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公开,中新,民事诉讼]民事诉讼中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问题与保障
- 格式:docx
- 大小:8.02 KB
- 文档页数:4
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律传播与维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的主要平台之一。
在这个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法律传播的方式和维权渠道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平台,法律传播可以更加高效、全面地展开。
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机构可以便捷地向公众传递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
公众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获取到最新的法律信息和法律案例。
这种宽松便捷的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也为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也给法律传播带来了一些困扰。
首先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问题。
由于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很大,信息的真实性也往往难以保证。
虚假的法律信息和个人观点很容易通过新媒体传播,给公众带来误导和困惑。
其次是传播的碎片化和碎片化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方式多样,社交网络中的短文、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多种多样,传递的内容很容易受到读者理解和接受的限制,法律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在法律维权方面,新媒体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公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诉求表达,发起维权活动。
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群众维权事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得到传播和支持,这无疑给广大维权者带来了更大的动力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维权也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是信息的传递和沟通问题。
尽管新媒体平台可以更方便地传递诉求信息,但是信息的有效传达和被关注程度往往受到新媒体运营、信息选择和流量分配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网络暴力和舆论压力问题。
在公众舆论的冲击下,个人和机构在面对网络暴力和负面评价时常常感到无助和困惑。
为了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律传播和维权挑战,一方面需要有关方面加强对新媒体的规范和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加强对法律信息的审核和筛选,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另一方面,法律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也应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现象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现象一、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
然而,这种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掌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媒介审判”。
本文将详细讨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现象。
二、媒介审判的概念1·1 媒介审判的定义媒介审判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信息被大众广泛转发和评论,从而形成舆论压力,对传播信息的个人或组织进行道德、伦理或法律上的审判。
1·2 媒介审判的特点1) 全民参与: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个人对信息的评价和评论,形成舆论。
2) 冲动性:媒介审判常常受到情绪的影响,导致不理性的批评和攻击。
3) 信息失真: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的广泛传播和编辑不严谨,媒介审判往往产生不准确的论断。
三、媒介审判的形式2·1 网上追踪和曝光媒介审判最直接的形式是通过互联网追踪和曝光个人或组织的言行。
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工具,人们可以方便地查找和发布相关信息。
2·2 网上评论和点赞大众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对信息的评论,也可以通过点赞或转发来表达对信息的支持。
这种形式使得舆论更加快速和广泛。
2·3 网上辩论和抨击媒介审判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网络辩论和抨击。
不同观点的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对话和辩论,也会有人以辱骂和嘲讽为手段抨击对方。
四、媒介审判的影响3·1 影响个人和组织形象被媒介审判所指责的个人或组织往往会受到形象受损的影响。
负面信息的广泛传播可能导致公众对其产生负面印象,从而影响个人和组织的声誉。
3·2 媒介审判的舆论压力在媒介审判的压力下,个人或组织常常会受到舆论的压力,需要积极应对,并采取相应措施来修复形象。
3·3 对言论自由的威胁媒介审判的过度批评和攻击可能对个人和组织的言论自由造成威胁。
人们会因害怕遭到攻击而自我审查,避免发表真实的观点。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现象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与之相伴的“媒介审判”现象也日益凸显,对社会公正和法治秩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媒介审判”并非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它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更为复杂的态势。
简单来说,“媒介审判”指的是新闻媒体在司法机关还未对案件做出判决之前,就凭借自己的报道和评论,预先给案件定性、定罪,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司法的公正裁决。
新媒体时代为“媒介审判”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首先,新媒体的低门槛和便捷性使得信息传播的主体变得极为广泛。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发布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观点,而这些未经严格核实和筛选的信息很容易迅速扩散。
