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3白杨课课练(无答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3白杨练习2无答案新人教版一、检查预习1.本文写了在通往( )的火车上,一位( )和两个( )望着车窗外的( )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热情歌颂了()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听写:、、、、。
二、自主学习1. 文章由()及(),从孩子关于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的白杨与()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2.本文人物描写很有特色,关于爸爸主要通过其( )的变化,反映他的心理变化、志向和心愿。
这些词语是( ) 、( ) 、( ) 、( ) 。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文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几棵小树指的是(),爸爸这句话想表达的含义是()。
4. 阅读第12和1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造句。
①哪儿……哪儿……②不管……不管……总是③那么……那么……(2)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3)爸爸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三、小练笔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等仿照本文及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素材提供:(1)蜡烛——老师 (2)植树——人的成长写法指导:1.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联想到人的品质,抓住人与物的相似之处。
2.运用恰当的比喻深化主题。
3.语言流畅、注意上下文的过渡。
四、拓展延伸阅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完成下面练习。
1.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起步,跨过巍峨的,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到达雪域圣城。
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2.青藏铁路开通的日期是。
3.白杨1.比一比,再组词。
疆( ) 淅( ) 绍( ) 陷( ) 抚( )僵( ) 晰( ) 招( ) 馅( ) 扶( )2.理解与运用。
(1)“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茫茫”是说模模糊糊看不清楚,这里写出了大戈壁的广阔无垠B.从加粗词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戈壁荒凉到了极点,环境极其恶劣C.写“浑黄一体”是为了告诉我们戈壁上景物颜色单一D.这两句话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差,烘托出白杨树生命力的顽强(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出神”的意思是____,它的近义词有____。
根据它的意思,可联想到的四字词语有____________。
(3)“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分辩”的意思是________;而“分辨”的意思是________。
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争辩 B.辨别 C.辩析 D.辩论3.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1)通往新疆的道路上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儿生根了。
(2)生活艰苦、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儿生根了。
(3)_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儿生根了。
4.读句子,完成练习。
(1)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①“沉思”的意思是______。
第一次沉思,爸爸可能在想______(填序号);第二次沉思,爸爸可能在想__________(填序号)。
A.自己和战友就像白杨树一样,扎根于边疆 B.孩子们能否适应新疆的艰苦生活②这是对爸爸的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爸爸正是______的代表。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练习题|《白杨》是人教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
WTT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练习题,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练习题1一、根据拼音写一写。
1.在救灾前线,救援人员在废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那么qīnɡ xī 、有力......2.万里碧空,太阳那柔和的光芒fǔ mō 着大地,空中的鸟儿自由地舞蹈,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望着这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不禁xiàn rùc hén sī 。
二、形近字组词晰浑辩戈疆淅挥辨我僵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戈壁的界限的身影的白杨树地抚摸地闪过浮起想起欢迎四、按要求写句子(1)旅客正望着白杨树出神。
(改成拟人句)(2)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
(改成设问句)(3)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缩句)五、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现在呢,孩子们听了爸爸的,多了一点;在通向的路上,有许许多多。
这儿它们,它们就在这儿了。
而它们在哪里,总是,。
六、小练笔:写一段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七、摘抄卡。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好吗?《白杨》参考答案:一、清晰抚摸陷入沉思二、清晰淅沥浑身挥发辨别分辩戈壁我们新疆僵硬三、茫茫清晰高大挺秀高大慢慢飞快微笑往事客人四、1.旅客正望着站得笔挺的白杨树出神。
2.难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3.小树成长。
