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剂的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药饮片的发展历程中药饮片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固体制剂,是中药的一种剂型。
中药饮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来简要介绍一下中药饮片的发展历程。
中药饮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早在古代,中药就以中草药的形式应用于临床。
当时,中草药主要是通过煎煮等简单的制作工艺进行处理,然后饮服。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缺点是中草药的味道苦涩,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适,而且煎煮的方法也不够科学。
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探索更科学的中药制剂方法。
到了唐代,人们开始使用研磨和加工的方法生产中药片剂,使中药更易于储存和使用。
这种中药片剂后来发展成为中药饮片的雏形。
到了宋代,中药饮片制剂的生产方式取得了重要突破。
当时,医学家刘完素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制剂工艺,即将中药材煎煮后用纸张过滤,然后加入蜜糖糊成具有一定粘稠度的液体,最后晒干制成片剂。
这种方法使中药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增加了中药的用药方式。
明清以后,中药饮片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进行中药饮片的制作,使中药的成品率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同时,人们开始注重中药饮片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使中药饮片成为一种正规化、商业化的产品。
近年来,中药饮片在制作工艺、质量控制和生产装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现代化的生产线和设备使中药饮片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大大减少了中药饮片的生产成本,使其更加普及。
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饮片的研究也得到了深入,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也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中药饮片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最初的简单制作到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中药饮片不断在改进和创新。
如今,中药饮片已经成为中医药临床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中药饮片的质量和疗效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片剂从19世纪4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最常用的制剂,近年来随着片剂辅料的发展和改进,以及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使片剂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创新,如片剂的变色、崩溃度、硬度和含量等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提高了片剂的疗效。
缓释片和延效片中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阻滞剂,可以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过程,从而延长了药效。
靶向给药是将药物输送到机体的特定部位或器官,根据生物药剂学的设想,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用可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辅料(合成或生物表面活性剂)作载体,将药物包封或嵌入,形成靶向给药系统。
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用作片剂辅料,在胃中遇酸性胃液,可形成一层难溶的薄膜,妨碍水渗入片剂,CMC—N a遇水后体积膨胀200~300倍,是有效的片剂崩溃剂。
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对片剂质量的影响也有研究,例如抗坏血酸片在制粒烘干过程中易产生红色斑点,采用控制原辅料中的铁离子,不使用铜铁工具并加入枸橼酸作稳定剂,即可避免产生红色斑点。
阿司匹林不用硬脂酸镁作辅料,加入枸橼酸或酒石酸(0.5%),并控制水分,可以防止分解,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片剂中的应用主要有:
(1)润湿剂与黏合剂;
(2)崩溃剂的辅料;
(3)润滑剂;
(4)包衣物料;
(5)缓释剂和控释剂。
