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记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双龙洞。
四月十八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和妈妈躺在船上,爸爸和船夫在外面拉绳子,小船慢慢地移动进洞。
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
幸好,一会儿就进了洞内。
洞内宽广而奇特,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我们沿着石阶慢慢走,欣赏着洞内的奇景。
洞内还有清澈的地下河,河水凉爽宜人。
最后,我们从另一个洞口出来,结束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赏析: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品,通过对双龙洞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首先,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如“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这些细节描绘出洞口的狭窄和进入洞内的惊险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紧张和惊奇。
其次,作者对洞内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洞内的奇异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整个旅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惊叹,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欣赏到自然景观的魅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练习及答案
打印版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后练习及答案】
1. 我们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
答案供参考作者的游览过程是:去双龙洞的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出洞。
内洞的景象:内洞昏暗,比外洞大得多。
洞顶上是蜿蜒的双龙,洞里还有形态万千的石钟乳和石笋。
3 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带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再抄下来。
随着
...,溪声也时时
..变换调子。
...,时而急
..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
..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
......。
.......,也很值得观赏答案供参考第一句突出了溪流的样子和声音的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句子运用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时……”的句式,具体描写了溪流蜿蜒曲折的特点,第二句说明孔隙窄小而使作者产生“挤压”的感觉。
第三句以“即使……也……”的句式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们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做什么了。
金华双龙洞作文(通用25篇)金华双龙洞作文篇1天下闻名,家喻户晓的双龙洞位于浙江金华。
寒假,妈妈带我去玩赏著名的双龙洞。
那天下午,我们开着车驶向双龙洞,一路上细雨蒙蒙,桃花开放,柳枝飞扬,景色美丽。
随后,车子渐渐上山,山上云雾缭绕,景色优美,雾在雨中显得更加柔和与美丽,就像生活在仙境一般,令人陶醉。
映山红挺直了背,绽开了笑脸,就像美若天仙的少女那样娇嫩。
雨停,太阳出来了,太阳折射出来的金光十分刺眼,天边,一道彩虹显得生机,就像七种彩色的绸缎,在天边飞舞,格外的美丽。
终于车子来到了在半山腰我期盼已久的双龙洞。
刚走进大门,就看见两个龙头露在石壁上,它们生龙活虎,目光炯炯,真像双龙戏珠。
莫非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吧。
一进洞,只见洞里人山人海,洋溢着笑声。
队伍排得像一条长龙。
我好不容易排到队伍,看见大家三人并排仰卧,有两排对立躺在小船上,这边的工人一按钮船就驶向洞内,真是“欲觅泉源卧小船”。
啊,我怀着好奇的心躺在船上,船启动了,我看着那如木工打磨的沙纸一般的岩石就离我面部几厘米,好像一抬头准会划伤额角,擦破鼻尖。
不久我们便上岸了,这是内洞。
洞里十分昏暗只有几盏彩灯亮着,我借着灯光,看见那从洞顶倒挂下来的石钟乳,处处可见,上面十分干净,有着许多小点,形状活像金华特产——佛手。
我边走边观察,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仙人床,听导游说摸三下有利家人,可贪心的我就摸我六下。
接着我们走了三个台阶,顺着那陡峭的小路,便来到了上窄下宽的冰壶洞。
向内走着,一路上石壁陡峭,湖水清澈,景色十分宜人,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子泉,泉水奔流不息,真所谓“洞中有洞洞中泉”。
我陶醉其中,迫不及待地与子泉合了影。
然后,我们着梯子的扶手向上走,只听见“哗啦啦”的声音,我一看那是母泉。
我靠近一看,只见那水瀑从洞顶飞泻下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叹到。
那母泉比子泉壮观多了,从高处飞泻而下,溅我一脸水,那母泉真急,落在地上“哗啦啦”那母泉声音真美,就像一首连绵不断的乐曲……不知不觉,我离开山洞,登上山顶,这时雨下得更大了,山里仍然游人如织,眼前仍云雾迷蒙,我回头望着洞头,心里默默地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功。
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精选15篇)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篇1在上网课当中,我读了《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叶圣陶的游览双龙洞时所写的课文。
开头第一自然段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很不错。
第二段描写了山里的景色,这句“山里开满映山红,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用了对比的手法。
作者把这里描写成花海的世界,令我感受到山里的风景真美呀!第三自然段作者着重描写溪流。
从“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能想象到溪流的样子。
而第四段只着重描写洞口,从“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挤。
