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通道视频脑电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格式:docx
- 大小:20.8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宇宙生物学研究大事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编(范思陆、江丕栋执笔,2010年8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了我国最早专门从事宇宙生物学研究与生物火箭发射试验的单位——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亦即生物物理研究所原第二研究室,后扩展为第六、七、八研究室,存在于1958~1968年。
大事记对这11年的宇宙生物学研究历史,做了大框架的编年记录。
近半个世纪后,于2005年11月29日,正值我国第二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六号”成功返回后不久,在生物物理所主持下,当年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的部分成员有幸回所参加了建室47周年纪念座谈会,回忆当年,感慨万千,喜看今日,祝愿未来。
同时,也为本大事记的形成汇聚了该室集体的贡献与努力。
大事记简记1958年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国早期的人造卫星研制计划“581”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成立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的建立与“581”生物小组展览会上的一次展示1959年 中国科学院空间技术计划的调整1960年 我国探空火箭的发展—— 生物试验火箭的基础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的建立1961年 宇宙生物学研究室早期的方向任务1962年 宇宙生物学研究室早期研究工作的进展1963年 生物物理研究所与上海机电设计院的合作“T-7A”生物火箭试验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重点任务生物试验火箭前身——“T-7A”气象火箭发射成功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组织领导的健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宇宙生物学课程的设立1964年 箭载心电放大器获奖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的实验室扩建中国第一枚生物火箭“T-7A(S1)”发射成功国防部五院致函中国科学院祝贺生物火箭试验成功李富春副总理视察1965年 关于中央专委我国人造卫星计划的再启动“651”任务、“651”设计院与“651”生物组“T-7A(S1)”生物火箭再次发射成功“T-7A(S2)”生物火箭试验任务书的签订“651”会议宇宙生物学研究室扩展为三个研究室郭沫若与张劲夫视察宇宙生物学研究室1966年 最早的中国载人航天生物医学规划生物卫星系列规划生物物理研究所与心理研究所的合作“T-7A(S2)”生物火箭发射成功与“小狗飞上天”“和平一号”生物探空火箭的发射准备1967年 中国科学院“04单位”科研体制大变动1968年 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的结束与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组建 附录 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人员名单参考文献大事记详记(一)1958年1.“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11,42,48]随着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①,继苏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②,卫星研制工作受到中共中央和中国科学院的重视,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等也建议要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
生物物理学-生物物理学1、什么是生物物理学?2、生物物理学包含的分支学科(主要内容)有哪些?3、什么是生物物理技术?4、什么叫电磁波?5、什么叫波谱学(spectroscopy)和波谱技术?6、波谱学的物理基础是什么?7、波谱是如何产生的?8、波谱有哪些参数反映物质信息?9、波谱仪有哪些主要部件?10、简单分子的能级是如何构成的?1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怎样形成的?12、紫外-可见吸收分光仪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1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术有什么基本应用?(只须回答四点即可)14、荧光是怎样产生的?15、荧光光谱的特点是什么?16、荧光光谱术的具体技术有哪些?17、荧光光谱术的基本应用有哪些?18、荧光光谱术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术有哪些异同?19、什么是红外吸收光谱?20、拉曼光谱是怎样形成的?21、红外与拉曼光谱的特点是什么?22、红外吸收光谱仪的构成是什么?23、红外吸收光谱术的特点是什么?24、红外与拉曼光谱术的基本应用有哪些?25、什么叫核磁共振?26、为什么同一种原子核共振吸收峰的频率并不相同?27、什么叫化学位移?28、什么叫谱线分裂?其产生原因是什么?29、什么是电子自旋共振技术?30、电子自旋共振和核磁共振的异同是什么?31、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特点是什么?32、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应用有哪些?33、组成细胞的小分子物质有哪些?有何作用?34、试述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35、核酸分为哪两类?有何区别?36、试述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有何功能?37、比较三种RNA的区别。
