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646.00 KB
- 文档页数:12
实验名称: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通过对该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新型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物质进行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
本实验采用的新型检测技术为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特定的分子探针,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信号的变化来判断目标物质的浓度。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荧光染料、荧光素酶、磷酸二酯酶、生物素、抗体、DNA分子等。
2. 实验仪器:荧光光谱仪、酶标仪、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3. 实验样品:待测物质溶液。
四、实验步骤1. 构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将荧光染料与荧光素酶连接,形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
2. 样品处理:将待测物质溶液与探针混合,在荧光光谱仪下检测荧光信号。
3. 数据分析:利用酶标仪和PCR仪对荧光信号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待测物质的浓度。
4. 对照实验:设置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构建成功:通过荧光光谱仪检测,荧光信号强度与探针浓度呈正相关,证明探针构建成功。
2. 待测物质浓度检测结果:根据酶标仪和PCR仪的定量分析结果,待测物质浓度在实验范围内与荧光信号强度呈正相关,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3. 对照实验结果: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检测结果与实验组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结论本次实验成功构建了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的新型检测技术,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该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特点,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实验展望1. 优化探针设计:进一步优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设计,提高检测灵敏度。
2. 扩展应用领域:将新型检测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如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等。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检测技术第 4 次实验实验名称:实验十七、实验三十二、实验三十四、实验三十五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姓名:学号:实验室:常州楼5楼实验组别: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6年12月30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目录实验十七霍尔转速传感器测电机转速实验一、实验目的 (3)二、基本原理 (3)三、实验器材 (3)四、实验步骤 (3)五、实验数据处理 (4)六、思考题 (4)实验三十二光纤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 (5)二、基本原理 (5)三、实验器材 (5)四、实验步骤 (5)五、实验数据处理 (6)六、思考题 (6)实验三十四光电转速传感器的转速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 (7)二、基本原理 (7)三、实验器材 (7)四、实验步骤一 (7)五、实验数据处理 (8)六、思考题 (9)实验三十五光电传感器控制电机转速实验一、实验目的 (9)二、基本原理 (9)三、实验器材 (10)四、调节仪简介 (10)五、实验步骤 (12)六、思考题 (14)实验十七霍尔转速传感器测电机转速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霍尔转速传感器的应用。
二、基本原理利用霍尔效应表达式:U H =K H ·I B ,当被测圆盘上装上 N 只磁性体时,圆盘每转一周磁场就变化 N 次。
每转一周霍尔电势就同频率相应变化,输出电势通过放大、整形和计数电路计数就可以测量被测物体的转速。
三、实验器材主机箱、霍尔转速传感器、转动源。
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 5-5 将霍尔转速传感器安装于霍尔架上,传感器的端面对准转盘上的磁钢并调节升降杆使传感器端面与磁钢之间的间隙大约为 2~3mm。
2、在接线以前,先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将主机箱中的转速调节电源 2~24v 旋钮调到最小(逆时针方向转到底),接入电压表(显示选择打到 20v 档),监测大约为1.25v;关闭主机箱电源,将霍尔转速传感器、转动电源按图 5-5 所示分别接到主机箱的相应电源和频率/转速表(转速档)的 Fin 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糖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血糖测定仪器的操作流程。
3. 了解血糖在人体代谢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血糖测定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来评估血糖水平。
常用的血糖测定方法有葡萄糖氧化酶法、己糖激酶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氧电极法等。
本实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血糖测定。
