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1_11荆州市城乡统筹规划文本
- 格式:doc
- 大小:194.73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规划背景随着荆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逐步完成,在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为促进区域规划、乡镇空间的有序发展,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切实的依据,基于城乡总体规划的近郊城镇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已经提上日程。
郢城镇是荆州市北大门,南面紧邻荆州城区,2014年郢城镇海湖村、郢北村、彭湖村、黄山村、高路村、郢城村、岳山村7个村由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管辖,郢东片区位于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南部。
随着荆州市旅游业发展,郢城镇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郢城镇的旅游业将迅速发展,但规划的滞后导致建设的随意性,致使镇区内各类用地相互穿插,城镇建设无序蔓延,空间布局紊乱,同时大型项目无法建设。
郢东片区作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功能区,它既是城市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点统筹区域,因此郢城镇郢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我院受郢城镇人民政府的委托,编制郢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依据《荆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将郢东片区划分为七个管理单元,分别为海湖单元、鸡公山单元、彭湖单元、黄山西单元、黄山东单元、高路单元、岳山单元,由于鸡公山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本次规划重点是编制海湖单元、彭湖单元、黄山西单元、黄山东单元、高路单元、岳山单元六个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现状概况一、规划范围郢东片区规划范围为:东到太湖港,西到庙湖南,北到海子湖、庙湖,南到沪渝高速公路、荆沙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4.69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为9.96平方公里。
二、人口状况2014年末,郢东片区现状居住总人口9300人。
三、用地现状郢东片区现状用地主要包括镇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和水域、农林用地等。
表2-1郢东片区现状城乡用地汇总表(一)镇建设用地1、居住用地现状居住用地主要为城镇居民用地,现有居住用地105.0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6.32%。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荆州市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11.12•【字号】荆政办发〔2015〕38号•【施行日期】2015.1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荆州市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通知荆政办发〔2015〕3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市政府有关部门:为强化城乡规划行政监督,提升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湖北省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通知》(鄂政办发〔2014〕62号)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经市政府同意,建立荆州市城乡规划督察制度。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重要意义城乡规划督察制度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督察的一项监督管理制度。
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制度,有利于强化层级监督,形成快速反馈和及时处置的督察机制,减少违反规划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经济损失;有利于推动地方规划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规划意识,实现民主科学决策。
对于深化城乡规划管理改革、切实提高规划执行力、增强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全面实施城乡规划督察,要坚持“依法督察、突出重点、分级督察、全域覆盖”的原则,建立“谁审批、谁监管、谁督察”的责任体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经依法批准的各类城乡规划为依据,对督察范围覆盖区域的城乡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情况进行督察,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提出督察意见。
(一)督察范围及重点。
市级督察范围为:所辖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县(市、区)督察范围为:所辖区域其他建制乡镇。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智慧荆州建设行动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11.12•【字号】荆政办发〔2015〕37号•【施行日期】2015.1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智慧荆州建设行动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荆政办发〔2015〕3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智慧荆州建设行动方案(2015-201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5年11月12日加快推进智慧荆州建设行动方案(2015-2017年)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5〕52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15〕55号)精神,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智慧荆州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行动方案:一、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一)行动目标。
2017年,固定宽带用户达到163万户,农村自然村实现光缆通达100%。
宽带市际出口达到2000G,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具备100M、20M接入能力。
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建铁塔基站1631座,3G、4G用户总数达到548万户。
市城区实现全光网覆盖,县城以上城区主要公共区域实现WiFi全覆盖,市城区重点公共区域实现免费WiFi覆盖,信息基础设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二)行动计划。
1.构建宽带荆州。
全面保障宽带网络建设,在城乡统一规划和土地利用等综合性和专项规划中,同步规划铁塔、基站、光缆、管道等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内容。
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积极发挥荆州市国家级互联网省内第二直联点的优势,力争到2016年底,完成省级骨干网扩容。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11.12•【字号】荆政发〔2019〕19号•【施行日期】2019.1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荆政发〔2019〕1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 为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根据《湖北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79号)精神,市政府组织对2018年12月31日以前,以市人民政府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定的262件现行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
经2019年10月2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文件继续有效210件,修改20件,废止20件,失效12件。
现将规范性文件清理目录予以公布。
决定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原文件明确了有效期的,有效期自本决定公布之日起重新计算;没有明确有效期或者标注有“暂行”“试行”的,有效期为自本决定公布之日起2年。
有效期满仍需继续实施的,有关起草部门应当在有效期满前6个月进行评估,在有效期满前3个月内向市政府报告,经审查后重新予以公布。
