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1
常用消防安全知识问答题及答案(一)常用消防安全知识问答题及答案(一)1、什么叫燃烧?答: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2、说出两种遇水燃烧的物质?答:钾、钠、镁。
3、燃烧有几种类型?答:有四种类型:闪燃、着火、自燃、爆炸。
4、什么是闪燃?答: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叫闪燃。
5、什么叫闪点?答: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6、什么叫燃点?答: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7、按易燃可燃液体闪点的划分,其火灾危险性可分为类?答:可分为三类,28℃以下为甲类;28℃-60℃为乙类;60℃以上为丙类。
8、试写出三种以上常见可燃物的燃点?答:纸张130℃;棉花210℃;赛璐珞100℃;松节油53℃;煤油86℃;布匹200℃;麦草200℃;橡胶120℃,木材295℃。
9、物质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答: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
10、什么叫着火?答:可燃物在空气中受到火源作用而发生的持续燃烧的现象。
11、举例说明什么是不完全燃烧?答:燃烧后所生成的仍具有燃烧性的物质叫不完全燃烧。
如一氧化碳。
12、在一定温度和有空气条件下,能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什么物质?答:可燃物。
13、在没有明火的作用下,可燃物被加热到一定温度而引起燃烧的现象叫什么?答:受热现象。
14、什么叫蓄热自燃?答:可燃物在没有直接火源作用下,由于自身内部的物理、生物、化学反应,温度不断集聚升高,达到燃点发生燃烧的现象叫蓄热自燃。
15、粮食会自燃吗?答:粮食自身和依附在粮食上的微生物的呼吸湿度受到水分的影响较大。
在含水较高的条件下,微生物呼吸湿度显著增大,放出大量的热量。
当温度升高到38℃-40℃时,发生霉变,继续蓄热,逐渐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最后达到自燃点,引起自身燃烧。
16、某单位购置了一汽车生石灰,堆放在一栋木板房旁边,生石灰上面又放了草袋和木料等可燃物。
有一天下了一场雨,雨过天晴不久,草袋和木料突然起火,并将木板房烧毁,这次着火的原因是什么?答:生石灰遇火(或受潮)会立即分解,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可达到700℃左右,而草袋和木板的燃点都很低(草袋约200℃,木板约300℃),因而被引着起火。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讲义一、燃烧的定义和意义燃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会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燃烧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通过燃烧燃料来获取能量,用于取暖、烹饪、发电等;在工业上,燃烧则用于冶金、化工等领域。
然而,如果燃烧失去控制,就会引发火灾,给我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所以,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对于保障我们的安全至关重要。
二、燃烧的条件要发生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和达到着火点。
1、可燃物可燃物是指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
常见的可燃物包括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煤炭等。
不同的可燃物有着不同的燃烧特性,例如,木材的燃烧速度相对较慢,而汽油的燃烧则非常迅速。
2、助燃物助燃物是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最常见的助燃物就是氧气。
空气中约含有 21%的氧气,这为大多数燃烧反应提供了充足的助燃条件。
但有些物质在其他气体环境中也能燃烧,比如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3、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很低,约为 40℃,在常温下暴露在空气中就容易自燃;而木材的着火点则相对较高,通常在 200℃以上。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三、灭火的原理既然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那么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
1、清除可燃物将燃烧物与未燃烧的物质隔离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燃烧就会因缺乏可燃物而停止。
例如,在森林火灾中,设置防火带就是通过清除可燃物来阻止火势蔓延。
2、隔绝助燃物通过各种方法使燃烧区域与助燃物隔离,比如用灭火器喷出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阻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水是最常用的降温灭火剂,它能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灭火。
【同步实验课】 燃烧的条件【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仪器】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火柴、三脚架、薄铜片 【实验试剂】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图示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1蘸酒精的棉球燃烧, 蘸水的棉球不燃烧。
①酒精 是 可燃物,水 不是 可燃物; ①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2(1)乒乓球碎片燃烧 , 滤纸碎片不燃烧。
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
(2)乒乓球碎片先燃烧, 滤纸碎片后燃烧。
①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①乒乓球的着火点比滤纸的着火点 低 。
3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画出设计方案图示: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 04对点训练 05真题感悟1. 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 着火点某种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着火点。
【注意】(1)物质燃烧一般需要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就不能发生。
