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9
简答1.经济学的世界性与国别性以及中国经济学的建构。
世界性与国别性:(1)经济学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国别性”,体现了二者的统一。
(2)在人类社会一般经济规律的认识方面,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世界性”的科学,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为此做过贡献。
(3)然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其国别性也就由此而生。
这个国别性是历史形成的,是国家这个政治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及其他社会因素相互制约造成的特殊国情的集中体现。
任何国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必然使其经济发展具有许多特殊性,即国别性。
(4)当然,强调经济学的国别性,并不排斥他的世界性,相反,只有承认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才能对经济问题得出全面认识。
随着数理经济学的出现与发展,国别性特点有所减弱。
中国经济学的建构:(1)首先,因为经济学具有“世界性”,可以借鉴前人已经完备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使自身理论体系完善,符合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
(2)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国别性”,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经济学,而是必须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核心,综合西方演化经济学流派中有价值的、合理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创新。
中国经济学必须要掌握自己的话语权,更要体现中国利益。
2.古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有怎样的特征?(1)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反映了奴隶主的经济要求(2)反映了早期基督教的思想(3)重视农业,反映了农业中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生产关系(4)推崇劳动(5)轻视商业(6)没有重要的分析进步,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而是对生活中经济的朴素思辨,充满了经验性和朴素性,思想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实践(7)罗马法制定了完备的关于经济关系的规则,是更为重要的经济重要性的学说,为后来经济学提供了发展的框架,产生了重要作用3.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有怎样的不同:(1)关于获取货币财富方式的差别:早期货币平衡/差额论:主张国家以法律、行政手段禁止货币金银出口,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鼓励使本国货币增加并贮藏国内,即调节货币的运动达到积累货币的目的晚期贸易平衡/差额论:主张国家允许货币输出国外,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之后通过出超和顺差把更多货币运回国内。
经济学说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说史知识点总结如下:
一、学习重点
1、XXX思想家的主要经济思想。
2、XXX的主要经济思想。
3、中世纪XXX的经济思想。
4、XXX的经济思想。
二、理论精要知识点
XX思想家的主要经济思想:
第一,掌握XX的财富观。
XX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第二,分工观。
如一是他肯定了分工的必要性。
二是他指出分工可以提高物品的质量,三是他已经了解到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范围的大小。
四是XX重视农业、轻视手工业和商业。
第三,增加国家收入问题。
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
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
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
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
第四,货币观。
XX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h 绪论1、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说史的区别与联系。
【定义】经济思想,指一切有关人类经济活动的知识,包括古代未系统化的经济观念、见解和主张。
也包括以后各个时代所产生的系统性的经济学说。
它所涉及的范围最为广泛。
经济学说,指一切具有一定系统性的经济思想。
【区别】:思想史研究人类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和观点,而不管这些思论体系。
因此,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外延要比经济学说史的广。
一般而论,经济思想史是从古代的希腊谈起的,因为它被知道是经济思想的源头。
而经济学说史则从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谈起,因为只是从这时起,经济学说才从哲学和神学中分离出来而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经济活动的思考和反省,是经济思想史的论域。
对经济理论的观察和记录,是经济学说史的论域【联系】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说史重点介绍经济思想与理论。
2、“经济学说史”大体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前古典经济时期1776 亚当.斯密《国富论》,讨论各种政治经济学体系,集中讨论“重商主义”和“重商学派”1851 罗雪儿英国十六七世纪的经济学说1874 罗雪儿《德国国民经济学史》1888 英国英格拉姆《政治经济学史》1904-1910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1909 法国基德、里斯特《经济学史》1911 美国汉纳《经济思想史》1914 德国熊彼特《经济学说及其方法论史》1923 德国门罗《早期经济思想》1930-1936 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3、对于我们修习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有何意义?(1)给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以“方向感”;(2)从经济科学史的研究中,可以得到“新的灵感”;(3)了解以往人类的思维方法。
4、如何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学的演变?【演变】1、从研究财富(财富学)扩展到人类行为(人学)。
从家庭到经济学帝国主义古希腊:(奴隶主家庭)家政学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国民财富的创造、分配、交换、消费新古典经济学:家庭的消费行为;厂商的生产行为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周期问题:经济增长、劳动就业、通货膨胀等。
