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生命生命公开课窦桂梅
- 格式:docx
- 大小:9.28 KB
- 文档页数:5
《生命生命》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含义,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4.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生命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生命的重要性,珍惜生命。
2. 学会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包括PPT、案例、讨论题等。
2. 学生准备关于生命的感悟或经历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含义,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生命的特点,如宝贵、短暂、独特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生命相关的案例,如残疾人奋斗、抗癌英雄等,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意义。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感悟,探讨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
5. 学生分享: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生命感悟或经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6.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强调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鼓励学生珍惜生命。
8. 课堂反馈:教师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生命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如参观医院、养老院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3. 举办生命作文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
2.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需求。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命生命》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生命生命》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培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3.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生命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生命的珍贵和敬畏。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文《生命生命》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2. 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生命生命》,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感悟和想法。
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生命的珍贵和敬畏。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意义。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生命生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 表达与创作: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可以采用写作、绘画等形式。
5.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生命生命》的内容,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课文《生命生命》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生命的态度。
3. 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生命生命》的主题,体会生命的可贵。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生命生命》的主题理解。
2. 珍惜生命的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生命生命》,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3. 学习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命的可贵。
4. 感悟生命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学习。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生命生命》。
2. 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生命”的作文。
3. 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鼓励学生珍惜生命。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生命生命》的文本材料。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音频资料。
3. 准备学生作业的评价标准。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程度。
3. 评价学生的朗读、写作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征文活动等。
2.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生命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生命生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生命生命》,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取长补短。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生命生命》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命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生命生命》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生命生命》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意义。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对生命的理解。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应该珍惜生命并为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介《生命生命》是一篇关于生命的哲理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体验,向读者传达生命的珍贵和意义。
文章中通过描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并鼓励大家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2.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表达能力。
2.2.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2. 将课文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3.2 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对生命的深入理解。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生命的意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生命相关的问题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4.2 讲解课文1. 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
4.3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4.4 总结和反思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生命生命》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含义,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懂得珍惜生命。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自我反思和感悟生命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残疾人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含义,感悟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2.3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从课文主人公的经历中,提炼出生命宝贵的道理,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主人公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炼出生命宝贵的道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生命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新课。
4.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主人公的生活,体会生命的宝贵。
4.3 精讲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深入理解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4.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4.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文的主旨,强调生命的宝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感悟作文。
5.2 拓展作业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概念,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和价值。
2.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
3. 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如生命起源、生命发展等。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生命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思考和探讨生命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生命研究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2.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生命,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命保护行动的意愿。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生命的概念与价值1. 介绍生命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2. 探讨生命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 分析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并努力提升自身价值。
2.2 生命的不同形式与特点1. 介绍动植物的生命特点,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生命过程。
2. 介绍微生物的生命特点,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分析不同生命形式的生命现象,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多样性。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1.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生动形象地展示生命相关知识。
2.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概念和特点。
3.2 互动讨论法1. 分组讨论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3.3 实践活动法1.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生命现象的实践活动。
2. 引导学生参与生命保护行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1. 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检查学生对生命知识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小组讨论1.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和见解,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报告1. 让学生就生命问题进行报告,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分析能力。
近五年来常州地区英语中考作文趋势分析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English composition topics for the middle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angzhou have exhibited a distinct trend, reflecting the evolv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increasing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language abilities of students. These compositions not only test students' proficiency in basic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their ability to apply these skills in practical scenarios, demonstrat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and social issues.Firstly, a significant shift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choice of topics. Earlier compositions tended to focus on personal experiences or descriptive writing, often revolving around familiar themes such as family, friends, or school lif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topics have become more diverse and thought-provoking, encompassing issues lik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s impact on society, and ethical dilemmas. This broadening of scope encourages students to delve deeper into contemporary issues, developing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tical abilities.Secondly,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emphasis on the use of authentic language and cultural awareness. Compositions now often requir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or discuss a topic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necessitat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culture and conventions. This shif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develop a global mindset, enhancing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Moreover, the length and complexity of the compositions have also increased. While earlier compositions were generally shorter and more straightforward, recent ones often require students to write longer essays with more intricate arguments and supporting evidence. This increase in demand reflects the expectation that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handle more complex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convey their ideas effectively.The trend in English composition topics for the middle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angzhou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points to a shift toward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rigorous assessment of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ies. It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not only mastering the basics of language but also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culturalawareness,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s such, students need to keep abreast of current affairs, broaden their cultural horizons, and constantly hone their writing skills to excel in this evolving field of assessment.**近五年来常州地区英语中考作文趋势分析**在过去的五年里,常州地区英语中考作文题目展现出了明显的趋势,这反映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演变以及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日益重视。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命的珍贵,懂得珍惜生命。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观察思考、表达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命的美好。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生命的价值”。
2.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课文《生命生命》2.生命教育相关图片、视频3.学生作业本、文具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张生命成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生命的美好。
2.学生分享朗读感受,老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
2.学生提问,老师解答。
(四)课堂互动1.老师出示生命教育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2.学生发表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老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对生命有什么新的认识?”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生命价值。
2.学生提问,老师解答。
(三)课堂互动1.老师出示生命教育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发表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实践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
2.各小组分享活动设计,全班投票选出最佳方案。
(五)小结2.学生发表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老师提问:“我们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你们对生命有什么新的认识?”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课文中的寓意,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
2.学生提问,老师解答。
(三)课堂互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生命生命公开课
窦桂梅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
流吧。
(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
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
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
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
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
齐读。
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我会读。
(2)我会讲。
(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三、重点理解。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
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
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
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展示背诵。
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体会最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二、深入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3、教师引导:
(1)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连起来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三、回题解疑。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
四、拓展阅读。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
1、练笔: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2、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
笔记。
六、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
流吧。
(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
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
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
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
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
齐读。
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我会读。
(2)我会讲。
(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三、重点理解。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
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
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
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展示背诵。
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体会最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二、深入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3、教师引导:
(1)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连起来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三、回题解疑。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
四、拓展阅读。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
1、练笔: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2、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笔记。
六、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