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教学设计(奇妙的指示剂)
- 格式:pdf
- 大小:76.88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化学奇妙的化学教案
主题:神奇的化学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实验及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神奇的化学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实验一:变色龙实验(15分钟)
材料:红色、蓝色、紫色媒质、PH试纸
步骤:将红色、蓝色、紫色媒质均匀混合后滴加PH试纸。
效果:观察纸张颜色的变化。
3.实验二:光合作用实验(15分钟)
材料:水、叶绿素、CO2、日光灯
步骤:将水、叶绿素、CO2混合后加入到室内的日光灯照射下。
效果:观察叶子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4. 实验三:燃烧实验(15分钟)
材料:纸张、火柴
步骤:将火柴点燃,然后将燃烧的火柴触及到纸张上。
效果:观察纸张在燃烧时的变化。
5.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神奇的化学实验(10分钟)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者创造自己设想的神奇化学实验,可以借鉴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6.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个关于神奇化学现象的小作文。
课后延伸: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书籍进一步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或者自行设计更多有趣的化学实验。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以便于今后的教学改进。
神奇的化学呼之欲出,让我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吧!。
神奇的指示剂指示剂实验指示剂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它通过使用特定的染料溶液,能够在化学反应中起到指示作用。
这些染料溶液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可以快速判断反应物质的酸碱性质和反应的终点。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1. 柠檬汁或醋酸溶液:作为酸性溶液的指示剂。
2. 小苏打溶液:作为碱性溶液的指示剂。
3. 蓝色石蕊溶液:作为中性和碱性溶液的指示剂。
4. 盐酸、氢氧化钠:作为酸碱溶液的试剂。
5. 酚酞指示剂: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
6. 实验室常用器皿和玻璃仪器:如试管、移液管、滴定管等。
二、实验步骤1. 酸碱反应的指示剂实验:a.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
b. 在每个试管中滴加几滴柠檬汁或醋酸溶液,观察变化。
c. 盐酸试管中的柠檬汁或醋酸溶液会变红,而氢氧化钠试管中的柠檬汁或醋酸溶液则无变化或变绿。
a. 取一个试管盛满蓝色石蕊溶液。
b. 逐滴加入少量盐酸,并观察变化。
c. 蓝色石蕊溶液在接近中性时会变绿,进一步接近碱性时会变成黄绿色。
3. 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实验:a. 取一个试管盛满酚酞溶液。
b. 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变化。
c. 酚酞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呈现无色,而在碱性条件下呈现深红色。
三、实验结果的解释1. 酸碱反应的指示剂实验:通过柠檬汁或醋酸溶液作为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在酸性条件下,它们的颜色会发生变红的现象;而在碱性条件下,颜色不会改变或变绿。
这是因为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与柠檬汁或醋酸溶液中的酸性颜料结合,产生了红色的颜色。
2. 中性和碱性反应的指示剂实验:使用蓝色石蕊溶液作为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在接近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它的颜色会由蓝色变为绿色或黄绿色。
这是因为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的氢离子会与蓝色石蕊溶液中的碱性颜料结合,导致颜色的改变。
酚酞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它的颜色会受到酸碱性质的影响。
在酸性条件下,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会与酚酞中的酸性颜料结合,使其呈现无色;而在碱性条件下,酚酞的颜料会得到保护,使其呈现深红色。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趣味实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内容:制作酸碱指示剂,观察酸碱中和反应。
2. 第五章《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内容:自制氧气和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性质。
3. 第六章《水的奇妙变化》的实验内容:水的电解,制取氢气和氧气。
4. 第七章《燃烧与灭火》的实验内容: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灭火的方法。
5. 第八章《溶液的浓度》的实验内容: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学习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酒精灯等。
2. 实验试剂:酸碱指示剂、食盐、双氧水、硫酸铜等。
3. 教学课件和实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实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实验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技能。