38、为什么说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39、试比较原核细胞的异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0、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何功能?41、细胞膜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有何生物学意义?42、试述被动运输的几种运输方式。
43、以Na+-K+泵为例,说明物质的主动运输过程。
44、膜受体的生物学特征是什么?有何意义?45、试述膜受体的类型及传导途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 2010年“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学术交流会程序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2010年12月23日—24日·北京西郊宾馆2010年学术交流会委员会会议主席柴天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郑南宁(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西安交通大学)李德毅(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总参61所)组织委员会秦玉文(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张兆田(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王成红(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王岐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张文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曹河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孟太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程序委员会陈霖(主任,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胡德文(副主任,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孙富春(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清华大学)杨静宇(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南京理工大学)宗成庆(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常谦顺(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辛景民(秘书,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西安交通大学)日程安排时 间 内 容 地 点 12月22日(周三)14:00—22:00会议注册12月23日(周四)08:00—08:30 会议注册北京西郊宾馆五号楼一层大厅08:30—09:30 学术交流会开幕式主持人:组委会秦玉文主任领导讲话:孙家广院士(国家基金委副主任)柴天佑院士(国家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郑南宁院士(指导专家组组长)李德毅院士(指导专家组副组长)会议介绍:组委会张兆田副主任/王成红秘书长北京西郊宾馆五号楼二层金缘厅时间会场A(一号楼第5会议室)会场B(一号楼第6会议室)12月23日(周四)09:40—10:00 茶歇10:00—11:20 A1:脑机接口—1(4篇)主持人:胡德文教授B1:图像处理—1(4篇)主持人:杨静宇教授12:00—13:30 午餐13:40—15:40 A6:人脸识别(6篇)主持人:胡德文教授B2:无人驾驶验证平台—1(6篇)主持人:孙富春教授15:40—15:50 茶歇15:50—17:50 A3:脑机接口—2(6篇)主持人:高上凯教授B3:无人驾驶验证平台—2(6篇)主持人:杨静宇教授18:00—19:30 晚餐19:45—21:00 缩微智能车驾驶行为演示(五号楼前集合乘车、前往清华大学)12月24日(周五)08:00—10:00 A4:图像处理—2(6篇)主持人:常谦顺研究员B4:自然语言(6篇)主持人:宗成庆研究员10:00—10:10 茶歇10:10—11:50 A5:多模态与视频处理(5篇)主持人:孙富春教授B5:无人驾驶验证平台—3(5篇)主持人:王成红研究员12:00—13:30 午餐14:00—16:00 A2:认知(6篇)主持人:陈霖院士B6:语音与听觉信息(5篇)主持人:颜永红研究员16:00—16:10 茶歇16:10—17:30 重大研究计划工作会议备注:12月23日分组报告的时间安排因故调整,具体安排请以此表为准。
