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第四章混凝土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132
第四章混凝土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性能和影响性能的因素,以及配合比的基本设计方法。
另外,还简单介绍了其他种类的混凝土。
第一节混凝土概述一、混凝土的分类混凝土:指胶凝材料、水、天然或人工的粗细骨料,必要时加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质混合材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
混凝土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
(一)、按表观密度分(主要是骨料不同):1、重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大于2600kg/m3的混凝土。
常由高密度骨料重晶石和铁矿石等配制而成。
主要用于辐射屏蔽方面。
2、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2000~2500kg/m3的水泥混凝土。
主要以天然砂、石子和水泥配制而成,是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混凝土品种。
3.、轻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小于1950kg/m3的混凝土。
包括轻骨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和无砂大孔混凝土等。
主要用于保温和轻质材料。
(二)、按所用胶凝材料分类:通常根据主要胶凝材料的品种,并以其名称命名,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等。
有时也以加入的特种改性材料命名,如水泥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时,称为钢纤维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中掺大量粉煤灰时则称为粉煤灰混凝土等等。
(三)、按使用功能和特性分类:按使用部位、功能和特性通常可分为:结构混凝土、道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等。
(四)、按施工工艺分:泵送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真空脱水混凝土、造壳混凝土(裹砂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压力灌浆混凝土(预填骨料混凝土)、热拌混凝土、太阳能养护混凝土等多种。
(五)、按掺和料分:粉煤灰混凝土、硅灰混凝土、磨细高炉矿渣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多种。
(六)、按抗压强度分:低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小于30Mpa)、中强混凝土(抗压强度30Mpa)和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等于60Mpa);按每立方米水泥用量又可分为:贫混凝土(水泥用量不亏过170kg)和富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小于230kg)等。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物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
1.4.2 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介绍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等。
1.4.3 强调建筑材料的重要性解释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强调其在工程质量和安全中的重要性。
1.4.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建筑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建筑材料的应用和效果。
1.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列举出常见的建筑材料,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第二章:混凝土的性质与应用2.1 教学目标了解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和性质,掌握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2.2 教学内容混凝土的定义、组成、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混凝土的特性和应用。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建筑材料内容,引入混凝土的讨论。
2.4.2 讲解混凝土的定义和组成讲解混凝土的定义,介绍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如水泥、砂、石子等。
2.4.3 讲解混凝土的性质介绍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耐久性和其他相关性质。
2.4.4 讲解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讲解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领域,介绍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2.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分析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第三章:钢材的性质与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钢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掌握钢材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3.2 教学内容钢材的定义、分类、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钢材的特性和应用。
混凝土中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分类及性质,理解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指标,并学会分析影响这些性能的因素。
3. 引导学生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根据工程需求进行配合比计算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混凝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混凝土工程案例,提出优化方案。
2.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学会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和性能测试。
3.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混凝土设计软件,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专业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注混凝土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培养质量意识,弘扬工匠精神。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混凝土工程实践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材料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混凝土专业知识尚不扎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主,强化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介绍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各类混凝土的特点与应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混凝土的性质:讲解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工作性能等指标。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阐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步骤。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4. 混凝土施工技术:介绍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5. 混凝土质量控制:分析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讲解质量控制措施及验收标准。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6. 混凝土工程案例:分析典型混凝土工程案例,提出优化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二、课程性质1.研读对象:本课程的研读对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2.课程特点:本课程是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极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1)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化学、物理学、材料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基本量具的能力。