其次,新媒体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
一旦某个热点事件被曝光,瞬间就能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和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再者,部分新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往往会采用夸张、煽情甚至歪曲事实的手法来报道新闻,从而吸引更多的眼球。
“媒介审判”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对于司法公正而言,它可能干扰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
司法审判应当依据事实和法律,遵循法定程序进行。
但当媒体的舆论压力过大时,司法机关可能会受到影响,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判决。
这不仅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也破坏了法治社会的根基。
对于当事人来说,“媒介审判”可能导致他们的名誉受损,甚至在未被定罪之前就遭受社会的唾弃和歧视。
即使最终被证明无罪,所受到的伤害也难以弥补。
此外,“媒介审判”还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过度的舆论炒作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降低,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比如在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刑事案件中,媒体在案件侦查阶段就对嫌疑人进行了大量的负面报道,将其描述为“罪大恶极”的形象。
公众在这种舆论的引导下,纷纷要求严惩嫌疑人。
然而,后续的调查结果可能表明,嫌疑人的罪行并没有最初报道的那么严重,或者甚至可能存在冤情。
104司法实践SI FA SHI JIAN【摘要】推进司法公开是保障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的举措,随着国家法制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新媒体及网络对检察机关的宣传不断深入,让普通百姓对检务公开不再陌生。
十八大后如何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拓展检务公开途径,完善检务公开举措,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拟结合检察工作实践就新时期检务公开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正;检务公开;监督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信息手段不断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微博、贴吧、QQ、手机报、微信等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与传统纸质、电台、电视媒体相比,前者的传播速度更快,履盖面更广,大众利用这些新媒体参与信息的传播,扩散也越来越多。
一些热点新闻、事件通过这些新媒体被迅速地传播、放大,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给政法机关其中也包括检察机关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一、新时期对检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定位1、深化检务公开是推动检察改革,促进公正司法的迫切需要公开是公正的保证。
要确保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必须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把法律规定可以公开的内容及程序,一律向社会公开;把执法办案可以公开的过程及结果,一律向社会透明,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2、深化检务公开是接受社会监督,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保证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监督者必先接受监督的理念,失去监督,检察权就会被滥用,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
深化检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加全面了解检察工作,有利于拉近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利于树立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3、深化检务公开是提高检察干警能力素质,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的有力举措一方面,在实行检务公开的大环境中,检察人员必须始终坚持为公执法,公正执法,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谋划工作。
刑事案件中的媒体报道与公开审判在当下社会中,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不可忽视。
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体在报道刑事案件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刑事案件的媒体报道也涉及到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公开审判的过程中。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中媒体报道与公开审判的关系以及相关问题。
一、媒体报道的重要性媒体报道在刑事案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媒体报道可以传递案件信息,让公众了解案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法治观念。
其次,媒体报道还可以监督司法机关的工作,确保他们依法行事,不滥用权力。
此外,媒体的曝光还可以为案件提供更多线索和证据,有助于案件的调查和侦破。
二、媒体报道的挑战与问题然而,刑事案件的媒体报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
有时候,媒体可能会以煽动性的标题和不客观的语言报道案件,引发公众的误解和情绪化的讨论。
此外,部分媒体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可能无意中泄露涉案人士的个人信息,侵犯他们的隐私权。
这给当事人和案件的调查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影响。
三、公开审判的意义和目的公开审判是刑事案件中的一项重要程序。
公开审判的目的是让公众了解案件的过程和判决结果,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通过公开审判,社会可以对司法工作进行监督,确保法官和各方当事人公正地履行职责。
公开审判还有助于提高司法透明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
四、媒体报道与公开审判的协调与平衡媒体报道与公开审判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需要在协调与平衡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首先,媒体应该准确报道案件信息,避免不实和夸大其词的报道。
