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龙母文化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3
悦城龙母庙观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悦城龙母庙简介
三、观后感分享
四、个人感悟
五、结尾
正文:
【引言】
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历史悠久的庙宇数不胜数。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悦城龙母庙,这座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庙宇,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参观之后,我对龙母庙的历史、建筑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禁感慨万千。
【悦城龙母庙简介】
悦城龙母庙,又称龙母祖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悦城镇。
这座庙宇始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历经多次重修扩建,如今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龙母信仰中心之一。
庙内主要供奉龙母、龙子、龙孙等神祇,香火鼎盛,信徒众多。
【观后感分享】
参观悦城龙母庙,我对其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深感敬佩。
庙宇内的雕刻、壁画和彩画等艺术品,无论从题材、技法还是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展现出极高
的艺术水准。
此外,龙母庙的布局严谨,建筑风格典雅,给人以宁静、庄重的感觉。
【个人感悟】
在参观过程中,我对龙母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母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防水、防火、镇宅、庇佑航运等方面的神祇。
悦城龙母庙所传承的龙母文化,不仅是民间信仰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龙母信仰在民间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尾】
总之,悦城龙母庙之行,让我对龙母信仰和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关于肇庆市德庆县龙母诞节日的调查报告(一)概况肇庆市德庆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游北岸,东接高要市,西北与封开县毗邻,北连怀集县,东北界广宁县,南临西江与云浮市的郁南、云安两县隔江相望。
县境东西宽72公里。
南北长47公里。
这里有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岭南建筑三瑰宝的德庆县龙母庙,它始建于秦汉时期,历代有封赐修葺。
现存的龙母祖庙重建于清光绪晚年,为砖、木、石结构,建有石级码头、石牌坊、山门、香亭、正殿、两厩、妆楼、行宫、龙母坟。
顾名思义这座庙宇是供奉龙母娘娘的。
关于龙母娘娘来源的说法有很多,比较有力的说法是,广东《德庆州志·卷五》有:“龙母神生于周秦之世,载《南汉春秋》志乘庙原碑,斑斑可考。
”的记述。
德庆县悦城龙母庙的《孝通祖庙旧志》写得更加具体:“敕封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母娘娘,温氏,晋康郡程溪人也。
其先广西藤县人,父天瑞,宦游南海,娶悦城程溪梁氏,遂家焉。
生三女,龙母,其仲也,生于楚怀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二)风俗历史相传龙母姓温,温氏细心哺育五条小龙长大后,五条小龙感温氏之恩,帮助温氏与水灾,旱灾和土豪恶吏作斗争,造福黎民百姓,珠江流域人民便将温氏尊为“龙母”,时代不忘龙母之恩,建龙母庙,年年祭祀,其中最隆重的节日便是龙母诞。
本来,一个人只有一个诞日,即出生(诞辰)日。
而龙母在民间的诞日纪念中,却有三个,即生辰诞、得道诞和华诞。
顾名思义,龙母生辰诞指的是传说中龙母的出生日;而龙母得道诞则指传说中龙母“得道升仙”的日子;龙母华诞就是每年农历正月。
当然,而龙母的得道,更多的是反映出人们对龙母的崇敬,祈盼龙母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能保佑自己愿望达成。
龙母诞的祭祀活动延续两千年,经久不衰。
龙母诞的具体日期,在清代以前就有记载。
到了清康熙年间,由于龙母传说的历史化和地方化,龙母的诞日更加确切。
此外,唐宋以来,对龙母的祭祀更被纳入封建国家的正祀之中。
就是在把民间信仰斥为“淫祀”的明代,龙母仍受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敕封,并且每年派官员致祭。
家乡梧州——龙母文化浅谈李阳200810201129 08旅游管理内容摘要: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以“掘尾龙扫墓”传说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
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在近代已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全国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龙母文化中的“龙的图腾”色彩是十分浓烈;龙母是的一位伟大而又仁慈的母亲,人们寄托与龙母;同时也把龙母当作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宁。