葡萄糖氧化酶(GOD)催化葡萄糖与氧气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氧气在电极上还原,产生电流,电流大小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1. 实验设备:血糖测定仪、微量移液器、移液管、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消毒液等。
2. 实验试剂:葡萄糖氧化酶试剂盒、葡萄糖标准品、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绘制(1)准备标准溶液:将葡萄糖标准品用蒸馏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2)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设置血糖测定仪,将标准溶液分别加入测定管中。
(3)开启血糖测定仪,依次测定各标准溶液的血糖浓度,记录数据。
(4)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测定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血糖测定(1)用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用一次性采血针对准静脉,待血液流出后,用消毒液消毒采血针。
(2)用微量移液器吸取适量血液,加入测定管中。
(3)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设置血糖测定仪,将测定管放入测定仪中。
(4)开启血糖测定仪,待测定仪显示血糖浓度后,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方程:y = 0.0037x + 0.0035,R² = 0.9987。
2. 血糖测定本次实验测得血糖浓度为4.5 mmol/L。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血糖测定,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性较高。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操作误差,如准确配制标准溶液、正确设置测定仪等。
3. 血糖测定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有助于加深对血糖测定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掌握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内容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构成直流电桥,利用应变式传感器实现重量的测量。
三、实验所用仪表及设备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砝码(每只约20g)、数显表、±15V电源数、±4V电源、数字万用表。
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1-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上。
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板左上方的R1、R2、R3、R4标志端。
加热丝也接于模板上,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加热丝阻值约为50Ω左右。
图1-1 应变片传感器安装示意图2、实验模板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1)接入模板电源±15V,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实验模板增益调节电位器Rw3顺时针调节到大致中间位置;(2)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V o1输出端与数显电压表输入端Vi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档),完毕后关闭主控台电源。
3、参考图1-2接入传感器,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R1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它与R5、R6、R7接成直流电桥(R5、R6、R7在模块内已连接好),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用数字万用表测量主控台到应变式传感器模块上的±5V、±15V电压值是否稳定?若电压波动值大于10mV,应反复拔插相应的电源连接线,直至电压稳定,不再波动为止,然后粗调节Rw1,再细调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4、在传感器托盘上放置1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显示值,依次增加砝码并读取相应的数显表数值,记下实验结果填入表1-1。
图1-2 应变片传感器单臂电桥实验图5、根据表1-1计算系统灵敏度S:S=ΔV/ΔW(ΔV为输出电压平均变化量,ΔW为重量变化量);计算非线性误差:δf =Δm / y FS×100%,其中Δm为输出电压值(多次测量为平均值)与拟合直线最大电压偏差量,y FS为满量程时电压输出平均值,这里YFS取180g时对应的输出电压值。
检测技术实验报告总结1. 引言本次实验主要针对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检测技术作为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次实验通过对不同检测技术的探索和实验,对检测算法的原理、性能和应用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
2. 实验设计与设置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实验设计与设置:1. 实验目标:对比不同的检测技术在目标检测任务中的性能表现。
2. 实验对象:我们选择了YOLO、Faster R-CNN 等多种常用的检测算法作为实验对象。
3. 实验数据集: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选择了经典的PASCAL VOC 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集。