编辑:馨雨晴理疗学目录直流电疗法 .................................................................................................................. - 1 -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 - 7 - 电水浴疗法 ................................................................................................................ - 10 - 低频电疗法 ................................................................................................................ - 12 -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 ) ............................................................................. - 16 - 经皮电刺激疗法 ........................................................................................................ - 19 -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 - 19 - 间动电疗法 ................................................................................................................ - 20 - 超刺激电疗法 ............................................................................................................ - 22 - 低频高压电疗法 ........................................................................................................ - 22 - 中频电疗法 ................................................................................................................ - 23 - 音频电疗法 ................................................................................................................ - 24 - 调制中频电疗法 ........................................................................................................ - 25 - 干扰电疗法(ICT ) ................................................................................................. - 26 - 音乐电疗法 ................................................................................................................ - 28 - 高频电疗法 ................................................................................................................ - 28 - 光疗法 ........................................................................................................................ - 37 - 超声波疗法 ................................................................................................................ - 49 - 磁场疗法 .................................................................................................................... - 52 - 传导热疗法与冷疗法 ................................................................................................ - 53 - 生物反馈疗法 ............................................................................................................ - 56 -§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机体组织液中的带电粒子(无机离子、胶体粒子)发生迁移,产生了电离、电解、电泳和电渗等理化现象。
Neuroscan EEG/ERP 系统的功能介绍2009-12-17 10:52:09 来源:学习与认知实验室浏览:287次EEG尤其是ERP已经成为目前乃至将来探讨大脑活动的重要窗口,而作为世界公认的ERP顶级研究工具,Neuroscan EEG/ERP记录系统为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研究平台。
Neuroscan产品是脑电研究领域最完整,最先进的系统,而且还有和磁共振结合研究的工具。
目前Neuroscan又推出全新的脑电研究的方法,并已成功完成了512导记录系统的调试。
Neuroscan是通过FDA认证和CE认证的产品,已成为有关ERP仪器的行业标准,鉴于版权问题,其他的厂家只是仿效某些方面而已。