”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口的巨大无比。
不仅如此,这句“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挤。
”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能让人感受到洞口的巨大无比。
同时我又从“突兀森郁”这个词中体会到洞口的气势。
第五自然段着重描写孔隙,从“虽然说是孔隙,可也只容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也没法容第三人,是这样的小船。
”这句话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描写小船的小来描写孔隙的小。
接下来是第六自然段,第六自然段着重描写内洞。
内洞很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间,小小的一块地方与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宽广。
”这句话也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内洞的宽广,我在脑海里头也构建出了一个巨大的内洞。
最后作者出洞了,这篇文章结束了。
我很喜欢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是带我体验了场金华双龙洞的奇妙旅程。
所以我很推荐大家读读这篇文章,希望你们也能像我一样和叶老在金华双龙洞畅快游玩。
读者们,再见!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篇2我听到过一句话: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今年暑假里我带着看风景的心情读了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课是一篇游记,在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运用上是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
教学本课时,抓住“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感悟游记的特点,掌握写作的方法。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能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所以,教学时采用“以读促学,读写结合”的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金华双龙洞的。
2.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你们瞧!2.课件出示祖国的山川。
(例如:西湖、庐山瀑布、黄山、洞庭湖等。
) 3.看图交流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祖国山川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情境导入,质疑激趣1.导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1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读后感阅读完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仿佛进行了一次美妙的旅行,心灵深处被那独特的山水景色所触动。
叶圣陶先生以他独特的笔触,将双龙洞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笔下的双龙洞,不仅是一个地理景观,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感的地方。
通过叶圣陶先生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那粉红色的山,那青黄交错的钟乳石,还有那宽敞的内洞和狭窄的外洞。
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是作者游双龙洞的起始部分,描绘了溪流的动态之美。
通过“时而……时而……”的句式,以及“迎着溪流”的动向,展现了溪流与山势相互呼应的和谐画面。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溪流音乐般的调子,让读者在视觉感受的同时,也能聆听到溪流的韵律。
这种感官的交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自然美景之中。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指出了双龙洞的所在位置,并通过“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这一描述,暗示了双龙洞与溪流的紧密关系。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让读者对双龙洞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期待。
除了对双龙洞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叶圣陶先生还通过他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以一种细腻的、充满感情的方式,描述了自己在游览双龙洞时的所见所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魅力。
叶圣陶先生的文字也让我对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通过描述双龙洞的名称由来和相关的传说故事,让我对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了解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也让我对双龙洞有了更深的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文章。
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双龙洞的自然美景,也让我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我相信,这篇文章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我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
金华双龙洞的作文500字(通用46篇)金华双龙洞的作文500字篇1下午,我和爸爸买了票进入双龙洞景区,现在的双龙洞景区共有七个景点,我们先到了双龙洞,呀!队伍排得真长啊!我们赶紧到队伍末尾排起队来。
排了很久,我没耐心了,跑到水边去玩,我用刚买的“小鱼网”捞虾,在石头旁边一捞,便会有好几只小虾出现在网中,多时有五、六只,少时一只也没有。
在捞几网没有的时候,我会换个地方继续捞。
水塘上边的瀑布从石头上冲下来,激荡开来,犹如珠子断了线而乱蹦开来。
