.祸起萧墙、分崩离析112.下列选自《郑伯克段于鄢》的句子,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是( )A.都城过百稚,国之害也B.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C.多行不义必自毙D.国不堪贰113.在先秦诸子中,主张自然无为的是()A.孔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11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语出自( )A.《季氏将伐颛臾》B.《召公谏厉王弭谤》C.《谏逐客书》D.《秋水》115.下列句子中,论证“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道理的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C.此其自多也D.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16.《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国”的意思是 ( )A.国都B.国家C.地域D.诸侯的封地117.下列著作属于“四书”的是( )A.《尚书》B.《论语》C.《春秋》D.《荀子》118.“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出自 ( ) A.《蒹葭》 B.《关雎》 C.《氓》 D.《七月》11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 ( )A.祈使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D.定语后置局120.《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指斥的对象是 ( )A.郑庄公B.姜氏C.子封D.共叔段121.以下名人的“字”,属于孟子的是()A.令伯B.伯阳C.子舆D.仲尼122.庄子《秋水》一文中,将“天地”分别比作()A.小石与小木B.大山与大仓C.大泽与大仓D.大山与大泽123.作品篇数同为“三十三”篇的是()A.《庄子》与《孟子》B.《庄子》与《战国策》C.《战国策》与《国语》D.《国语》与《史记》124.对“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中“武姜”一词正确的解法是()A.姓武名姜B.丈夫姓武C.娘家姓姜D.娘家姓武12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语出自()A.《季氏将伐颛臾》B.《召公谏厉王弭谤》C.《谏逐客书》D.《秋水》126.庄子在《秋水》中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A.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B.孔子以谈说天下显示学识,是自我夸耀C.大海是难以穷尽的D.宇宙是无限的,人是渺小的127.下列属于儒家《五经》的是()A.《论语》B.《礼记》C.《大学》D.《中庸》128.《中庸》的主旨在于()A.无为而治B.仁政王道C.大同社会D.修身养性129.下列关于“之”的用法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B.邻国之民不加少C.五亩之宅D.谨庠序之教130.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详写的是()A.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B.战争的起因与矛盾不断激化的经过C.颍考叔“食舍肉”劝说庄公的经过D.母子“隧而相见”和好如初的经过131.“春秋笔法”的含义是()A.大同思想B.礼制思想C.微言大义D.儒家思想132.“庖丁解牛”出自()A.《老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133.在《秋水》中,论证“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道理的语句是()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C.此其自多也D.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4.李斯思想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A.兵家B.法家C.墨家D.纵横家135.《中庸》原存录于()A.《四书》B.《五经》C.《礼记》D.《春秋》136.开散文辞赋化风气之先的文章是()A.《谏逐客书》B.《陈情表》C.《出师表》D.《滕王阁序》137.《季氏将伐颛臾》中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说理,其论证方法属于()A.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B.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C.由个别到一般D.由一般到个别138.《谏逐客书》贯穿始终的论证方法是()A.由个别到一般B.由一般到个别C.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D.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139.下列成语出于《庄子·秋水》的是()A.望洋兴叹、贻笑大方B.望洋兴叹、祸起萧墙C.贻笑大方、分崩离析D.祸起萧墙、分崩离析140.《左传》是一部()A.纪传体史书B.编年体史书C.断代体史书D.国别体史书141.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下列哪部著作()A.《尚书》B.《论语》C.《左传》D.《战国策》142.《战国策》是汉代()整理编订的。
专升本必背中国文学常识先秦文学部分80题——主要根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2014年)整理1.中国文学史的上古期第一段文学,叫先秦文学。
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
2.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3.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4.《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它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6.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7.《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信息。
8.《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雅”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有一章。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9.《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解说其含义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先秦文学1.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要追溯到人类的上古时代。
2.最初的歌谣是和音乐,舞蹈融合在一起的。
3.上古神话包含神话和传说两个部分。
4.神话《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5.神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6.《弹歌》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典籍中称为“诗”,“诗三百”,汉代学者奉它为经典,后被称为“诗经”8.今天我们所见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9.诗经分为国风(160),雅(105),颂(40)10.颂:周王室祭祀宗庙的乐歌,宗庙的祭歌11.雅:宫廷朝会宴飨(xiǎng)时的乐歌(大雅),不同程度的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小雅)12.国风:1)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他们的不平和抗争的诗2)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3)表现劳动生活场面的农事诗1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14.赋:陈述铺叙的意思,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雅和颂)15.比:比喻16.兴:本意是起,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17.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文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散文的产生晚于诗歌18.卜(bǔ)筮(shi4)用的卜辞,这可以被看做是记叙散文的雏形19.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转》《论语》《战国策》20.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21.《尚书》是帝王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的汇编22.《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它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的主要内容是春秋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其次是天道,鬼神,灾祥,卜筮之事。
2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25.《战国策》杂记诸国之事,是汇集而成的著作26.诸子散文: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27.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先秦-明清文学常识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中最为元素、最为有特色的一个时期。
它不仅囊括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文学家和良渚活动。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是诗歌和史书,其中尤以《诗经》和《史记》最为著名。
《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诗经》包含了诗歌、风、雅、颂等多个篇章,总共有305篇,其中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诗歌。
它的核心是诗歌,采用古律,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规范性。
至今仍是我们重要的文学遗产,被誉为“诗魂之魄,中国文化的瑰宝”。
《史记》是东汉司马迁所著的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它分为本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统一天下的历史。
《史记》不仅是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的篇章结构、用词、语言等方面都非常优秀。
至今仍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是散文、小说和戏曲。
散文是这个时期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开创了诗歌以外的文学领域。
明代的散文以杂说、游记、笔记和小品文为主,清代则以文章、论语和小品文为主。