2. 评估学生在实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他们对实验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优秀行为,指导改进不足。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消化。
3. 收集学生和同行的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
《奇妙的化学》化学教案一等奖《《奇妙的化学》化学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奇妙的化学》化学教案一等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二、观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
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明确以下几点: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奇妙的化学现象幼儿园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幼儿将了解到一些有趣、奇妙的化学现象,并学习到化学简单的知识,激发他们对化学科学知识的好奇心。
2. 教学内容1.通过表演和观察化学实验,介绍幼儿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2.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颜色变化、气味变化等,让幼儿进行观察和分析。
3.制作简单的化学实验装置,如泡泡装置、静电球等,让幼儿亲身参与,并感受化学所带来的乐趣。
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通过展示化学实验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幼儿们了解化学现象。
2.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幼儿们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实验演示1.颜色变化实验:将酸性液体加入红色指示剂中,观察到溶液由红变成黄色。
2.恶臭气体实验:将醋酸和碳酸氢钠混合,观察到会冒出臭气。
3.泡泡装置实验:将食用碳酸钠与食用酸混合,在瓶口处装上气球,观察到气球因为二氧化碳的产生而膨胀。
3.3 制作化学实验装置1.静电球:利用静电原理,幼儿们可以制作出一个静电球,观察到电击现象。
2.泡泡装置:利用碳酸钠和醋等物质制作,让幼儿们亲手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泡泡装置。
3.4 总结和归纳1.回顾化学实验,让幼儿们对化学实验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归纳出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颜色变化、气味变化等。
3.激励幼儿们对科学知识深入探索的积极性。
4. 教学评价1.随堂笔记:鼓励幼儿们在课堂上记录下有趣的化学现象。
2.课程延伸:借助其他媒介,为幼儿提供更多有趣的化学实验。
3.同学互评:让幼儿随机抽取同班同学,并为其化学实验-展示进行评价和点评。
5. 教学心得本次教学通过对幼儿进行化学实验演示、制作实验装置的方式,让幼儿亲手操作,发现化学的乐趣,探究化学知识。
同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们更加热爱科学,成为探究科学的小学家,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有助于幼儿的增长智慧,创意和想象力。
初中化学趣味性实验教案
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
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所需材料:
1. 盐酸溶液(盐酸浓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 碳酸钠溶液
3. 酚酞指示剂
4. 试管、试管架、滴管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2. 在另一个试管中滴入适量的酚酞指示剂。
3. 将盐酸溶液慢慢滴入含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
4.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在加入盐酸溶液后,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并冒出气体。
同时,酚酞指示剂会从粉红色变
为无色。
实验原理: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碳酸钠溶液是碱性的,而盐酸溶液是酸性的,它们相互反应生成气体和水,从而导致酸碱中和反应。
延伸实验:
1. 可以尝试调整盐酸和碳酸钠的浓度,观察反应速度的变化。
2.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指示剂,观察不同颜色变化。
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了他们
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希望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化学世界
的奥秘,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神奇蓝色指示剂酸碱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测试一些物质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
而神奇蓝色指示剂就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它能够在酸性溶液下
呈现红色,而在碱性溶液下呈现蓝色。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神奇蓝
色指示剂酸碱实验,验证一下这种指示剂的神奇之处。
实验材料:
1. 神奇蓝色指示剂
2. 盐酸
3. 碳酸氢钠
4. 精密滴管
5. 试管
6. 水
实验步骤:
1. 取出一只试管,倒入一些水,使试管底部大约有1厘米的水。
2. 使用精密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几滴神奇蓝色指示剂。
3. 在另外两只试管中分别倒入少量盐酸和碳酸氢钠。
4. 使用精密滴管向盐酸试管中滴加神奇蓝色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5. 使用精密滴管向碳酸氢钠试管中滴加神奇蓝色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
1. 在水中加入神奇蓝色指示剂,溶液呈现蓝色。
