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影响下的宋词解放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9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摘要:一、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概述二、苏轼扩大词境的表现三、苏轼提高词品的举措四、苏轼改造词风的影响五、结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正文: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宋词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在题材、风格、境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苏轼巧妙地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情感。
在词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感慨、思念等多种情感。
如《江城子》中描绘了他外出打猎的豪情,《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月亮的感慨,《念奴娇》中慨叹了千古风云人物。
苏轼的词作如诗如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其次,苏轼提高了词品的地位。
他将诗词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使词作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苏轼的词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贺新郎》中美人的形象高洁脱俗,与杜甫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相得益彰。
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赞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
他的词作往往呈现出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随之展露。
在苏轼之前,宋词多以婉约为主,而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
这种新的词风使得词作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体现在扩大词境、提高词品和改造词风等方面。
他的词作既丰富了词的题材范围,又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使得宋词在唐代婉约派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贡献使宋词得以发展成为它至今的形态。
从宋词的演变中不难发现,苏轼的贡献是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苏轼是宋朝的大文人,他与任何朝代的文人相比都十分非凡。
他的诗文高度充分地体现了宋词的精髓,也深刻影响了宋词的发展。
宋词时期是宋朝文学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也启动了古典诗词的新潮流,苏轼被誉为“诗仙”,他的词兼具文采和抒情,使宋词的魅力得以完美的体现,特别是“玉台新筝”和“定风波”等作品,更突显了他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性。
苏轼也在宋词技巧和构思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继承了前朝诗词式样,又在抒情上有所创新,推崇“超尘”及“清新”,追求自然、自由、优美之意,增添了宋词的品位。
另外,他也有很多古朴而又自然的词句,并运用它们贴切地表达了不同的情思,它们对宋词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王维诗学”,他强调诗作要简洁,主题要淡,理念要清新,不做过分装饰,反对过分浮华和修辞之词。
这些理论对宋词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苏轼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词牌、技巧和理论上,更体现在他的词的审美价值之上。
他的词经常穿插自然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大自
然的无限憧憬,他把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景色综合到诗中,从而把宋词的抒情性推向极致。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发展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以其独到的眼光着墨宋词的词牌、技巧、理论以及审美价值,丰富了宋词中的抒情性,使宋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影响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述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词风格多样,他率先打破传统婉约词风,开创豪放词风。
其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他另有些词则表现出轻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提高了词品,以诗写词,将词品和人品进行融合,将词的言情和诗的言志结合在一起。
因此,其诗文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风格随情感基调而变化万千。
《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气愤昂,热情浓烈;《念奴娇·赤壁怀古》开阔波荡、雄姿英发,可以用高旷、雄壮形容;凄清伤感的词,委婉细密,如悼亡妻《江城子》;《卜算子》幽深清绝,孤独感伤氛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逸出尘外,气格高扬。
扩大了词境。
一方面从题材上将理趣引入词境,如《赤壁怀古》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水调歌头》对“月有阴晴圆缺”的领悟。
另一方面,将农村朴素的民风写入词中,如《浣溪沙》“牛衣古柳卖黄瓜”富有乡村之泥土芳香与生活气息,活泼生动;又如《西江月》之和谐宁静。
改变词风,一改词坛绮罗香泽之态,开创豪放词风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清,境界阔大,感情深厚,写得概括而有气势。
又如《水调歌头》,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健,别有一种飘逸空灵之感。
苏词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正文构成有机统一体。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词调外另加标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在词调后加上小序。
苏轼之后,多数词人即把题序作为填词常规。
苏词遵守词的音律范围却往往不为音律所拘。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是宋元以来宋词发展变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宋词为人们所熟知。
苏轼不仅深厚地掌握了宋词传统,而且拥有非凡的创作才能,使宋代宋词达到了顶峰的发展。
在宋词发展变革中,苏轼的贡献无可超越。
苏轼的词作家多,但词能力却不仅在于创作数量,而在于质量。
他取法传统,又突破传统,有自己的独特性格。
他的词中有理有智,融温情与才思,有传统的诗意,又兼有他自己创造的新颖,把古代宋词的“抒情”和“写实”融合在一起,将宋词推向高潮。
在视觉表现上,苏轼的词相当通俗,很容易被人理解,他擅长用精辟活泼的形象概括体现宋词主题,语言优美富有情趣,蕴含深刻的文学智慧,使得宋词具有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底蕴。
苏轼受到唐宋词人传统的启发,使宋词的文学意蕴及审美概念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的词作把唐五代流派和宋代新派的艺术特征融合在一起,使宋词以自身的独特文化属性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流派。
苏轼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也是宋词发展变革的标志性人物。
从社会背景到诗人情思,苏轼都关注到了宋词发展变革中实质性的问题,受到了当时宋人的普遍喜爱,带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进。
苏轼的词作更是让宋词发展变革的得以成功。
苏轼对宋词的创作深刻地影响了宋词的发展,他的词作把理性思考和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不论是抒情还是写实,都有苏轼特有的艺