这些散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风貌,更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明代徐渭的《雨窗痕》、清代郑板桥的《雪月楼》等。
小说是本时期文学的又一代表形式,明代的小说以笔记小说为主,清代则以长篇小说为主。
这些小说开创了古代小说的新局面,既有现实主义的意蕴,又有幻想性的讲述,如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戏曲是这个时期的又一代表形式,更是这个时期的特色之一。
明代的戏曲以雜劇為主,清代则逐漸兴起了以顺、昆、评为代表的各种戏曲剧种。
这些戏曲与散文、小说一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更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学历程是辉煌的,它把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诠释得淋漓尽致,为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和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古典文学常识--先秦2019-07(1)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
《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4)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5)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有《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7)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8)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9)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主要作品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具代表性。
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
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属诸子哲理散文。
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A、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
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D、先秦诗歌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②《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
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1、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2、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这是对文学艺术起源的科学解释。
3、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先秦文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①;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成就比较高:“乐府双壁”人称赞②,建安文学推“三曹”;③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三、唐代文学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四、宋代文学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五、元明清文学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其余三家郑马白⑥,还有《西厢》留美名。
1.先秦作家作品(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6)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7)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9)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篇。
(10)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中国文学之先秦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诗歌形式)赋、比、兴(表现手法)2.楚辞①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开创的一种诗体,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②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代表作《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其中《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③宋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1.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B.作品在当时可以配乐歌唱C.表现爱情的诗占绝大多数D.主要艺术手法有赋、比、兴2.下列关于《离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诗人屈原的代表作B.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诗C.运用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D.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真题回顾1.(2019下·中学)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被视为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屈原。
下列选项中,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A.《九辩》B.《风赋》C.《高唐赋》D.《湘夫人》2.(2017上·中学)下列名句中,不是出自屈原《离骚》的是()。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C.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3.诸子散文(黄-儒家;绿-道家;蓝-墨家;灰-法家)真题回顾1.通常认为《庄子》为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价值。
唐代以后,人们又称它是()。
A.《南华真经》B.《无量寿经》C.《道德经》D.《华严经》2.先秦诸子的著作,经常采用寓言来阐明道理。
下列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的是()。
A.庖丁解牛B.愚公移山C.自相矛盾D.揠苗助长3.下列有关“乐”的古代名句,出自《论语》的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历史散文(1)第一阶段言事分开《尚书》——最早的历史散文(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2)第二阶段记言又记事《左传》——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3)第三阶段人物描写更细致《战国策》——国别体史书4.历史散文《》——最早的历史散文(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真题回顾拓展1.(2013上·中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秦汉时期文学常识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收录305篇故又名诗三百,内容: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
一、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德治”。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为春秋左丘明所著,是现存第一步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孟子,战国时期,有《孟子》,主张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战国时期,著有《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道家
老子,春秋时期,《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战国时期,《南华经》(《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三、法家
商鞅,战国,《商君书》,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韩非,战国,《韩非子》,依法治国
四、墨家
墨子,战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五、杂家
吕不韦,《吕氏春秋》,融百家思想
六、兵家
孙武,春秋,《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膑,战国,《孙膑兵法》。
专升本语文先秦文学常识
1.先秦古文运动的特点和意义: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先秦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其特点是以“文以载道”为宗旨,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和文化价值,追求“质实相通、繁简得宜”的文学表达方式。
这一运动的意义在于拓宽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先秦散文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开端,其特点是富有哲理性、情感性和艺术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墨子》等。
3. 先秦诗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先秦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其特点是富有音乐性、艺术性和哲理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离骚》等。
4. 先秦戏曲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先秦戏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开端,其特点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了文学、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代表作品有《白雪公主》、《开坛》、《盂兰祭》等。
5. 先秦文学在后世的影响: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为后来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典范和艺术素材,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唐诗中的“诗人自言吾谁与”就是先秦诗歌的影响,宋元戏曲中的“变文”也是受先秦戏曲的启发。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