4. 实验环境:我们使用了一台配置高效、高性能的服务器进行实验,以保证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5. 实验流程:通过对比不同检测技术的准确率、召回率和运行时间等指标,来评估不同算法的性能和效果。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YOLO 算法YOLO(You Only Look Once)是一种实时目标检测算法,其特点是一次性完成检测和定位,速度快且准确度较高。
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使用VOC2007 数据集对YOLO 算法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YOLO 算法在目标检测任务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
在测试集上的平均准确率达到了XX%。
同时,由于YOLO 采用了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设计,使得算法在图像处理的速度方面表现优秀,平均每张图片的识别时间仅为XX毫秒。
3.2 Faster R-CNN 算法Faster R-CNN 是一种经典的目标检测算法,其特点是采用了区域建议网络(Region Proposal Network,RPN)来生成候选目标框,然后再进行目标检测和定位。
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同样使用VOC2007 数据集对Faster R-CNN 算法进行了测试。
与YOLO 算法相比,Faster R-CNN 算法在准确率方面稍稍降低,平均准确率达到了XX%。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生物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常见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3.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生物检测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原理,对生物样本中的特定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检测技术:1. 比色法:通过溶液颜色变化来检测生物分子,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
2. 电泳法:利用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差异,对生物分子进行分离和鉴定。
3. 免疫学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生物样本中的特定蛋白质。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离心机、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镜、移液器、试管等。
2. 试剂:蛋白质标准品、糖类标准品、脂肪标准品、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剂、凝胶电泳试剂、染色剂等。
四、实验步骤1. 蛋白质检测(1)制备蛋白质样品:取适量生物组织,用组织匀浆机处理,离心取上清液。
(2)进行电泳:将蛋白质样品与凝胶电泳试剂混合,加样到电泳槽中,进行电泳分离。
(3)染色:用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蛋白质条带。
(4)分析结果:根据蛋白质条带与标准品条带比对,鉴定蛋白质种类。
2. 糖类检测(1)制备糖类样品:取适量生物组织,用组织匀浆机处理,离心取上清液。
(2)进行比色法:将糖类样品与比色试剂混合,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分析结果:根据吸光度与标准品吸光度比对,鉴定糖类种类。
3. 脂肪检测(1)制备脂肪样品:取适量生物组织,用组织匀浆机处理,离心取上清液。
(2)进行比色法:将脂肪样品与比色试剂混合,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分析结果:根据吸光度与标准品吸光度比对,鉴定脂肪种类。
4. 免疫学检测(1)制备抗体:制备针对特定蛋白质的抗体。
(2)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抗体与酶联免疫吸附剂混合,加入生物样本,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3)分析结果:根据酶联免疫吸附剂的颜色变化,鉴定生物样本中是否存在特定蛋白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蛋白质检测:实验中观察到蛋白质条带,与标准品条带比对,鉴定出蛋白质种类。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实验报告总结1. 引言测试与检测技术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各个领域中,测试和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发现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本实验报告总结了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对实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法进行了讨论。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测试与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理解测试和检测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学习基本的测试与检测方法和工具;•掌握测试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分析测试和检测结果,形成结论和建议。
3. 实验方法3.1 实验设备本实验使用的设备和软件如下:•计算机•特定领域的测试设备(例如,网络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数据采集仪•编程工具(例如,MATLAB、LabVIEW等)3.2 实验步骤本实验包括以下步骤:1.研究测试对象和测试要求,明确测试的目标和范围。
2.设计测试计划,确定测试方法和工具。
3.准备测试环境,安装和配置必要的设备和软件。
4.实施测试计划,采集测试数据并记录结果。
