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人物评价及趣事典故

《记承天寺夜游》人物评价及趣事典故

《记承天寺夜游》人物评价及趣事典故

《记承天寺夜游》人物评价及趣事典故

导语: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人物评价,欢迎大家学习。

人物评价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苏轼历代评价

《宋史》: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

黄庭坚: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③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

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

词似诗。”

王灼: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

不分异耳。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陆游:①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

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

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王若虚: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元好问: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

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袁枚: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

王士禛: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

周济: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

刘熙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风波》云:“尚余孤瘦雪霜姿。”《荷花媚》云:“天然地,别

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

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山谈丛语也。然考蔡绦

铁围山丛谈,称:“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之人有称者,棋则有刘仲甫、晋士明,琴则有僧梵如、

僧全雅,教坊琵琶则有刘继安,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笛则孟水清。此数人者,视前代之技皆过之。”然则雷大使乃教坊绝技,谓非本色,将外方乐乃为本色乎?

夏敬观: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即稼轩亦然。东坡《永遇乐》词云:“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

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

上鸽子的温文。

钱穆:①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

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②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

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苏轼轶事典故

苏轼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苏轼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

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苏轼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

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

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苏轼佛寺趣事

在黄州时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

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56]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

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

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苏轼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

“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一、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 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 ..起行高兴地样子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 ...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 ⑹庭下 ..如积水空明 ..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六、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 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用比喻手法描写承天寺月下美景 三、写夜游感受,抒发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八、分析课文 1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作简要的分析。 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简析: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空明清澈和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庭中月色的喜爱之情。 2“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了月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是正面写月;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是从侧面写月。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也表明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3.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至少找出三处) 答:(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九、概括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作者夜晚到承天寺邀朋友散步赏月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的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八、中考题集锦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记承天寺夜游》人物评价及趣事典故

《记承天寺夜游》人物评价及趣事典故 《记承天寺夜游》人物评价及趣事典故 导语: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人物评价,欢迎大家学习。 人物评价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苏轼历代评价 《宋史》: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赏析 《记承天寺游记》中风景的描写令人惊叹,吐篇成于苏轼被贬官的时期,由此可引发岀对蕴含于景色之中情感的讨论。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最令人惊诧的,莫过于他对月夜风景的塑造了。 全文仅百字规模,第一句是对时间的交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第二、三句是对地点和事件的简述,即“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第四句纯粹是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接下来便是两句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最后总结一句,以为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问一答,将全文的主旨交付到了一个“闲”字之中,也为前文清明的月色涂抹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使之成为了一种心情的外化。原来风景的发现,只缘一个“闲”字而来,景语情语,皆自一体。然而,这景色的发现,在苏轼处有什么意义呢?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完成对这风景的发现呢?又是如何拥有了这般“闲”的心情? 这需要我们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即所描述的时间开始谈起。“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个时间点前后,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元丰三年乙未,“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捕,乌台诗案开始。元丰二年,二月苏轼罢徐州任,改知湖州,四月二十日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就突然被朝廷派人逮捕。”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庚申),苏轼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元丰三年庚申,“正月,苏轼赴黄州贬所,有《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相别》: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奔驰二百里,径来宽我忧。”时间至元丰六年癸亥,“四月,十一日(丙辰),曾巩卒。沈辽,苏辙,孔仲武,秦观 ,陈师道皆有祭挽之作”,而且,“传苏轼与曾巩同日化去”;“七月,十三日(丙辰),罢苏辙兼权筠州州学教授”,“十月,十二日(甲申)夜,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撰《记承天寺夜游》”。 三年时间,接连经历罢官,贬黜,良友离世,亲人受连一系列磨难,此刻突出一个“闲”字,是否有别样的心情?文中出现的张怀民,身世也别有韵味,据考: “张怀民,字梦得,又名倔栓,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至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②试想,两位同病相怜的人,一般“闲”的心境下,发现的风景又是种怎样的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 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