复习提要:一、前古典经济学(-)古代经济思想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随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即对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过初步分析。
色诺芬在《经济论》中较早使用了"经济"一词,亚里士多德初步探讨了商品的价值,贾图、瓦罗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奴隶制庄园经济进行了全面分析。
到中世纪, 西欧的阿奎那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把古代罗马奥古斯丁的"公平价格〃发展为一整套理论;奥雷斯姆、莫利诺斯等人系统研究了货币和高利贷。
这些都成为近代西方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色诺芬(经济论)、亚里士多德(政治论),和柏拉图(理想国)被称为古罗马三大经济思想家(二)重商主义西欧在15世纪进入封建社会解体的阶段。
地理大发现、资本原始积累、商业资本突出的作用、西欧各国王权同商业资本的联盟等是重商主义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最初作为国家政策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理论。
重商主义以商人的世俗观点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以商业资本为考察对象,研究流通领域中货币一商品一-货币的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研究。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获取金银的途径是开采金银矿和对外贸易。
发展对外贸易要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
儿一-1 6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
I 6-17世纪的晚期重商主义,或称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托马斯?孟、蒙克莱田、柯尔贝尔等。
《英被马克思称为重商主义的福音书〃。
蒙克莱田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术语。
柯尔贝尔闲全面的政策把重商主义推进到最高峰。
重商主义的学术贡献、主要思想(三)重农学派:?特点表现在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加以考察,认为保障财产权力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奠基人。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经济表中》。
他接受了"自然秩序"、"自然法"的思想,论证了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经济思想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纯产品:农业⽣产者在⼀定时期内所⽣产的全部农产品,扣除同期内消耗的⽣产资料和⽣活资料后的剩余。
⽤货币计算,就是⽣产者出售农产品所得货币量扣除了各种费⽤后的余额。
2、准地租:准地租是指只受需求影响⽽与供给⽆关的⽣产者剩余。
3、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般不会发⽣任何⽣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
4、边际对偶论:⼀个双边竞争模型。
马的价格的上限由实际进⾏交换的最后的买主(A5 ),和被排斥在交易外的最有能⼒的卖主(B6)的评价来决定;其下限则由实际卖出货物的能⼒最⼩的卖主(B5)和被排斥的最有能⼒的买主(A6)的评价来确定。
A5 和B6 ,以及A6 和B5 ,就构成边际对偶的四⽅,由这个边际对偶决定的价格将在215和210之间。
5、⼽森定律:⼽森第⼀定律:⼀个完全可分割的商品的边际效⽤随着商品数量的递增⽽递减。
⼽森第⼆定律:⽤于多种⽤途的商品的确定数量的总效⽤在边际效⽤在各种⽤途中相等时取得它的最⼤值。
6、累积过程:当上述两种利率不⼀致时,就是对货币均衡的偏离,这种偏离在两种利率趋于⼀致之前不会停⽌。
7、⽐较优势原理:在两国间,劳动⽣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较优势的国家,应集中⼒量⽣产优势较⼤的商品,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量⽣产劣势较⼩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8、货币幻觉:意指未能觉察币值的变动,亦即⼈们只看到货币的名义数量⽽没有注意到物价⽔平的变动已引起货币购买⼒发⽣变动,从⽽产⽣对币值的错误估计。
9、⽡格纳定律:当国民收⼊增长时,财政⽀出会以更⼤⽐例增长。
随着⼈均收⼊⽔平的提⾼,政府⽀出占GNP的⽐重将会提⾼,这就是财政⽀出的相对增长10、归算论:⽤来解释⾼级物品的价值问题11、⽣产费⽤论:是指在企业产品⽣产的过程中,发⽣的能⽤货币计量的⽣产耗费,也就是企业在⼀定时期内产品⽣产过程中消耗的⽣产资料的价值和⽀付的劳动报酬之和。
经济学说史复习资料第三章重商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1.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思想是什么?基本经济思想:认为金银是货币财富,对外贸易才能产生财富,国内贸易不增加国家的货币财富,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1)社会财富观念——货币即金银才是财富的唯一形态,积累金银才是积累财富。
(2)财富源泉观点——财富的来源有二,一是金银矿的开采,二是“贱买贵卖”的贸易利润,而且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利润(3)对外贸易的原则——对外贸易中应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才能获取货币财富。
(4)、强调国家干预——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本国的商工业和贸易利益。
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主张多卖少买,甚至不买(货币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中叶,主张多生产,不反对进口,出口手工业品,进口原材料,全部对外贸易要出口大于进口。
(贸易差额论)2.晚期重商主义在英国和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1)英国,托马斯?孟代表作:1664年出版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又称《贸易论》)一书。
提倡国家干预、保护政策、贸易平衡论。
(2)法国,柯尔培尔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
首先鼓励发展本国工业,其次,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最后,实行较为严格的保护关税政策。
3、柯尔培尔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4、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时期反映商业资本利益的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
其在英国的主要代表是托马斯·孟,在法国的主要代表是柯尔培尔。