硝苯地平片发展历程硝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阻滞剂,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下面将介绍硝苯地平片的发展历程。
硝苯地平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
当时,医学界已经意识到钙离子在心血管平滑肌收缩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钙离子阻滞剂成为当时的热点。
此时,人们发现硝苯地平具有较好的钙离子阻滞作用,并能有效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改善心肌供血。
于是,硝苯地平片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世纪70年代,硝苯地平片进入药物生产和销售阶段。
最早的硝苯地平片是缓释剂型,由于服用频率较低,不便于患者使用,且药效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血压过低等副作用,因此并不受欢迎。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将硝苯地平片改进为口服快速释放型,有效缩短了药效时间,功效明显。
此外,在70年代末,硝苯地平片还出现了包装改进,采用珍珠瓶装和泡棉包装,提高了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硝苯地平片的制备工艺也得到优化。
首先是药物制剂技术的改善,出现了控制释放小颗粒和纤维素杂化填充技术,提高了药物产率和质量。
其次是研究人员开始将硝苯地平片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制剂,如非机制性抗心绞痛药物,提高了治疗效果。
在90年代,随着纳米技术的引入,硝苯地平片又出现了纳米制备和纳米给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到了21世纪,硝苯地平片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
一方面,研究人员开始探索硝苯地平片的新治疗领域,如脑卒中、糖尿病等。
另一方面,硝苯地平片的制剂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如栓剂、咀嚼片、舌下含服片等,满足了不同患者的需求。
总的来说,硝苯地平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早的缓释剂型到口服快速释放型的改进,再到制剂技术的优化和药物联合剂型的出现,以及纳米技术的引入,最后到新治疗领域的拓展和制剂形式的多样化。
硝苯地平片的发展历程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片剂的历史及发展趋势(1)历史:片剂系指药物经加工制成片形的分剂量剂型。
这一剂型是现在最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
将药物压成片剂形时英国人卜罗克登于1843年发明。
当时,他用一模圈和药杵将药压成片。
这种方法一经传开,即被推广。
后来又用铜模加压制成片剂,以后又改用手压模制片,简单的手压模有一带把的杵、空心模和下冲三部分组成。
压片时,将一定量的药物和赋形剂混均匀后放入模内,用槌敲打上冲,上冲下压,即把药物压成片。
用这种方法压成的片剂不仅质量差,不坚固易碎,而且剂量也不准确,同时,制作也费时和飞人力。
尽管如此,片剂这一雏形和其简单的制作方法的出现,却为后来这一剂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开拓了光口的发展前景。
约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压片机问世,手制工具也就逐步被淘汰了。
由于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剂型的发展。
(2)创新从发明片剂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片剂作为药物剂型大家做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具有的优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因年久而有衰亡的征候,而且是越来越繁衍,品种越来越多。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药学科学事业的发展,片剂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也有了新的发展。
大量新的片剂被开发和被利用,例如缓控释片剂,缓释和控释制剂是指在水中或规定的介质中缓慢释放药物的制剂,而控释制剂以恒速或接近恒速的方式释放药物。
缓控释片剂具有a.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从而提高病人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b.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小,克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c.克减少用药的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由于其有点突出,以及近些年缓控释辅料的发现,缓控释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片剂作为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中最广泛的机型之一,其向缓控释剂型发展,在扩大其适用范围,减少使用限制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缓控释制剂技术在片集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收获了巨大的成果。
