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药物毒理学》
- 格式:docx
- 大小:211.42 KB
- 文档页数:25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1. E. 广泛性坏死2.灶状坏死3.炎症4.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1.毒素2.有毒3.毒物4.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肺栓塞2.肺癌3.肺炎4.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1.类系统性红斑狼疮2.免疫性溶血3.免疫性肝炎4.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1.贫血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氧化性溶血4.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1.肝癌2.肝硬化3.脂肪变性4.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1.肝细胞2.库普弗细胞3.皮细胞4.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1.区带22.区带13.区带34.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1.豚鼠2.小鼠3.家兔4.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1.免疫性肝炎2.免疫性溶血3.荨麻疹4.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1.急性肾功能衰竭2.慢性肾功能衰竭3.急性肾小球肾炎4.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1.红细胞2.白细胞和血小板3.红细胞和血小板4.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1.链霉素2.庆大霉素3.卡那霉素4.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1.过敏性肺炎2.肺纤维化3.红斑狼疮样肺炎4.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1.质网肿胀2.线粒体形态改变3.质膜起泡4.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1.增加2.不变3.减少4.增加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1.减少2.不变3.增加4.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1.肺脏2.肾脏3.乳腺4.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1. C. 大泡性脂肪肝2.肝炎3.肝硬化4.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1.髓鞘2.神经元B.CD.3.神经递质4.轴索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1.增加2.减少3.不变4.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1.糖尿病2.睾丸萎缩3.甲状腺增生4.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能量需求障碍2.返死式神经病3.神经元损害4.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1.区带22.中央静脉3.区带14.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1.慢性肾功能衰竭2.镇痛剂肾病3.肾间质性肾炎4.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1.皮下2.肺泡3.皮肤4.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1.嗜铬细胞瘤2.萎缩3.增生4.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1.γ-氨基丁酸转移酶2.谷胱甘肽S-转移酶3.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4.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1. F. Ⅳ型变态反应2.Ⅱ型变态反应3.Ⅰ型变态反应4.Ⅲ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1. B. 坏死2.嗜铬细胞瘤3.萎缩4.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返死式神经病2.髓鞘水肿3.神经元损害4.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1.肝性脑病2.核黄疸3.脑炎4.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神经元损害2.髓鞘水肿3.轴索变性和脱髓鞘4.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1.增加2.不变3.减少4.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1. D. 庆大霉素2.奈替米星3.新霉素4.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1.不变2.增加3.减少4.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肺炎2.肺癌3.肺栓塞4.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1. A. 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4.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1.热休克蛋白2.硫血红素珠蛋白3.球蛋白4.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1.坏死2.增生3.癌变4.萎缩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1176]《药物毒理学》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 E. 广泛性坏死.灶状坏死.炎症.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毒素.有毒.毒物.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栓塞.肺癌.肺炎.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肝炎.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化性溶血.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肝癌.肝硬化.脂肪变性.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内皮细胞.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区带2.区带1.区带3.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豚鼠.小鼠.家兔.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免疫性肝炎.免疫性溶血.荨麻疹.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过敏性肺炎.肺纤维化.红斑狼疮样肺炎.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形态改变.质膜起泡.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加.不变.减少.增加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减少.不变.增加.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肺脏.肾脏.乳腺.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 C. 大泡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髓鞘.神经元B.CD..