美国Neuroscan的占有率达90%以上,欧洲80%以上,台湾100%,日本有50多个试验室采用的是Neuroscan的产品。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将近3000多个重点实验室用Neuroscan的产品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如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脑与认知实验室、加洲大学圣低亚各分校认知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等等。
我国许多重要的实验室选用的都是Neuroscan ERP 系统,如: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大学信息加工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上海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政治学院、浙江大学心理系、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潍坊医学院等等三十多家实验室。
Neuroscan具有完善的硬件设备,其放大器现在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都走在世界最领先地位。
其放大器(Synamps2)全部采用USB接口,只有书本大小。
每个70导,其中有4个双极,这是真正的双极,还有两导High-level外接信号输入。
脑功能成像分析软件(AFNI)的使用介绍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1999年第1期第0卷应用软件介绍作者:孙沛刘景文单位:孙沛刘景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二室(北京100039)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现在可以对大脑进行无损的结构和功能成像,其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结构成像方法;脑电图(E EG)、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磁图(MEG)等功能成像方法。
目前各种结构和功能成像方法已普遍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之中。
而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正电子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等功能成像方法由于其具备较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也可以对人类的认知活动进行研究。
在对大脑认知功能进行脑功能成像研究之中,由于其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图像后处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介绍有关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方法。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现在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无损地观测与神经活动增加的相应位置关联的脑部皮质血容积、血流和血氧合的变化,对人类的认知活动进行脑功能成像的研究[1]。
在脑功能成像实验中,一般有10~20个实验序列,一个序列可以取到50~100次扫描,每次扫描中对大脑的多个层面同时进行观测,一般在4~10层。
整个实验所收集的数据量很大。
由于实验结果数据量较大以及脑功能成像实验本身的特殊性,在数据分析中就有必要发展相应的处理软件。
目前国外大多数脑成像研究中心都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分析软件。
脑功能成像分析软件(analysis of functional neuroimages, AFNI)是由美国Wisconsin医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发研制的,其主要开发者为Cox博士。
AFNI是一个交互式的脑功能成像数据分析软件,它可以将低分辨率的脑功能成像的实验结果叠加在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结构脑图像上进行三维显示;通过选择一些特定的特征点,它可以将实验数据转换到立体定位(talairach-tournoux)坐标;它可以同时在屏幕上显示三个正交的平面图像,显示的图像可以在各种功能和解剖数据之间互相转换;其附加的程序包可以对三维图像数据集进行操作和融合[2]。
参考基本型号STM32F101x6 STM32F101C6,STM32F101R6, STM32F101T6STM32F101x8 STM32F101C8, STM32F101R8, STM32F101V8, STM32F101T6, STM32F101xBSTM32F101RB,STM32F101VB,STM32F101CB数据手册STM32F101x6STM32F101x8 STM32F101xB基本型, 32位基于ARM 核心的带闪存微控制器6个16位定时器、ADC 、7个通信接口功能 ■ 核心− ARM 32 位的 Cortex-M3™CPU− 36MHz ,1.25DMIPS/MHz(Dhrystone2.1) 0 等待的存储器访问 − 单周期乘法和硬件除法■ 存储器− 从 32K 字节至 128K 字节闪存程序存储器 − 从 6K 字节至 16K 字节 SRAM■ 时钟、复位和供电管理− 2.0 至 3.6 伏供电和 I/O 管脚− 上电 / 断电复位(POR / PDR)、可编程电压 监测器(PVD)− 内嵌 4 至 16MHz 高速晶体振荡器 − 内嵌经出厂调校的 8MHz RC 振荡器 − 内部 40kHz 的 RC 振荡器 − PLL 供应 CPU 时钟− 带校准的 32kHz RTC 振荡器■ 低功耗− 睡眠、停机和待机模式− V BAT 为 RTC 和后备寄存器供电■ 调试模式■ 多达 80 个快速 I/O 口 − 26/37/51/80 个多功能双向 5V 兼容的 I/O 口− 所有 I/O 口可以映像到 16 个外部中断■ 多达 6 个定时器− 多达 3 个 16 位定时器,每个定时器有多达 4 个用于输入捕获 / 输出比较 / PWM 或脉 冲计数的通道− 2 个 16 位看门狗定时器(独立的和窗口型的) − 系统时间定时器:24 位自减型 ■ 多达 7 个通信接口− 多达 2 个 I2C 接口(SMBus/PMBus)− 多达 3 个 USART 接口,支持 ISO7816, LIN ,IrDA 接口和调制解调控制− 多达 2 个 SPI 同步串行接口(18 兆位/秒) ■ ECOPACK ®封装− 串行线调试(SWD)和JTAG 调试接口■ DMA− 7 通道 DMA 控制器− 支持的外设:定时器、ADC 、SPI 、I 2C 和 USART■ 1 个 12 位模数转换器,1us 转换时间(16 通道) − 转换范围是 0 至 3.6V − 温度传感器表一 器件列表数据手册1 2 介绍 (3)规格说明 (3)2.12.2器件一览 (4)概述 (4)3 4 5 6 7 管脚定义 (10)存储器映像 (17)电器特性 (18)封装参数 (18)订货代码 (18)7.1 后续的产品系列 (19)8 版本历史 (19)附录A重要提示 (20)A.1 A.2 A.3 A.4PD0和PD1在输出模式下 (20)ADC自动注入通道 (20)ADC的混合同步注入+交替模式 (20)ADC通道0 (20)STM32F101基本型1 介绍本文给出了STM32F101xx基本型的订购信息和器件的机械特性。
植入式多通道神经微电极的发展魏春蓉; 裴为华【期刊名称】《《分析化学》》【年(卷),期】2019(047)010【总页数】11页(P1455-1465)【关键词】植入式神经微电极; 微加工技术; 微通道电极; 薄膜电极; 电极阵列; 评述【作者】魏春蓉; 裴为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18世纪末,意大利生理学家在蛙腿标本首次观察到生物电信号。
19世纪初,神经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被直接测量到。
神经元电信号实际上是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不同带电离子浓度差造成的电位差,维持及改变电位差是神经元最基本的产生、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式。
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当神经元被激活时,其膜电位会发生快速的特征性变化,称为峰电位(Spike potential, SP)或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峰电位的持续时间约1 ms。
神经元活动水平越高,其发放峰电位的频率也越高。
对单个神经元来说,其峰电位的幅值是固定不变的。
采用细胞内记录方法采集的最大电位波动可达到100 mV; 细胞外记录方法可采集的最大电位波动约为1 mV。
胞内记录需要使用电极对单个神经细胞进行操作,技术难度大,难以同时记录多个神经细胞的电信号,限制了其在多通道记录方面的应用。
相对于胞内记录,胞外记录尽管获得的信号幅度小,但却不需要进行单个细胞操作,在保持较小植入损伤的前提下,可在活体动物内长期追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1~3],并且在记录通道数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植入式神经微电极是将以离子为载体的神经电信号转化成以电子为载体的电流或电压信号的传感器件。
神经电极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为了传感测量神经组织中局部区域(单个细胞或神经元群体)的电势变化,需要对暴露在体液中电极的面积进行限制,方法是仅留出一定的电极面积与体液中的离子接触,其它部分则通过镀覆绝缘层的方法与体液隔绝。
创造癫痫患者“回归社会”的人文环境癫痫俗称“羊痫风”、“羊羔疯”,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反复过度异常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紊乱。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目前全球癫痫患者约5000 万人,而中国就有1000 万左右(按照13 亿计算),且每年还会新增45 万左右癫痫患者,其中50%的病人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
由此,抗癫痫活动已日益成为一项全球性事业。
前不久,第四届CAAE 国际癫痫论坛在南京举办,作为此次论坛的主要分会场之一,北京海淀医院功能神经科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半球性病变致癫痫”专题讨论会,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1 年12 月19日,记者在北京海淀医院采访了本次专题讨论会的执行主席、我国著名功能神经外科专家李云林主任。
癫痫要早诊断、早治疗记者穿过海淀医院新病房楼9 层功能神经科住院部、走进主任办公室时,李云林主任一边敲击着电脑键盘,一边不好意思地说:“请坐,稍等。
我只能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一会儿,我还有个会诊。
”记者从侧面看见,他正在回答一位网名为“hr……”的网友的问题。
该网友询问他的弟弟是否能做手术。
李云林主任回复了网友的问题后,对记者说:“在癫痫患者中,仅有少部分患者是遗传疾病引起发作,其余的都是脑内有结构性改变或外伤所致。
根据脑内异常放电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其临床上表现出来的发作症状也不同。