退烧药发展史退烧药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非甾体类抗炎药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一位药剂师斯图尔特·亚当斯开始研究一种用于缓解关节炎疼痛的化合物。
他的研究团队测试了几百个不同的化合物,最终发现了布洛芬,这是一种独特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1969年,布洛芬首次在英国上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1974年,布洛芬在美国首次上市。
到1983年,布洛芬在中国上市。
此后,布洛芬迅速风靡全球,成为最常用的非处方药之一。
2. 第二阶段:对乙酰氨基酚1893年,美国科学家冯·梅廷发现了对乙酰氨基酚,后来确定对乙酰氨基酚是乙酰苯胺和非那西丁在人体内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
20世纪50年代后,对乙酰氨基酚作为解热镇痛药得到广泛应用。
1960年,对乙酰氨基酚被列为解热镇痛非处方药。
因为临床安全有效,胃肠道不良反应比布洛芬、阿司匹林少,对乙酰氨基酚被列入WHO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3. 第三阶段:安乃近安乃近是一种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1920年由德国最先合成。
在医学史上,安乃近与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曾并列为解热镇痛药的三巨头。
安乃近因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剂型多样等特点,在解热镇痛药品匮乏的年代被广泛使用。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安乃近的不良反应报道增多,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安乃近。
在我国,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1999年安乃近片剂在我国市场的销量达到6260万瓶,位居解热镇痛药口服剂的首位;2001年销量仅为470万瓶;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已降至130万瓶。
退烧药的发展经历了从非甾体类抗炎药到对乙酰氨基酚再到安乃近的历程。
现在,布洛芬是非处方药市场上的常见药物之一,对乙酰氨基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虽然安乃近曾经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现在逐渐被其他药物所取代。
药物剂型发展药物剂型(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是指将药物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以一定的药学技术方法组合,制成适合给药的形式。
药物剂型的发展对于药物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药物剂型的发展历程、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趋势。
一、药物剂型的发展历程药物剂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随着药学科学的进步,药物剂型的种类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下是药物剂型发展的主要历程:1. 古代的天然药物剂型古代人们主要使用天然药物来治疗疾病,常见的剂型包括膏、丸、汤等。
这些剂型通常由植物、动物或矿物经过研磨、挤压等简单处理得到。
2. 半合成药物剂型的出现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合成新的药物,并尝试将其制成更便于使用和携带的剂型。
例如,19世纪末,人们将阿司匹林合成并制成片剂,为药物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3. 高科技药物剂型的崛起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突破,药物剂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微胶囊、纳米粒子、自控释放系统等新型剂型相继问世,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当前的研究热点1. 纳米技术在药物剂型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当前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可以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粒子,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并实现靶向输送。
纳米药物剂型可以克服一些传统剂型的局限性,例如药物的生物不相容性和快速代谢等问题。