(2)不同物质着火点一般不同,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满足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使用冷却剂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电器设备或电线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可用水直接灭火。
(4)油、酒精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否则易引起火势蔓延。
【典例0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B.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答案】B【详解】A、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不燃烧,说法不正确;B、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向水中通氧气,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白磷会燃烧,说法正确;C、热水的作用除了提供热量,还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说法不正确;D、该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说法不正确。
《燃烧与灭火》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和条件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其他助燃剂)、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例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氧气是常见的助燃剂,但某些物质在其他气体中也能燃烧,比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例如木材的着火点一般在 200℃至 300℃之间,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 40℃左右。
二、燃烧的类型1、闪燃闪燃是指液体表面产生的短暂燃烧现象。
例如,汽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闪燃。
2、着火着火是指可燃物持续稳定的燃烧。
比如木材在充足氧气中的燃烧。
3、自燃自燃是指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热量积累而发生的燃烧。
例如,堆积的煤堆可能会自燃。
三、燃烧的过程燃烧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预热阶段可燃物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2、氧化分解阶段可燃物发生化学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和其他产物。
3、燃烧阶段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和光。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1、清除可燃物将燃烧物与未燃烧的物质隔离,例如用灭火器扑灭火灾时,可以将火焰周围的可燃物清理掉。
2、隔绝氧气例如用湿布覆盖火焰、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阻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以通过喷水、使用干粉灭火器等方式吸收热量,降低温度。
常见的灭火方法有:1、冷却灭火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终止燃烧。
水是最常用的冷却灭火剂。
2、隔离灭火法将火源处或其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比如关闭燃气阀门、搬走易燃物品等。
3、窒息灭火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例如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4、抑制灭火法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去,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使燃烧反应停止。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汇总精讲【考点精讲】考点一、燃烧与灭火(1)定义: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跟氧气充分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三者同时具备才可以燃烧。
(3)促进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燃烧分类:①充分燃烧:氧气充足;②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
例如:(1)乙炔:(2)碳:氧气充足,化学方程式:C+O 2CO 2 ;氧气不充足2C+O 22CO ;(CO 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运氧能力)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破坏其中一个燃烧条件,就可灭火)。
方法:①隔绝氧气(如沙土覆盖); ②移走可燃物(如关闭煤气阀门); 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3、爆炸(1)分类:①物理爆炸:如气球吹爆、爆胎、锅炉爆炸等;②化学爆炸:燃放鞭炮、甲烷爆炸等。
(2)化学爆炸的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 ②遇明火燃烧;③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膨胀。
典例1 【2020云南】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乙炔 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 条件 氧气充足 氧气不充足现象 蓝色火焰、放热 黄色火焰、放热、浓烈黑烟 生成物 二氧化碳和水 一氧化碳(或炭黑)、水 方程式2C 2H 2+5O 22H 2O+4CO 2 2C 2H 2+3O 22H 2O+4CO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用水浇灭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D.只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答案】C【解析】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灯帽盖灭,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用水浇灭,会有触电的危险,错误,不符合题意。
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正确,符合题意。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讲义一、燃烧的定义与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比如,我们点燃蜡烛,木材在火中燃烧,或者汽油被点燃,这些都是燃烧的例子。
燃烧通常会伴随着火焰、光和热的产生,同时可能会有烟雾和灰烬的生成。
