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经典书目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文学推荐书目古代文学推荐书目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析,中华书局。
(亦可用其他《诗经》全注本,如陈子展《诗经直讲》等)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
(亦可用其他《楚辞》全注本)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5、《论语新解》,钱穆注解,三联书店。
(亦可用其他《论语》全注本)6、《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7、《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
(亦可用其他《老子》全注本)8、《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
(亦可用其他《庄子》全注本)9、《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0、《汉书》,(东汉)班固著,中华书局。
11、《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六朝文絜译注》,(清)许梿选,曹明纲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5、《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
(亦可用其他《陶渊明集》全注本)16、《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
(或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7、《搜神记》,(晋)干宝著,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18、《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亦可用其他大型唐诗选注本,包括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乃至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陈伯海《唐诗彙评》)19、《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释,中华书局。
(亦可用其他《李白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李白诗选》)古代文学推荐书目21、《杜诗镜铨》,(清)杨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亦可用其他《杜甫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杜甫诗选》)22、《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
(亦可用其他《王维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王维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撰、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诗歌集解》)23、《唐宋八大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教育出版社。
古文字学书籍
在古文字学领域,有一些经典的书籍和资料值得一读:
1. 《象形文字学》(《象形文字學》)- 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
2. 《殷墟甲骨学》(《殷墟甲骨學》)- 甲骨文的研究专著。
3. 《金文编》(《金文編》)- 金文的研究和整理。
4. 《说文解字》- 论及汉字的形体、意义及发展。
5. 《字源》(《字源》)- 探讨字的源流及形成。
6. 《考古学与文字学》- 探讨考古学与文字学的关系,以及古代文字的解读方法。
这些书籍囊括了古文字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和解读,以及汉字的形成演变等。
阅读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国学汉字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国学汉字的书籍: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版。
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这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这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
此外,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开蒙教育书籍,也是学习汉字和早期识字的好选择。
古代汉语书
古代汉语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书籍:
1. 《说文解字》:这是一本古代的文字学著作,由许慎所著,对汉字的形状和意义进行了详细解释和分类。
2. 《庄子》:这是一部由庄子所著的哲学著作,主要探讨了人的本性、自由、道德等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3. 《史记》:这是一部由司马迁所撰的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古代兵法著作,由孙武所著,介绍了战争策略、军事思想和指挥战斗的方法,被誉为古代兵器学的经典之一。
5. 《论语》:这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记录下来的语录集,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文献。
6. 《诗经》:这是一部由众多诗人所撰写的古代诗歌集合,收录了民间民谣和贵族宴会的赋诗等,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之一。
7. 《红楼梦》:这是一部由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的风云变幻,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以上只是一些古代汉语书籍的代表,还有很多其他的古代汉语书籍,每一本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教材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教材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教材:
1. 《古代汉语》(全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这是一部经典的古代汉语教材,被广泛使用。
它系统介绍了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知识,并附有大量的例句和练习,非常适合学习古代汉语的读者。
2. 《古代汉语教程》张玉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本较为系统的古代汉语教材,内容涵盖了古代汉语的各个方面。
它注重实践和应用,附有大量的例句和练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
3. 《古代汉语读本》郭锡良主编,语文出版社。
这是一本适合初学者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内容较为简单。
它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文篇章,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讲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
4.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中华书局。
这是一本经典的古代散文选集,收录了许多优秀的古代散文作品。
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
除了以上这些教材,还有许多其他的古代汉语教材可供选择,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程度进行选择。
1.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2.《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漢儒馬融對其做注。
4.《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释乐——对乐器的解释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释山——对山脉的解释释水——对河流的解释释草——对植物的解释释木——对植物的解释释虫——对动物的解释释鱼——对动物的解释释鸟——对动物的解释释兽——对动物的解释释畜——对动物的解释5.世本战国时赵国史书。
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唐代改称《系本》或《代本》。
该书记载黄帝以来的史事﹐原十五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
6.逸周书先秦史籍。
本名《周书》,隋唐以後亦称《汲冢周书》。
是周朝古书,其中谥法解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谥法的文献,谥法是周礼的重要部分,结合谥号对我们研究古人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7.《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
中文系的书单
中文系必读书单,以下推荐几本:
1、《古代汉语》: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成员编著,王力先生和林焘先生修订并撰写部分章节,1987年获得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获得全国第三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
2、《中国古代神话》:由袁珂著,1950年1月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第二次印刷时作者作了少量修订。
3、《诗经》:由程俊英、蒋见元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
4、《春秋左传注》:由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5、《论语》:由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6、《老子》:由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古汉语学习的书八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史中,学者们还未找到第二种文字能与我们传统语文比。