5.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和建议。
6.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改进措施。
4. 实验结果与讨论4.1 实验结果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某个特定领域的测试对象,并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
通过测试,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对测试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发现。
然后,我们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5.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了我们对测试与检测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们深入学习了测试与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获得了实际的测试经验。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和建议。
6. 参考文献[1] Smith, A. B., & Johnson, C. D. (2018). Introduction to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Journal of Test and Measurement, 10(2), 45-58.[2] Thompson, R. W., & Brown, S. T. (2019). Test Design Techniqu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Quality Assurance Journal, 15(4), 78-89.[3] Chen, L., & Liu, W. (2020). Practical Guide to Testing and Inspection Techniques. Testing and Inspection Today, 25(3), 112-124.。
最新检测实验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最新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特定样本的检测,评估该技术在识别和分析目标物质方面的表现。
实验材料:1. 待测样本:包括液体、固体和气体样本,每种样本均含有预期检测的目标物质。
2. 最新检测设备:具备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检测仪器。
3. 对照样本:不含目标物质的样本,用于对比分析。
4. 数据记录工具: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5. 实验室基本设备:包括实验台、手套、护目镜等安全防护设备。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安全标准,检测设备校准完毕,并准备好所有实验材料。
2. 样本处理:按照操作手册,对待测样本进行适当的前处理,以适应检测设备的要求。
3. 检测操作:开启检测设备,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样本的检测。
记录设备的读数和分析结果。
4. 数据对比:使用对照样本进行检测,以验证设备读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分析:对比待测样本和对照样本的检测结果,评估新技术的检测性能。
6.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新技术的优势和可能的局限性。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显示,最新检测技术在目标物质的识别和定量分析方面表现出色。
与对照样本相比,待测样本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重复性。
此外,新技术在检测速度和操作便捷性方面也展现出明显优势。
结论:最新检测技术在本次实验中证明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该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相关领域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然而,为了进一步优化该技术,建议进行更广泛的样本测试和长期稳定性评估。
2010 级《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报告(检测技术实验)指导教师日期实验成绩实验评分表基本实验实验编号名称/内容(此列由学生自己填写)实验分值评分电气学科大类差动变压器性能检测10 差动变压器零残电压的补偿20 差动变压器的标定40设计性实验实验名称/内容实验分值评分超声波测距40创新性实验实验名称/内容实验分值评分教师评价意见总分目录实验一差动变压器性能检测 ..................................................................实验二差动变压器零残电压的补偿....................................................... 实验三差动变压器的标定 ...................................................................... 实验四超声波测距 ................................................................................... 总结............................................................................................................ 参考书目 ....................................................................................................实验二十二.差动变压器的标定一.差动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差动变压器由衔铁、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线圈骨架等组成。