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货币或能够实现为货币的物品才是财富,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渴望。
重商主义者的错误就在于他们根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从而把财富归结为货币、将金银同货币混为一谈。
5.货币平衡论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禁止货币外流,在贸易上坚持多卖少买或不买,并要求国家通过法令和政策,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主张通过对货币运动的调节来达到积累的目的,也可以概括为“货币平衡论”6.贸易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则用资本家的眼光来看货币,他们不再反对货币的输出,当输出的货币能带来更多货币时,甚至支持输出货币。
一.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时期:兴起于15十几晚期,盛行于16世纪中期,衰落于17世纪末作用:用商品经济的观点动摇封建经济评价:对经济学思想的第一次探讨,在此之前没有脱离过家庭管理,不成为经济学说。
马克思:重商主义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探讨。
来源: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特点:重商主义是典型的国家干预,也是重商主义的特征之一,流行时是中央集权时期,商业资本需要政权提供保护,政权需要钱财支撑,两者可以结合。
阶段: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晚期重点)对比:共同点: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主要或唯一形态不同点:如何增加货币★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又称重金主义,特点:强调多卖少买中的少买★代表人物:安托万·德·孟克列钦(1575-1621,法)《经济学概论》,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借以表明,他所论述的已不是中世纪研究家庭经济管理的问题,而是设计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
晚期重商主义特点:晚期重商主义时期,对外贸易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认识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了解到货币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可能不断增殖,他们吧货币真正作为增加货币的手段。
晚期重商主义力图在对外贸易中直接调整商品的运动,从而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所以,又称贸易平衡论或贸易差额论,马克思称为重工主义或真正的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代表作:《贸易论》,托马斯·孟在该书中较全面地反驳了反对国家允许东印度公司每艘船出航一次可以带出一定数量的金银的意见。
评价:马克思称这本书是一部划时代著作,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亚当斯密说:英国及其它国家的商业国民经济学的基本格言。
内容:托马斯孟把当时的反对意见归为四种:⑴东印度公司等得船队运走了英国几乎所有的金银硬币,只买来了英国不需要的物品,⑵每年为其建造大量的船只,浪费了造船材料并使材料涨价,⑶东印度公司贸易使传统商业和航运业凋敝⑷东印度公司贸易使皇家造币厂开工不足核心:不该违反早期重商主义的原则而运出货币。
一、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1、社会财富观:认为货币(金、银)是最好的财富,甚至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获得货币,这一点反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强烈要求2、财富源泉观: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除了开采金银矿外,认为商业是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在商业中,又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货币总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一国货币财富增加(保持贸易顺差)。
“零和博弈”:一国之所得为一国之所失3、强调国家干预: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奖励和监督工业生产、保护性关税、奖励增加人口等,总之,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商业和工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4、奖励人口增加,强调人口投入:人口增加不仅增加劳动力资源,而且有利于降低工资水平,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增加贸易顺差二、简述早、晚期重商主义思想的异同同:1、都把金银看做财富的唯一形态;并且都认为财富的源泉除开采金银矿外是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2、都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工商业异:在如何增加货币问题上早期:主张用行政手段严禁货币输出国外以贮藏更多货币晚期: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保持贸易出超,就可以赚取到更多的货币,他们主张发展本国制造业,并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三、简述威廉配第的工资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工资时,配第认为,工资应该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生存工资说”配第的工资理论是为了寻找法律规定工资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说明应将工资定于怎样的水平上他认为工资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不公平也不可能,太高会减少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四、大卫·休谟对经济学作出了哪些贡献?1、最早对归纳法提出质疑,所有归纳法都是不完全归纳2、指出实证性陈述与规范性陈述的区别:“应该是什么”是规范分析,“是什么”是实证分析3、打击重商主义:金本位条件下,国际收支有自调作用,不可能长期维持过多亏损或盈余4、18c最著名的货币数量论者:货币增加在短期内对经济有充分刺激作用;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必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但价格水平的变化滞后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一个社会,如果有闲置资源,并不一定都表现为价格的上涨,也有可能表现为产出的扩张)五、经济表将全部流通过程归纳为哪五次交换行为?1、土地所有者阶级向生产阶级购买10亿里弗尔的粮食2、土地所有者阶级向不生产阶级购买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3、不生产阶级向生产阶级购买1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