术精髓,穿越历史时空,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为宋词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总之,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提升了宋词的艺术水准,而且像神秘老人一样推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行,使宋词发展及其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苏轼词对北宋的影响目录一、绪论 (2)(一)引言 (2)(二)研究目的 (2)(三)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二、苏轼文学介绍 (2)(一)苏轼简介 (2)(二)苏轼文学成就 (2)(三)苏轼词的介绍 (3)(四)苏轼词分类之爱国 (3)(五)苏轼词之田园类 (4)(六)苏轼词之创新类 (4)三、苏轼词对北宋的影响 (4)(一)苏轼词评价 (4)(二)苏轼豪放词的创新实践 (4)(四) 苏轼词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5)四、总结苏轼词的创作 (6)五、研究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一、绪论(一)引言在三百余年的两宋文坛上,最为成功、最有创造性、最蔚成风气、也最能表现人们的真实感情生活的,就莫过于词了。
词到了宋代,是如娇花放蕊、丽日中天,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
当后人说到宋代的词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苏轼,苏轼在词上的创作成就超过了其在散文和诗歌的成就,他继柳永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其对北宋的词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研究目的通过简单的采访,我们发现大家对苏轼,对豪放派的了解甚少。
有些同学甚至连苏轼创立的“豪放派”闻所未闻。
正因为这样,我们小组一致认为应该对“苏轼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也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研究苏轼的词,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北宋文化的一种透视。
宋代有两大别派,既从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婉约派。
苏轼开创了豪放派。
历史千秋万代,每个朝代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民族文化,追寻文化的精髓,无疑是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即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又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并且,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更是与高考接轨的,享受的同时又有收获。
在学校的书本上,我们只学到了苏轼词的毫毛。
我们渴望更深入的了解他,体会当时他描写诗时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全面的开拓与创新。
一、内容上: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词章很少反映国家大事,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如《祭常山回小猎》、《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篇作品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爱国词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作者的现实之情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其次,以田园入词。
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苏轼突破了这一题材,他的《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其中写到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他在黄州贬所作的《浣溪沙》五首,在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体现了他高尚的胸怀与情操。
最后,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数量多达三十余首,其水平也高于同代词人。
他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仅写出物象,也写出寄托。
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写出对象的独特风貌。
如《定风波·咏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内容摘要:= 艺术创作是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其形象的流露与表达。
因为思想是对创作主体的哲学政治观念、情感心理意绪、性格气质特征等的高度抽象和精当描述,是各种精神现象的综合与融汇。
它的形成,规定和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在词坛上,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情切婉丽为宗。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
”[(1)]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埃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2)]“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3)]词经过苏轼的改造和深化,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苏轼对词的历史性的锻炼和完善,除了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才学外,还与他独特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
本文力图通过对他复杂多变的思想解剖,勾勒出其词创作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内容与其思想的逻辑关系来。
= 艺术创作是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其形象的流露与表达。
因为思想是对创作主体的哲学政治观念、情感心理意绪、性格气质特征等的高度抽象和精当描述,是各种精神现象的综合与融汇。
它的形成,规定和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在词坛上,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情切婉丽为宗。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
”[(1)]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埃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2)]“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3)]词经过苏轼的改造和深化,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苏轼对词的历史性的锻炼和完善,除了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才学外,还与他独特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
苏轼与唐宋词的发展变化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苏轼,被誉为文坛巨擘,其作品不仅在诗词领域有深远影响,也对唐宋词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与唐宋词的关系,并从不同维度分析他对唐宋词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首先,苏轼的出现使得唐宋词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化。
在唐代,诗仍然是主流文学形式,而词只是一种短篇抒情文学。
唐诗多以咏史抒怀及景物描写为主,题材相对较为单一。
然而,苏轼在宋代的兴起后,以其广泛的才华,推动了唐宋词的突破。
他不仅涉猎广泛,不拘一格,而且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直接、真挚,使得唐宋词的题材不再局限于政治、景物,而扩展到个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生活琐事等。