2. 向盐酸中滴加神奇蓝色指示剂,溶液呈现红色。
3. 向碳酸氢钠中滴加神奇蓝色指示剂,溶液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神奇蓝色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酸碱指示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指示剂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神奇蓝色指示剂的使用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加深了对酸碱性质的理解。
希望这个实验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乐趣。
祝大家学习进步!。
高中化学实验的巧妙应用和趣味化学实验在高中阶段是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探究化学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除了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还有一些巧妙应用和趣味化学实验,给学生们带来新鲜感和趣味性,下面就来介绍几个高中化学实验的巧妙应用和趣味性。
1.红蓝相遇——pH指示剂实验这是一项十分有趣的实验,通过制作纸片或溶液,用它们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质。
我们可以使用常见的pH指示剂溴蓝红作为实验试剂。
首先,将溴蓝红溶于无色中性溶液中,获得蓝色的溶液。
然后,用各种溶液分别进行测试,比如酸性的柠檬汁、酸雨、酸性矿泉水等,以及碱性的苏打水、洗衣粉溶液等。
我们可以看到,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酸性溶液变红,碱性溶液变绿蓝色。
这是因为溴蓝红能够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改变颜色,不同pH值下颜色呈现不同。
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pH指示剂的原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学生们可以自己尝试制作溶液并进行测试,还可以通过调整溶液的酸碱度,探究溶液的变化规律。
2.究竟是红还是蓝——鸭蛋实验这个实验将鸭蛋与化学原理结合,进行了一次趣味十足的化学实验。
我们可以将鸭蛋浸泡在含有铁离子的溶液中,比如铁(III)氯化物溶液。
随着时间的推移,鸭蛋的外壳会逐渐变为红色。
这是因为鸭蛋的蛋壳中含有钙,而铁离子会和钙离子发生交换反应,生成红色的铁(III)钙化合物。
这个实验可以生动地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的形成,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反应原理。
同时,他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如果将鸭蛋浸泡在其他含有不同金属离子的溶液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魔幻气球——二氧化碳反应实验这个实验展示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产生过程,给人一种魔幻的感觉。
首先,将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透明塑料袋中。
然后将小苏打袋与醋袋相连,一手轻轻捏紧,另一手迅速将小苏打袋中的小苏打与醋袋中的醋混合,然后两手迅速分开。
在分开的瞬间,即可看到二氧化碳气体迅速充满袋子,形成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趣味化学实验的教案设计引言:化学实验作为一种直观、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本教案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化学实验,旨在通过这些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实验一:魔法变色液实验目的:了解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特性,观察中性溶液的颜色。
实验器材:酸碱指示剂、盐酸、氢氧化钠、试管、滴管等。
实验步骤: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向每个试管中滴加酸碱指示剂,并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的变化。
实验现象:盐酸溶液变成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变成蓝色。
实验原理:酸碱指示剂可以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而变化颜色,红色表示酸性,蓝色表示碱性。
实验二:火焰变色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金属盐在火焰中的颜色变化,了解金属在火焰中的特征反应。
实验器材:盐酸、不同金属盐溶液、酒精灯、镁带等。
实验步骤:1. 将不同金属盐溶液分别滴在酒精灯火焰上。
2. 观察火焰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不同金属盐在火焰中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芒。
实验原理:金属在火焰中可以发生电子跃迁,产生特定的颜色。
不同金属的颜色是不同的。
实验三:气体的颜色实验目的:观察氧气、氯气、氮气等气体的特定颜色。
实验器材:蓝试纸、红试纸、透明试管等。
实验步骤:1. 将蓝试纸置于氧气气流中,观察蓝试纸的变化。
2. 将红试纸置于氯气气流中,观察红试纸的变化。
3. 将透明试管通入氮气,观察试管内气体的颜色。
实验现象:蓝试纸由原来的蓝色变为红色,红试纸由原来的红色变为蓝色,氮气呈无色。
实验原理:氧气和氯气对试纸有一定的氧化或还原作用,改变了试纸的颜色。
氮气是无色气体。
实验四:发光化学反应实验目的:观察发光化学反应的特点,了解发光原理。
实验器材:硫酸铜、亮粉、塞尔达赛特试剂等。
实验步骤:1. 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试管中。
2. 向试管中加入亮粉和塞尔达赛特试剂。
3. 观察试管中的发光现象。
实验现象:试管中出现美丽的蓝色发光。