需要修改的规范性文件,原文件起草单位应当及时启动修订程序,按规定修改完毕后,报市政府发文。
修改期限内,原文件暂时有效,但具体条款与上位法或者国家、省政策要求不一致的,按上位法或者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自本决定公布之日起停止执行。
继续有效、修改的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责任落实主体、职能部门表述与最新三定方案不一致的,按三定方案执行。
附件:1.继续有效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2.修改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3.废止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4.失效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荆州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荆政发〔2018〕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现将《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8年1月11日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编制、设计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参考国内先进城市的同类技术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中心城区及周边需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荆州开发区、荆州高新区及纪南文旅区)内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和镇规划建设用地的城乡规划编制、设计和管理等有关活动。
城市规划区内其他镇(乡)、村庄规划的管理技术规定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范围内的规划用地划分为:I类地区、II类地区、III类地区(附图1—1)。
I类地区(旧城区):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东起豉湖路、柳垸二路,西至西环路,南至沿江大道、学苑路,北至北环路、荆沙大道的区域;II类地区: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除I类地区以外区域;III类地区:指除I类、II类地区以外的区域。
第四条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本规定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第五条为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应当逐步推进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
(一)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并可与城市(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总体规划一并报批。
(二)区段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镇规划区内局部地区与地段编制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
城市重点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重要的更新改造地区,以及城市中心地区、交通枢纽地区、重要街道和滨水地区等能够集中体现和塑造城市文化、风貌特色,具有特殊价值、特定意图的地区)应当编制区段城市设计,并作为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的依据之一。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城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11.13•【字号】荆政规[2015]10号•【施行日期】2015.1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城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的通知荆政规〔2015〕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市政府各部门:《荆州市城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已经2015年11月2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5年11月13日荆州市城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以下简称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征收条例》)、《湖北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城区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房屋的征收与补偿。
第三条房屋征收与补偿遵循决策科学民主、程序正当合法、补偿公平公开的原则。
实施房屋征收实行先补偿、后搬迁。
第四条各区人民政府按照市房屋征收计划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荆州开发区管委会受市人民政府委托负责组织实施所辖区域内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华中农高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受荆州区人民政府委托负责组织实施其管理区域内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可以依法直接对本市城区国有土地上房屋作出征收决定。
第五条市房产管理部门是市房屋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由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项目的征收与补偿工作,切实做好年度房屋征收计划编制、征收补偿方案审核及补偿资金监管等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房屋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1.13•【字号】荆政函〔2022〕123号•【施行日期】2022.11.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荆政发〔2022〕1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经开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现将《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11月13日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人文的城乡人居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施长江大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对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建设荆楚美丽宜居乡村,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打造中国特色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荆州样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荆州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实现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
本规划以《湖北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为引领,以《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遵循,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与生态修复、自然资源、住房保障、交通市政、安全防灾、城市更新、村镇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主要阐述“十四五”时期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一、规划背景(一)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工作。
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和《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市的行政区域范围为荆州市域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荆州市区及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监利县、公安县、江陵县,面积为14067km2。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荆州市区的行政管辖范围,面积为1576 km2。
各县(市)及其所辖镇、乡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规划时,应当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规划区。