其次,媒体应该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不得在报道中泄露个人信息。
同时,媒体也应该遵守法庭规则,不得干扰正常的审判秩序。
另外,法院和司法机关也应该加强对媒体的引导与监督,确保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总结:刑事案件中的媒体报道与公开审判是保障社会公正和法治的重要因素。
媒体报道可以传递案件信息,监督司法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
法庭庭审中的媒体关注和公众舆论处理策略在当今社会,法庭庭审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体的力量无处不在,其对法庭庭审的报道和公众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媒体的关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如何平衡法庭庭审的公正性和媒体的报道需求,如何处理公众舆论对案件的影响等。
本文将探讨法庭庭审中的媒体关注和公众舆论处理策略。
首先,媒体对法庭庭审的关注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
媒体的报道可以促使法庭庭审的公正进行,有助于防止司法腐败和滥用职权的发生。
媒体的监督作用可以迫使法官和律师等司法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确保庭审过程的公正性。
此外,媒体的曝光也可以提高公众对法律和司法制度的认知,增强对法治的信任。
然而,媒体关注也可能对庭审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媒体的报道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可能导致舆论的偏见和误解。
媒体通常会选择具有争议性和轰动性的案件进行报道,这可能导致案件被放大或曲解。
其次,媒体的关注可能对当事人的隐私权造成侵犯。
庭审过程中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可能被媒体曝光,对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此外,媒体的报道也可能对案件的审判过程产生干扰,干扰法官和陪审团的独立判断。
为了应对媒体关注和公众舆论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法庭应该加强对庭审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法官应该严格执行庭审规则,确保庭审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同时,法庭可以限制媒体的报道权益,对于涉及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案件,可以采取保密措施,限制媒体的曝光。
其次,律师和当事人应该积极与媒体沟通,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解释,避免舆论的误解和偏见。
他们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等方式与媒体进行互动,确保案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得到传播。
此外,媒体也应该自律,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报道,避免夸大事实和引导舆论。
除了法庭和媒体的角色,公众舆论的处理也是关键。
公众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盲目相信媒体的报道,要通过多方面渠道获取信息,形成独立的判断。
论我国审判公开与媒体监督的冲突与出路摘要:审判公开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媒体监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司法公正,推动者司法改革。
但不可否认,媒体过分、没有限制的报道也对司法独立与权威造成了侵蚀,更多的则体现在刑事诉讼中。
正确定位媒体监督与审判公开的关系,合理界定二者的界限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审判公开与媒体监督关系出发,结合现实案例,研究二者的和谐与冲突以及现行我国媒体运作方式和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媒体监督;审判公开;司法公正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媒体监督作为监督司法活动的一种更为普及的方式,一方面它遏制了司法腐败、促进了司法公开,另一方面媒体过分的侵入司法领域,干扰了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
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大量案件,如张金柱案、马海旺案、孙志刚案、许霆案、杨佳案等,都反映了媒体监督与审判公开的内在冲突与问题。
一、审判公开与媒体监督的冲突审判公开是实现媒体监督的前提,而媒体监督有助于实现审判公开。
媒体监督与审判公开的价值基础均在于司法公正。
公正是刑事诉讼所追求的价值之一,而诉讼制度的生命基础也在于它的公正性。
媒体监督还是行使新闻新自由权的体现,保障了公众知情权;制约着公权力滥用;促使司法人员提升业务水平,提高办案效率;还有利于法律的普及和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但是二者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法律与现实的冲突。
1.审判公开与媒体监督冲突的实质其实是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
新闻自由的权利主体是新闻媒体。
新闻自由要求媒体以客观调查的新闻事实,而非法律事实对政府执法行为畅所欲言、以媒介的角度对其作出思考和评论。
对大多未经审判的案件提前加以渲染和非理性的报道,误导群众,一定程度上错误引导了司法审判,必然会对司法审判的中立性造成破坏。
审判独立即司法独立,是指审判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法院和法官行使职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论民事诉讼中公开审判制度的改革及完善作者:王道华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6期摘要公开审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实现诉讼公正的重要途径。
公开审判制度应当包括公开的对象、公开的环节、公开的案件三个方面的涵义。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的制约,公开审判制度在我国对其的认知和实践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弊端——司法行政化,立法粗疏、没有可操作性、当事人知情权得不到保护等等。
完善我国公开审判制度应该从诉讼观念开始转变,以立法完善为前提,提高法官的素质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诉讼主体制度以及后果认定和责任追究制度。
在实践中有必要加强对合议庭的公开、新闻监督与公开审判以及公开审理的完善。