2. 控释技术的研究药物的持续释放是当前药物剂型研究的另一个热点。
通过控制药物释放的速率和时间,可以更好地调控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并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
控释技术在缓释剂、负载剂和缓慢释放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 个性化剂型的发展随着医学的进步,个性化药物治疗日益受到关注。
个性化剂型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病理特征和生理状态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治疗效果。
目前,个性化剂型正逐渐发展成为未来的趋势。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药物剂型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未来趋势:1. 3D打印技术的应用3D打印技术不仅可以为药物剂型的制备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还可以实现个性化剂型的量身定制。
药物剂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尝试将草药和其他物质制成特定形式以便服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药物剂型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的发展:
1. 古代制剂:
-早期人们主要使用天然植物、动物组织和矿物等材料来治疗疾病。
-药物通常以粉末、汁液或酊剂的形式进行口服、涂抹或吸入。
2. 经典制剂: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医学家开始研究和开发复方制剂,如药丸、散剂和浸膏。
-随着药物配方的改进,出现了一些基于植物提取物的固体块剂型,如片剂、丸剂和贴剂。
3. 近代制剂:
-工业革命为药物制剂的生产提供了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手段。
-出现了更多的固体剂型,如胶囊、缓释片和颗粒等,以及液体剂型,如糖浆、溶液和混悬液。
-注射剂型的发展也成为医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包括溶液、悬浮液和乳剂等。
4. 现代制剂:
-随着科学技术和药物研发的进步,出现了更多创新的制剂形式。
-高科技制剂的发展,如纳米粒子、脂质体和聚合物微球等,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控释性能和靶向输送特性。
-口服片剂的进一步改进,如可咀嚼片、口腔溶解片和控释片等,使药物更方便、易于使用和服用。
总的来说,药物剂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天然草药到现代高科技制剂的演变过程。
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药物剂型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以满足不同治疗目标和患者的需求。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的药物剂型的出现,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福祉。
第一节抗菌素厂1951年,华东人民制药公司青霉素实验所(现上海制药三厂,简称上药三厂)建成,成为上海第一家青霉素生产单位。
50年代后,上海医药设计单位承担上海全部和外省市部分抗菌素和半合成抗菌素工程设计,并开始援建阿尔巴尼亚、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抗菌素工程设计。
至1995年,共完成这类工程设计150余项。
设计规模由数千克扩大到数百吨,制药工艺由大颗粒结晶法革新为微粒结晶工艺,各类发酵设备结构不断改进,发酵单位不断提高,并成功地设计了离心式喷雾干燥塔和升膜蒸发器等设备。
一、青霉素及其系列产品1951年,华东人民制药公司青霉素实验所筹划青霉素生产,包括发酵、提炼、结晶和干燥等工艺。
在设计中,该所利用原有的750升发酵罐、碟片式离心机、超速离心机等中试设备,配套设计溶媒回收,当年建成工业化生产的青霉素车间,发酵单位达2000~3000单位/毫升,月产5千克。
1953年,该公司设计室首次完成5700升发酵罐的放大设计。
1954年底,轻工业部设计公司华东分公司完成青霉素的湿晶体烘干、研磨、筛粉直至包装的无菌操作室设计。
1956年,上药三厂会同研究单位攻关,将研制设计的微粒结晶工艺投入生产,使产品颗粒均匀,便于使用。
1953年,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建的华北制药厂,是多品种配套较全的抗菌素厂,主要产品有32.5吨/年青霉素钾盐,青霉素发酵单位为1550单位/毫升。
该厂于1957年投产。
50年代后期,该厂新建年产30吨长效青霉素车间,由上海医药院设计,选用二次缓冲液的工艺路线,取得了生产周期短、成本较低的效果。
1958年,上海医药院承担的四川抗生素厂总体和青霉素车间设计,年产青霉素30吨,发酵单位提高到1万单位/毫升,选用的设备除提炼用的萃取离心机自苏联进口外,其余均自行设计,发酵罐的容量为50立方米。
1966年,上海医药院负责设计的江西东风制药厂,年产青霉素钾盐3.92吨和年产普鲁卡因素霉素18.3吨车间,设计的工艺路线采用制药三厂的发酵、提炼和结晶的生产流程,发酵单位为1.05万单位/毫升。
片剂基础知识片剂(Tablets)是指保健食品中的功效成分与适宜的辅料经过加工而制成的片状制剂。