4、生产阶级向不生产阶级购买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农具等)5、不生产阶级又向生产阶级购买1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六、简述魁奈的纯产品学说1、出发点是交换的等价原则,在流通领域没有创造财富,只有到生产过程中去寻找财富的源泉2、只有农业创造财富,农业是唯一的提供财富的源泉3、产品的价值除了补偿生产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以外,剩余的产品就是“纯产品”——新创造出来的农产品之所以能超过该产品的生产费用,是自然力或土地发生了作用4、在工业部门,财富=原材料+工资5、纯产品形成的收入就是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优点:只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缺点:缺乏价值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剩余价值七、简述魁奈的赋税理论废除其他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税“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纯产品”归结为地租,地租就是唯一能赋税的收入在复合税制下,赋税的负担及时不加在地租上,也会通过转嫁间接归于地主,因此步入直截了当地取消一切杂税,征收单一地租税,简化租制会减少征收费用,实际是减轻了地主的负担最早开始赋税的转嫁、归宿的分析八、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是何意思?追求个人利益是每个“经济人”进行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自然而然的达到社会共同利益九、亚当·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哪两种方法?第一,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加强劳动分工)第二,增加生产性工人的人数,减少非生产性工人的人数(增加资本)十、简述亚当·斯密有关价值决定的理论1、劳动价值论原始经济中,所购劳动等于所费劳动(1)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劳动成本价值理论”)(2)商品价值由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决定(“可支配劳动价值理论”)2、收入构成价值论在资本主义中,商品价值不再由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应由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这种购买到的劳动量可以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即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十一、简述亚当·斯密的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理论1、与劳动价值论相联系,认为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而其他一切劳动,即使是对社会有益的,也是非生产性劳动。
二、经济学说史上的三次革命与三次综合•1、三次革命•1776年《国富论》的出版,斯密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是边际革命,它对西方经济学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瓦尔拉斯、杰文斯和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效用价值论。
第三次革命就是凯恩斯革命。
其标志就是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2、三次综合•第一次综合•约翰。
穆勒在19世纪中叶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综合了当时不同派别的经济观点,建立一个折中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第二次综合•马歇尔在微观领域综合了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的价值论、分配等理论,建立了局部均衡价格论;•第三次综合•萨缪尔森等人试图把改进过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的微观理论结合在一起。
新剑桥学派也想以抛弃新古典的价值论、分配论为基础进行新的综合。
不过,这些经济学家所作的努力,迄今为止尚未被西方经济学界所公认。
因此,第三次综合还没有完成,还在进行中。
名词解释:1.货币差额论:是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认为所有的购买都会减少货币,所有的售卖都会增加货币。
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中,必须坚持扩大出口、减少进口甚至不进口的原则。
因为只有这样,贵金属或者货币才能流入国内,增加一国的财富量。
2.贸易差额论:是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主张国家不应该禁止而是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于外国商品的购买。
但是,贸易差额论依然坚持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的原则,强调用于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即是说在总体上依然保证货币的流入和国家财富的增加。
3.自然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4.纯产品:从土地取得的盈利扣除了一切支出以后,所余的产品就构成了国家每年创造的财富。
5.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6斯密的教条: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
第一章:一、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1、代表人物:1)色诺芬贡献:a、《经济论》约写于公元前387—前371年间,是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
b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例如:“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只有卖掉它时才会是财富。
2)柏拉图贡献:柏拉图写成《理想国》,这本书主要内容为:以对话形式提出解决当时社会危机的途径。
(因此,他提出“理想国”的设计:“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他们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他们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没有思考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只为其他阶级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亚里士多德贡献: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所以贡献既有哲学又有经济;代表作有《政治论》和《伦理学》。
在《政治论》中提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的组织。