二、燃烧的条件要发生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物质基础。
常见的可燃物包括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煤炭等。
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并燃烧。
不同的可燃物其燃烧的难易程度和燃烧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例如,纸张比较容易燃烧,而煤炭的燃烧则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长的时间。
2、氧气(或助燃剂)氧气是支持燃烧的重要气体。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氧气才能作为助燃剂,一些其他的气体,如氯气,也可以支持某些物质燃烧。
在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 21%,这为大多数燃烧反应提供了足够的氧气。
但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如纯氧环境,燃烧会更加剧烈。
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很低,约为 40℃,在常温下暴露在空气中就容易自燃;而木材的着火点则相对较高,通常需要几百摄氏度的温度才能燃烧。
当可燃物被加热到其着火点以上时,与氧气接触就会发生燃烧。
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无法进行。
三、灭火的原理既然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这是一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例如,在森林火灾中,设置防火带就是通过清除可燃物来阻止火势的蔓延。
在家庭中,如果锅里的油着火了,可以迅速用锅盖盖上,使锅内的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隔绝,从而灭火。
2、隔绝氧气(或助燃剂)通过隔绝氧气来灭火的例子很多。
比如,灭火器中的二氧化碳能够迅速覆盖燃烧物,排挤掉周围的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着火点
着火点之一
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必须要达到该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着火点。
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
着火点之二
着火点又称燃点。
指可燃性液体表面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而发生火焰,且能维持继续燃烧不少于5 s的温度。
它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闪点〕是指可燃性液体表面蒸气与空气混合物初次发生闪蓝色火光时的温度。
它比燃点低。
例如酒精的着火点是696 K(423 ℃)闪点是286 K(13 ℃)。
闪点也是可
燃性液体的重要指标之一。
着火点之三
着火点是使物质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组织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颗粒越细,表面积越大,着火点越低;导热系数越小,着火点越低。
对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来说,火焰接触它们的情况和外界压强的大小也都有关系。
消防安全知识100题中小学消防安全知识100题第一篇消防知识问答防火基本知识1、说出两种遇水燃烧的物质?答:钾、钠、镁。
2、燃烧有几种类型?答:有四种类型:闪燃、着火、自燃、爆炸。
3、什么叫燃点?答: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4、试写出三种以上常见可燃物的燃点?答:纸张130℃;棉花210℃;松节油53℃;煤油86℃;布匹200℃;麦草200℃;橡胶120℃,木材295℃。
5、物质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答: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
6、什么叫着火?答:可燃物在空气中受到火源作用而发生的持续燃烧的现象。
7、举例说明什么是不完全燃烧?答:燃烧后所生成的仍具有燃烧性的物质叫不完全燃烧。
如一氧化碳。
8、在一定温度和有空气条件下,能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什么物质?答:可燃物。
9、在没有明火的作用下,可燃物被加热到一定温度而引起燃烧的现象叫什么?答:受热现象。
10、什么叫蓄热自燃?答:可燃物在没有直接火源作用下,由于自身内部的物理、生物、化学反应,温度不断集聚升高,达到燃点发生燃烧的现象叫蓄热自燃。
11、粮食会自燃吗?答:粮食自身和依附在粮食上的微生物的呼吸湿度受到水分的影响较大。
在含水较高的条件下,微生物呼吸湿度显著增大,放出大量的热量。
当温度升高到38℃-40℃时,发生霉变,继续蓄热,逐渐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最后达到自燃点,引起自身燃烧。
12、某村场院上,有几个占地5平方米、堆高10米的稻草垛,相距很近。
有一天突然着火,经调查,既不是因纵火所致,也没有外来的火源,这是什么原因?答:这是自燃。
13、爆炸形式有几种?答: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核爆炸。
14、什么是爆炸浓度极限?答: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着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浓度极限。
15、现已发现有七类物质的粉尘具有爆炸性,都是那些?(说出三种以上)答:(1)金属(如镁粉、铝粉);(2)煤炭(如活性炭和煤);(3)粮食(如小麦、淀粉);(4)饲料(如血粉、鱼粉);(5)合成材料(如塑料、染料);(6)家副产品(如棉花、烟草);(7)林业品(如粉纸、木粉)。
《燃烧与爆炸学》复习题重编V1.01(以完善空白处)BY 肖楚阳一、名词解释:1、燃烧——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发光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2、爆炸—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3、火灾——凡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都称为火灾。
4、燃点——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
5、闪点——易燃、可燃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接近火源时产生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6、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
7、爆炸危险度——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范围与爆炸下限浓度之比值。
即:爆炸危险度=(爆炸上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8、反应当量浓度——爆炸性混合物中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恰好能发生完全反应时可燃物质的浓度。