我们最常见的老百姓讲的‘羊癫风’,其症状大多是病人突然摔倒在地,不省人事,四肢不停地抽动,口吐白沫;而且,患者抽动起来,肌肉的力量非常非常大,甚至能把一侧肢体的骨头抽断;另外,癫痫还有好多症状表现,比如说突然的意识丧失,几秒钟就过去了,我们医学上叫做‘愣神发作’;突然的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一下,我们叫‘单纯部分运动性发作’;一侧肢体感受到触电一样的感觉,就跟被电击一下的那种感觉、或者蚂蚁在上面爬行的感觉、或者有非常强烈的烧灼感等,我们叫‘感觉性发作’……”把电脑关上后,李云林主任接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那种全身抽搐症状,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另外还有刚才我描述的一侧肢体的感觉性异常,或者短暂的愣神,或者其他类型的发作。
脑科学进展的跨世纪回顾与展望*陈惟昌**邱红霞王自强(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室,北京100029)摘要:20世纪脑科学取得十分辉煌的成就。
当此世纪之交,回顾20世纪百年来脑科学的重大进展以及展望21世纪脑科学的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20世纪脑科学的进展可概括为三大里程碑:(1)神经元学说;(2)离子通道理论;(3)脑功能成像。
21世纪脑科学将取得更大的飞跃。
预期在21世纪除继续发展20世纪已有的成就之外,将可望在以下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神经元功能成像;(2)神经系统多基因病定位及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的阐明;(3)神经系统信息编码的研究;(4)后基因组时代分子神经生物学;(5)意识、思维与情绪本质的进一步探讨。
本文首次提出启动人类神经组计划(Human Neurome Project,HuNP)研究和建立神经数据库(NeuroBank)的建议,并提出其系统构建和具体实施的方案。
人类神经组计划将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生物学系统工程,它的开展对破译人脑思维起源之谜,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脑科学神经元功能成像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信息编码显微C T人类神经组计划(HuNP)20世纪是物理学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
相对论,量子力学,基本粒子,和平利用原子能,激光,宇航登月等都使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结构之谜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在20世纪,作为神经科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脑科学在探索意识之谜方面同样也取得辉煌的成就。
当此世纪之交,回顾20世纪百年来脑科学的重大进展以及展望21世纪脑科学的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一、20世纪脑科学的进展20世纪脑科学的进展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可分为3大里程碑和10大方面的进展。
现分述如下: 1脑科学研究进展的3大里程碑111神经元学说(Neuron doctrine):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Cajal创造性地提出神经元学说。
神经元学说认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单元、功能单元、发育单元、营养单元和病变单元。
揭开脑控武器的神秘面纱(二)我在《揭开脑控武器的神秘面纱》一文中介绍了几种脑控武器所涉及的原理,但是还不够全面,不够完整,所以,有必要再对脑控武器的原理进行进一步的介绍,作为对《揭开脑控武器的神秘面纱》一文的补充。
在《揭开脑控武器的神秘面纱》一文中,我介绍了三种情况的脑控方式或原理,分别是将控制信号调制在高频电磁波(微波、无线电)上向人体发射、通过共振原理实现对目标大脑的控制或给目标大脑施加信息以及通过模仿具有一定攻击功能的脑电波实现脑控或攻击,本文要补充的是另一种脑控原理,那就是向人体发射极低频/超低频电磁波给大脑施加信息或实施控制。
在介绍向人体发射极低频/超低频电磁波给大脑施加信息或实施控制之前,先来看一下超低频/极低频电磁波的性质。
极低频(频率:3-30Hz/极长波:100kkm-10kkm)和超低频(频率:30-300Hz/超长波:10kkm-1kkm)电磁波的优点是:传输衰减小(每1000公里(KM)总体仅有很小衰减,(衰减大小与波长、功率大小有关))、穿透力极强(30---200Hz之间的电波在标准状态下可以实现6000公里水下100米处通讯)正是由于超低频/极低频电磁波的性质,所以其有一定的用途。
关于超低频/极低频电磁波的用途在《脑控原理》一文中有所涉及,原文如下:超低频 / 极低频电磁波用途:1.特殊通讯系统:主要用于对潜通讯,由于其他无线电波无法穿透海洋深处,声呐通讯易于被敌方发现,可以使用有陆基单功通讯系统,实现对几千公里外的友方水下工具,实现隐形式的通讯,这种通讯仅是单向,由陆端发来的短报,选择安全位置用其他无线电实现正式通讯、也可用陆对陆的其他特殊通讯,这种通讯主要由波的性质决定。
2.地质检测:该波段可用于对地震等地壳活动的检测和对地下矿产、石油等资源检测。
3.海洋输油管检测。
4.穿墙生命探测。
5.(后来大量应用于)脑控设备。
19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开始将电磁波中的极长波用于探测研究海底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和探矿。