正是苏轼的出现,使得唐宋词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
其次,苏轼对唐宋词的发展还带来了形式上的创新。
在唐代,词的形式一直以五言绝句居多,而苏轼则提出了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给词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表现空间,使得词人在表达时更加流畅自如。
苏轼的《定风波》中的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七言绝句的杰作之一。
此外,苏轼还大胆尝试了律诗、排律等新的形式,丰富了唐宋词的格律变化。
他对形式的开拓使得唐宋词的发展更加多样化。
不仅在题材和形式上,苏轼对唐宋词的发展还体现在技巧的创新上。
他善于运用夸张、借写等技巧,使得词句更加生动活泼。
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描述“世事如棋局,人心似叶微”以及《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都是苏轼运用技巧给词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文章多采用多义词、用典等方法,使得唐宋词的表达更加细腻。
最后,苏轼对唐宋词的发展还带来了对象、情感的拓宽。
在唐代,词的对象多以美女、佳人为主,而苏轼则将目光放在了更广阔的范围内。
他才情横溢,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对美景、对爱情、对生活琐事的描写,情感表达更加真实。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鲁难未已乎?”以及《后赤壁赋》中对友谊的颂扬等作品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深厚的思想内涵。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一)悼亡之词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离死别之情,以词写悼亡,是由苏轼首创。
在东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凄厉的音响,不断变换节奏的句式,恰当地表现心潮的激荡和抑郁不平的情怀,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把悼亡题材引入词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将咏梅与悼亡合写,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农村之词与山水诗一样,描写农村风情、景物的田园诗也一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不仅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拓,还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
苏轼之前的词作,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
而描写农村人物,反映农村风情,以农村题材入词,于文人词中则始于苏轼。
(三)言志之词宋朝几乎从立国起就一直受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扰,但宋朝皇帝却制定并推行了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时行乐的厌战心理。
因此,盛唐那种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在北宋文坛中是极其少见的。
然而,在东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感慨的词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实际上已经将词涉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为南宋词人言志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开拓词之境域,丰富词之内容,苏轼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除了开创词的悼亡题材、农村题材、言志题材之外,他还在词中大量描绘了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以及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
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
此即所谓“艳科”词。
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
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
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
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苏轼对宋词的影响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歌赋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和赞誉。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还是一位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词创作上,苏轼可以说是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擅长吸取各地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苏轼的词体自由洒脱、优美动人,给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词作大多数较为清新,多采用自然、生活和抒情的题材,并且在形式和意境上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
他的词作丰富多彩,情感饱满,语言优美,形式灵活,如铿锵的乐曲,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苏轼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奠定了后人创作词歌的基础。
他的抒情词、山水词、小令等不同类型的词体都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对于宋词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将文化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优美动人的作品,成为后人所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苏轼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宋代,在后世也一直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使得中国词歌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苏轼是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革新家,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他的词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气体高妙。
苏轼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旷达的胸怀,从而,新天下人耳目,为后人“指出向上一路”。
元代杨维桢在《赵氏诗序录》中说:“评诗品无异于人品,人有面目骨体,有性情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也然。
”明代李贽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见解:“盖声色之采,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性情激烈者音调自然疏缓,明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皆性自然之诣。
”(《读律肤说》)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他关心国计,积极从政,宽简爱民,怀有以身许国的壮志。
但由于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他逐渐地接受了佛家和道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以这种超然、旷达为支柱,在沉重的打击和险恶环境面前不消沉、不绝望,表现出一种遇事达观超脱,心胸开阔的性格。
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反映在词中,便形成了其词独特的风格特色。
后人评价苏轼,所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所谓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明了他的突出地位。