他是把奴隶制下的社会分工当做自然分工,用天生的人的差别(性别、种族、生理等)来论证奴隶制度的合理与自然。
他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的追求货币增殖。
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将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也是有限的,是合乎自然的。
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
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1、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他的主要著作是《神学大全》,被认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阿奎那也被称为中世纪“神学的泰斗”。
经济学说史重点
经济学说史中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早期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自由市场理论、劳动分工和国民财富等概念,李嘉图则发展了关于土地利益和人口理论等观点。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提出了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等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整总需求和稳定经济。
凯恩斯主义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4.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强调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个体的最大效用原则。
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莱昂·瓦尔拉斯等。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5.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是一种反对干预主义的经济学思想,特别注重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卡尔·门格尔、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这些经济学说在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一、重商主义的产生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应商业资产阶级经济利益要求而出现。
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强调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12、13世纪:商业资本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5C末期: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受到封建制度束缚;而封建主对金银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商品货币经济继续发展。
商人地位提高。
15C末16C初,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对外贸易发展,继而工场手工业发展。
顺应这一变化的经济思想即重商主义。
二、重商主义的发展(一)基本思想1.社会财富观:财富=货币=金银2.财富源泉观:金银矿藏与流通领域3.国家干预经济:立法;行政4.奖励增加人口,管制食物价格。
5.鼓励发展生产。
6.民穷国富论※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重金;贸易;国家干预(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区分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关键:究竟如何增加货币财富1.早期重商主义:15C——16C中叶货币主义;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重视货币金银,主张少买甚至不买以增加本国财富1马林斯支持政府管制货币,禁止金银出口,以国家干预手段维持稳定富强2博丹“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认为金银过多导致物价上涨。
主张自由贸易3孟克列钦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强调重商,主张排外以维持本国贸易;保护自然资源。
重金;但指出国富的体现是生活必需品充裕,而并不仅限于金银多。
2.晚期重商主义:16C下半叶——17C中叶强调货币流通的重要性贸易差额论;重工主义:多卖;也可以多买。
但必须保证贸易顺差。
主张扩大贸易、发展工场手工业以调节商品流通,积累货币财富。
(1)英国:托马斯.孟“贸易差额论”的创始人《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这是“重商主义的一部划时代著作”,“重商主义圣经”。
①货币输出金银引致贸易,贸易增加金银;能入者才能出;国内金银数量过多的不良后果②财富观金银即财富物质财富与货币财富都很重要③贸易差额论宏观把握贸易总量的顺差即可④重视外贸:出超“对外贸易的好坏是检验一国贫富的标准。
第二章一、试分析早晚期重商主义思想有何异同?相同点: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不同点: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的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在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
晚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第三章一、配第的研究方法的特点配第在经济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
其主要特点有三个:A接受了霍布斯与培根的哲学观,以研究客观规律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B广泛地采用了政治算术及统计学的研究法C成功地运用了抽象归纳法,例如首次把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
二、配第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1)配第的地租理论实际上是关于农业生产中的剩余价值。
定义为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工人得到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即为地租,可见地租就是剩余价值。
(2)配第第一次提出了地租与工资之间的对立关系。
由此主张给工人以生存工资。
(3)配第还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分析了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第四章一、不阿吉尔贝尔的财富思想法国财富为什么减少?法国财富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收益的减少。
他认为土地收益会下降的原因:1.消费不足。
(税收变化及其不公正)2.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