它替我们保留了十九世纪以前,人类文明最丰富的纪录。
它保留的总量超过人类文明史上,所有其他文字所保留的总和。
人类知识史上很多学科的“第一部书”,都是用文言文、方块字写的。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学习古汉语必备工具书,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迄今发行量超过千万册。
所谓“古汉语”,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指的是以先秦和两汉的传世文献以及后代“古文家”模仿这些文献的语言而写成的作品为代表那种语言……“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透过文字,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人和事儿。
我们要掌握哪些古代汉语词汇呢?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完全不相同的词语。
如“池”,现代汉语是“池塘”的意思,古代汉语除了这个意思之外,还有“护城河”和“承溜”等意思。
1.护城河:《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
”《韩非子·存韩》:“筑城~以守固。
”成语有“金城汤池”。
2.承溜:房檐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
《汉书·宣帝纪》:“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中。
”“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则是“跑”和“仆人”等意思。
1.跑:《韩非子·五蠹》:“兔~触株,折颈而死。
”2.仆人:《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司马迁再拜言。
”(牛马走: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仆人)一类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词语。
“罍”(léi):盛酒或水的器具。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
”李贺《送秦光禄北征》诗:“呵臂悬金斗,当唇注玉~”。
“爨”(cuàn)1.烧火做饭。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zèng)~,以铁耕乎?”(釜甑:做饭瓦器)。
杜甫《空囊》诗:“不~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引:煮,烧。
《论衡·感虚》:“夫熯(hàn)一炬火~一镬(huò)水,终日不能热也。
文言文必学书籍
文言文的学习必备书籍有:
1.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编写的一本文言文选本,收录了300多篇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包括了古代散文、骈文、诗词等各个文体。
2. 《文选》:是南朝梁代刘义庆编纂的一本文言文选集,该书共收录了421篇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包括历史、传记、志怪、诗词等多个领域。
3.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命令编纂的世界上第一部巨型文集,收录了大量文言文的经典著作,涉及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医学等领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4.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的史书,用文言文写成,被誉为史学巨著,该书描写了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5. 《左传》:是战国时期的左丘明所撰写的一部文言文纪实性史书,该书记载了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除以上书籍外,还可以参考一些文言文教材和辅导书,如《文言文阅读教程》、《文言文入门读本》等,帮助学习者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阅读技巧。
此外,还可以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小说和诗词作品,如《红楼梦》、《诗经》等,以提高对文言文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和语法规则。
以下是一些必学的文言文书籍:
1. 《说文解字》:这是东汉许慎编写的一部字典,收录了大量汉字的形、音、义,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2.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
3. 《战国策》: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的史书,其中的文言文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阅读。
4. 《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文言文精炼,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
5.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的文言文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阅读。
6.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文言文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阅读。
7. 《孟子》:也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
8.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古代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其中的文言文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阅读。
9. 《周易》:是古代占卜的书,其中包含了许多神秘的符号和意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
除了以上这些书籍外,还可以学习一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如《汉书》、《三国志》等,这些书籍中的文言文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阅读。
同
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文言文的练习册或者在线学习资源进行练习和学习。
1、《尔雅》据何九盈考定,编定于战国末年,是解释古今方国之言的大汇编,“正名命物”是《尔雅》的第一个目的,《尔雅》的正名有两个内容,一是辨名物,二是释方语,以雅言为标准,比较各地有关的方言词汇,有的是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方言名称;《尔雅》作为一本教科书的第二个目的是解经。
《尔雅》的地位和作用:①《尔雅》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它把2000来个词条分成19个义类,基本面貌是清楚的;②释义科学,“不语怪力乱神”③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④《尔雅》保存了一些天文、地理、历法、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战国时代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某些成果,这一方面使历代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它产生兴趣,另外也为后来的训诂学家、词书编撰者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榜样。
《尔雅》的缺陷是A有些把不是近义的词混为一条;B有些把实词和虚词混为一条C把假借字当本字2、《方言》作者西汉扬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用27年的时间从事方言研究。
“凡九千字”,共十五卷,今本《方言》共分十三卷。
《方言》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
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
《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①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②《方言》为我们了解汉语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证据。
扬雄明确提出了“通语”这个概念。
③在词汇研究方面,《方言》是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上可以了解先秦古词,下可以用来研究现代词汇。
④在方音研究方面,扬雄提出了“转语”、“代语”来说明方音演变关系,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古音有重要意义。
⑤《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
⑥《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
3、《说文解字》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阅读参考书目一、古文字学主要参考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文字学导论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中国文字学龙宇纯(台湾)古文字初阶李学勤二、汉字(构形)文化学主要参考书: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