片剂在药物中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10世纪后叶,阿拉伯手抄本中就有模印片剂以及关于控制片重的记载。
1872年,John Wycth等人创造了压片机,并提出了压制片的称呼。
到1894年,在美洲和欧洲片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治疗疾病的药物中。
19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压片设备的设计日趋合理,新的压片、包衣设备和技术,新型片剂辅料及包衣材料的不断出现,片剂的硬度、崩解时限、溶出度、重量差异、均匀度、功能成分含量测定等质量标准逐步确立,提高了片剂的质量,使片剂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成为重要的剂型之一。
随着现代在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微粉学、药物动力学、力学和材料力学等理论,采用现代科学试验方法,对片剂的研究日趋深入。
片剂的研究从单纯的经验阶段已进入定量阶段。
对片剂的形成理论、崩解机理、溶出理论、硬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为提高片剂质量,保证药物疗效,提出了理论依据。
随着近年来保健食品的飞速发展,片剂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除了具备在药物应用中的要求外,片剂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有其独特的方面,主要体现为:更加注重片剂的适口性,片剂颜色的可看性,片剂外形的美观。
(一)片剂分类根据制法不同,可将片剂分为压制片和模印片。
模印片是将功效成分与辅料混匀并加入适量润湿剂或粘合剂后塑制、干燥而成。
除某些特殊品种外,模印片现在已经很少应用;而压制片则应用很广。
按用途,结合制备方法和作用压制片可分为下列几类:1.普通压制片:指功效成分与辅料混匀后,压制而成的片剂,一般不包衣的片剂多属此类,其重量一般为0.1~0.5g,服用时用水送下,进入胃肠道而吸收。
其外观有圆形的,也有异形的如长胶囊形等)。
应用最广。
如:维生素C片,桑菊感冒片等。
2.包衣片剂(coatedtablets):指在普通压制片外面有保护膜层的片剂。
片剂的发展史片剂的发展史片剂是在散剂和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悠久的历史,在10世纪后叶就有模印片。
到1872年,由John Wyeth等人创制了压片机。
并出现了压制片(Compressed Tablets),到19世纪末随着压片机械的出现和不断改进,片剂的生产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片剂生产技术与机械设备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如沸腾制粒、全粉末直接压片、半薄膜包衣、新辅料、新工艺以及生产联动化等。
中药片剂的研究和生产仅在50年代才开始,随着中药化学、药理、制剂与临床几方面的综合研究,中药片剂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工艺技术日益改进,片剂的质量逐渐提高。
中药片剂在类型上除一般的压制片、糖衣片外、还有微囊片、口含片、外用片及泡腾片等。
在片剂生产工艺方面逐渐摸索出一套适用于中药片剂生产的工艺条件,如对含脂肪油及挥发油片剂的制备,如何提高中药片剂的硬度、改善崩解度、片剂包衣等逐渐积累经验,使质量不断提高。
此外,对中药片剂中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研究,已在逐步开展。
总之目前片剂已成为品种多、产量大、用途广,使用和贮运方便,质量稳定剂型之一,片剂在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药典所收载的制剂中,均占1/3以上,可见应用之广。
2004年我国片剂年产量达到3061亿片。
片剂的特点:第一,运输、贮存及携带、应用都比较方便,这正是片剂突出的特点之一;第二,产品的性状稳定,剂量准确,成本及售价都较低;第三,如下所述,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例如:分散(速效)片、控释(长效)片、肠溶包衣片、咀嚼片及口含片等,也可以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片剂,从而满足临床医疗或预防的不同需要。
片剂的辅料从总体上看,片剂是由两大类物质构成的,一类是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即主药),另一类是没有生理活性的一些物质,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填充作用、粘合作用、崩解作用和润滑作用,有时,还起到着色作用、矫味作用以及美观作用等,在药剂学中,通常将这些物质总称为辅料(Excipients 或Adjuvants)。
片剂的发展史片剂是在散剂和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悠久的历史,在10世纪后叶就有模印片。
到1872年,由John Wyeth等人创制了压片机。
并出现了压制片(Compressed Tablets),到19世纪末随着压片机械的出现和不断改进,片剂的生产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片剂生产技术与机械设备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如沸腾制粒、全粉末直接压片、半薄膜包衣、新辅料、新工艺以及生产联动化等。