对财富的看法:1.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
2.财富是一切用于消费的东西。
只承认衣食等物品是财富,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
3.他认为增加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提出了比例价格的概念二、比例价格比例价格是指不仅能使生产不亏本,还能继续经营而且盈利的价格。
自由竞争是实现这一价格的社会过程。
第五章一、为什么说“纯产品”理论是魁奈学说的核心内容?纯产品被魁奈定义为农业生产中的剩余价值。
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魁奈把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资本划分为三类资本,进而探索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
经济学说史复习要点一基础题:1.P28重商主义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晚期中商主义的代表在意大利有塞拉,在英国有托马斯·孟,在法国有柯尔贝尔,在奥地利有霍尼克,在德国有尤斯蒂。
2.P33马克思认为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3.P45马克思曾评价,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分离出来的最初形式”。
4.P78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包含三方面内容:自然秩序、自然法则、自然权利5.P80弗朗斯瓦·魁奈喜欢中国文化,提倡中国哲学,推崇论语,被人誉为“欧洲的孔子”。
6.P144 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列宁曾把他的学说称为经济浪漫主义。
7.P177 巴师夏,是阶级利益和谐论的创始者之一,也是当时的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反对社会主义思潮,把社会主义作为批判的对象,凯里反对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8.P193 李斯特是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品是《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9.P229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是英国的经济学家、边际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数理经济学的早期代表之一。
杰文斯的经济学说以主观的心理为出发点,以效用论为基础,以数学分析为工具。
他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序言中说:“在本书,我尝试经济学为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10.P248 凡勃伦主张组织“技术人员苏维埃”,把经济的控制权转到它的手上,以此来代替企业经营,这样就能正确处理“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的矛盾了。
11.P271张伯伦于1933年出版的成名作《垄断竞争理论》一书,分析了既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纯粹垄断的市场上的行为。
他认为大多数的市场价格是由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共同决定。
12.P271 琼·罗宾逊于1933年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在垄断竞争的概念上增加了“买方垄断”和“价格歧视”。
13.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因此,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二名词解释:1.P36柯尔贝尔主义:指17世纪柯尔贝尔在任法国财政大臣的时候所推行的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政策。
柯尔贝尔把货币或金银看着衡量国家富裕或贫困的标准,把国家拥有的货币数量看作是该国政治、军事实力的决定因素。
对内发展工业,鼓励兴办皇家和私人手工工场,增加生产,扩大输出,扩建商船队,修整港口,改善交通运输,废除内地关卡,促进国内市场发展。
对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争取贸易顺差,使贵金属流入法国,建立海外专利特许公司,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柯尔贝尔主义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专制而严格的管理制度后来成了工业发展的障碍。
2.P113斯密教条:指斯密对商品价值所作的错误分解的理论。
斯密从他错误的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出发,认为商品价值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三部分(v+m)。
由于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它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而支付的可变资本v,利润和地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两种特殊形式m,所以,斯密把商品价值只分为v+m。
而实际商品的全部价值应分解为c+v+m三部分,v+m只是商品中新创造的价值,斯密则把商品的总价值(c+v+m)与新价值(v+m)相混淆,抛弃了不变资本(c)。
其后,几乎所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把这个错误观点奉为正统的信条,马克思讽刺地称之为斯密教条(Smith’s Dogma)。
斯密教条的理论是混乱的,无法解释生产资料的转移和补偿,忽略了生产资料的价值,丢掉了维持再生产的的条件,堵塞了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研究的可能性。
3.P167萨伊定律:由于商品的出售是供给,商品的购买是需求,所以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某一种产品可能会滞销,但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
就全社会来看,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由此萨伊推出四个结论:(1)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就销售的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需求增长。
这说明资本主义是不存在矛盾的,不会发生危机。
(2)每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人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3)购买或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于损害国内或者本国的产业和生产,说明对外贸易应采取自由政策。
(4)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
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这说明资本主义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可顺利发展。