龙母文化拥有历史人文价值、现实经济价值、文学艺术价值。
关键词:龙母文化来源特点价值开发前言文化是一种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通过书籍、艺术品、民间传说、建筑物等在时间上传之后世,或在空间上向一定地域传播。
探讨龙母文化对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对认识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对宏扬中华民族“龙”的精神,对保护、宣传和利用文物,对开发文物旅游资源,都有积极意义。
产生于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远播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一带的龙母崇拜,其产生的大量诗词、楹联、传说、戏曲,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一些独特古建筑古坛、民风民俗,由龙母崇拜促进和发展的文物旅游,就构成了一种龙母文化。
这同全中国的黄帝、炎帝情结,以及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夸父逐日和孔子文化,东南沿海的妈祖崇拜等同样道理。
只不过是崇拜的地域大与小而已。
正如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应彬写的七绝诗所揭示那样:“龙母出龙国,江声载誉声。
原无迷信意,本为济苍生。
”这完全道出了龙母崇拜和龙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一、龙母的历史来源:“龙母”作为一段传说,在广东、广西至越南北部一带都有流传,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
她一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长,身体奇伟,脸慈祥。
从小喜欢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特别值得珍贵的是,她有一颗晶莹的善良的心,当她长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邻居的四位姑娘结成“金兰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泽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肇庆的民俗文化调研报告肇庆,位于广东省西北部,素有“百足之乡”的美誉。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肇庆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在这篇调研报告中,我将重点介绍肇庆的民俗文化,并探讨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肇庆的民俗文化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其中融入了广东、湖南、湖北等地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生活方面,肇庆的民俗文化表现得十分明显。
例如,在婚礼上,肇庆人会举行隆重的传统婚礼,如习俗中的“大团圆”,即结婚当天亲友齐聚一堂喜庆盛大,人们会穿着传统的婚纱礼服,进行成双成对的行头游行仪式。
这不仅展示了肇庆人重视家庭和亲情的特点,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深厚底蕴。
此外,肇庆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每年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中。
例如,在农历的三月初三,肇庆会举办盛大的云浮山花灯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花灯结构奇特,造型精美,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未来。
在其他节日中,肇庆人也会举行赛龙舟、燃放烟花爆竹等传统活动,使节日气氛更加热闹喜庆。
此外,肇庆还有许多民俗传统活动,如民间歌舞、拳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娱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传统。
例如,肇庆的扬拳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讲究拳力和身法相结合,给人以自由奔放和力量感。
此外,肇庆还有许多著名的民俗节目,如篝火晚会、木偶戏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肇庆的民俗文化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它使人们能够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释放和放松,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另一方面,民俗文化也是人们凝聚情感和增进互动的重要途径。