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称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而绿背紫,夏日开黄花。 ⑦盖:这里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缘故起因的一个虚词。 ⑧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景物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著名无实的官,并没有工作可作,以是他自称为"闲人"。 译文 在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带,脱衣躺下来,正想入睡,忽见月光从门缝中射进来,豁亮皎洁,禁不住心中一喜,兴奋地起家穿衣,走出门外。这样好的月色,却没有人和我一路疏散个中的爱好,心中颇感缺憾。于是就闲步走到承天寺,找挚友张怀民。正巧,怀民也未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路来到庭院里。 庭院中,月光洒在地下,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亮,那样透明,水中恰似圆叶的藻草和长叶的荇草纵横交织,摇曳不定,让人看得目眩凌乱,或许那是竹叶和柏叶的蚊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柏,为安在这通俗多见的竹柏月影中体味个中的爱好呢?只是由于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是不多见的而已。 赏析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各人,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到达了岑岭,个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规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怀、议论三种成果经常是团结得水乳领悟。这方面的例子许多,这里,我要向各人先容是苏轼的出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变乱时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此日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睡眠,怎奈被这柔美的月色所迷,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 考点清单 一、基础知识梳理 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 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 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 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 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 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 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 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 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 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 了。 第①层:点明时间、 地点、人物和“夜游” 的起因。 第②层:写景以抒 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 澈、疏影摇曳、似真似 幻的美妙意境。同时,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慨、赏月的欣喜、漫步 的悠闲——种种难言的 感情尽在其中。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

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文章主旨】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文章仅80余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写作特色】 1.层次分明。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 2.行文自然。按照“所想——所做——所见——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虚实结合,巧用比喻,匠心独运。如“积水空明”比喻为“月光”,写出了月光的空灵与清澈。(P57“课后习题一”) 【现实意义】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学会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1.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想念;念头;读 如吾两人者耳 (2)但.少闲人 .. 但:古义:__________ 今义:但是 闲人: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了庭下月景的景色,这样的描写更凸显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文中写景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读者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