苏轼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苏轼强化了词人的主体意识、丰富了词的内容。
词长于抒情,从晚唐到五代的文人词,所抒之情往往是带有共性的情感,诸如男欢女爱、相思恨别、叹老嗟悲等。
特别是温庭筠登上词坛,词在内容上局限于“艳科”的境界,主要以描写歌妓的生活感情、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词风委婉含蓄,形成了左右词坛经久不衰的“花间派”。
柳永的崛起,打破了花间词的一统天下,但仍跳不出“艳科”的范围。
而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天才,以诗为词,把诗家的“言志”和词人的“缘情”结合起来,注重表现词人的主体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内质,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词的新境界。
试论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词的风格以及词的艺术来论述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轼;词;豪放;发展一、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朱德才(一)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对诗词的革新对于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锐意革新,体现在对传统雅俗观念的打破、风格的多样化、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
首先,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对传统的雅俗观念进行了打破和超越。
传统文人诗词追求的是雅致高妙的境界,而苏轼却认为应该糅合雅俗之美。
他拒绝了传统文人诗词的高雅和遥远,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种诗句中浸透了民间生活的气息,通过描绘具体的江南景色和人物,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亲近感。
其次,在形式和风格上,苏轼也进行了诸多的革新尝试。
他大胆地改变了诗词的结构,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运用。
在他的创作中,形式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继承并发扬了唐风和宋风之外,还加入了律赋的元素。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采用了唐风吟体的词牌,加入律赋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旋律感。
苏轼还提倡“有声无形”之词,追求声音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例如《赤壁赋》使用了平仄通假,使得作品的语言既朴实直白又意义深远。
此外,苏轼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也是他对宋词的另一方面革新。
他通过自我表白和自我反思,让作品更加真实和贴近自己的心境。
例如《定风波·南国有佳人》一词,苏轼在描述南国佳人的美丽之余,通过作者观看佳人面容的心情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幸福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真挚的描写,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加接地气。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革新的精神,对宋词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超越了传统雅俗观念,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注重声音和节奏感的运用;在表达上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这些革新主张使得苏轼的诗词更加丰富多样,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苏轼影响下的宋词解放摘要被宋词坛,绮靡一时,苏轼异军突起,顶住传统习惯的压力。
突破了词必香软的藩篱,创造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
他解放了词体,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的审美品位。
开创了豪放一派,诗词走出了“花间”范式,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他的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为后代词人指出了向上一路。
关键词苏轼宋词解放以诗为词豪放浪漫主义用典前言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他一生的仕途佚经升沉,起落很大,在人品和文品上则是公认的名家、天才、全才。
他所创造的文化瀚海动人心目,沾概历代。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越了苏文和苏诗。
苏诗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南宋时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苏轼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使人登高望远,举杯高歌,而途怀浩气,超然于尘埃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来而耆卿为舆台矣”①这段话对苏轼的特点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作了十分准确的概括。
有宋末年的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②的确,苏轼给词带来了“天地奇观”他的诗从根本上影响了宋词的解放。
一、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一)苏词扩大了社会内容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受艰险,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感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同时,也遭受了非常多的毁谤和打击,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文要“有意于济世之用”③,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之风,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
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就是要言之有物,避免“未有甚得于中而张其外”(《李方叔书》),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④(《十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这又使他的显示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在他的词- 1 -中可以看出他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历史的沉浮,山川之秀美等方面的作品。
如在徐州写的《浣溪沙》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和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
而“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再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晚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秋日农村景象,鲜明生动,历历如见。
上片四句分别取四组景象,远景近景相同,听觉视觉互用,动态静态结合,宛如一幅幅变动的图画。
下片写人的活动和感受,表现词人对生活的热爱。
苏词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则别有一番风味。
苏轼用词体尽情地写爱情、离别、友谊、农村以及政治情怀等等,打破了题材的狭窄性。
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⑤(《艺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以劲笔健毫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作者借习武出猎抒发了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但由于朝庭内部剧烈的明争暗斗,迫使他离京外任,“书剑报国”的壮志难酬,从而在他内心兴起迟暮的苦闷和牢骚。