关键词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媒体作者简介:王道华,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检察院法警大队。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122-02一、公开审判的含义(一)公开审判制度的立法背景和立法目的公开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和裁判案件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之外,一律公开进行。
在现代诉讼中,公开审判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已为法治国家所普遍遵循。
审判活动透明度越高、公开程度越强,其公正性程度也相对越高。
中国在公法、私法等法律中亦将审判公开确认为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全面、正确地落实审判公开原则,是确保司法公正和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也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需要,更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公开审判制度在国外的发展美国确认公开审判制度,认为公开审判是当事人的一项权利。
在审判过程中,美国绝对不允许法官在庭外活动并且杜绝与当事人私下碰面,并运用证据交叉询问制度最大限度地将诉讼过程和诉讼信息公示于当事人面前,选任陪审团、审前对扣押活动的听证等也都纳入向公众公开的范围。
法国强调各个诉讼在具体环节中对当事人进行公开,除了法律规定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判外,其他案件一律公开审判。
法院信息化时代审判公开若干问题研究——以准格尔旗人民法院为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法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审判公开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然而,在法院信息化时代,仍存在一些审判公开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审判公正。
以准格尔旗人民法院为例,探讨信息化时代审判公开若干问题的研究。
一、公开程度不足尽管现在法院开设了对外公开的网站,但是准格尔旗人民法院的案件信息和审判结果并不全面公开。
对于涉及敏感信息或是涉及到当事人权益的案件,法院还是躲在了案情保密的框架下,不愿意进行公开。
这样容易导致公众对于法院的工作产生猜疑和不信任,而法院本身也难以得到公众认同。
案例一:某商贸公司的老板因为涉嫌走私行为被起诉,由于案件涉及到商业秘密的保密,法院未能做到完全公开公正审判,导致舆论质疑甚至误解,影响了整个案件的审判效果。
二、信息发布不及时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开设的对外公开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对于新闻热点和敏感案件的发布和更新都有延迟。
这对于公众对于法院工作的了解和认知产生了阻碍,也使得公众不能及时跟进案件进展,影响了公众对于案件的了解和法院的公信力。
案例二:某村庄发生猪瘟事件,养猪户们依据屠宰场的要求进行了合作,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最终导致大量猪只死亡。
养猪户起诉后,法院因为信息发布不及时,造成公众知情不明朗,也使得案件的效率极低。
三、口头判决占比高信息化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法院在审判过程中过于信赖电子设备,甚至采用口头判决,导致一些案件判决不公。
以准格尔旗人民法院为例,因为法官与当事人沟通,普遍采用口头判决,意见不慎产生偏差较大,加重了部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
这对于公众对于法院的信任和对于法院公正性的认同产生了不良影响。
案例三:某企业起诉对方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法院采用口头判决,结果发现该企业的专利申请书未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提交,导致该企业的诉讼请求被驳回,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损失。
总之,信息化时代带来了法院审判公开的机遇,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论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制度作者:梅健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6年第01期摘要:公开审判的“公开”具有形式和实质两种含义,其应着眼于实质意义的公开,即定位于对当事人的公开。
而我国现实中的做法恰恰忽视了实质性的公开而过于关注形式上的公开,以至于实践中问题重重。
改变法院职权主义做法和向社会公开的价值定位,除涉及到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外,赋予当事人公开审判的选择权,并实现当事人对诉讼环节和诉讼资料的知情权,辅之以向社会的公开,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关键词:民事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定位;对社会的公开;对当事人的公开一、问题提出公开审判是法制文明和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关于公开审判制度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民事案件的过程中,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进行的制度。
也有学者认为是指除法律规定或者经当事人申请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以外,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时,必须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尽管学者们在有关公开审判制度定义中措辞不一,但其实质是大致相同的,都认为公开审判中“公开”二字应定位于对群众和社会的公开。
然而,笔者认为对群众和社会的公开,固然能起到监督司法和法制宣教的作用,但是就公开审判制度其本身价值定位而言,更多的应该是对当事人的公开。
尽管有学者可能会认为“诉讼向当事人公开其实是诉讼的基本要素,否则便违背了现代诉讼的内在精神,并非审判公开原则的要求,当事人的上述权利是固有的,与审判公开也没有关系。
”一方面承认诉讼当事人进行“公开审判”的权利,一方面又将其与公开审判制度断然隔绝,诉讼向当事人公开固然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然而这种权利的享有是需要相应制度予以保障的,而这种制度在笔者看来即是公开审判制度。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0条和第134条规定了公开审判制度,其中第134条规定:“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现象正文:一、引言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速、广泛。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媒介审判”。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现象。
二、媒介审判的定义及起因2.1 定义媒介审判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对媒体传播内容进行评判、批评和辩护的行为。