中药片剂的研究和生产仅在50年代才开始,随着中药化学、药理、制剂与临床几方面的综合研究,中药片剂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工艺技术日益改进,片剂的质量逐渐提高。
中药片剂在类型上除一般的压制片、糖衣片外、还有微囊片、口含片、外用片及泡腾片等。
在片剂生产工艺方面逐渐摸索出一套适用于中药片剂生产的工艺条件,如对含脂肪油及挥发油片剂的制备,如何提高中药片剂的硬度、改善崩解度、片剂包衣等逐渐积累经验,使质量不断提高。
此外,对中药片剂中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研究,已在逐步开展。
总之目前片剂已成为品种多、产量大、用途广,使用和贮运方便,质量稳定剂型之一,片剂在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药典所收载的制剂中,均占1/3以上,可见应用之广。
2004年我国片剂年产量达到3061亿片。
片剂的特点:第一,运输、贮存及携带、应用都比较方便,这正是片剂突出的特点之一;第二,产品的性状稳定,剂量准确,成本及售价都较低;第三,如下所述,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例如:分散(速效)片、控释(长效)片、肠溶包衣片、咀嚼片及口含片等,也可以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片剂,从而满足临床医疗或预防的不同需要。
片剂的辅料从总体上看,片剂是由两大类物质构成的,一类是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即主药),另一类是没有生理活性的一些物质,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填充作用、粘合作用、崩解作用和润滑作用,有时,还起到着色作用、矫味作用以及美观作用等,在药剂学中,通常将这些物质总称为辅料(Excipients 或Adjuvants)。
根据它们所起作用的不同,常将辅料分成四大类。
(一)稀释剂(Diluents)稀释剂(或称为填充剂,Fil1ers)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填充片剂的重量或体积,从而便于压片;常用的填充剂有淀粉类、糖类、纤维素类和无机盐类等;由压片工艺、制剂设备等因素所决定,片剂的直径一般不能小于6mm、片重多在100mg以上,如果片剂中的主药只有几毫克或几十毫克时,不加入适当的填充剂,将无法制成片剂,因此,稀释剂在这里起到了较为重要的、增加体积助其成型的作用。
1.淀粉比较常用的是玉米淀粉,它的性质非常稳定,与大多数药物不起作用,价格也比较便宜,吸湿性小、外观色泽好,在实际生产中,常与可压性较好的糖粉、糊精混合使用,这是因为淀粉的可压性较差,若单独使用,会使压出的药片过于松散。
2.糖粉糖粉系指结晶性蔗糖经低温干燥粉碎后而成的白色粉末,其优点在于粘合力强,可用来增加片剂的硬度,并使片剂的表面光滑美观,其缺点在于吸湿性较强,长期贮存,会使片剂的硬度过大,崩解或溶出困难,除口含片或可溶性片剂外,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糊精、淀粉配合使用。
3.糊精糊精是淀粉水解中间产物的总称,其化学式为(C6H10O5)n·XH2O,其水溶物约为80%,在冷水中溶解较慢,较易溶于热水,不溶于乙醇。
习惯上亦称其为为高糊(高粘度糊精),即具有较强的粘结性,使用不当会使片面出现麻点、水印或造成片剂崩解或溶出迟缓;同理,在含量测定时如果不充分粉碎提取,将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所以,很少单独大量使用糊精作为填充剂,常与糖粉、淀粉配合使用。
4.乳糖乳糖是一种优良的片剂填充剂,由牛乳清中提取制得,在国外应用非常广泛,但因价格较贵,在国内应用的不多。
常用含有一分子水的结晶乳糖(即α-含水乳糖),无吸湿性,可压性好,性质稳定,与大多数药物不起化学反应,压成的药片光洁美观;由喷雾干燥法制得的乳糖为非结晶乳糖,其流动性、可压性良好,可供粉末直接压片使用。
5.可压性淀粉亦称为预胶化淀粉(Pregelatinized starch),是新型的药用辅料,英、美、日及中国药典皆已收载,我国于1988年研制成功,现已大量供应市场。
国产可压性淀粉是部分预胶化的产品(全预胶化淀粉又称为α-淀粉),与国外Colorcon公司的Starch RX1500相当。
本品是多功能辅料,可作填充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自身润滑性和干粘合性,并有较好的崩解作用。
若用于粉末直接压片时,硬脂酸镁的用量不可超过0.5%,以免产生软化效应。
6.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MCC)是纤维素部分水解而制得的聚合度较小的结晶性纤维素,具有良好的可压性,有较强的结合力,压成的片剂有较大有硬度,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干粘合剂"使用。
国外产品的商品名为Avicel,并根据粒径约不同有若干规格。
国产微晶纤维素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种类也有待于丰富。
另外,片剂中含20%微晶纤维素时崩解较好。
7.无机盐类主要是一些无机钙盐,如硫酸钙、磷酸氢钙及药用碳酸钙(由沉降法制得,又称为沉降碳酸钙)等。
其中硫酸钙较为常用,其性质稳定,无嗅无味,微溶于水,与多种药物均可配伍,制成的片剂外观光洁,硬度、崩解均好,对药物也无吸附作用。
在片剂辅料中常使用二水硫酸钙。
但应注意硫酸钙对某些主药(四环素类药物)的吸收有干扰,此时不宜使用。
二)粘合剂(Adhesives)某些药物粉末本身具有粘性,只需加入适当的液体就可将其本身固有的粘性诱发出来,这时所加入的液体称为湿润剂(moistening agents);某些药物粉末本身不具有粘性或粘性较小,需要加入淀粉浆等粘性物质,才能使其粘合起来,这时所加入的粘性物质就称为粘合剂。