我半玩半排了两个钟头后,才到了双龙洞洞口,洞口的一块石头上写着“双龙洞”三个大字,走进去左面有两个洞,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红色和紫色。
洞下面是个小土坡,水从土坡上流下来,最后流到一条小小的沟里。
我们继续走,便看到了小船,一共是四条小船,每条小船里能躺四个人。
终于轮到我们了,刚躺到船内,船便动了。
约行了一米,便进了洞,洞并不是特别低,爸爸平躺着拍照都行。
我用手摸摸石头,它们非常光滑。
在洞里约行了五、六米,便出来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们慢慢地往里走,看到许多钟乳石和石笋,它们都被根据形状的不同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寿星望仙桃”和“乌龟偷仙桃”。
“乌龟偷仙桃”酷似一只大龟,而“老寿星望仙桃”则像一个老寿星,手里拿着佛尘,坐着看一个一分为二的大“仙桃”。
它们还有个>故事呢:传说从前有个乌龟,它想到天上去偷老寿星手里的仙桃,便趁老寿星不注意时,从他手里偷走了仙桃。
不料在返回时,被老寿星发现了,大怒,便将乌龟点成了石龟。
但在点时,却不慎让仙桃掉落,碎成了两半,老寿星便望着仙桃,似乎在想着什么。
除了这两处,其它还有“倒挂蝙蝠”、“龟蛇大战”等等。
我们游览完双龙洞后,继续往前走,经过一条长长的通道,来到了冰壶洞。
走进冰壶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不大的瀑布,声音却出奇地响,为什么呢?一块牌子告诉了我答案:这个瀑布叫子瀑,上面的大瀑布不断冲击石头而形成了洞,从那个洞中流下来的小瀑布就称为子瀑。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精选18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篇1大家一定都听过双龙洞吧!对!就是那一条青龙,一条黄龙的洞穴。
而双龙洞就位于浙江金华。
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洞形成于约一亿年前,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
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
而今天,老师就带领我们一起去领略了一下双龙洞的美景。
整篇课文把双龙洞说得惟妙惟肖,从金华到罗店,再从罗店上山到外洞,然后从外洞找到流出泉水的孔隙,最后从孔隙进去就到了内洞。
这一路看过来,可真是饱满了眼福呢!而内洞更是美不胜收。
不仅形状变化多端,颜色还是各种各样的。
很值得我们去欣赏。
而在这个路程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寻找泉水流出孔隙的过程和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这整个过程都使我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孔隙很小,但是还是可以让平躺着仰卧两个人宽度的小船自由进出。
再也无法容下第三个人了。
而且船的两头都会系着绳子。
工人随意拉动绳子,小船就可以自由地进进出出,不用担心。
不过在从外洞进入内洞或者是从内洞出去外洞的过程中你都会感觉到上下左右的山石朝你挤压过来。
还会感觉只要乱动,就会碰伤擦伤哪里。
不过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就抵达岸上了,就可以进入内洞了!这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小片段。
相信你也和我有同感吧!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篇2一路郁郁葱葱,不时有几只鸟儿哼着欢快的曲调儿迎接我们的到来。
山上映山红都谢了,只留下几棵色彩各异的灌木丛。
沙土也不再是粉红色,而是棕色,我们大为失望,因为这和叶老作家写的路上的景色真是天差地别。
来到双龙风景区人口,迎面扑来的是一块大岩石,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字,仔细一看,哇!原来是叶老作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再往里走,气温越来越低,和外面艳阳高照比,里面像掉进了一个冰洞,似乎血液都要被凝固了。
这冷气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随着冷气,向前大约走了10来米,就来到双龙洞口,洞口有一左一右两条龙,导游说:“左手这条酷似龙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它还会不停的生长,还会不停地滴圣水,而右边的这条石龙,它已经死了,所以它不会再死滴圣水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小记最近,我执教了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
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
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
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
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
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
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
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后记
这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景物特点描写具
体。有了上学期对游记的学习,这篇课文的学习就显得很轻松。
上课时,我首先出示自读提示,让他们根据这个初读课文,然后
回答自读要求的问题。1、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作者的游览的
顺序是什么?3、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很快,孩子们就将这些问题回
答出来了。接下来是课文的学习。我采用“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
每学一处,就让学生先找出特点,再全班交流,接着就读特点,让学
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这样就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
在学习孔隙时,我先让学生在书中勾画特点,再说出作者是如何将这
些特点描写出来的,这样就知道作者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
的感觉”这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
回顾整个课文的学习,我教给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
体味写作手法,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