9、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
10、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11、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户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30万元以上。
12、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同下);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
13、沸溢火灾——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热波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种的乳化水气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汽气泡的泡沫。
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油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从而引发火灾。
14、喷溅火灾——当储槽内有水垫时,上述沸腾温度比储槽温度低的可燃液体,或者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可燃液体的分馏产物,将以对流的方式使高温层在较大深度内加热水垫,水便气化产生大量蒸汽,随着蒸汽压力的逐渐增高,达到蒸气压力足以把其上面都油层抛向上空,而向四周喷溅。
燃烧和灭火简答题1。
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的现象。
2。
灭火的原理:①移走可燃物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木炭燃烧:C+O2(氧气充足)点燃CO2 ;2C+O2(氧气不足)点燃2CO;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煤制成蜂窝煤、粉成煤粉;柴油机把柴油喷成雾状燃烧等。
4..爆炸:①可燃物(浓度达到爆炸极限)②在有限的空间内, 与氧气充分接触,遇明火③急剧燃烧a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b氧气的浓度(大)c温度(高)④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类型一燃烧]1.如图所示:取少量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液体(易挥发)里,将一张滤纸浸入该溶液中后取出,放在避风处晾干。
过一会儿,滤纸燃烧。
用燃烧条件解释滤纸燃烧的原因。
解:(1)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热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就开始燃烧。
故答案为: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热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
(2)因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在通风的情况下减少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会防止堆积的柴草自燃,所以定期翻倒可以为防止柴草发生自燃。
故答案为:定期翻倒。
2.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秸秆、柴草、煤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自燃的现象。
(1)解释某柴草堆发生自燃的原因。
(2)对如何存放可燃物以防止其发生自燃提出两条建议。
解:(1)因柴草堆长期放置,会发生缓慢氧化释放出能量,能量不断累积,使温度升高,达到草堆燃烧需要的着火点,则柴草堆发生自燃,答:草堆内部由于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累积起来,温度升高达到草堆的着火点,从而引起自燃;(2)因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在通风的情况下减少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或在低温下保存都可防止自燃的发生,故答案为: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低温存放。
4.1燃烧一.燃烧1.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注意: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属于剧烈氧化。
【Eg.2Mg+CO点燃2MgO+C】2.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注意: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注意:着火点属于可燃物的性质,不能改变】4.“烧不坏的手帕”原因:水蒸发吸热,温度降低至手帕着火点以下。
5.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2)氧气的浓度(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6.促进燃烧的方法(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C2H6O + 3O2点燃2CO2 + 3H2O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C+ O2点燃CO22C + O2点燃2CO注意:完全燃烧特点:(1)燃烧快(2)放热多(3)C→CO2H→H2O 不完全燃烧特点:(1)燃烧慢(2)放热少(3)C、H→CO+炭黑+碳氢化物2.一氧化碳(CO)(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剧毒性②可燃性:2CO+O2点燃2CO2现象:a.产生蓝色火焰 b.放出热量 C.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拓展】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火焰颜色三.爆炸1.定义: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拓展】CO、H2、CH4为初中阶段常见可燃性气体。
原理:(1)2CO+O2点燃2CO2(2)2H2+O2点燃2H2O (3)CH4+O2点燃CO2+2H2O 产物检验:(1)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2)在火焰上罩一个干冷的烧杯(3)先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再将烧杯内壁涂上澄清石灰水。
四.防火与灭火1.灭火原理:(1)隔绝可燃物(2)隔绝氧气(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注意:灭火只要满足三种原理中任一条件即可】2.常用灭火器及其适用范围(1)干粉灭火器:冲气(2)泡沫灭火器:木材、棉布(3)液态灭火器: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
2023年消防队消防员理论考试题库(最新版)一、单选题1.燃烧反应的三个特征是()、发光、生成新物质。