它是一种集体舆论现象,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评论和论坛等渠道进行传播。
2.2 起因2.2.1 新媒体时代的全民媒体参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任何一个个体都有权利参与媒体内容的创造和传播。
这种全民媒体参与使得公众对媒体传播内容有了更大的关注和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渠道。
2.2.2 媒体传播内容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传播内容可能存在信息不真实、偏颇等问题,这导致公众对媒体产生了质疑和批评的态度。
媒介审判正是公众为了表达自身意见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三、媒介审判现象的表现形式3.1 社交媒体上的热议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公众可以对媒体传播的内容进行评论和评判。
这种形式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极高的传播速度,能够迅速引发公众对媒体的关注和讨论。
3.2 网络评论的洪流媒体报道的文章往往会在网络上引发大量的评论。
公众可以在相关的新闻网站、博客、论坛等平台上发表自己对媒体报道的看法和评价。
3.3 公众参与的集体行动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公众可能会发起集体行动,如联名上书、发起示威游行等,以表达对媒体报道的不满和质疑。
四、媒介审判现象的影响及其挑战4.1 媒体形象受损媒介审判往往质疑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媒体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一旦媒体形象受损,将丧失公众对其报道的信任,影响到媒体的发展和运营。
4.2 媒体责任的加重媒介审判要求媒体必须更加认真、负责任地进行报道。
一旦媒体报道出现问题,将面临公众对其追责的风险,这就给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
4.3 媒体的调整与变革在面对媒介审判的挑战时,媒体需要进行调整和变革,提高自身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这可能涉及到组织结构、编辑守则、消息来源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改进。
2015年第4期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1·文章编号:1674—5205《2015)04-0191一(011)网上公开之民事裁判文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李喜莲(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民事裁判文书承载着诸多价值理念已然上网公开了。
公开的民事裁判文书在事实认定、论证说理、判决主文等核心内容上不尽人意,在文字表达、结构布局方面也存在诸多明显错漏。
究其原因,既有法官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及对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意义认识不深之内因,亦有保障法官独立审判、确保裁判文书质量之相关制度缺失之外因。
为了切实提高裁判文书的质量,避免裁判文书带“病”上网,必须对法官进行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制作裁判文书的能力,并且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为法官制作优秀裁判文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唯有如此,方能弥合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关键词]民事裁判文书;事实认定;判决主文Ab s tr a ct:C i v il judgmen ts w it h a lo t of v al ue an d id ea s have bee n p ub l i s h e d o nl in e no w.T he judicia l docu men ts on li ne have m any mis t a k es not only w i th its C O I l content such鹊de ter min in g f ac t s,f in din g r e a so n s,d e c i s io n te x t,b ut al so wi t hits writte n e x p re s s i on and structure lay o ut.T h e r e a l e two Ila s on s for t lIis r e s u l t:O n e is that many iudges a l e short ofk n o wl-edge and working exper ienc e.W hatg moil,they cannot understand the sign if ic anc e of judicial do cum en ts online.The o th eris that some systems helpf ul to improve the qua lit y of judgments have not been es t ab li s he d now.In or de r to av o i d t he sede· f e c t s,s o m e judges sho u l d b e t rai ned to obta i n c on c e r n i n g know ledge and abili ti es,and some systems must bees ta b li sh e d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m to make ex ce ll ent judicial d e ci s i o n s.O n l y in this way c a n the q ual ity ofjudgments be impmved and the hu ge gap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ab ou t judgment onl in e be conn ect ed.Key Words:civil judicial document;determining fact s;d eci sio n text中图分类号:DF74文献标识码:A①具体参见:‘一份判决书错误二十处》,载《大河报》,2005年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人,最高人民法院适时提11月3日c04版;刘方平:<一份法院判决书错误出了五十多》,载《杭州日报>,2007年7月21日03版;《粤一法院判决书错误百出,原告被出:“加快裁判文书的改革步伐,提高裁判文书的质告竟然颠倒》,载《侨报》,2008年4月24日B02版;《湖北通城县法院量使裁判文书成为向社会公众展示司法公正形四页判决书错误近十处》,载《海峡都市报》,2010年8月26日A25版等。
民事诉讼中的审判公正和公开原则一、概述公正和公开是民事诉讼中两个重要的原则,其目的在于确保公平的审判过程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审判公正和公开的定义、意义及其具体运作方面进行探讨。
二、审判公正原则民事诉讼中的审判公正原则是指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依法公正、中立、公正地对待当事人,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审判结果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它是司法活动的核心价值体现。