例如,亲友团聚、庆祝传统节日和参与各种民俗活动,都能够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民俗文化还为肇庆的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总之,肇庆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和文化享受。
同时,它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家庭团聚、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藤县龙母文化研究调查报告一、龙母的传说:龙母是流传于我国西江流域民间的颇具特色的一位女神。
《中国神话传说》记载:“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
传说龙母,本姓温,其父温天瑞,其母梁氏,温生于周赦王二十五年(公元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出生在藤县水东街孝通坊,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
温氏幼时因洪水被放在木盘漂流到广东悦城,被一姓梁渔翁救起并抚养成人。
传说有一天,温氏在溪边拾得一卵,里面生出五条小龙,经温氏细心养护,长大后放归大海。
从此,人们把温氏称作龙母。
龙母在五小龙的相助下,带领人民抗洪治水,让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二、梧州龙母庙的由来及概况:后人为了纪念龙母,在西江流域建了无数的龙母庙,便也有了梧州气势磅礴的龙母庙。
梧州的龙母庙又称太庙,并没有梧州龙母是悦城龙母的母亲的意思,而是说梧州龙母庙的历史比较悠久罢了。
梧州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初年,座落在景色秀丽的桂江岸边,枕山面水,舆地通泉,是一座真正的千年神庙。
原由山门、前殿、后殿、左右厢房、角亭组成。
后因战乱部分建筑曾受毁损。
从1987年龙母庙重光以来,经过不断修缮,既保持了古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又增添了牌坊、行宫、龟池、观音亭、赐福亭、放生亭、龙母素食馆等主要建筑。
2005年梧州市政府在原龙母庙的北面划出10.2公顷的土地作为龙母庙的扩建用地,总投资6000多万元。
使龙母庙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000多平方米扩展到10万平方米,现在已建成了牌坊、前殿、龙母宝颠、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厢房、连廊、以及中国最高的38米龙母圣像。
一年四季,龙母庙香火旺盛,龙母庆典活动不断,龙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春天有“龙母开金库”、夏天有“龙母诞”、秋天有“龙母待道诞”、冬天有“朝母节”,前来龙母庙参拜的人群万头攒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其中以龙母诞为之最。
梧州龙母庙是国家四A级景区,与龙母庙同时在2007年成为国家四A级景区的广西景区有“乐业大石围天坑”、“百色起义纪念馆”、“靖西古龙山峡谷”、“德天跨国大瀑布”。
悦城龙母庙观后感
【引言】
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历史悠久的庙宇遍布各地,它们见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悦城的龙母庙,这座庙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悦城龙母庙简介】
悦城龙母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悦城镇,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座庙宇供奉的是龙母娘娘,她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祇,主管江河湖泊,保佑人民平安。
龙母庙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风格典雅独特,融合了我国南北建筑的特点。
【观后感】
走进龙母庙,我被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庙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龙母娘娘的神圣形象以及她关爱百姓的传说故事。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龙母庙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底蕴,领略到民间信仰的独特魅力。
【龙母庙的文化意义】
龙母庙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当地百姓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当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母诞庆典,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加。
这一传统习俗延续了四百多年,成为了悦城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结尾】
总的来说,悦城龙母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龙母文化——西江民俗摘要:民俗属于文化的一种,深深烙印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中。
龙母文化是西江民俗的核心文化,对西江流域以及港澳的人们影响深远。
