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研究》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64
女性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女性文学研究2、课程类别:专题课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人文教育4、课程地位:专业任选课程5、总学时:33学时6、总学分:27、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二、课程目标立足于本土的根基,考察和论析性别关系模式在文学领域尤其是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两性存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得失,研究开发高师女大学生多元智能的新举措,拓展高等教育社会性别研究的新领域,提高“四自”精神,实现高素质、宽基础、勇实践、善合作、有技能的与基础教育接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为12讲,共计33课时。
将持开放的、发展的学术观念,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问题的理论为指导,以文学、美学、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点,把中国现当代女性写作置于整个人类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的背景中,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其从失语——言说——独白——对话的发展轨迹。
从文化与性别维度入手,对两性的存在进行多层面的透视,质疑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既有历时性的梳理,也有共时性的考察,并由单纯的文学研究转向跨学科的文化批评。
将女性问题纳入更为开放的历史/现实视野之中,在主体身份多样性——诸如阶级、民族、时代等之间寻找适度的结合点,并以男性文本为参照进行比较与诠释,力争更丰富、多元地理解世界、理解作家与文本,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
倡导双性和谐、互动互补,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讲导论:由失语到言说从中西创世神话切入,论述两性关系与社会模式,将女性问题纳入更为开放的历史/现实视野之中,在主体身份多样性——诸如阶级、民族、时代等之间寻找适度的结合点,以开阔的视野关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话语实践。
第二讲社会性别与话语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运用社会性别的理论,着重探讨性别与文化生产的关系,考察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形成中、在历史的书写中、在知识的生产中、在社会结构的组成中、在个体的成长中性别的意义,对性别差异的讨论不再限制于“sex”,即生理、心理等自然层面,而是进入“gender”,即性别角色、性别制度等“文化分析”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