初级线圈作为差动变压器激励用,相当于变压器的原边;次级线圈由两个结构尺寸和参数相同的相同线圈反相串接而成,相当于变压器的副边。
检测技术实验报告一、引言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效、准确的检测技术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生活安全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1.了解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2.熟悉红外光谱分析仪的操作方法;3.掌握红外光谱分析仪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三、实验器材1.红外光谱分析仪;2.待检测的食品样本;3.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四、实验步骤1.打开红外光谱分析仪,预热10分钟,确保仪器处于稳定工作状态;2.根据待检测样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测模式;3.将待检测样品放置于样品台上,并尽量保持样品表面平整;4.点击仪器上的开始扫描按钮,开始进行红外光谱检测;5.待扫描完成后,记录仪器显示的光谱曲线及相关数据;6.将记录的光谱数据导入计算机,并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7.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样品进行质量评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红外光谱检测,我们得到了待检测食品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并进行了相关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红外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吸收峰,这些峰对应着不同的化学键或功能基团。
通过对这些峰的位置、形状及强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待检测食品样品的化学成分信息,从而评估其质量状况。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利用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待检测食品样品进行了质量评估,得到了样品的化学成分信息。
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图中的吸收峰,我们可以了解样品的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从而判断样品的品质是否符合标准。
此外,红外光谱检测技术还具有非破坏性、高效快速等特点,在食品质量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感想本次实验使我对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获取样品的化学成分信息,这对于食品质量的评估和监控非常重要。
通过本次实验,我熟悉了红外光谱分析仪的操作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对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八、参考文献1.XXX,XXXXX.《红外光谱分析导论》[M].北京:***出版社,20xx.2.XXX,XXXXX.《食品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出版社,20xx.以上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2012 级
《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
实 验 报 告
(检测技术实验)
姓 名 王人杰 学 号U201216216 专业班号 中英1203班 同组者 学 号 专业班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实验成绩 评 阅 人
电气学科大类
实验评分表
目录
实验二十二差动电压器的标定 (4)
一、实验目标 (4)
二、实验原理 (4)
三、实验任务与内容 (5)
四、实验结果与波形 (6)
实验二十四PT100铂热电阻测温实验 (10)
一、实验目标 (10)
二、实验原理 (10)
三、实验任务与内容 (10)
四、实验数据及波形 (10)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 (11)
心得与自我体会 (122)
参考文献 (12)
实验二十二差动电压器的标定
一、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学习差动变压器测试系统的组成和标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差动变压器由衔铁、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线圈骨架等组成。
初级线圈作为差动变压器激励用,相当于变压器的原边;次级线圈由两个结构尺寸和参数相同的相同线圈反相串接而成,相当于变压器的副边。
差动变压器是开磁路,工作是建立在互感基础上。
由于零残电压的存在会造成差动变压器零点附近的不灵敏区,电压经过放大器会使放大器末级趋向饱和,影响电路正常关系,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补偿。
零残电压中主要包含两种波形成份:1、基波分量:这是由于差动变压器两个次级绕组因材料或工艺差异造成等效电路参数(M、L、R)不同,线圈中的铜损电阻及导磁材料的铁损,线圈中线间电容的存在,都使得激励电流与所产生的磁通不同相。
2、高次谐波:主要是由导磁材料磁化曲线非线性引起,由于磁滞损耗和铁磁饱和的影响,使激励电流与磁通波形不一致,产生了非正弦波(主要是三次谐波)磁通,从而在二次绕组中感应处非正弦波的电动势。
减少零残电压的办法有:1、从设计和工艺制作上尽量保证线路和磁路的对程;2、采用相敏检波电路;3、选用补偿电路。
相敏检波器工作原理:相敏检波电路如图所示,图○1为输入信号端,○2为交流参考电压输入端,○3为输出端。
○4为直流参考电压输入端。
⑤、⑥为整形电路将正弦信号转换成的方波信号,使相敏检波器中的电子开关正常工作。
当○2、○4端输入控制电压信号时,通过差动放大器的作用使D和J处于开关状态,从而把○1端输入的正弦信号转换成半波整流信号。
出
三、实验任务与内容
(一)了解相敏检波器工作原理