本文探讨龙母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对西江流域人们的影响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德庆悦城、龙母文化、起源、民俗、龙母祖庙一、龙母起源1.发源地的地理因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进程。
岭南特殊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龙母文化便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据有关记载及龙母庙古迹所在地可知,龙母文化发源地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悦城江水口。
此地位于广东西部,西江北岸,上通梧州,下达肇庆、江门、广州等地,地处西江下游梧州与广州之间咽喉位置上,是水路航线中心、西江下游重要河港和物质集散中心。
悦城正处于连接梧州与广州的中间位置,是中原与岭南交通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成为中原先进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的交汇点。
自古以来认为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龙母与堪舆大师曾为此争夺斗法,龙母最终获胜,并在此地落地生根,她的陵墓也在这里。
另外,悦城地三江合流,地势险要,极易造成水灾,利于龙母崇拜的产生。
德庆县位于西江中游北岸,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西江,内地丘陵与河谷交错;地势自北而南倾斜,悦城河与马墟河分踞东西,由北而南,注入西江。
悦城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高要县接壤,南临西江,与云浮隔江相望,境内多属丘陵地带,北高南低,悦城河流经境内至悦城好汇入西江。
沿江河村落处于低水地区,每逢雨季,常受洪水淹浸。
【1】此处“临江江水自西粤来,谓之西水,每岁夏秋间,淫雨连日,则江水暴涨,漂屋庐,城中亦可行舟,乃塞城门以抵之,城外江口又多咫风,夏日时作,发屋拔木……每四五月,西水发时,粤西大山深涧,冲下孔雀粪及毒蛇、毒虫、红虹叫等恶水,由封川、德庆绕郡而东,水如黄河之浊,饮之腹肿闷胀,所谓瘴毒也。
”【2】瘴毒伴随暴雨而至,恶劣程度可想而知。
一方面为交通要塞、都会中心。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一、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
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建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市文化系统的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调查摸底,统计核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4万,现辖端州,鼎湖2区,德庆、封开、广宁、怀集4县,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
既毗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又连接祖国的西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在实施“泛珠三角”战略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
肇庆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
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文物古迹。
肇庆,古称端州,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封开峒中岩、罗沙岩的人牙化石和黄岩洞的颅骨化石及近千件石器遗存表明,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肇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鼎湖区蚬壳洲(屈肢葬墓群)遗址、封开乌骚岭(二次葬墓群)遗址、高要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的实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肇庆已有种植、饲养、编织、制陶、建筑业。
史前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市郊北岭松山、四会鸟蛋山等多处春秋战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境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表明,肇庆在先秦是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关于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八篇】一、小花苗族服飾文化苗族历史悠久,民国时期研究少数民族学者陈国钧先生认为苗族是我国最古老民族,苗族种类名称繁多,大多由汉人明定,由于苗族深居山谷族间不相往来,以地域分野语言不同,依据其服装颜色等特性分类。
如依附颜色区分为黑白庆红苗,以居住地分有高坡苗,东西苗等,以衣服花纹区分有大小花苗等。
[1]我国民国时期苗族支系已有因服饰外貌特色产生民族辨识,如白苗服饰多用白色,服饰图案是苗族外在群体对苗支系区分明显特征。