神经递质.轴索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增加.减少.不变.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糖尿病.睾丸萎缩.甲状腺增生.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能量需求障碍.返死式神经病.神经元损害.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区带2.中央静脉.区带1.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镇痛剂肾病.肾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皮下.肺泡.皮肤.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γ-氨基丁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 F. Ⅳ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 B. 坏死.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返死式神经病.髓鞘水肿.神经元损害.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肝性脑病.核黄疸.脑炎.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元损害.髓鞘水肿.轴索变性和脱髓鞘.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增加.不变.减少.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D. 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不变.增加.减少.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炎.肺癌.肺栓塞.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 A. 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应用毒理学.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热休克蛋白.硫血红素珠蛋白.球蛋白.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坏死.增生.癌变.萎缩主观题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专业:药学 20 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药物毒理学【1176】 A卷大作业满分:100分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1、试述新药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
(40分)2、为何现有药物毒理学评价手段尚不能完全排除新药进入临床时的风险?(20分)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0分)答:(1)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新药研究早期主要用治疗指数来衡量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至少大于10,才有进一步作其它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价值。
(2)为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剂量设置提供依据:一般而言,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高剂量,都是根据急性毒性资料为依据而设置的。
由于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中,有价值的是最低无毒剂量,因此参考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缓急、持续时间的长短作全面考虑很有价值。
(3)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在新药临床前急性毒性试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毒理学信息,如毒性反应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等,就可以为该药物进一步安全性和临床上尽早识别和处理人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4)其它: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值的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
此外,复方制剂新药研究时,用以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
4、试述微核试验的原理及首选细胞。
(20分)5、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0分)答:(1)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又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深组织缺氧。
高浓度的CO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贫血性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中的铁离子可发生化学氧化,失去一个电子从二价变为三价,结果血红素的颜色从绿棕色变为黑色,这种带三价铁的Hb称为高铁血红蛋白(MetHb)。
《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V1. 关于药源性呼吸抑制,描述错误的是:()cA. 吗啡、哌替啶、巴比妥类和硝西泮引起药源性呼吸抑制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B. 原来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小剂量也会出现呼吸抑制C. 吗啡中毒可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增加、每分潮气量增加D.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时的致死原因E. 巴比妥类药物服用15倍催眠剂量时服用15倍以上,可引起严重中毒满分:1 分2. 长期毒性实验大鼠一般每日的灌胃容量为:()AA. 1.0~2.0ml/100gB. 1.2~2.5ml/100gC. 2.0~3.0ml/100gD. 2.5~3.5ml/100g满分:1 分3. 关于青霉素引起的Ⅰ型超敏反应,描述错误的是:()BA. 引起Ⅰ型反应的抗原都是多价的,必须与细胞表面2个或2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B. 小分子药物具有免疫原性,不需要在体内与具有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结合,就可诱导针对小分子药物的免疫应答C. 青霉素G代谢产物青霉酸与体内蛋白的赖氨酸反应,可引起过敏体质变态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D. 临床应用青霉素,需要做皮试满分:1 分4. 长期应用以下哪种药物易出现抗利尿激素紊乱综合征?()AA. 吩噻嗪类药物B. 利尿药C. 脱水药D. 降压药E. 镇痛药满分:1 分5. 关于博莱霉素引起的非特异性肺炎至肺纤维化,描述错误的是:()BA. 服用此药引起的肺纤维化,死亡率高达50%B. 与年龄及剂量呈负相关C. 该病易感因素包括肾功能不全、同时进行放射治疗和高剂量的氧气吸入等D. 博莱霉素进入体内,肺组织与皮肤中这两个器官对博莱霉素毒性最敏感E. 博莱霉素产生毒性的机制可能包括:产生活性氧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肺组织;白细胞大量浸润以及蛋白酶释放量增多等满分:1 分6. 下列哪种药物主要产生精神依赖性?()CA. 吗啡B. 海洛因C. 致幻剂D. 哌替啶E. 乙醇满分:1 分7. 下列关于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A. 不是由免疫机制所介导B. 抗疟药奎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C.