教案科学实验:化学反应的奇妙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如酸碱中和反应。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4. 使学生能够用科学术语描述化学反应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2. 教学难点: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实验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3. 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重点是酸碱中和反应。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反应的原理。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酸、碱、指示剂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等。
3. 教学资料:化学反应的相关书籍和网站。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顺利,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 反思教学资源是否充足,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的化学原理和条件。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法:进行不同物质的燃烧实验。
2. 观察法: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燃烧的条件和化学反应。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物质的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幼儿园奇妙的化学试验教案教学主题:幼儿园奇妙的化学试验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2. 增强幼儿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
4. 通过实验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内容:1. 安全教育及实验器材的介绍2. 颜料实验3. 酸碱指示剂实验4. 氢气实验教学重难点:1. 学习安全知识,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化学实验。
2. 了解和理解颜料、酸碱指示剂和氢气等物质的性质及反应。
3. 提高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
教学过程:一、安全教育及实验器材的介绍1. 教师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项。
2. 请幼儿认知化学实验器材,并进行实物观察和手工制作。
二、颜料实验1. 实验过程:在水中加入颜料,观察颜色的变化,并尝试加入其他物质,看是否会产生化学反应。
2.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幼儿发现颜料会溶于水中,并且可以用其他物质进行调色。
同时,可以观察到颜料的混合会产生新的颜色。
三、酸碱指示剂实验1. 实验过程:将酸碱指示剂加入不同的物质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2. 实验结果:观察到不同的物质会引起酸碱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这是因为不同物质的酸碱度不同。
四、氢气实验1. 实验过程:加入稀盐酸到锌片中,观察氢气的产生。
2. 实验结果:通过该实验,幼儿可以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 通过实验让幼儿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1.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实验结果,评价幼儿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自行整理实验器材。
教学后记:通过这门课,幼儿了解到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增强了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了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同时,也让幼儿了解到安全知识,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化学实验。
结束本节课前,教师再次提示幼儿,注意安全,化学实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进行未经证实的实验。
巧用紫包菜自制酸碱指示剂趣味化设计摘要:许多植物色素遇到不同的酸性或碱性溶液,会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显示不同的颜色,因此教师可利用紫包菜等植物的汁液自制酸碱指示剂,检验生活中的溶液的酸碱性,开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关键词:自制指示剂;探究;创新;课外实验一、创新实验背景及目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凉拌紫包菜(又叫紫甘蓝)时,加入一些食醋,紫包菜汁液变红了,这是不是巧合呢?于是又取了紫包菜的汁液重复加入不同品牌的食醋,观察到实验现象还是惊人的相似;我们又在紫包菜汁液中加入了一些纯碱溶液,结果还发现汁液变绿了。
许多植物的果实和有色花瓣中含有植物色素,当遇到不同的酸性或碱性溶液,都会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可显示不同的颜色。
那么紫包菜等植物的汁液能否作酸碱指示剂呢?于是我们开展了如下探究实验。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仪器:电热壶、电吹风、滤纸条、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烧杯。
实验用器:蒸馏水、酸性溶液(稀盐酸、白醋)、碱性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酒精的水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紫包菜。
三、实验操作过程(一)自制指示剂1.方法一:取约100g新鲜的紫包菜的菜叶,切碎捣烂,加入适量配制好的酒精溶液浸制30分钟左右后,将所得浸泡液过滤,得到植物色素提取液,这就制得了酸碱指示剂。
2.方法二:取约200g紫包菜的菜叶,放入盛有250ml水的电热壶中加热煮沸1-2分钟后,将汁液倒入烧杯中(如图1所示),冷却至室温,这样也可以制得酸碱指示剂。
(注:第二种方法煮沸后自制酸碱指示剂相对比较稳定,能较好防止被氧化,显色效果更明显)(二)用自制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取四只试管,分别加入约10mL的稀盐酸、白醋、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将自制的指示剂分别加入试管中,振荡并观察。