因为它们所起的主要作用实际上都是使药物粉末结合起来,所以也可以将上述的湿润剂和粘合剂总称为粘合剂。
1. 蒸馏水蒸馏水是一种湿润剂。
应用时,由于物料往往对水的吸收较快。
因此较易发生湿润不均匀的现象,最好采用低浓度的淀粉浆或乙醇代替,以克服上述不足。
2. 乙醇乙醇也是一种湿润剂。
可用于遇水易分解的药物,也可用于遇水粘性太大的药物。
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湿润后所产生的粘性降低,因此,醇的浓度要视原辅料的性质而定,一般为30%-70%.中药浸膏片常用乙醇做湿润剂,但应注意迅速操作,以免乙醇挥发而产生强粘性团块。
3. 淀粉浆淀粉浆是片剂中最常用的粘合剂,常用8%~15%的浓度,并以10%淀粉浆最为常用;若物料可压性较差,可再适当提高淀粉浆的浓度到20%,相反,也可适当降低淀粉浆的浓度,如氢氧化铝片即用5%淀粉浆作粘合剂。
淀粉浆的制法主要有煮浆和冲浆两种方法,都是利用了淀粉能够糊化的性质。
所谓糊化(Gelatinization)是指淀粉受热后形成均匀糊状物的现象(玉米淀粉完全糊化的温度是77℃)。
糊化后,淀粉的粘度急剧增大,从而可以作为片剂的粘合剂使用。
具体说来,冲浆是将淀粉混悬于少量(1~1.5倍)水中,然后根据浓度要求冲入一定量的沸水,不断搅拌糊化而成;煮浆是将淀粉混悬于全部量的水中,在夹层容器中加热并不断搅拌(不宜用直火加热,以免焦化),直至糊化。
因为淀粉价廉易得且粘合性良好,所以凡在使用淀粉浆能够制粒并满足压片要求的情况下,大多数选用淀粉浆这种粘合剂。
4. 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Na)是纤维素的羧甲基醚化物,不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煤;溶于水时,最初粒子表面膨化,然后水分慢慢地浸透到内部而成为透明的溶液,但需要的时间较长,最好在初步膨化和溶胀后加热至 60℃~70℃,可大大加快其溶解过程。
用作粘合剂的浓度一般为1%-2%,其粘性较强,常用于可压性较差的药物,但应注意是否造成片剂硬度过大或崩解超限。
5. 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cellulose,HPC)是纤维素的羟丙基醚化物,含羟丙基53.4%~77.5%(其羟丙基含量为刚7%~19%的低取代物称为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即L-HPC,见崩解剂),其性状为白色粉末,易溶于冷水,加热至50℃发生胶化或溶胀现象;可溶于甲醇、乙醇、异丙醇和丙二醇中。
本品既可做湿法制粒的粘合剂,也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粘合剂。
6. 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Ethylcellulose,EC)分别是纤维素的甲基或乙基醚化物,含甲氧基26.0%~33.0%或乙氧基44.0%~51.0%.其中,甲基纤维素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形成粘稠的胶体溶液而作为粘合剂使用,但应注意:当蔗糖或电解质达一定浓度时本品会析出沉淀。
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在乙醇等有机溶媒中的溶解度较大,并根据其浓度的不同产生不同强度的粘性,可用其乙醇溶液作为对水敏感的药物的粘合剂,但应注意本品的粘性较强且在胃肠液中不溶解,会对片剂的崩解及药物的释放产生阻滞作用。
目前,常利用乙基纤维素的这一特性,将其用于缓、控释制剂中(骨架型或膜控释型)。
7. 羟丙甲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 cellulose,HPMC)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薄膜衣材料,因其溶于冷水成为粘性溶液,故亦常用其2%~5%的溶液作为粘合剂使用。
制备HPMC水溶液时,最好先将HPMC 加入到总体积1/5~l/3的热水(80℃~90℃)中,充分分散与水化,然后在冷却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冷水至总体积。
本品不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但溶于10%~80%的乙醇溶液或甲醇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液。
8. 其它粘合剂5%~20%的明胶溶液,50%~70%的蔗糖溶液,3%~5%的聚乙烯毗咯烷酮(PVP)的水溶液或醇溶液,可用于那些可压性很差的药物,但应注意:这些粘合剂粘性很大,制成的片剂较硬,稍稍过量就会造成片剂的崩解超限。
(三)崩解剂(Disintegrants)崩解剂是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裂碎成细小颗粒的物质,除了缓(控)释片以及某些特殊用途的片剂以外,一般的片剂中都应加入崩解剂。
由于它们具有很强的吸水膨胀性,能够瓦解片剂的结合力,使片剂从一个整体的片状物裂碎成许多细小的颗粒,实现片剂的崩解,所以十分有利于片剂中主药的溶解和吸收。
1. 干淀粉干淀粉是一种最为经典的崩解剂,含水量在8%以下,吸水性较强且有一定的膨胀性,较适用于水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的片剂,但对易溶性药物的崩解作用较差,这是因为易溶性药物遇水溶解产生浓度差,使片剂外面的水不易通过溶液层面透入到片剂的内部,阻碍了片剂内部淀粉的吸水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