在词中作者以魏尚自况,表现出苏轼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等篇都表现出一种橫槊气概,在词史上是带有开创性的。
(二)苏词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词中更多的倾入了自我,表现个性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写青年时代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贬谪后宁愿引身幽居,不肯随人俯仰的情绪;《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喻峥嵘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出的生活态度。
可以说凡是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咏月而兼怀人,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出对于现实人生的执著态度和豁达胸怀。
上片写对月饮酒,以问月发端,由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天上回到人间,展现了作者内心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过程。
下片写对月怀人,作者由月到人,由古到今,将物理的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作出了具哲理意味的解释。
在为月解脱的同时以理遣情,得到自我慰解,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表现的情感有些压抑,但境界开阔高远,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全词在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描写中,有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有对人生的执著,有对人生哲理的议论,有对弟弟的深切怀念。
现实的迫害使它产生出世之-2 –想,而这种想法是暂时的,一刹那的。
他的执著人生,热爱现实,对现实的热切希望战胜一切。
同时在这首词中,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社会的怀疑情绪。
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时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⑥(《永遇乐》“明月如霜”)。
“乌台诗宴”以后他不止一次次的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遭遇揉和在一起,各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形象鲜明生动。
(三)苏词极尽言情功能苏轼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迈之词,将传统的表现爱国之词变革成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的世界和内心世界。
正如元好问所说,东坡词是“性情之外,不只有文字”⑦。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对去逝十年的亡妻的哀思,并融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
词人在悼念王弗的时候,触发起自己对十年来艰难的人生经历,宦海风波的一番回顾。
这首词上阕写作者对王弗的思念,下阕记梦中还乡,深切地表现心中的悲痛。
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青灯)既表现出他的“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年少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二、“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突出的表现为“以诗为词”⑧,简单地说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和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苏轼以写诗那种波澜横生的气势和屈伸自如的笔力来写词,使词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⑨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抉庵手拟东》)⑩《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格力挺拔,语句遒劲,元祐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
苏轼把陶潜《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檃栝成《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苏轼从理论上提倡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在词体上堪称创制。
以前词- 3 –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文一样,词为“诗之苗裔”⑪诗与词在外在形式上有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是一致的。
词也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
又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气势恢宏,可以有金戈铁马的壮观,也可以有天风海涛的气势。
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文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自是一家——婉约正宗之外开创了豪放词风(一)豪放派的创始人。
豪放作为一种文学风格与词作似乎并不相干,苏轼第一个把豪放与曲子词联系起来,苏轼不仅曾用“精敏豪放”“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来品评诗画,而且开始用豪放来赞扬别人的词。
苏轼不仅热心倡导与婉约词风大相径庭的豪放词,并且还积极从事豪放词的写作。
苏轼在黄州所写《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以空前的气概和艺术腕力为词提供了千古绝唱,开端即以大笔浓抹,把长江的滚滚东流与历代人才的更迭消逝联结起来,暗含凭吊之意,点出“周郎赤壁”会抓住悬崖、陡壁、惊涛、雪浪着意渲染,写尽一派雄奇壮阔的战场景象,为英雄人物预作铺垫。
过片承上启下,把笔锋引向人物而后从生活细节、仪态相貌、装束用具以及盖代工业等方面,集中力量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
在苏轼笔下,周瑜从容儒雅、谈笑自若地指挥军队以弱胜强,顿时使曹军无限钟爱向往之情。
虽然对照自身深感年华虚度,不免喟叹人生,然而这种惆然的虚幻之感毕竟掩不住思慕功业的豪迈激情。
本篇绝不是一般的凭吊历史遗迹,描摹祖国山川,而是以横槊气概刻画古代英雄借以寄托作者建功立业、振兴国势的渴望,其意境之高阔气势之恢弘是前无古人的。
我们可以说《大江东去》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但不能说只有这类“横槊气概”的作品才堪称为豪放,因为东坡词中具有豪放气象的作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写少年时代的政治抱负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有的是作者看穿荣辱,笑傲江湖的人生态度如《满庭芳》(蜗角虚名)读着这些词章,人们仿佛置身于天风海雨之中,不期然而然地产生雄浑博大,豪放非凡之感。
(二)笔力超迈劲拔是东坡豪放词的显著特色东坡词的“激昂跌宕,不可一世之概”⑫,与它的笔力分不开。
如《满庭芳》(三- 4 –十三年)全篇只是写人叙事,并无惜别的字面,而眷眷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突出王氏不阿附世俗的刚直的个性,作者特以硬豪写健语字字苍寒,句句遒劲。
俨如空岩霜干,不可屈曲。
苏轼把撰写诗文的那种波澜横生的气势屈伸自如的腕力,带进了词作,这种苏轼以“清壮顿挫,激昂跌宕”见长,较之婉约词的柔弱纤巧则是别具一副“风流标格”。
(三)苏轼的豪放词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词坛上第一个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富有美妙想象和构思的浪漫主义名篇。
古代有许多优美的月宫神话和有名的咏月诗赋,苏轼加以吸取融合,自出机杼,创造了这首奇逸高旷的中秋词。
劈头由问月发端,由问明月的来历到月宫的年月,体现出作者对月宫的浓厚兴致,因为羡慕月宫,所以要“乘风归去”,“又恐”两句的忽而一转,归结到对月下人间的依恋,从而反映了诗人由超现实到返现实的心理变化。
上阕写的是赏月所引起的遐思奇想。
下阕写月下怀人。
由写月而写人,由月圆反衬出人缺,由人的离合不定想到月也有圆有缺,自然与人事同出一理,于是心情的不足涣然冰释,而归结到对人生的现实的期望和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