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区域经济属性18页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8
充分参考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体。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充分参考区域经济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区域经济是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地理特征:区域经济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2.经济联系:区域经济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包括产业协作、贸易往来、技术交流等。
3.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不同特点。
4.政策环境:政府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导向、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1.现状: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中西部梯度发展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较强,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但仍存在一定差距。
2.挑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以下挑战:(1)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差距也较为明显。
(2)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区域经济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生态环境保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1.优化产业布局: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3.促进绿色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5.提升区域协同效应: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协作,促进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整体竞争力。
区域经济学强调区域属性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强调了区域属性对经济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具体而言,区域经济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域属性:
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区域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区域属性。
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可能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交通网络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2.人口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人口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人口数量和结构会影响到劳动力供给、市场规模、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市场机会。
3.城市化程度:城市化程度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
城市化程度高的区域通常拥有更发达的基础设施、更集中的产业聚集、更便捷的市场流通等优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力。
4.政策环境: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提供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投资环境等都会吸引或制约企业在某个区域内的发展。
5.文化因素: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也是区域属性的一部分。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经营决策、消费行为、创新能力等,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而企业的经营战略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更应该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与企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
一个虚弱的区域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一个强大的区域经济环境则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企业可以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分析和评估,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竞争格局、政策环境等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
比如,在强劲的区域经济环境下,企业应该抓住机会,积极拓展市场、增加投资、加强科研创新等,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对企业战略的启示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给企业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看作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和机遇挑战的重要参考。
其次,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该兼顾区域经济的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也应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例如,在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企业可以采取快速反应的策略,以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在发展空间有限的地区,则需要把握好机会,以巩固企业自身的地位,并开拓新的领域。
三、区域经济对企业战略的挑战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给企业战略带来一些挑战,例如,区域经济的变化可能会对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地位和前景产生巨大影响。
在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能够灵活响应,以适应市场需求。
企业应加强市场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及时更新市场策略,并且与当地政府和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
此外,有些地区的企业发展环境相对较差,缺乏先进的科技、人才等资源,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战略中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否则将会失去竞争优势。
四、结语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区域经济对企业的战略影响不可忽视。
企业需要加强对区域经济的分析和了解,以便更为精准地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战略。
企业经济性质在当今社会,企业多种多样,每一家企业都具有其独特的经济性质。
企业的经济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经营模式、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
本文将探讨企业的经济性质,分析不同种类企业的特点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 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者控股的企业,其特点是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定时期内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国有企业通常承担着国计民生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责任,如电力、铁路、电信等。
由于国家对国有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这种企业形态往往能够有效调控经济、保证国家安全和稳定,但也存在效率低下、腐败问题等弊端。
2. 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由私人个人或团体拥有和经营的企业,其特点是独立自主、市场化运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通常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强,能够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融资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3. 合资企业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共同投资兴办的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受欢迎。
合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合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常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进入更多领域,不受地域和市场限制。
然而,合资企业在经营中也要面对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差异等挑战。
4. 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是由多个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其股权结构多样化。
股份制企业的资本较为充裕,能够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
股份制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然而,股份制企业也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利益冲突等问题。
结语企业的经济性质多样,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在市场经济中,不同性质的企业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名词解释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经济类型代码经济类型代码经济类型名称经济类型代码经济类型名称100 内资175 个体经营110 国有全资179 其他私有120 集体全资190 其他内资130 股份合作200 港澳台投资140 联营210 内地和港澳台合资141 国有联营220 内地和港澳台合作142 集体联营230 港澳台独资143 国有与集体联营240 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49 其他联营290 其他港澳台投资150 有限责任(公司)300 国外投资151 国有独资(公司)310 中外合资159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320 中外合作160 股份有限(公司)330 外资170 私有340 国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71 私有独资390 其他国外投资172 私有合伙400 境外机构173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900 其他174 私营股份有限(公司)行业属性分类及代码行业属性代码行业属性名称行业属性代码行业属性名称0101 农业0651 铁路运输业0102 林业0652 道路运输业0103 畜牧业0653 城市公共交通业0104 渔业0654 水上运输业0105 农、林、牧、渔服务业0655 航空运输业020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656 管道运输业020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657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020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658 仓储业020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659 邮政业0210 非金属矿采选业0760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0211 其他采矿业0761 计算机服务业0313 农副食品加工业0762 软件业0314 食品制造业0863 批发业0315 饮料制造业0865 零售业0316 烟草制品业0966 住宿业0317 纺织业0967 餐饮业031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068 银行业031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069 证券业0320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070 保险业0321 家具制造业1071 其他金融活动0322 造纸及纸制品业1172 房地产业032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地复制1273 租赁业032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74 商务服务业03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375 研究与试验发展03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76 专业技术服务业0327 医药制造业1377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0328 化学纤维制造业1378 地质勘查业0329 橡胶制品业1479 水利管理业0330 塑料制品业1480 环境管理业03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81 公共设施管理业033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82 居民服务业03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83 其他服务业0334 金属制品业1684 教育0335 通用设备制造业1785 卫生0336 专用设备制造业1786 社会保障业03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87 社会福利业03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888 新闻出版业03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89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034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890 文化艺术业034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891 体育034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892 娱乐业0444 电力、热力地生产和供应业1993 中国共产党机关0445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1994 国家机构0446 水地生产和供应业1995 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0547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996 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0548 建筑安装业1997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0549 建筑装饰业2098 国际组织0550 其他建筑业2099 使领馆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定义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
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
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
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