观察现象分别为:自制指示剂遇到酸性溶液呈现红色,遇到碱性溶液呈现绿色(如图2所示)。
(因所用酸碱性溶液的浓度不同,颜色深浅略有差别)(三)用自制指示剂来自制试纸用自制的指示剂液体浸泡滤纸条3-5秒钟,再用电吹风将滤纸条吹干,这样就制成了试纸。
初中化学奇妙的化学教案课题:奇妙的化学实验学习目标:1.通过进行奇妙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2.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化学实验器材。
2.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1.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2.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
教学准备:1.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2.录制好的奇妙化学实验视频。
3.实验记录表和观察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奇妙的化学实验视频,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发表对实验现象的猜测和解释。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对前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2.介绍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讲解如何正确操作实验器材,如何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三、实验操作(30分钟)选择几个奇妙的化学实验,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每个实验结束后,学生需填写实验记录表和观察报告。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及时给予指导。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20分钟)1.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出来,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测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2.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进行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回答。
五、实验总结与归纳(10分钟)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并通过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掌握的知识。
六、课堂作业(10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然后填写实验记录表和观察报告。
并提出一个自己想要了解的化学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验也将化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实验操作中。
初中化学趣味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变色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酸碱指示剂(如溴甲酚绿、酚酞等)
2. 酸碱溶液(盐酸、氢氧化钠等)
3. 试管、滴管、玻璃棒等实验用具
4. 实验记录表格
活动步骤:
1. 导入:通过介绍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引起的原理,引起学生对魔法变色实验的兴趣。
2. 实验操作:将若干种酸碱指示剂滴在不同的酸碱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上。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不同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变色规律。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5. 拓展应用: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变色实验,并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和结果。
活动评价:
1. 学生是否能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是否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
3. 学生是否能独立设计变色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拓展延伸:
1. 使用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和溶液进行变色实验,比较它们的变色规律。
2. 探究不同溶液浓度对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影响。
3. 制作一个“魔法变色瓶”,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变色实验并展示给家人。
趣味化学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奇妙的指示剂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
2、认识酸碱指示剂。
教学重点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碱性
教学难点酸碱指示剂的应用
实验用品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盐酸(洁厕灵)、白醋、碳酸钠溶液、石灰水、洗衣粉水、普通水(各个试剂瓶上贴好标签)
棉签(一包)、A4白纸(三张)、PH试纸(一板,可发学生)彩色蔬才(如紫甘蓝、心里美萝卜片等)
如果有条件,以上可考虑试管实验。
活动方案:引入实验
课程开始
讲述
讲述
酸碱指示剂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化学药品,在过去没有它
时候,农民只能用嘴尝土壤的酸碱性,然后判断种什么
庄稼合适,但往往会因为不卫生甚至中毒而生病。
那么,酸碱指示剂是怎么发现的呢?