5、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以下为基本原始资料:甲骨文合集社科院历史所殷周金文集成社科院考古所郭店楚简荆门市博物馆古玺汇编罗福颐以下为基本字编:甲骨文编孙海波金文编容庚古文字类编高明战国文字编汤余惠以下为考释著作中的重要著作: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古文字论集裘锡圭李家浩集李家浩古文字研究(1——24)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研究(一)刘钊主编以下为考释汇编: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战国古文字典何琳仪以下为相关研究著作:李零自选集李零文史丛释裘锡圭古文献论丛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李学勤集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李学勤1、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3、唐兰《中国文字学》,商务印书馆4、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981,商务印书馆6、《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7、顾炎武《日知录》8、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1986。
中华书局9、陆宗达《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88,中华书局12、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3、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1999,中国青年出版社《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东周与秦代文明》,1991,文物出版社《秦出土文献编年》,2001,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4、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15、高明《古陶文汇编》,1990,中华书局《古文字类编》16、孙雍长《转注论》,1991,长沙岳麓书社17、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远东出版社,199518、何琳仪《战国古文字通论》,19、黄天树《殷墟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20、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21、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2、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3、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诗经新证》、《论语新证》24、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25、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2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27、郭守中《中山器文字编》28、顾野王宋本《玉篇》29、《龙龛手印》30、《广韵》31、《集韵》32、吴大徵《说文古籀补》33、《字汇·字汇补》34、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35、袁仲一《秦代陶文》,198736、高明、葛英会编著《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其它资料:甲骨文编孙海波中华书局 1965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 1979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65殷墟卜辞综类岛邦男汲古书院 1971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科学出版社 1956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82 全集本殷墟文字记唐兰中华书局 1981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大学学报》1956,1商代的谷类作物于省吾《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1,1 释庶于省吾陈世辉《考古》1959,10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于省吾《历史研究》1959,11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并释二字释羌、苟、敬、美于省吾《吉林大学学报》1963、1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张政烺《中国语文》1965、4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裘锡圭《考古》1972、2殷代的刖刑胡厚宣《考古》1972、2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燕耘《考古》1975、5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胡厚宣《文物》1977、2释九十王宇信《文物》1977、2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我王胡厚宣《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弜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契文考释辩举例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商代的俘虏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裘锡圭《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 1980殷代的冰雹胡厚宣《史学月刊》1980、3释柲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家谱刻辞真譌辨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甲骨文字考释(八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释拜蔡运章《中原文物》特刊1981甲骨刻辞狩猎考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甲骨文“”字试探黄锡全同上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赵诚同上甲骨文异字同形例陈炜湛同上古文字构形中“一分为三”的智慧隐现刘家军《吉林大学考古博士论坛论文集》2006辰为商星—释辰、莀、辳常正光《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1982殷墟甲骨文羡字说张政烺《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卜辞“异”字和诗、书里的“式”字裘锡圭《中国语言学报》1983释甲骨文嘉字《古文字论集》(一)1983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裘锡圭《甲骨文与殷商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牢、考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王光镐《江汉考古》1984、2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读《小屯南地甲骨》札记詹鄞鑫《考古与文物》1985、6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 1985释因蕴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 1985释殷墟甲骨文的“远”、“”(迩)及有关诸字裘锡圭同上说“”“严”裘锡圭《语言文字研究专籍》(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释“勿”“发”裘锡圭《中国语文研究》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1981 释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 1983释甲骨文耤、羲、蟺、敖、诸字刘钊《吉林大学学报》1990、2释“”“”诸字兼谈甲骨文“降永”一词刘钊《殷都博物馆院刊》(创刊号)1989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和“”裘锡圭《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8甲骨文字考释(七篇)裘锡圭《湖北大学学报》1990、1说戚、我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释“苞”“”吴振武《中原文物》1990、3古籀拾遗孙诒让自写刻本 1988观堂集林王国维中华书局 1959金文编容庚中华书局 1985古籀余论孙诒让燕京学社 1929双剑誃吉金文选于省吾石印本1934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58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科学出版社 1959金文诂林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5金文诂林附录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7金文诂林补周法高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1说“玄衣朱”——兼释甲骨文字裘锡圭《文物》1976、12试论孤竹李学勤社会科学战线 1983释两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释籑、纂、饡、纘、讚陈汉平《人文杂志》1985、3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林沄《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 释能和以及从的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八辑1983永盂铭文解释唐兰《文物》1972、1释“”何琳仪《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释于省吾《上海博物馆集刊》(一)1982释盾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980金文释读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九辑1984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摘自《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的资料和初步研究》张亚初刘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簋考释六则何琳仪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2 