康熙年间陆次云在《山同溪纤志》中提出古代苗族为盘古后代,据苗族分黑白红青等支系,每个氏族穿衣服用颜色区分。
康熙年黄元《黔中杂记》提及苗族饮食起居方面很多相同,衣服颜色遵从各自部落习俗,说明服饰颜色是支系彼此区分明显特征。
小花苗因服饰图案缜密小巧得称,分布于黔西北南开等地,水城位于贵州西部,行政区域划分为毕节市,由于各种原因苗族历史上频繁迁徙,虽然苗族村寨众多,但由于生活方式不同,不同苗族支系服饰造型,色彩方面等有很大差异。
毕节地区小花苗服饰款式分为南开式,穿南开式服装的小花苗分布于六盘水等地,六盘水是多民族杂居地区,苗族历史悠久,小花苗为苗族花苗小花支系,在六盘水所辖钟山区、水城县等地分布,主要居住于南开乡、金盆乡等。
小花苗世代生活在高寒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欠缺,封闭环境与传统观念等原因,一些地区保留小花苗传统习俗。
小花苗生活在贵州西部气候寒冷,服饰外层会穿用花背保暖,黔西北不宜种植农作物,居住在南开一带的小花苗盛行牧羊,会使用毛织物制作花背。
二、小花苗族蜡染工艺蜡染是运用纺织燃料等材料为媒介,通过图案形态在平面表现构成常与刺绣结合,苗族将对自然崇拜,祖先鬼神崇拜文化心理融入服装样式,蜡染技术体现苗族对自然的热爱,各方言区苗族对蜡染称呼不同,对不同裙子命名方式不同,有的根据裙子图案纹样内容命名,有的根据做法命名。
[2]蜡染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工艺,其工序繁杂,做成蜡染裙子需要熟悉蜡染技术。
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肇庆悦城龙母庙
肇庆龙母庙是坐落在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镇三江汇流处的道教寺庙,她前临西江、背靠五龙山,左右青黄旗山两相拱卫,形式“五龙护珠”之势。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集中两广能工巧匠和技艺大师历时七年时间建造而成,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为岭南古建筑的“三瑰宝”。
肇庆龙母庙是一座艺术殿堂,其高超的建筑艺术令人赞叹不已。
庙内殿中有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石雕、砖雕、木、灰雕技艺精湛,独具匠心;陶塑、壁画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特别是山门和香亭的蟠龙花岗岩石柱,全部采用深雕和部分透雕工艺,盘旋而上的玉龙,鳞甲毕具,活灵活现,口中的龙珠,滚动自如却不能取出。
专家认为,这些龙柱实属岭南清代柱之上品。
最为奇妙的是它防洪、防虫、防雷的设计。
悦城所处地区气候潮湿,雨多风大,雷电迅猛。
龙母祖庙位于西江之滨,四水汇流之处,每当洪潮勃生,夏雨瀑溢,水淹珠山,浸浸祖庙的事时有发生。
但龙母祖庙重修至今,已经历了上百年风雨雷电的考验,至今瓦不漏,墙不裂,柱不弯,地不陷,令专家们赞叹不已。
在四方贤达尤其港澳同胞的热诚支持下,重建了梳妆楼、龙母墓、东裕堂和西客厅、重光亭、龙母斋堂等。
又重建了龙母书院,更增添了龙母社庙的风采和魅力。
肇庆悦城龙母祖庙西江之滨民族瑰宝
关玉
【期刊名称】《珠江水运》
【年(卷),期】1994(000)009
【摘要】在西江悦城河汇入处的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有一座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同被誉为南方古建筑“三瑰宝”,是名播遐迩、四海朝宗的古坛圣迹。
瞻仰龙母仪德和观光揽胜的海内外宾客纷至沓来。
去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龙母诞期就达26万之众,其中通过水路前往的有11万人次。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关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
【相关文献】
1.浅析悦城龙母祖庙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 [J], 梁颖瑜
2.悦城龙母信仰的历史、现状与民众心态--悦城龙母信仰研究之一 [J], 蒋明智
3.悦城龙母信仰的特征--悦城龙母信仰研究之二 [J], 蒋明智
4.悦城龙母祖庙牌坊文化价值分析 [J], 张意柳
5.德庆悦城龙母祖庙碑刻考之一 [J], 温爱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肇庆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肇庆德庆悦城龙母祖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水口。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肇庆端州梅庵西50.7公里。
悦城龙母祖庙是供奉龙母娘娘的庙宇。
龙母姓温、秦时人。
自小能预知祸福,且乐善好助,人称神女。
传说一天,温氏在西江边濯洗时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动物,能为温氏捕鱼。
长大后五物竟变成头角峥嵘、身皆鳞甲的五条真龙。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历代有封赐修葺。
现存的龙母祖庙重建于清光绪晚年,为砖、木、石结构,建有石级码头、石牌坊、山门、香亭、正殿、两厩、妆楼、行宫、龙母坟。
龙母祖庙最为值得称赞乃其精湛的建筑艺术,雕梁画栋,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堪称一绝,被誉为"古坛仅存"。
其建筑系按低水区特点设计;柱基特高,墙四周砌以水磨青砖,盖以琉璃瓦,殿内外地面,全以花岗岩石板铺设。