1. 审判权的独立性审判公正的首要条件是审判权的独立性。
法院作为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关的第三独立的权力机构,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其他权力干涉或影响。
2. 法官的中立性法官应当在审理案件时保持中立立场,不受当事人、其他利益关系人或外界干扰。
他们应当依法、依据事实和证据进行判决,不能以个人偏见或其他不正当因素来影响判决结果。
3. 法律适用的公正性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依法适用法律,并以法律为依据进行裁决。
他们不应当凭个人意愿或偏好对案件进行裁决,而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公正判断。
三、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向社会公众开放,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它是法院对外承担责任、保障司法透明的重要举措。
1. 公开审理的必要性公开审理可以有效促进司法公正,防止滥用审判权力,避免司法腐败。
同时,公开审理也有利于密切司法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加社会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
2. 公众知情权的保障通过公开审理,人民群众可以了解案件的进程、证据和判决结果,保障了他们的知情权。
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案件,公开审理也能够让公众了解到相关信息,参与到案件的监督中。
3. 保护隐私权和商业秘密在公开审理中,法院应当切实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商业秘密,对于有必要封闭的内容应当进行适当限制,以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公正和公开原则的运作为了确保审判公正和公开原则的落实,我国法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机制。
例如,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了法官的行为准则和程序规则;设置了公开法庭,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利用,提供了方便全民了解司法工作的渠道。
新媒体时代审判公开制度的完善作者:刘蜜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7期摘要:由于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公民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司法审判案件,如何在日益发达的网络传媒背景下保障公开审判,已成为司法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温董老关于“公开审判”的法学思想,理清审判公开对现代司法的价值,对我们重新审视新媒体与审判公开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媒体;审判公开;公正中图分类号:D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99-06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提速,公民关于司法民主、司法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审判作为司法的中心工作,其公开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一直摆在司法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前沿。
自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着力推进司法公开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对司法公开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层次越来越深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因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司法公开提出了新的考验。
此时,让我们重温董必武同志关于“公开审判”的法学思想,深入领会和学习其中的法学精髓,并以此为契机,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审判公开制度,这将对规范司法权的正当行使,提升司法公信力,完善审判公开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董必武“公开审判”法学思想的内涵在中国的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董必武同志是为数不多的受到过系统法学教育的一位,也是新中国法治的先驱及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学法用法,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而睿智的法学思想,而且运用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对法学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精辟的阐述,他的许多讲话和报告至今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关于公开审判的重要性,董老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公开审判首先是保证法院的唯一审判权,其次是审判的形式必须以公开为原则,法定的不公开为例外,公开的内容包括群众旁听,开庭前告知当事人准备诉讼,公开辩论等等。
论新媒体在司法裁判中的监督尺度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在司法裁判中的监督作用也日益凸显。
传统的司法裁判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程序不透明等问题,而新媒体的出现为司法裁判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监督途径。
本文将从新媒体在司法裁判中的监督尺度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司法裁判中的监督作用。
一、信息公开与透明化新媒体的出现为司法裁判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可以帮助公众及时了解司法裁判的进程和结果,从而实现司法裁判的透明化。
通过新媒体,公众可以获取更多的案件信息,包括庭审现场的直播、判决文书的公开、法官裁判理由的披露等,这些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公众及时了解司法裁判的情况,可有效监督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信息公开与透明化是新媒体在司法裁判中的监督尺度之一。
二、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对司法裁判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也日益凸显。