《记承天寺夜游》导析

《记承天寺夜游》导析 作者:蒋文学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5期 文意导读: 让我们先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衣刚要入睡,皎洁的月光从门照入屋内,我十分高兴,起来走出门外。心想,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欣赏这美好的时光,于是就到承天寺邀请好友张怀民,怀民也没有入睡,我和他一块儿在这庭院中散步,领略这美好的月夜。 庭院中的月光好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在澄澈的水中好像有藻荇之类的水草纵横交织着,原来那些水草是青竹翠柏在月光下的投影。 什么夜晚没有明月?什么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很少人像我们俩有这样的闲情逸致罢了。 题旨评析: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一个艺术全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诗富于理趣,其词开豪放派词风。单就散文而言,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他都堪称大家,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散文循着欧阳修所开辟的平易畅达、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又有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平易自然而又奇纵变化,挥洒自如,飘逸洒脱。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畅晓的文风,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将北宋散文推向了颠峰。郭预衡曰:苏轼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者,还有杂记之文,其中记承天寺夜游最有特色。诚然,赏读此文就会收到窥斑见豹之益。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熔记叙、写景、抒情于一炉的杂记,它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在月夜里以消闲为乐的感情。但是,“此文写作年、月、日、时皆具,颇似一则日记。元丰六年正是贬居黄州四年之際。当时穷极无聊,无可自遣,为此月夜之游,等于苦中作乐”。夜里因“月色入户”而产生赏月观景的情趣,作者喜悦的神志从“欣然起行”四字中充分表露出来。写作者到承天寺邀朋友一起散步赏月,寥寥几笔,那闲情雅兴,跃然纸上。庭中景,好像一池积水;水中,好像还有水草交织着,水草原来是青竹翠柏的投影。作者十分巧妙地将月色、大地、竹柏融成的美景画龙点睛地描写出来,给读者创造出一个心旷神怡的意境。对这样的美景,谁人不喜,谁人不爱!最后,作者用两个反问句,抒发了他和友人的无限乐趣。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这篇短文构思上的奇妙之处。 这篇随笔,即作者所谓“闲暇自得,清美可口”(“答毛滂书”)的“小文”,通过仅仅八十四字,就生动而传神地勾画了一幅清秀的月夜寺游图,渲染出一种月夜闲游的自适情调,而字里行间,却又明显地流露出被贬后的苦闷失意、无可奈何,并隐然有一种不平之情。本文信手写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的生平简介以及艺术成就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 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 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 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 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 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 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清单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清单 一、作品梗概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此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生动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逆境中感慨深微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和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念无与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 (二)一词多义 相与步于中庭(和,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四)重要虚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副词,于是,就) 2.怀民亦未寝(副词,也) 3.相与步于中庭(介词,在)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中庭相与步”。) 四、鉴赏品读 1.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网为您编辑整理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一) 月色如水,给万物披上一层迷离的轻纱,有两个人散布于庭院之中……这是《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的镜头,散步之人就是苏轼与他的好友张怀民。当时两人都被贬于黄州,成为有名无实的“闲人”。但苏轼毫不气馁,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时,看到“月色入户”,顿生雅兴,随即“欣然起行”,去享受这份美妙的景致。但“无与为乐者”,独自享受很觉得无聊苦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两人都有着广阔的胸怀,于是两人共同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白?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啊,哪里能没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们超脱、豁达、淡泊名利的人罢了。现实生活中,辜负了美丽的而扫兴的人和事还少么?人们忙碌的脚步之中,时常回旋着如此的言语:“谁谁谁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赶紧送礼!”“孩子现在的职位太低了,去走走后门吧。”“嘿嘿,某某长,某太太,在此见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荡然无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颠来覆去,只要能升官发财,就会不择手段,甚至连最起码的自尊都抛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静下心来,摘下面具,抚摸自己的心灵,去发现与欣赏身边的“美丽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不是因为豪华奢侈的家居装饰,不是因为举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机关算尽,而是人情的温馨。淡泊一点名利,关心一下身边的弱小者,不要践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让纯洁而神圣的天使在世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5篇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一): 那里的美首先来自资料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务必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之后,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但是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到达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完美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齐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教案Word)语文8上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内容解读 1.起笔扣题,导引题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接点明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元丰六年”不仅交代了时间,还暗示出此文的写作背景:元丰三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身受监视,近乎流放,心情自然忧郁。事隔三年,苏轼境遇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的时间。农历十月十二日正值初冬,有圆月升挂,寒意初袭。 2.寂寥无趣,寻友赏月。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而起,“行”因“念”而延宕,作者的情感也显得摇曳起伏。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已定,于是径直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又为下文张本。“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同遭际,相似处境,张怀民也是一样无眠,于是两人一起到院中散步赏月。以上为叙事部分,虽短短三句,却起伏跌宕,含意微妙。 3.月光如水,妙笔勾勒。 接下来是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一般,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映于地上,如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积水空明”写月光的空灵清澈,“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是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水反射了月光。作者仅用18个字,就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这空灵的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 4.巧用反问,妙抒感悟。 最后是议论抒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常有,竹柏影子也是寻常景物,为何此次夜游令人印象深刻?只因为有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啊。境由心生,景因人异,正是审美的妙趣所在。寥寥数语却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二技法总结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想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想见月光之清。这样的月光照着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微妙变化。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心情。 三主题概括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抒发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心境。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10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10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这篇文章描绘了月夜景色,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全文情感真挚,十分值得一读,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本店铺最大的鼓励。 写作背景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于是,就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2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记承天寺夜游姜海燕

记承天寺夜游(18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将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院子中的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苏轼(1037—1101)字_子瞻_,号__东坡居士_,__北宋(朝代)文学家,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_、其弟_苏辙_,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写月语句: 描写方法: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通过比喻直接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冰清玉洁般宁静之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照耀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摇曳多姿的动态之

美。整句不见一个月字,但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即清闲的人,1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清闲之人,政治生活清闲的人。2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具有闲情雅致之人。 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人生的感慨等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篇)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9篇) 篇1:《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篇2:《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如何表达?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解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