每逢水淹过后,庙内稍作清扫便干净如故。
此乃龙母庙建筑之中的神奇。
龙母祖庙,系集两广能工巧匠,运作七年才完成。
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岭南建筑三瑰宝。
肇庆龙母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肇庆是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厚重的文化遗产。
其中悦城镇龙母文化是肇庆非常具有特色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肇庆的龙母文化,使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并把龙母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二:调查的内容
悦城龙母庙及龙母文化的来源
肇庆龙母庙,坐落在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镇三江汇流处,“灵气独钟”的形胜宝地之上,她前临西江、背靠五龙山,左右青黄旗山两相拱卫,形式“五龙护珠”之势。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集中两广能工巧匠和技艺大师历时七年时间建造而成,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为岭南古建筑的“三瑰宝”。
说起龙母,悦城龙母庙是为最正宗的,因为龙母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地方。
其它的,都是它的当地政府借龙母的威名而拉动旅游业的。
据专家考证,龙母本人出生于广西滕县。
但是,可能是她父母因为她是女孩,加上生活困难的缘故,就
把出生不久的龙母放在一个大盘
上,让它顺着西江(当时西江还
发着洪水)而去,自生自灭。
幸
好龙母神灵,一路上没事。
最后
就顺水来到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
悦城镇的西江边。
当时,由于西
江发洪水,有一个老翁在西江边
撒网捕鱼。
而龙母就一直在他的
旁边,不再顺水而去。
那个老翁捕了差不多一整天了,连一条小鱼都捕不到。
他就对着龙母说:“如果这次拉网能够有鱼多得让我拉不起来,我就把你捡回来
养。
”事情真巧,他这次网的鱼真的多得拉不起来了。
所以,他就捡龙母回来养的了。
拜龙母盛会
每年德庆悦城的龙母诞期,来自五湖四海的贺诞团及各界朝拜人士都会跋山涉水,准时于诞期到达,整个贺诞活动从农历五月初一早上开始至初八晚上才会正式结束,持续8天8夜,堪称奇观。
龙母正诞期间,庙方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龙母仪式,庙内鼓乐齐鸣,鞭炮不断,香火甚为鼎盛。
端午期间,当地的民间活动也精彩不断,可以看到跑旱龙、趁龙船圩、划龙舟、舞龙狮等层出不穷的民俗节目。
据《德庆州志》介绍:以往该地龙母诞期间“诸村刻木为龙,鳞爪毕具,沿村张旗鼓,备仪采、角黍,延道士,唱《龙船歌》赛龙母神。
”而现在,除了继承传统习俗之外,人们还会将敬奉过龙母的粽糍相赠,称为“分龙船(糍)”。
家家户户门前焚香放炮迎送酬神龙队,以祈迎祥纳福,驱邪消灾。
端午节前夕,德庆乡间青年也会齐齐出动,将龙舟起水洗净,在五月初五端午正日,将龙舟下水,以赛龙舟、看龙舟为乐。
根据当地的习俗,拜龙母
可是有一番讲究的。
例
如,拜龙母的前一天是不可
以吃鲤鱼和牛肉的;去龙母
庙的前一天一定要洗澡;进去
龙母庙时,一般是从西门进去
的;到了龙母庙正殿,祭品铺
开。
然后去洗手净身,主要是洗手和洗脸;烧香也是有顺序的,先烧大香,然后是蜡烛,最后是小香;烧香时最后要留下三支小香和元宝等等。
悦城龙母文化的发展趋势
具有悠久历史的悦城的拜龙母习俗不仅是当地人的习俗,而且受到全国各地人士的深深喜爱。
据我们的调查,龙母是我们粤西流域以及港澳很多人所信奉的神,每年一到龙母诞或春节,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龙母庙朝拜,可以达到两三百万人,近年来游客更是以一个上升的趋势发展。
2011年10月20日,广东德庆龙母文化研讨会举行了,会上各方专家指出要充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宝贵的龙母文化,强调龙母文化要紧跟时代的步法。
把龙母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德庆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建设,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用文化来引领剪辑,使之更好地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011年11月,德庆县启动了历时10个多月,耗资约300万元的悦城龙母祖庙百年大修工程。
让为了更进一步地传承和开发龙母文化,目前该县更是引入8亿元巨资来建设悦城龙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包括龙母文化博物馆、龙母文化碑廊、东岸咀龙母文化综合旅游区等文化旅游配套项目。
三:结语
经过电话访问,网上搜索资料以及向有经验的权威人士的请教,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到肇庆龙母文化的渊源的历史来源,各项有趣的习俗以及目前在粤西、港澳地区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的发展状况。
作为当代的一名学生,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我们的龙母文化遗产并为她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