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对司法裁判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他人对司法裁判的看法和意见,这种舆论监督和引导有助于促使司法行为朝着更加公正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舆论监督与引导是新媒体在司法裁判中的监督尺度之一。
三、舆论引导与公正裁判新媒体在司法裁判中的监督作用还体现在对公正裁判的推动和促进上。
通过新媒体,公众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案件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司法裁判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新媒体也可以帮助司法机关更好地了解公众的诉求和意见,从而更加客观地审理案件,提高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舆论引导与公正裁判是新媒体在司法裁判中的监督尺度之一。
四、数据分析与司法改革五、社会监督与司法建设六、法律规范与监管机制新媒体在司法裁判中的监督作用还体现在法律规范与监管机制的落实上。
既然新媒体的监督作用已经得到确认,那么就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机制,以保障新媒体正确地行使其监督作用。
法律规范和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可以有效地约束新媒体的不当行为,同时也可以保障新媒体对司法裁判的监督地位和作用。
民事诉讼中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问题与保障
一、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应用
所谓审判公开,是指法院审判案件的活动除了评议和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都应当向社会公开进行,允许公民旁听,允许记者采访报道。
新媒体渠道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受众广泛、交互性强、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审判公开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已为人民法院广泛采用。
(一)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具有现实需求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资讯和服务的重要渠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广播、杂志、电视、报纸等传统而言的,是指以数字媒体为核心,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后者多为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②。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律师和当事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在新媒体上传播不实或者片面的审判信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法院的审判工作和司法权威性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人民法院却对此缺乏及时、权威的回应,更加重了人民对司法的不信任;同时,为了践行司法便民,切实实行司法公开,人民法院也需要在新媒体渠道
上主动审判公开。
因此,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具有现实需求。
(二)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已为广泛应用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2015年“两会”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推进司法公开,进一步提高司法透明度。
作为进一步加强司法公开的重要举措,新媒体渠道的审判公开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我国司法公开全面进入“微”时代③。
各级人民法院也顺应新形势,纷纷开设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并直播案件审理过程,比如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王书金强奸杀人案的微博直播等。
这些通过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案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显示了新媒体渠道在司法公开中的巨大作用。
新媒体渠道的审判公开,已为人民群众和各级司法机关广泛接受。
二、民事诉讼中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案件范围与主体
从上文可以看出,新媒体渠道的审判公开具有重大的意义,已经被我国司法实践所广泛接受采用。
网络新媒体具有实时性、时效性强、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等特点。
在审判公开中,往往能够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起到直播、录播庭审的作用,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对当事人权利的损害。
因此,哪些案件和内容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公开,由哪些主体通过新媒体渠道公开,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我国民事诉讼中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案件范围
公开审判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之一。
民事诉讼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对于哪些案件能够公开,我国民事诉讼法也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可见,我国审判实行“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⑤,除以上法律规定不予公开的情形外,其他案件一律应当公开。
对于哪些主体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具体规定。
从我国司法实践以及现有法律规定来看,我国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主体是人民法院自身,但是并不排斥其他主体。
我国司法实践中,往往是人民法院通过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公开审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直播录播庭审活动的规定》中也明确规定,是否启动直播、录播庭审活动,其启动权完全在人民法院;但是对于新媒体渠道的
司法公开,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里作出了让步,按照该解释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经过法院准许以移动通信等方式现场传播审判活动的,并不违反法庭规则。
因此,新闻媒体等经过法庭准许,也可以成为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主体,当然,是否准许,则完全由法院自由裁量。