茶氨酸的功能与价值(根据中外科研文献整理)茶氨酸(theanine)又名为5-N-乙基-γ-谷氨酰胺(5-N-ethyl-γ-glutamine)。
1949年,日本学者Sakato最早从绿茶(Camellia sinensis)中发现茶氨酸,随后Casimir和Tsushida在蕈(Xerocomus badius)和茶梅(Camellia sasanqua)中分别分离得到。
作为绿茶的主要呈味物质之一,茶氨酸具有特殊的鲜爽味,能缓解茶叶的苦涩味,其含量与茶叶的品质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87-0.876,是评价绿茶品质的重要指标。
茶氨酸占茶叶干重的 1.0-2.0%,占整个氨基酸的50%。
由于茶氨酸的特殊鲜爽味,1964年日本政府批准茶氨酸作为食品添加剂。
1985年,美国FDA认可茶氨酸为一般公认为安全的物质(GRAS),在使用时不作限制用量的规定。
目前,在日本、美国已作为食品添加剂并进一步开发为保健品。
进一步研究表明,茶氨酸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压、降血脂、协助抗癌和保护神经细胞等一系列的药理功能。
茶氨酸逐渐成为国外天然药物、天然保健品、功能饮料等行业备受关注的热点成分之一。
茶氨酸在医药中的应用茶氨酸可开发为治疗肿瘤的辅助品。
Friedman等发现400ug/ mL 浓度的茶氨酸可以使58.8%的肝癌细胞HepG2死亡,65.1%的乳房癌细胞MCF-7死亡,77.1%的结肠癌细胞HT29死亡以及89.3%的前列腺癌细胞PC-3死亡。
茶氨酸的直接抗癌活性使得它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茶氨酸作为茶叶中的功效成分,具有防治肿瘤的活性。
茶氨酸与抗肿瘤药物联合作用,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阻止肿瘤迁移,降低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茶氨酸单独使用可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
茶氨酸还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独立发挥抗癌作用。
FRIEDMAN M,MACKEY B E,KIM H J,et a1.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tea compounds against humancancercells[J].JAgric Food Chem,2007,55(2):243—253.茶氨酸可以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减轻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缓解治疗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电图仪一套
技术规格
1. 工作条件
1.1 工作温度:适于摄氏0℃~+40℃的环境条件下运行。
1.2 工作湿度:适于相对湿度为90%的环境条件下运行。
1.3 工作电源:三相或单相,220V( 10%)/50Hz。
配置符合中国有关标准
要求的插头(如果没有这样的插头,则需提供适当的转换插座)。
1.4 仪器运行的持久性:可连续运行
1.5 仪器的工作状态:较强的防震抗射频干扰能力,工作稳定
1.6 仪器设备的安全性:符合国家放射线防护安全标准和电器安全标准。
2. 设备用途
*2.1通过SFDA 认证,可用于临床患者自发或事件相关脑电信号检测
3. 硬件技术规格要求
*3.1 ≥ 30 数据采集通道,≥ 1 标记信号通道
*3.2 便携,≤ 3 KG (设备主机和必要线缆),长宽高分别≤ 30/30/10 cm
3.3 数据传输通过USB接口;
3.4 输入阻抗≥ 500MΩ(欧姆)
3.5 每通道最大采样频率: 16000Hz/Ch
3.6 模数转换(ADC):≥24Bit
3.7 频带宽度:DC -- 0.27 Hz
3.8 共模抑制比:≥120dB
3.9 信号输入范围:≥ ±93.5 mV; ≤±
4.5 V;
3.10 通道增益设置:1μV/cm —1000 mV /cm
3.11 高通:0.008Hz—53Hz
3.12 低通:1Hz—1000Hz
3.13 噪声水平≤0.2 μV r.m.s
3.14 共模抑制比CMRR:≥ 100dB
3.15 专用笔记本电脑
4 软件功能
4.1 屏幕选择,全导联设置;
4.2 自动不间断导联切换;
4.3 脑电记录显示曲线灵敏度设置;
4.4 实时记录脑电状态下阅读和分析先前脑电;
*4.5 原始数据可输出;
4.6 同步采集回放功能;
注:*表示必须满足且重要的指标
5.技术服务
5.1 安装、调试与培训
仪器到货后,厂家需在接到用户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进行安装调试,对主机、附件,软件的性能和功能进行测试;提供现场免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技术原理、仪器操作、仪器基本维护等。
5.2 验收:实现系统成套联调并达到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
5.3 保修:
保修期为安装验收合格之日起三年,在保修期内软硬件出现的问题,接到用户通知后二十四小时内给予答复,三个工作日内给与解决方案并到达用户现场免费解决问题。
重大问题或其它无法立刻解决的问题应在两周内解决或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如不能按期解决的,保修期自动按照用户报修日至修复日顺延。
设备保修期满前1个月,卖方免费负责一次全面的检查、维护,并写出正式报告,如发现潜在问题,应负责排除。
设备供应商提供终身维修,并保证保修期满后不低于十年的零配件及消耗品的供应。
提供全套的备品备件清单。
5.4 软件升级:在硬件支持的前提下,免费提供软件升级。
5.5提供维护手册和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