介绍波义尔发明酸碱指示剂的故事(附录)
石蕊不仅可以遇到酸性物质变色,遇到碱性物质也变色,但遇到两者所变的颜色不同,所以,我们便可以用这种溶液来鉴别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就称它为“酸碱指示剂”。
石蕊,遇酸会变红,遇碱变蓝。
同学们还记得曾经讲过的酸吗?它可以使一种色素变
色,下面大家看看,老师这里的酸:盐酸、醋酸,可以
使一种叫“石蕊”的溶液变色:
用不同棉签蘸取不同酸,滴在一张白纸不同位置,再用
一个棉签蘸取石蕊溶液,滴在不同酸的位置上,变色。
不仅酸可以遇到石蕊变色,我这里有一些碱性溶液,也
可以使石蕊变色:棉签蘸取碱性溶液,与石蕊溶液在白
纸上混和,观察颜色不同。
过渡不仅石蕊可以做酸碱指示剂,研究发现,很多物质都可以做成酸碱指示剂,其中最常用的还有:酚酞。
看看它与酸、碱混合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实验:酚酞与酸、碱的反应
棉签蘸取酸、碱溶液,涂抹在A4纸上,然后用另一棉签蘸取酚酞溶液,涂抹在相应位置(注意,涂抹后的棉签不要在使用,避免药品污染),观察实验显现。
讲述PH试纸其实还可以区分溶液的酸碱强度呢,看试纸表,如果是中性——PH数值为7
如果是酸性——PH数值小于7
如果是碱性——PH数值大于7
讲述学生尝试实验:用试纸测一下手中有的溶液的酸碱性。
洗衣粉、洁厕灵、醋酸、矿泉水、雪碧等,观察各种溶液中试纸的颜色区别,尝试对比比色卡,推测各种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实验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材料都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的:彩色的蔬菜、红色的花瓣,彩色的树叶等等。
同学们尝试用这些作为指示剂,看看它们遇酸、遇碱都变成什么颜色。
将酸或碱涂抹在蔬菜的断面上,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注意安全。
)
讲述结论:酚酞遇酸不变色,但遇到碱,变成粉红色。
虽然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才变色,但这也是一种酸碱指示剂。
过渡尽管石蕊、酚酞都很有用,但是因为他们是液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人们经过研究尝试,将若干种指示剂
混合,让其附着在纸上,形成试纸,再用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实验实验:介绍和使用PH试纸
先撕取若干条PH试纸放在纸上,用蘸过各种药品的棉签涂抹试纸,观察其颜色变化。
变红,证明显酸性,变蓝,证明显碱性。
作业
同学们回家之后,可以利用家中的彩色蔬菜,检测一下常见的一些液体的酸碱性,例如:洗发液、洗涤灵、醋、消毒液、茶水等等。
每人发一条试纸,可以再用试纸检测一下。
小结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今天介绍的酸碱指示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常用的有:
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粉红色
课程结束
附录: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一束普通的鲜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孕育了一个重大的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这是发生在300多年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平素非常喜爱鲜花,但他却没有时间去逛花园。
于是,他只好在自己房间里摆上几个花瓶,让园丁每天送些鲜花来以便观赏。
一天,园丁送来了几束紫罗兰。
正准备去实验室的波义耳立即被那艳丽的花
色和扑鼻的芳香吸引住了。
他随手拿起一束紫罗兰,边欣赏边向实验室走去。
进了实验室后,他把紫罗兰往桌上一放,就开始了他的化学实验。
就在他向烧瓶中倾倒盐酸时,一不小心将酸液溅出了少许,而这酸液又恰巧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
波义耳叹息之余,立即将紫罗兰拿到水中去冲洗,谁知这下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紫罗兰转眼间变成了“红罗兰”。
这惊奇的发现立即触动了科学家那根敏锐的神经:“盐酸能使紫罗兰变红,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变红呢?”当即,波义耳就和他的助手分别用不同的酸液试验起来。
实验结果是:酸的溶液都可使紫罗兰变成红色。
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么,碱能否使它变色呢?变成什么颜色呢?紫罗兰能变色,别的花能不能变色呢?由鲜花制取的浸出液,其变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经过波义耳一连串的思考与实验,很快证明了许多种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改变颜色的性质。
接着,波义耳和助手们搜集并制取了多种植物、地衣、
树皮的浸出液。
实验表明,变色效果最明显的要数地衣类植物———石蕊的浸出液,它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自那时起,石蕊试液就被作为酸碱指示剂正式
确定下来了。
以后,波义耳又用石蕊试液把滤纸浸透、晾干、切成条状,制成了
石蕊试纸。
这种试纸遇到酸溶液变红,遇到碱溶液变蓝,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30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在应用波义耳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工农业生产和科
学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