(2)本课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施工、钢结构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3)岩石的形成、构造及成分,在工程地质课程中讲述,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与石料技术性质的关系。
(4)金属的焊接、冷加工工艺在钢结构及水利工程施工中讲授,建筑钢材的抗拉、抗压及抗弯试验在材料力学中进行。
三、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基本知识和试验的基本性能,为学习有关基础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选择与使用建筑材料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教学原则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实验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建筑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的同时,具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同时使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完成各种材料的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程实践的配合,丰富了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总教学时数为56学时,全部在第一学期完成,其中讲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课程教学内容绪论[教学内容]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任务,内容与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着重讲述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对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可作简单说明。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第一节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第二节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1.材料的基本物性参数、材料的密度、密实度、孔隙率及散粒材料的填充率、空隙率的定义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章节名称 第四章 水泥授课目标了解水泥的分类、矿物成分及性能教学过程设计新课教学要点第一节硅酸碱水泥和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波特兰水泥)定义及代号熟料 →P •Ⅰ 组成 石膏掺料 (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P •Ⅱ (6-15%)混合材料→P ·0一、硅酸盐水泥的生产石灰石 原料 粘 土 −−−−→安比例混合磨细生料−−−→煅烧熟料−−−→磨细水泥成品(二磨一烧) 铁矿石石 膏石灰石 CaO; 粘土Al 2O 3和SiO 2 ;铁矿石 Fe 2O 3 ;石膏 CaSO 4水泥性能−−−→取决熟料−−−→取决矿物成分及含量比例 二、熟料的矿物成分及特性水化 凝结 硬化 产生强度 发展强度 保护强度水化热 初凝、终凝 护养:温度、湿度 水化速度 凝结硬化速度 强度发展速度 C 3A>C 3S>C 4AF>C 2S水化热初凝、终凝早期、后期强度性质C3S C2S C3A C4AF凝结硬化速度快慢最快较快水化时放热量高低最高中高低高早期低、后期高低中强度发展快慢快较快水化速度:C3A>C4AF>C3S>C2S三、凝结硬化过程调节水泥凝结----适量石膏过少:起不到缓凝作用过多:水泥腐蚀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水化铁酸钙、氢氧化钙、水化铝酸钙、水化硫铝酸钙。
凝结标志着水泥浆市区流动性而具有一定的塑性强度,硬化则表示水泥浆固化后所建立的网状结构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四、技术性质决定水泥能否使用的条件:合格品、不合格品、废品含义、标准、意义(为什么、目的)过细能耗大、硬化收缩大、易开裂可能性小1.细度:粗细程度--- 适中不得大于某粒径过粗能耗小、使用受影响可能性大*细:表面积↑与水基础面积↑水化反应↑早期强度↑*国标规定:硅酸盐水泥细度--比表面积大于300m2/kg;普通水泥细度---0.08mm方孔筛筛余量不得超过10.0%否则为不合格品2.标准稠度用水量--------指水泥拌制成特定的塑性状态(标准稠度)时所需的用水量(以占水泥重量的百分数表示)。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3. 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
3. 建筑材料的用途和选择。
4.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建筑材料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个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第二章:混凝土一、教学目标1. 理解混凝土的组成和制作过程。
2. 掌握混凝土的性质和应用。
3. 了解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的组成:水泥、砂、石子、水等。
2. 混凝土的制作过程: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
3. 混凝土的性质: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
4. 混凝土的应用:楼板、柱、墙等结构。
5.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模板、钢筋、混凝土浇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混凝土的组成、制作过程和性质。
2. 实验演示:观察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性质实验。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混凝土结构实例,了解混凝土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混凝土组成的理解。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个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加深对混凝土的认识。
第三章:钢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钢材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钢材的性质和应用。
3. 了解钢材的连接和焊接技术。
二、教学内容1. 钢材的概念和分类:碳素钢、合金钢等。
2. 钢材的性质:强度、塑性、韧性、硬度等。
3. 钢材的应用:梁、柱、钢筋等结构。
4. 钢材的连接:焊接、螺栓连接等。
5. 钢材的焊接技术: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钢材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建筑材料》说课大纲说课教师:涂婉玲一、课程定位1、课程设置背景课程所属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学分:3学时:48学时专业培养方向:材料性质、材料应用、材料检测等。
培养目标:《建筑材料》是我院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几个专业学生的就业位是土建五大员,培养目标:通过对五大员的岗位分析,对于材料认知选用、检测是必备的能力之一,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并应用于建筑工程。
具备对常用建筑材料质量进行检测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判断其质量是否合格。
能正确验收和保管建筑材料。
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对新材料具备认识及鉴别能力,为以后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性质与作用《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较高的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讲述建筑物本身的材料,即从基础、承重构件(梁、板、柱等)、楼面、墙体、屋面等所用材料,为房屋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等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
先修课:《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和《工程测量》等。
后续课:《工程计量与计价》、《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CAD》和《建筑施工技术》等。
3.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并应用于建筑工程。
具备对常用建筑材料质量进行检测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判断其质量是否合格。
能正确验收和保管建筑材料。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具体要求如下:课堂教学目标:1、掌握一般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及检测方法与标准。
2、掌握气硬性胶凝材料的性质3、掌握水泥的基本性质4、掌握一般建筑材料的配合比的设计5、掌握混凝土的组成及基本要求6、熟悉一般建筑材料在使用时候的注意事项。
7、熟悉一般建筑材料的加工和防腐。
素质拓展目标:在完成课程与实验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当前企业经营理念,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