萨伊定律受到许多的经济学家的推崇,但是马克思则指出萨伊定律混同了资本流通与简单的商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
萨伊定律从实体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市场问题本质,但从有了货币介入的虚拟经济角度看也有其不足之处。
4.P173纯经济学:西尼尔在萨伊之后,主张把政治经济学改造为“纯经济学”。
在研究经济学的时候应该把一般立法、行政问题,把涉及哲学和伦理学的东西都排除出去,而仅仅以财富为研究对象,即“应当以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为限”。
他认为纯经济学所依据的应当是少数几个一般性的命题,这些命题是观察或意识的结果,是人人熟知的,其结论由逻辑推论导出,具有普遍的真实性。
西尼尔为纯经济学建立并提出了几个基本命题:(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小的牺牲取得尽可能的财富。
这是从人的经济本性引出的功利性主义原则。
(2)人口原则。
限制世界上人数的,只是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缺陷,或是各阶级中各个人对于在既有习惯下担心财富会不能满足需要的顾虑。
(3)工业生产力不断地无限扩大的倾向。
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所生产的工具,可以无限制的增加。
(4)农业报酬递减的倾向。
他认为假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不断增加劳动力,所得到的报酬会按比例递减的。
西尼尔的纯经济学实际上是现代实证经济学的先声。
5.P174节欲论:西尼尔认为社会上的三个阶级即劳动者、资本家和自然要素的所有者,他们相应获得各自的收入。
劳动者使用体力和智力劳动进行生产,付出了对于自己安乐、自由的牺牲,作为这种牺牲的报酬是工资。
资本家节制自己的欲望而进行生产,做出对于近期的享受的牺牲,这种牺牲的报酬就是利润。
西尼尔特别推崇资本家的这种节制或者节欲,他说:“在节制的原则下,放弃我们力所能及的享乐、或者放弃切近的效用而追求遥远的效果,是人类意志上的最艰苦的努力之一。
”西尼尔的节欲论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的事实,而用阿谀的语句掩饰了资本主义劳资矛盾。
6.P225时差利息论:关于利息来自于价值时差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
他认为:在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价值之间存在差别,这种价值上的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
一切利息都来源于同种和同量物品价值上的差别,而同种和同量物品的价值上的差别又是由二者在时间上的差别造成。
即一切利息形态的产生和利率的高低,都取决于人们的对于等量的统一产品,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不同。
把利息、利润、地租都变为心理和自然的产物,把生产过程说成为一种自然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是完全对立的。
这种时差利息论颠倒了利息和利润的关系,把剩余价值各种形态都归结为利息,掩盖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真正过程。
时差利息论把利润、地租一律说成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差额,歪曲了这些范畴的本质,抹杀了他们的历史性,把他们说成心理和自然的产物。
7.P234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的。
瓦尔拉斯认为,市场上一切商品的价格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不仅是该种商品价格的函数,也是所有其他商品价格的函数,因此任何商品的价格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
他运用数学的方法推导出了一般均衡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公式为:边际效应之比=价格之比。
一般均衡的条件为:两种商品中任何一种价格等于这两种商品用任何第三种商品来表示的价格比。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分析意义,他探讨了竞争条件下,在市场上的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相互作用下,商品价格的决定。
不过,瓦尔拉斯用一般均衡原理说明商品价值的决定,实际上只是用对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描述来取代对经济范畴的本质的分析。
另外,西方经济学家也常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来赞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完美。
该理论的实质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消费者可以获得最大效用,企业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可以得到最大报酬。
8.P278 自然利率:维克塞尔把利息率分为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息率,前者是金融市场上的实际利息率,后者是资本的边际利润率。
他认为在实物经济下,一切借贷不使用货币而以实物资本形态进行,这种资本供求关系决定的利息率就是“资本的自然利息率”,它决定于实物资本的边际生产率。
维克塞尔把与自然利息率相一致的货币利息率称为“正常利息率”。
正常利息率实质上是自然利息率的货币表现。
这时的金融市场与实物资本市场上的供求正好相等,则投资和储蓄相等,价格和生产稳定不变,整个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自然利息率高于市场利息率,此时增加投资有利可图,因而投资增加,社会收入增加,物价上涨,经济处于扩张状态。
这种扩张带有累积的性质,直到经济扩张对货币贷款的需求把市场利息率拉到与自然利息率相一致的水平为止,即资本的边际利润率与市场利息率相等,经济恢复到平衡状态。
如果自然利息率低于市场利息率,此时资本的边际利润率为负,于是投资减少、收入下降、消费缩减、物价下跌,从而开始了经济活动的累积收缩过程,直到货币需求减少到使市场利息率下降到与自然利息率相等时为止,经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恢复了均衡状态。
这是一个与上述向上的累积过程相反的向下的累积过程。
维克塞尔认为,只有当金融市场上的供求均衡时,商品市场上的供求才能平衡,价格水平也就稳定了,换句话说,只有在货币利息率与自然利息率相一致时,货币才是中性的。
9.P349 《通论》:是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简称,这部书把西方经济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通论》的核心内容如下:凯恩斯所面临的是就业问题,解决此问题是他建立《通论》理论体系的目的。
所以,凯恩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他强调有效需求机制决定就业水平,认为资本主义大量失业的出现是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
而有效需求不足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造成的:消费倾向偏低,造成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偏低,造成投资不足;灵活偏好偏高,造成利息率上升,阻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