A、升温B、降温C、吸热D、放热参考答案:D2.水蒸汽被加热到()以上会分解出氢和氧。
A、100℃B、80℃C、580℃D、1900℃参考答案:D3.企业专职消防队是承担灭火救援任务的专业化队伍,必须实行()执勤,建立正规的执勤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执勤职责,确保接到报警,能够迅速出动,有效地完成灭火救援战斗任务。
A、轮流B、昼夜C、专业D、全员参考答案:B4.消防水源一般分为人工水源和()2大类。
A、天然水源B、消火栓C、水车D、消防水池参考答案:A5.热能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D、升华参考答案:C6.干粉灭火剂的灭火原理是依靠()。
A、冷却作用B、窒息作用C、抑制作用D、隔离作用参考答案:C7.外浮顶油罐在初期火灾时,燃烧一般仅限于密封围堰部位,应立即启动()或组织泡沫管枪从固定铁梯进行强攻,消灭围堰内的火灾。
A、冷却水系统B、移动水枪C、固定水炮D、固定泡沫灭火装置参考答案:D8.易燃液体是指闭杯闪点()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他类别的液体。
A、低于B、高于C、等于或低于参考答案:C9.消防员抢险救援防护服是消防员在进行抢险救援作业时穿着的专用防护服,能够对其除头部、手部、踝部和脚部之外的躯干提供保护。
不得在()或处置放射性物质、生物物质及危险化学物品作业时穿着。
A、灭火作业B、高温辐射C、蒸气烫伤D、防腐蚀性参考答案:A10.消防水泵接合器是指当室内消防泵发生故障或灭火用水不足时,通过消防车给室内消防给水管网()的装置。
A、加压B、供水C、启动D、提供动力参考答案:B11.专职消防队为完成日常执勤战斗任务所保持的准备状态为经常性战备;在重大节日、承担特殊保卫任务、责任区生产状况异常、发生重大灾害以及上级要求加强戒备的情况下的战备状态为()。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知识解读】(1)探究燃烧的条件①操作: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小木条能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操作: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现象: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容易点燃,而蘸有水的小棉花团难以点燃。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可燃物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
③操作: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现象:在空气中的蜡烛能持续燃烧,而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的现象。
2.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知识解读】(1)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反应剧烈。
(2)燃烧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3)燃烧的反应物: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但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一定有氧气参加。
例如,镁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 点燃 C + 2MgO;钠能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4)燃烧的反应条件:点燃(5)燃烧的分类及燃烧的产物注意:①“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又叫“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②要掌握含C、H、O等元素的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例,写出乙炔(C2H2)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a.根据“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可知,反应物应该是乙炔与氧气;b.根据“燃烧的反应条件是点燃”可知,乙炔燃烧的条件是“点燃”;c.根据完全燃烧的产物,因为乙炔(C2H2)含有C、H,所以乙炔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 所以,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点燃4CO2 + 2H2O二、灭火的原理1.移走可燃物2.隔绝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知识解读】1.灭火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即可灭火。
简述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涉及到可燃物与氧气之间的反应。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燃烧温度。
下面将对这三个条件进行详细解释。
第一个条件是可燃物。
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一般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常见的可燃物有木材、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等。
可燃物可以通过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产生火焰或火光。
然而,并非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
例如,金属、土壤和水等无法燃烧。
这是因为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它需要原子或分子中的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第二个条件是氧气。
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可以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能量。
在自然界中,氧气主要存在于空气中,占空气的21%。
通过空气中的氧气与可燃物的接触,才能使燃烧得以进行。
当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它们会释放出能量,使物质发生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火焰会发出光和热的原因。
当然,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燃烧也可以在无氧环境中进行,比如在封闭空间中。
第三个条件是燃烧温度。
燃烧温度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反应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对于不同的物质而言,它们的燃烧温度是不同的。
对于大部分可燃物来说,其燃烧温度通常在几百度到几千度之间。
当达到了燃烧温度时,可燃物的化学键开始断裂,原子和分子开始发生重新排列,产生放热反应,释放出能量。