三、我国民事诉讼中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存在的问题
我国法院系统在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利用新媒体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新媒体渠道的司法公开尚存在如下问题。
(一)新媒体渠道选择性公开现象严重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专门针对哪些民事案件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公开的规定,公开案件范围不明造成了是否在新媒体渠道公开完全由人民法院自行决定。
同时,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以及司法解释,新媒体渠道的审判公开并不是一项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因此,对于是否公开以及公开的内容,存在选择性公开的现象。
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公开的案件范围上存在选择性现象。
对于哪些案件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公开,人民法院完全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直播录播庭审活动的规定》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行使自由裁量权,决定案件不通过新媒体公开。
这就造成了一些法院往往对那些案情简单、民众关注度不高、无关痛痒的案件选择公开,而对那些社会影响巨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希望了解事实真相和渴求审判公正的案件选择不予通过新媒体公开⑦。
其次在公开的内容上存在选择性现象。
有的案件法院虽然选择通过新媒体公开,但是仅选择公开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或者对重要内容做模糊化处理,人民群众无法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这也失去了通过新媒体监督司法活动的意义⑧,让新媒体司法公开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主体单一
我国司法实践中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主体是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通过法院自己建立的官方账号进行,存在公开主体单一的问题。
虽然根据最高法的司法解释,直播庭审的主体
并不是只有人民法院一个,但是对于其他主体的公开要求,法院完全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禁止其通过新媒体渠道公开。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直播录播庭审活动的规定》中所规定的一样,庭审直播的启动权完全在法院。
事实上,人民法院最初之所以大力推动新媒体渠道的司法公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量律师、当事人等主体在新媒体渠道公开案件,引发了群众的广泛关注。
人民法院为了应对各种质疑,增进司法权威,主动出击,开设新媒体的公开渠道,可以说,是新媒体倒逼法院增进司法公开。
所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新媒体审判公开主体的选择,法院较为谨慎。
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极少有第三方媒体在新媒体渠道公开审判。
这就造成了法院垄断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局面。
四、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建议
(一)明确并扩大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案件范围
对于哪些案件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司法公开,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保障网络新媒体的审判公开,首先就必需以法律或司法解释等形式明确哪些案子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公开。
民事诉讼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法院居中裁判,并不像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地位差距悬殊,社会矛盾也并没有刑事诉讼那么大。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的案件,允许当事人亲属、新闻媒体、社会公众旁听,新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多种形式,将审判过程完整展现给社会,给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旁听形式,对司法公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理应得到提倡。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对直播庭审已经由禁止转变为逐渐开放⑨。
同时,在我国司法公开进入全面公开阶段的背景下,实行“最大限度的公开,限制不公开的例外”就成为一种趋势⑩。
综上所述,我国应该在民事诉讼立法中进一步明确哪些案件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公开,并严格限制不公开的例外。
(二)保障新闻记者通过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的权利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是新媒体渠道司法公开的主体。
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并不是一项强制性的制度安排,这就造成了法院在新媒体渠道选择性司法公开的局面。
我国法院案多人少,司法资源有限,也客观上加剧了新媒体渠道选择性公开的现象。
那么,将符合公开范围的案件交给有公开意愿并且专业的媒体记者通过新媒体渠道公开有何不可?2011年,英国首席大法官发布指导性意见,允许记者在法庭内应用twitter等自
媒体,记者在法庭内发送推特信息、文本信息或电子邮件等,甚至不再需要申请法院准许○11。
可见,国外开始对新闻记者采用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持开放态度。
媒体记者不同于案件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具有相对中立的地位;新闻记者一般经过专业
的训练,文字处理能力较好,能够驾驭新媒体的各种形式;新闻记者有职业道德的约束,
较容易对案件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报道。
况且,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九条中已经做出约束媒体记者行为的规定,对于新闻媒体记者不当的报道行为,能够起到有效的规制。
所以,对于符合新媒体公开案件范围的案
件,新闻媒体申请通过新媒体公开审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这既能解决现阶段法院选择性公开的问题,也能解决公开主体单一的问题,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