1.调节音频振荡器输出频率为5KHZ,输出幅值2V,将音频振荡器00端接相敏检波器的输入端①,相敏检波器的输出端③与低通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接数字电压表2V。
相敏检波器的交流参考电压输入端②分别接00、1800,使相敏检波器的输入信号和交流参考电压分别同相或反相,用示波器观察相敏检波器输出端③的波形变化和电压表电压值变化。
注意:示波器的“触发”方式要选择正确。
2.用示波器两通道观察相敏检测器⑤⑥的波形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波形
(二)差动变压器性能检测
1.按下图接线,差动变压器初级线圈必须从音频振荡器L
V
端功率输出。
Lv
2.音频振荡器输出频率5KHz,输出值V
P-P
值2V。
3.用手提变压器磁芯,观察示波器第二通道的波形是否能过零翻转,以判断两个次级线圈的联接方式,如不能过零翻转,则需改变两个次级线圈的串接端,使两个次级线圈反向串联。
(三)差动变压器的标定
1. 按上图接线,差动放大器增益适度,音频振荡器Lv 端输出5KHZ ,V P-P 值2V 。
2. 调节电桥WD 、WA 电位器,移相器,调节测微头带动衔铁改变其在线圈中的位置,使系统输出为零。
3. 旋动测微头使衔铁在线圈中上、下产生位移,用电压表和示波器观察系统输出是否正负对称。
如不对称则需反复调节衔铁位置和电桥、移相器,做到正负输出对称。
注意:示波器CH1、
CH2通道分别接入相敏检波器1、2端口,用手将衔铁位置压到最低,调节电桥、移相器,当CH1、CH2所观察到的波形正好同相或反相时,则系统输出可做到正负对称。
4. 旋动测微仪,带动衔铁向上5mm ,向下5mm 位移,每旋一周(0.5mm )记录一电压值并填入表格。
四、实验结果与波形
(一)相敏检波器
实验得到的波形及数据记录如下 1同相
音频振荡器输出幅值:2V ,输出频率:5kHz 。
相敏检波器输入端①及其交流参考电压输入端②都接到音频振荡器0°端。
相敏检波器输出端③的波形如图1.1所示。
Figure 22.1 同相时相敏检波器输出端③的波形
2反相
音频振荡器输出幅值:2V,输出频率:5kHz。
相敏检波器输入端①及其交流参考电压输入端②分别接到音频振荡器0°端和180°端。
相敏检波器输出端③的波形如图1.2所示。
Figure 22.2 反相时相敏检波器输出端③的波形
3整形电路
相敏检波器⑤、⑥的波形。
Figure 22.3 相敏检波器⑤、⑥的波形
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相敏检波器中整形电路的作用是将输入的正弦波转换成方波,使相敏检波器中的电子开关能正常工作。
(二)差动变压器性能检测
音频振荡器输出频率5kHz ,输出V P-P 值为2V 。
示波器第二通道的波形过零翻转过程见图1.4,1.5。
结果分析与讨论:
经实验结果显示,用手提变压器磁芯,可观察到示波器波形发生过零翻转。
Figure 22.4 示波器第二通的波形道过零翻转(1)
Figure 22.5 示波器第二通的波形道过零翻转(2)
(四)差动变压器的标定
Figure 22.7 位移与电压对应关系
计算灵敏度、线性度:
灵敏度
基端线性度:
结果分析与讨论:通过比较衔铁上、下位移时对应的电压值,可知此时正负输出基本对称。
实验二十四PT100铂热电阻测温实验
一、实验目标
通过自行设计热电阻测温实验方案,加深对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掌握测量温度的电路设计和误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具体实验原理参见《教程》P115“实验原理”部分。
三、实验任务与内容
(1)完成系统方案设计(信号输入及放大)
(2)测量PT100温度传感器的有关数据,计算非线性误差。
(3)根据实验内容要求,拟定设计实验步骤。
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具体参见预习实验报告
四、实验数据及波形
绘制温度-电压曲线,并计算非线性误差
试验参数:电位器R2=203.18Ω,R5=200kΩ,R6=2.51kΩ。
灵敏度:
线性度:
Figure 14.1 温度—电压曲线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次实验存在多处误差,例如实验时测量仪器的误差,我们实验时的操作误差,经过我们多次测量和调整,最终才得到与标准值相对接近的实验值,但是不可能完全达到,所以实验结果有误差。
心得与自我体会
这次所做的实验二十二、二十四都是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本学期也在学习这门课程,所以做完整个实验,让我对所修课程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对课程内容也有了较好的学习和掌握。
对自动检测技术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学期的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内容所学到的东西大部分是我们之前有过基础知识学习的,所以我感觉主要在于新旧知识的结合和运用。
首先对于实验二十二,经过之前的预习,做实验时实验原理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接线上碰到了一些小问题,主要体现在差动变压器性能检测实验中电感绕组的连接,这一步做好了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实验中最难的部分还是在于变压器磁芯的上下浮动调节,我们组开始就是一直在零上调节,结果导致调节半天还是看不到波形的翻转,最终通过向老师请教之后,终于能够顺利调节磁芯的变动,这一步的成功为差动变压器的标定实验打下了基础,最终我们顺利完成了实验。
对于实验二十四,设计过程中感觉理论上还是比较顺利,设计的要点应该主要在于电桥的设计,还有运放倍数的确定,这个主要就是电阻倍数的组合,当然电桥的设计也至关重要,为了满足实验温度测量精度和输出电压量程的要求,我们组两个人各自设计了一份,然后经过数次修改实验参数然后形成最终的一组方案,不过在实验中我们又发现了运放设计的错误,刚开始运放根本没有效果,之后调节后再次测量,才可以完成实验,但是实验时又遇到温度测量不准,变化太快的问题,我们需要调整铂电阻的加热速度之后才完成了最终的实验。
总体来言,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最终都通过研究或者请教得以解决,这也大大锻炼了我们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也增加了实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实验结束感觉收获了不少,同时也十分感谢老师和助教的辛苦付出和帮助。
参考文献
①《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教程》/熊蕊编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