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是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本文将就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产业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大致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部分。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
各个产业结构的特点如下:1.第一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劳动力需求较少的特点。
它是农村地区和资源型地区主导的产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减少。
2.第二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等特点。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较大,对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要求高,并且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量。
3.第三产业:具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包括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
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就业的贡献度较高。
三、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优化和调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可以使地区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几个关键方面:1.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手段来实现,以提高地区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2.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注重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产业附加值,同时推动城市地区服务业发展。
3.打破瓶颈: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有些产业可能已经处于饱和或者发展受限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引入新兴产业或者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打破瓶颈,开辟新的增长点。
4.加强产业链的整合:整合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第一章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开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自主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微观主体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进行自己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形成之后,其发展过程必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必将经过一定的阶段。
在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
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企业和居民。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二者进行区位选择的动机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之企业作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增大,其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
多厂(部门)企业(公司)逐渐代替单厂(部门)企业。
单部门企业(工厂)区位作用机制;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具有与单部门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大型公司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1、企业增长动因A.实现规模效益。
企业经营中存在着两种成本,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以汽车工业为例的效益规模。
表汽车工业不同部件(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益最低规模活动获取最低生产成本的生产量(辆)发动机铸件1000000其它铸件100000~750000动力系统制造和装配600000车轴制造和装配500000板件轧压1000000~2000000喷漆250000总组装250000广告1000000金融2000000~5000000R&D5000000B.实现交易内部化。
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
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从而实现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实现内部交易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C.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D.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
此外,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A.横向一体化。
B.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如图:3.多样化。
战后,多样化扩张战略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
企业增长的各种战略和方法,均可导致企业的多部门、多区位发展。
当企业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多部门、多区位的格局,对企业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起着重要作用。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A、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迅速扩张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
优越的区位条件,为企业增长提供了优势。
企业由近及远的扩张有许多原因。
B、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
2、企业空间增长阶段迪肯和劳埃德总结多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的空间增长分为三个阶段(下图)。
这三个阶段较好地概括了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复杂、生产功能逐步多样化、地理范围逐步扩张的过程。
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空间扩张是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企业空间扩张又是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
这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中,但前者使这一过程呈现某些规律,后者又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
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以美国第二大家庭装修公司洛氏公司(Lowe's Companies)为例。
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
世界著名销售商LVM公司进入日本各地的先后顺序,便具有等级扩散特点。
依次从东京,到大阪、名古屋、京都,再到规模较小的城市(图5—5)。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
3.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共同特点:①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②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③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三、跨国公司区位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
跨国公司区位比国内多区位公司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
(一)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为何跨国投资;二是选择在何国家投资;三是在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建立机构。
1、跨国直接投资原因公司为何跨国直接投资?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2.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
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从地理学观点看,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可追溯到韦伯等人区位论的基本思想。
企业之所以要向它国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投资地。
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
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它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相应国家跨国投资。
为了公司整体利益,从战略上考虑,有时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
综合而论,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跨国投资区位与国内企业投资区位有一定差别。
跨国公司对于区域激励政策的反应比起国内公司更为敏感,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时受区域政策的影响更明显。
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
(二)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在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中,公司的不同部门之间,具有较大差异。
公司总部、区域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经营机构有着不同的区位需求条件。
1、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
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
(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a)便利的交通运输。
包括与公司内其它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它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b)及时的信息获取。
(c)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2)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根据这些条件,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的优势:①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②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③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 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位于少数主要都市(3)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其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
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实例:壳牌公司2、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R&D的区位要求(1)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编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3)R&D区位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
R&D在空间上也应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
对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其R&D区位分布也有不同。
母国市场型公司、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和世界市场型公司的R&D趋于不同的格局。
* 一国之内公司R&D区位格局特点可以美国为例* R&D的跨国发展可以日本跨国公司为例3、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迪肯(Dicken P)从一般工业公司总体生产组织的角度,抽象出4种生产单位区位格局特征。
(1)全球集中生产型(a)(2)市场地生产型(b)(3)专业化生产型(c)(4)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d)(三)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1)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1)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
(2)所有权关系系统。
(3)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2)区域等级关系跨国投资企业所在地区在该国家中的地位,以及该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均影响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关系。
高等级的区域拥有多种类型经济活动,或具有高层次的管理职能;而次级区域则具有较少和较低层次的经济活动,在政治或经济上受制于高一级的区域。
这种功能划分是多层次的,其具体层次视不同区域状况而异。
我们可用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三维坐标系,来讨论区域之间的关系(图)。
(3)跨国公司和区域的综合联系区域系统可通过与跨国投资企业的联系,介入国际或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通过投资企业与当地区域系统的联系,影响区域生产活动,最终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
2、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1)广泛性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众多方面。
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和经济扭曲。
影响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或城乡差异)扩大,自然环境、房地产价格,经济法律制度等。
(2)层次性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3)区域性(4)多面性(5)差异性(6)时间性3、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1)互补性。
(2)竞争性。
(3)变化性。
(2)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1)社会政治背景。
(2)结构状况。
(3)相对地位。
思考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应该注意什么?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之家庭作用一、区位利益与居民区位与企业一样,居民也会追求尽可能大的区位利益。
即同样的支出获得较大的效用;因优势区位的利益在获得同样的效用时支出减少。
通过区位竞争,优势区位和劣势区位的真实利益有可能趋于平衡。
从整个经济系统考察,居民、企业的空间集中呈现两种倾向: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和聚集数目最大化的倾向。
区位经济利益对居民区位的影响:1、交易费用的节约,使居民的支付能力提高;2、外部性经济效果为居民带来额外的效用;3、区位利益导致居民货币收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