商周金文录遗序于省吾《史学集刊》1956、1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说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郭沫若《文物》1959、7说白大师武裘锡圭《考古》1978、5史墙盘铭解释裘锡圭《文物》1978、3释建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汗简·古文四声韵郭忠恕夏竦中华书局古陶文录顾廷龙上海医学书局 1938陶文编金祥恒台湾艺文印书馆 1964侯马盟书山西省文管会文物出版社 1976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1981中山王器文字编张守中中华书局1981楚帛书文字编饶宗颐曾宪通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古币文编张颔中华书局1986汉印文字征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82汉印文字征补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92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典字形组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5汗简注释黄锡全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中华书局 1989战国“”(廩)字考察吴振武《考古与文物》1984、4释藤壬生《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文字考释五则汤余惠《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汤余惠同上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 1986古玺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侯马盟书疑难字考李裕民同上战国文字中的“市”裘锡圭《考古学报》1980、3古文字考释四篇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论“兵闢太岁”戈俞伟超李家浩《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5 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朱德熙同上古文字释丛陈汉平同上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吴九龙《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释“受”并论盱胎南窟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李家浩《北京大学学报》1987、2古玺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吴振武《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秦简的文字学考察李学勤《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楚器铭文八考汤余惠《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 读侯马盟书文字札记吴振武《中国语文研究》第六期香港中文大学 1984 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张政烺同上中山国胤嗣壶释文张政烺同上释“弁”李家浩同上战国时代的“料”和秦汉时代的“半”朱德熙裘锡圭《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80释——兼释續、瀆、竇、曹锦炎《史学集刊》1983、3玺印文字释丛(一)刘钊〈考古与文物〉 1990、2战国布考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三辑 1981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2、1信阳楚简考释五篇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3、1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刘雨〈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 1986鄂君启节考释于省吾〈考古〉1963、8古玺杂识何琳仪〈辽海文物学刊〉1986、2长沙铜量铭文补释何琳仪〈江汉考古〉1988、4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裘锡圭李家浩〈音乐研究〉1981、1齐返邦刀币考何琳仪〈中国钱币〉 1986、3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北文〈文物〉1973、11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朱德熙〈语言学轮丛〉第二辑战国时代的“冢”字李家浩〈语言学轮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 1981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鈲”和“私库”吴振武《史学集刊》1882、3战国题铭概述李学勤《文物》1959、7-8关于郢太府铜量铭文中的字裘锡圭《文物》1978、11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裘锡圭《文物》1979、7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9、1所谓“夏虚都”三玺与夏都问题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3试释几方工官玺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战国官玺考释十种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2馆藏战国七玺考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战国货币考(十二篇)裘锡圭《北京大学学报》1978、2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2、8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李家浩《中国语言学报》1982、1楚缯书“”金祥恒《中国文字》二十八册1968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3、12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朱德熙《历史研究》1954、1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幣”和“比”李家浩《中国语文》1980、5楚国官玺考释李家浩《江汉考古》1984、2秦文字辨析举例何琳仪《人文杂志》1987、4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骈宇骞《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一)《中华文史论丛》增刊1986从字的释读谈到、盆、盂诸器的定名问题张光裕《考古与文物》1982、3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者钟铭校注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望山楚简里的“”和“”朱德熙同上古玺合文考吴振武同上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李学勤李零《考古学报》1979、2集脰考(楚器研究)朱德熙北平新生报《语言与文学》28、29、30期 1947 楚玺考释(六篇)刘钊《江汉考古》1991、2说文释例王筠中国书店 1983说文古籀补吴大澂刻本 1898说文古籀补补丁佛言中华书局1988说文古籀三补强运开中华书局1988说文解字诂林丁福宝上海医学书局 1928名原孙诒让自刻本 1905文源林义光写印本1920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古文字类编高明中华书局1980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1989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积微居小学述林杨树达中华书局1983中国文字学唐兰开明书店 1949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中华书局 1986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于省吾《文物》1973、2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裘锡圭《中国语文》 1978、3释中国于省吾《中华学术论文集》1983从古文字学方面来评判清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得失于省吾《历史研究》1962、6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高明《中国语文研究》第四辑香港中文大学1982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郭沫若《考古》1972、3说王林沄《考古》1965、6说引字于豪亮《考古》1977、5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裘锡圭《中国社会科学》1979、6 略论汉字形体研究的一些规律高明《考古与文物》1980、2释七、甲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汪宁生《考古学报》1981、1甲骨金文零拾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 1981古文字考释四则张桂光《华南师院学报》1982、4“七”“十”考张勋燎《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孙常叙《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赵诚《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1985豊豐辨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张桂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说俗书每合于古文于省吾《中国语文研究》第五辑香港中文大学1984 古字新考李裕民《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姚孝遂《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畀字补释裘锡圭《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商务印书馆1980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陈世辉《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汉字的性质裘锡圭《中国语文》1985、1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张亚初《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裘锡圭《说字小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2裘锡圭《古文字释读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