第三条城乡规划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城乡规划的研究、编制和管理等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
荆州区、沙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管委会、荆州大遗址保护区管委会(以下称区政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城乡规划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城乡规划工作。
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在上一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好城乡规划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负责论证、审议、协调城乡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为同级人民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城乡规划委员会的组成形式和议事制度由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规划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工作经费应当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
规划审批权集中在市,项目实施按照统一规划,强化监督,重心下移,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统一规划、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行有序、精简高效的城乡规划管理运行机制。
《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起草说明一、修编《技术规定》的必要性《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是由市政府批准颁布的“政府规范性文件”,作为规范和指引规划建设行为的重要技术依据,适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
20XX年版《技术规定》施行八年以来,为荆州市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特别是《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获国务院批准后,荆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条件、新形势、新问题对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技术规定》部分条款不能完全适应现实和发展需要。
在原《技术规定》施行过程中,也反应出部分条款操作性不强,部分建设控制要求存在遗漏等具体问题。
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趋势,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操作依据,特启动《技术规定》的修订工作。
二、修编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XX年1月1日);(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XX年10月1日);(三)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XX年4月1日);(四)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20XX年版)(五)《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建规[20XX]218号);(六)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20XX年8月29日);(七)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八)参考上海、重庆、武汉、宜昌、襄阳等城市的相关管理规定。
三、修编的主要内容•《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以《荆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二〇〇八版)为基础修改调整形成的,共分为十章和两个附录。
本次修编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依据最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已批准的规划,对相关条款内容进行了更新。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与目标 (3)第三章城乡体系规划 (3)第四章城乡用地规划 (6)第五章空间管制规划 (7)第六章城乡产业布局规划 (7)第七章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8)第八章规划区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10)第九章城乡旅游规划 (11)第十章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第十一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13)第十二章城乡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规划 (14)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5)第十四章农村社区引导 (20)第十五章综合防灾规划 (21)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22)第十七章规划实施 (23)第十八章附则 (2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协调荆州市城市规划区城乡发展,制定《荆州市城乡统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为荆州市市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即规划区、沙市区、荆州开发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12个镇(郢城镇、纪南镇、马山镇、八岭山镇、川店镇、李埠镇、弥市镇、观音垱镇、岑河镇、锣场镇、关沮镇),3个农场管理区(太湖农场、菱湖农场、沙市农场),1个原种场(岑河原种场),面积为1576平方公里。
第三条凡在本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循本规划的有关条文。
第四条本规划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和管理。
第五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起施行);3、《镇规划标准》;4、《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5、《湖北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6、《湖北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7、《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8、《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9、《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10、《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1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2、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13、《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六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1、近期:2012~2015年;2、中期:2016-2020年;2、远期:2021~2030年。
第七条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共同进步的原则;3、长期性、整体性与地域性的原则;4、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5、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原则。
第八条规划重点1、城乡空间管制与结构2、城乡居民点重构与农村社区引导3、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布局4、城乡设施网格化与均等化5、城市空间拓展研究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与目标第九条发展战略1、区域协作战略围绕荆州打造第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引领荆江城市群向东、南对接武汉城市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向西、北对接宜荆荆城市群。
强化沿江发展带,顺应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态势,突出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
打造垂江轴线,连接节点组团城镇,带动市区城乡全面提升。
2、结构优化战略规划区最终形成“1个中心城市,5个近郊组团,6个特色城镇,103村庄”的城乡体系结构,做大做强优中心城市,优先发展5个近郊组团,灵活发展6个城镇,稳步发展103个农村社区,实现城乡居民点逐级带动。