这个能量进一步加热周围的可燃物,使燃烧进行得更加剧烈。
总结起来,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燃烧温度。
可燃物是能够燃烧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可以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
燃烧温度是可燃物与氧气反应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使化学键断裂、原子和分子重新排列,释放出能量。
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才能使燃烧反应进行,产生火焰或火光。
参考内容:1. 赵朝光,刘凯华. 火灾科学与灭火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 马有志,卢闵. 热力学与传热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Fire Protection Handbook. 20th edition. Quincy, MA: NFPA, 2008.。
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1. 什么是自燃?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又略微危险的话题——自燃!想象一下,一堆柴火在你眼前安安静静地待着,结果突然冒烟了,这是什么情况?没错,这就是自燃,简单来说,就是可燃物质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自己发热、燃烧起来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怕?但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自燃的最低温度,带你了解它的奥秘!自燃的概念其实挺简单的,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因为温度升高而自己燃烧。
这个温度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得有个具体的数值。
比如说,木材的自燃温度大概在300摄氏度左右,而一些油类的自燃温度就更高了,差不多在200到300摄氏度之间。
听起来好像还不算太高,但要是你想想,如果身边有一堆可燃物,那可就要多加小心了!2. 自燃的原因2.1 化学反应那么,自燃是怎么发生的呢?这就得说到化学反应了。
物质在升温的过程中,分子活动得越来越厉害,能量也越来越高。
当这些分子达到一定温度时,它们就会开始发生反应,释放出热量。
这热量一旦超过了周围环境的散热能力,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自燃。
真是个“热力四射”的循环呢!2.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一个关键。
比如说,空气的湿度、氧气含量,甚至周围的温度,都会影响自燃的发生。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一堆干燥的树叶放在阳光底下,经过一段时间,它们吸收了很多热量,再加上一点点外部的火星,哇,那就容易点燃了!所以说,自燃跟环境的关系可大着呢,真是“温差一小步,火灾一大步”!3. 自燃的预防3.1 注意存放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防止自燃呢?首先,存放可燃物的时候要小心。
别把东西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最好分开存放,通风透气。
而且,尽量避开阳光直射的地方,阳光可是一把“无形的火”,让你的柴火心甘情愿地自燃!3.2 定期检查另外,定期检查也是必要的。
比如说,家庭里存放的易燃物品,像油漆、汽油之类的,最好定期看看有没有漏掉的地方。
别到时候一不小心就引火上身,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闪点在消防中的意义引言消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安全工作,旨在预防和控制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消防工作中,闪点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引发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了解和掌握闪点对于有效进行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闪点在消防中的意义,并介绍其应用。
1. 闪点与火灾预防1.1 火灾发生条件火灾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能量源。
而闪点则是可燃物起燃所需的最低温度,它直接关系到火灾是否会发生。
通过了解不同物质的闪点,我们可以评估其火灾危险性,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1.2 阻止可燃物起火了解可燃物的闪点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措施来降低其起火风险。
在储存易燃液体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容器和储存条件,以确保温度不会达到闪点。
通过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我们可以降低可燃物的闪点,从而减少火灾的发生可能性。
1.3 提高火灾预警能力火灾预警是消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了解物质的闪点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火灾报警系统,并设置适当的报警阈值。
当可燃物接近其闪点时,报警系统将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火灾发生或扩大。
2. 闪点与火灾扑救2.1 确定合适的灭火剂了解可燃物的闪点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灭火剂。
根据不同物质的闪点特性,我们可以确定最有效的灭火剂类型和使用方法。
对于低闪点液体,我们可以使用泡沫或干粉来扑灭火源;而对于高闪点液体,则需要使用二氧化碳或惰性气体进行扑救。
2.2 控制扑救过程中的温度在进行火灾扑救时,控制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可燃物的闪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火源是否已经超过了闪点温度,以及何时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
通过及时降低火源温度,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火势,并防止火灾进一步蔓延。
2.3 防止闪点降低引发二次爆炸在某些情况下,可燃物的闪点可能会因外部因素而降低,从而增加了火灾扑救的难度和危险性。
了解闪点降低的原因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可能发生的二次爆炸。
通过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增加通风、避免火源等,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二次爆炸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