学写古白话文的书籍
学习写古白话文的书籍有很多,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你推荐几本比较优秀的书籍,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古白话文。
1.《古代汉语》,这本书是由李学勤教授编写的,是一本系统介绍古代汉语的教材。
它从音韵、字形、词汇、句法等方面全面讲解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学习古白话文非常有帮助。
2.《古文观止》,这是一本古代文学选集,收录了许多古代文学名篇。
通过阅读这些古文作品,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对于学习古白话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3.《古代汉语常用词典》,这本词典收录了大量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对于学习古白话文的词汇积累非常有帮助。
通过查阅这本词典,可以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用法和搭配,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白话文写作词典》,这本词典是专门为写作古白话文的人准备的,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查阅这本词典,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古白话文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提升自己的
写作能力。
5.《古代汉语语法》,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对于学习古白话文的句法结构非常有帮助。
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写出更加地道和符合古白话文风格的作品。
除了以上几本书籍,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古代汉语培训班或者参考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来学习古白话文的写作。
此外,多读古代文学作品,多模仿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也是提高古白话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希望这些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汉字文化书籍
1.《汉字源流》:本书由著名学者杨宪益所著,介绍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历程,让读者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让读者更加直观地认识汉字。
2.《中华字典》:这是一本集汉字字形、音韵、文化背景于一体的全面性字典。
不仅收录了汉字的基本信息,还介绍了每个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是了解汉字文化的必备工具书。
3.《说文解字》:这是一本古代汉字字典,由许慎所著,是汉字研究的经典之作。
书中详细解释了汉字的含义和构成,对于学习汉字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4.《汉字之美》:本书由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介绍了汉字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让人们更加了解汉字书法的美学价值。
书中配有大量的书法作品,展现了汉字书法的魅力。
5.《汉字的故事》:这是一本面向儿童读者的汉字文化书籍,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文化。
综上所述,汉字文化书籍是了解和学习汉字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研究和探讨汉语言和文学的学科,其学习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汉字学、修辞学等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单,这些书籍既有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品。
一、中国古代文学1.《红楼梦》: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通过对贾宝玉等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诞。
2.《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时期的民间诗歌。
它既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风貌的重要见证。
3.《论语》: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文学1.《茶馆》:这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品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一个茶馆中人物的描写,反映了晚清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围城》: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之一,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荒谬。
3.《活着》:这是中国现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剧变和人性的脆弱。
4.《白鹿原》:这是中国现代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变迁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传统文化的冲击。
5.《兄弟》:这是中国现代作家余华的另一部知名作品,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和人生选择的追述,探讨了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系。
三、汉字学与修辞学1.《说文解字》:这是中国古代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全面解析了汉字的构造和含义,对于理解和研究汉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修辞学》:这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对汉语修辞手法进行了分类和解析,对于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单的部分内容,这些书籍无论在文学研究、教学还是文学创作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第二节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
第三节古文字集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第三章古汉语专题篇第一节古汉语通假类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第二节古汉语音韵类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古汉语辞典类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第一节甲骨文字编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
第二节金文字编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订补》、《新金文编》、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诂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等。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王筠《文字蒙求》,中華書局,1962年。
班吉庆《汉字学纲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世輝、湯余惠《古文字學概要》,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中華書局,1989年。
胡朴安《中國文字學史》,上海書店,1984年。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孔德明《通假字概說》,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年。
劉翔等《商周古文字讀本》,語文出版社,1989年。
劉又辛《通假概說》,巴蜀書社,1988年。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1981年。
聶鴻音《中國的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
石定果《說文會意字研究》,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年。
孫雍長《轉注論》,岳麓書社,1991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魯書社,1981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寧主編《漢字學概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复、宋文明《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
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1年。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文編》,中華書局,1965年。
周有光《世界文字發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鄒曉麗《甲骨文字學述要》,岳麓書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