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D. 降血糖药氯磺丙脲可引起溶血性贫血E. 药物可与红细胞膜结合形成复合物满分:1 分8. 乙胺丁醇引起的药源性视神经炎与影响下列哪种离子的代谢有关?()BA. 铁离子B. 锌离子C. 钙离子D. 钠离子E. 钾离子满分:1 分9. 地高辛引起的色视障碍与抑制以下哪种酶有关?()DA. 氧化还原酶B. 磷酸化酶C. 甲基化酶D. Na,K-ATP酶E. 肝药酶满分:1 分10. 吗啡的药物依赖性特征是:()EA. 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身体依赖性B. 有身体依赖性,没有精神依赖性C. 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耐受性D. 有身体依赖性,没有耐受性E. 有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满分:1 分11. 常见的毒物吸收途径包括:()EA. 呼吸道B. 胃C. 肠E. 以上全部满分:1 分12. 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CA. 氧化、还原和水解B. 氧化、还原和结合C. 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D. 还原、水解和结合E. 水解和结合满分:1 分13. 下列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为:()CA. 青霉素B. 氯霉素C. 伯氨喹D. 卡马西平E. 四环素满分:1 分14. 药物引起晶状体病变的原因不包括:()EA. 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B. 使晶状体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改变C. 使谷胱甘肽含量减少D. 使维生素C含量减少E. 上皮水肿满分:1 分15. 下列药物中,可使睾丸支持细胞的胞质微管溶解而引起睾丸萎缩的是:()AA. 秋水仙碱B. 烷化剂C. 顺铂D. 环磷酰胺满分:1 分16. Ames实验中的指示微生物是:()CA. 鼠伤寒沙门菌的野生型菌种B. 鼠伤寒沙门菌的色氨酸缺陷型突变株C. 鼠伤寒沙门菌的组氨酸缺陷型突变株D. 大肠杆菌的野生型菌种满分:1 分17. 药物(毒物)在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是:()AA. 肾B. 肠道C. 乳汁D. 肺E. 胆汁满分:1 分18.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DA. 中药不良反应有辅助致癌作用B. 中药不良反应有特异质反应C. 中药不良反应有耐受性D. 中药不良反应没有成瘾性E. 中药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满分:1 分19.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由多个步骤组成的复杂的过程,对其发展过程描述正确的是:()CA. 促进阶段、启动阶段、恶性进展阶段B. 促进阶段、恶性进展阶段、启动阶段C. 启动阶段、促进阶段、恶性进展阶段D. 启动阶段、恶性进展阶段、促进阶段满分:1 分20. 不需要进行致癌作用评价的药物是:()CA. 临床上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的药品B. 长期使用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C.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D. 已知属于对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同类化学物满分:1 分二、简答题(共 8 道试题,共 60 分。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E. 广泛性坏死灶状坏死炎症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毒素有毒毒物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栓塞肺癌肺炎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肝炎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化性溶血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肝癌肝硬化脂肪变性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内皮细胞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区带2区带1区带3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豚鼠小鼠家兔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免疫性肝炎免疫性溶血荨麻疹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过敏性肺炎肺纤维化红斑狼疮样肺炎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形态改变质膜起泡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加不变减少增加或不变减少不变增加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肺脏肾脏乳腺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C. 大泡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髓鞘神经元B.CD.神经递质轴索增加减少不变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糖尿病睾丸萎缩甲状腺增生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能量需求障碍返死式神经病神经元损害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区带2中央静脉区带1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镇痛剂肾病肾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皮下肺泡皮肤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γ-氨基丁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F. Ⅳ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B. 坏死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返死式神经病髓鞘水肿神经元损害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肝性脑病核黄疸脑炎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元损害髓鞘水肿轴索变性和脱髓鞘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增加不变减少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D. 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不变增加减少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炎肺癌肺栓塞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 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应用毒理学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热休克蛋白硫血红素珠蛋白球蛋白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坏死增生癌变萎缩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2、全身毒性参考答案: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43、安全药理学参考答案:研究药物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剂量时,潜在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反应。
44、化学源性低氧症参考答案:由于药物等化学物质的各种机制,使得血液循环供应外周组织供氧不足。