3、要素积聚战略整合规划区城乡用地,推进产业聚集和城镇建设用地的聚集,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
第十条发展目标2015年完成城乡互动发展。
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效初显,初步形成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体系及生态环境。
2020年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逐渐缩小,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环境,全面推广普及,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203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市与乡村融合,城乡界限模糊,城乡社会经济活动相互渗透,整个区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时代真正到来。
第三章城乡体系规划第十一条区域人口到2030年,规划区总人口为252.16万人,城镇人口为235.5万人,乡村人口为16.66万人。
第十二条城乡空间结构规划规划区规划形成结构体系:“一带两轴、一核三区五组团”的城乡空间结构。
一带:沿长江的城乡经济发展带;两轴:两条垂江城乡发展轴,荆岳铁路、沙公高速公路复合发展轴,二广高速公路改线、荆当一级公路复合发展轴;一核:中心城市;三区:三片生态保育片区;五组团:中心城市外围的五个近郊组团,分别为锣场观音垱组团、岑河组团、第十三条城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到2030年,规划确定“1个中心城市、5个近郊组团、3个重点镇、3个一般镇、9个集镇型功能中心村、18般中心村、76个基层村”的城乡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表1 规划区城乡体系规划等级结构表第十四条城乡职能结构规划1、一级中心职能一级中心即中心城区,职能为综合性中心城市,以商贸、工业、港口、旅游为主的综合型城市。
2、二级中心职能二级中心指近郊组团,包括锣场观音垱组团、岑河组团、沙市农场组团、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组团、华中农高区组团。
(1)锣场、观音垱组团以机械汽配、医药化工等工业、商贸及配套服务为主的综合型组团。
(2)岑河组团以纺织服装业及食品饲料加工业等产业、现代物流、交通枢纽为主的综合型组团。
(3)沙市农场组团以精细化工为主要功能的组团。
(4)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组团,以生态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旅游组团。
(5)华中农高区组团以水产养殖业、高新农业及加工、商贸为主的综合型组团。
3、三级中心职能三级中心指重点镇,包括川店镇、纪南镇、弥市镇。
(1)川店镇旅游型城镇。
以熊家冢、楚天凤凰城旅游、苗木花卉为主要职能的城镇。
(2)纪南镇旅游型城镇。
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
(3)弥市镇农工贸型城镇。
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及粮棉油种植、生猪家禽养殖为主要职能的城镇。
4、四级中心职能四级中心指一般镇,包括马山镇、八岭山镇、菱湖农场。
(1)马山镇现代农业型。
以苗木花卉、水产养殖等高新农业及马山古墓群保护为主要职能的城镇。
(2)八岭山镇旅游型城镇。
以八岭山森林公园、古墓群生态文化旅游及苗木花卉种植为主要职能的城镇。
(3)菱湖农场现代农业型。
以水产养殖、粮棉油种植等高新农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
第四章城乡用地规划第十五条城乡用地规划至2030年,荆州区城乡建设用地为305.2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为1270.8平方公里。
表2 城乡用地汇总表第十六条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布局至2030年,荆州区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为267.1平方公里。
表3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汇总表表4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一览表表5 规划村庄建设用地一览表第五章空间管制规划第十七条空间管制规划全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进行空间管制。
(1)禁止建设区规划区范围内的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河流湖泊水库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城市生态廊道与城市绿楔等,总面积约为1104.7平方公里。
(2)限制建设区规划区范围内的限制建设区,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控制区、地下文物埋藏区控制区、一般农田区、城镇滞洪区、林地、园地、其他农用地等,总面积约为125.4平方公里。
(3)适宜建设区规划区范围内的适宜建设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适宜城镇开发和乡村建设,但尚未建设的地区,总面积约为268.3平方公里。
(4)建成区建成区指实际已开发建设并集中连片、基本具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77.6平方公里。
第六章城乡产业布局规划第十八条城乡产业发展策略打破行政区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进一步调整规划区内的产业布局,促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链接与统筹,协调规划区区域内中心城区、近郊组团、城镇与乡村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十九条产业发展方向(1)第一产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培育规划区农产品特色。
(2)第二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积极引进信息服务、金融、科研、中介、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第二十条规划区第一产业布局规划区第一产业规划布局划分为四大板块:北部川店—纪南—马山—八岭山畜禽养殖、花卉苗木板块;西部太湖—李埠—菱湖绿色蔬菜、水产养殖板块;南部弥市优质粮、棉、油板块;东部岑河—观音垱有机瓜果、水产养殖板块。
第二十一条规划区第二产业布局规划区第二产业规划打造三片集中工业区:东部以荆州开发区、沙市开发区为依托的生物医药、纺织印染、精细化工、机械电子、能源产业、新兴战略产业集群;西部以城南开发区、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拍马创意产业园为依托的石油机械、农产品加工产业、创意产业集群;南部弥市农产品加工、建材、机械制造集群。
第二十二条规划区第三产业布局规划区第三产业规划着重发展商贸业、旅游业及物流仓储业;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江汉平原商业中心;以古城三国旅游板块、大遗址楚文化旅游板块、近郊休闲旅游板块为核心发展壮大规划区的旅游产业;结合盐卡港区、李埠港区、荆岳铁路荆州东站、锣场沪渝高速出入口、纪南二零七国道和三一八国道交接处规划五片物流园区。
第七章城乡综合交通规划第二十三条总体发展目标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对外交通主干线、港口建设,形成与国民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水陆空并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将规划区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
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城镇通一级公路或者二级公路,集镇功能中心村、一般中心村、基层村通三级以上公路。
第二十四条发展战略加强东西方向联系:加快三一八国道荆州段改线建设,加强规划区内东西方向联系。
实现南北方向对接:加快建设二广高速荆州规划区改线段、沙公高速公路、荆州——当阳一级公路、荆州——熊家冢一级公路、荆州——松滋一级公路、荆岳铁路,加强与当阳、松滋、公安联系。
加强枢纽建设:加强李埠港区、郢城综合客运枢纽站、岑河综合客运枢纽站等重大对外交通枢纽与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对外辐射通道,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区域内部的交通网络建设,构建规划区内快速通道,完善荆州区中心城区与各组团、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提高区域整体交通效率。
第二十五条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整合各类交通资源,以长江、引江济汉渠水运为重点,积极发展水运,完善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实现水铁(路)联运、水公(路)联运,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水铁(路)联运:加强李埠港区、旅游码头、盐卡港区与沪汉蓉高速铁路客运站、荆岳铁路客货运站的客货联运,实现与荆州组合港的联动发展。
水公(路)联运:依托沪渝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沙公高速公路、江北高速公路、三一八国道、二零七国道、荆州——当阳一级公路、荆州——松滋一级公路等公路网络,联系荆州市沿长江的港区,建立与荆州市域内的水公(路)联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