45、特殊毒性试验参考答案:药物有一些毒性反应,常常只在经过较长的潜伏期以后或在特殊的条件下,才会暴露出来,其发生率较低,但造成的后果常较严重而难以弥补,这就是致癌性、生殖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与依赖性,这几种毒性的试验通常被称为特殊毒性试验46、致畸性参考答案:指胚胎在器官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47、毒素参考答案: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48、毒性反应参考答案: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49、毒代动力学参考答案:它是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探讨药物毒性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定性定量地研究实验动物体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特点。
50、量效关系参考答案:药物的毒性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51、急性毒性试验参考答案:指机体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52、毒物参考答案: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53、局部毒性作用参考答案: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54、最大无作用剂量参考答案:也称为未观察到作用剂量,亦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目前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
55、半数致死量参考答案:指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56、毒性参考答案: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57、有毒参考答案: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58、一般毒理学参考答案:是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次要药效学和安全药理学。
59、药物毒理学参考答案: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60、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参考答案:答:(1)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又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深组织缺氧。
高浓度的CO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贫血性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中的铁离子可发生化学氧化,失去一个电子从二价变为三价,结果血红素的颜色从绿棕色变为黑色,这种带三价铁的Hb称为高铁血红蛋白(MetHb)。
Hb分子中一个或多个血红素被氧化后,将影响该分子内其它氧血红素释放氧的能力,即降低血氧容量又将氧结合曲线左移。
因此,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能是导致另一种贫血性组织缺氧的原因。
(3)硫血红蛋白的形成硫血红蛋白是一种异常的血色素,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出现的异常色素:正常人摄入能产生少量MetHb的氧化性药物,如非那西丁,氯酸盐以及萘等;先天性缺乏G6PD的人,摄入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伯氨喹、磺胺以及亚甲蓝等;体内存在异常Hb(如HbM或H)。
可以断定,这三种情况不可能是通过同一机理产生硫血红蛋白的。
红细胞中硫血红蛋白是不可逆的,但实际上它在体内的浓度从没有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
这可能是自我限制的原因,通过红细胞生成作用,使损伤的红细胞被新生成的红细胞所代替。
(4)海因茨体溶血性贫血海因茨体(Heinz body)是红细胸中一种含有变性Hb(可能是硫血红蛋白)的黑色、高折光性的颗粒,位于细胞膜上或膜内附近,通过共价键(可能是二硫化物共价键)与红细胞膜的内表面相连接。
结果使细胞形状和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提前被脾脏的吞噬细胞或出现渗透性过高以及血管内溶血现象。
硫血蛋白、海因茨体的形成以及溶血反应表示经细胞中存在持续的氧化压力,一般这三征出现之前会有瞬时MetHb血症的出现。
除了苯胺、硝基苯以及它们的同系物能在许多生物体内产生海因茨体外,苯酚、1,2-丙二醇、维生素C、亚硫酸盐、重铬酸盐、砷化三氢、锑化三氢、萘、苯肼、氯酸盐等非含氮化合物也能产生海因茨体。
61、试述药物对肝损伤的类型。
参考答案:对肝脏具有一定损害作用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称为肝脏毒物。
肝脏损害不仅取决于化学物质本身的性质.还与机体或肝脏所接触的剂量或浓度以及接触持续时间的长短等有关(一)肝细胞蜕变或死亡肝坏死是指肝细胞的死亡,坏死可以是局灶性或弥漫性。
许多化学物质可致肝坏处.肝脏细胞死亡的模式有两种,即坏死和凋亡。
坏死的形态标志是细胞大块肿胀、核染色质标志性集聚、线粒体极端肿胀、质膜碎裂及细胞碎片形成,坏死局部出现炎症。
凋亡(程序性死亡)是机体用于清除不现需要或不再有正常功能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此时细胞通过内切酶活化、DNA毁损而“自杀”。
凋亡细胞在形态上与坏死细胞差别很大,通常保持质膜的完整性和收缩,产生细胞质浓缩和核染色质密集,出现凋亡小体,但局部不形成炎症。
中毒性损害造成的肝坏死,通常出现血清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增高.而且与坏死严重程度平行.多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二)脂肪肝肝脏中脂质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或在肝脏组织切片中有大量的可以着色的脂肪滴出现,即或称为脂肪变性或脂肪变,而发性脂肪变有肝脏称为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肪正常代谢过程包括三方面:一是小肠吸收。
膳食中脂肪在小肠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被小肠粘膜上皮吸收,与蛋白结合,以乳糜微粒的形式进入肝脏。
二是脂库动员,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在脂酶作用下,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入血,进入肝内。
三是肝细胞自身合成。
肝细胞脂肪去路也有三条:一是与类脂、蛋白相结合,成为结构脂质,留在肝内;二是氧化供能;三是与蛋白、磷脂等结合,合成脂蛋白运出肝脏。
肝内脂质蓄积虽是这些毒物的共同点,但其机理各异。
主要机理如下:(1)脂蛋白的蛋白部分的合成受到抑制.如四氯化碳和乙硫氨酸等;(2)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的结合受到抑制,如四氮化碳,(3)从肝细胞丢失钾,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通过细胞膜转运障碍,如乙硫氨酸:(4)线粒体对脂质的氧化作用受损,如乙醇;(5)极低密度脂蛋白的重要部分,即磷脂的合成受抑制,如胆碱缺乏。
产生脂肪变性的原因往往多于上述一种。
脂肪肝可以单独产生,也可以与肝细胞坏死共同出现,许多药物导致肝细胞损害由这两个原因引起。
药源性脂肪变性在停药后可逆转,通常不会引起肝细胞坏死。
(三)胆汁淤积这种病变较少见,往往多由药物引起。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胆红素正常代谢过程的干扰或阻断是胆汁郁积性损害的机理。
胆汁排泄减少可能是胆汁郁积的主要机理。
胆汁郁积的不同原因如下:(1)胆小管膜的功能受损,如a-萘基异氰酸酯和牛磺胆酸;(2)胆小管内的沉淀,如牛磺胆酸、氯丙嗪和红霉索;(3)肥大性低活性滑面内质网,如胆盐和a-萘基异氰酸酯(4)胆管细胞通透性的改变,a-萘基异氰酸酯;(5)与胆盐无关的胆小管胆汁流动受损,如氯丙嗪、炔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