五、叙说知识新疆白杨树需要生根不管那么直那么高大六、略七、略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练习题2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xīgēbì rèqíng fǔmōjiè shào xīn jiāng gāo dà tǐng xiùhún huáng yītǐ二、辩字组词。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同步练习“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看拼音,写词语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gēfǔjièxījiāng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3一、单项选择题(2分)1.(2分)依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选项。
(1)«白杨»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
这类文章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
A.借物喻人、托物言志B.列数据、打比如C.夹叙夹议(2)〝在一棵矮小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
〞对这句话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像白杨那样,哪儿需求,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材B.小白杨长大了C.风沙摧不垮白杨二、现代文阅读(10分)2.(10分)课文回放,完成练习。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绪,他浅笑着,渐渐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浅笑消逝了,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历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求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细弱的枝干。
不论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坚定。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引见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如今还不能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任务,妈妈也在新疆任务。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未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中央,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如今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求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堕入深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浅笑,那是由于他看见火车行进方向的左面,在一棵矮小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句。
(2)读第三自然段,归结白杨树的特点。
(3)爸爸表达着自己怎样的希望?(4)〝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浅笑〞的缘由是什么?(5)选文外表写白杨,实践是写爸爸,这种写法叫。
三、言语表达(3分)3. (3分)按要求写句子。
(1) 旅客正望着白杨树入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题 (共17题;共85分)1. (6分)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戈壁 ________的界限 ________的身影________的白杨树 ________地抚摸 ________地闪过2. (1分)读下面的句子,用带下划线的词语写句子。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________。
3. (3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粗壮的________________的回答一________心4. (5分)选字填空。
①他________赶着马车在崎________的山路上缓缓地行驶,那高大的身________也随着车子不停地颠簸着。
(呕岖躯驱)②毕业前,我拿着3张奖________,站在校园里粗________的大树旁照了一张相。
(状,壮)5. (4分)下面哪一组没有错别字,在后面打“√”,错字改在横线上。
①混黄一体高大挺秀茫茫戈壁 ________②风砂雨雪界限清析飞快闪过 ________③抚模孩子望着窗外一丝微笑________④陷入沉思举着雨伞新疆戈壁 ________6. (8分)组词语。
僵________扬________扶________需________疆________杨________抚________须________7. (2分)选词填空。
分辨分辩到处浑黄一体,很难________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从不________。
8. (1分)看拼音写句子。
jǐkēxiǎo bái yáng zhèng yíng zhe fēng shāchéng zhǎng qǐlái ________。
《白杨》课课练一、看拼音,写。
qīnɡxīyǔsǎn f ǔmō()()()()()()ji èshào xīn ji ānɡxi àn r ù()()()()()()chāzuǐhún huánɡyìt ǐ()()()()()()二、写出以下的反。
清楚()()()高大()必定()()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合的。
()的沙漠()的白()的士()地分辨()地摸()地表白四、将以下正确地搭配起来。
色表白打断界线快清楚争梦想思路强烈1.2.3.4.5.6.五、判断以下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每隔几秒,窗外就快地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2.爸爸不过向孩子介白?不是的。
()3.孩子在怎么能理解爸爸的心呢?()六、内。
爸爸的浅笑消逝了,色得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儿子和小女儿:“白素来就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芽,出粗壮的枝干。
不论碰到沙是雨雪,不论碰到干旱是洪水,它是那么直,那么,不弱,也不。
”爸爸不过向孩子介白?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孩子在不可以理解。
1.造句。
( 1)哪儿⋯⋯哪儿⋯⋯( 2)不论⋯⋯不论⋯⋯是( 3)那么⋯⋯那么⋯⋯2.填空。
从爸爸白的介中,“我”知道了白有的特色:3.爸爸借介白来表白自己怎的梦想?七、外。
我青海的山和水今日,我在家里看——介西部开的青海省。
啊!我被眼前的光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瞧!西部美的青海湖,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清亮的湖水,波漾。
儿在湖面上嬉戏着,在天空中翔着。
山壁峻峭,矗立在湖。
山上木茂盛,翠竹成林,水流澎湖⋯⋯我青海的山山川水,更的大自然。
里没有工有害气体排放所来的空气染,里也没有混的噪声,里只有平和和安静。
里是儿栖息的土。
里不到水排放的臭味,只那清亮底的湖水,儿在水里逍遥自在地嬉。
我常想着,等我大了,必定要在美的青海湖旁建一座旅行度假村,迎接四面八方的旅客到里、休。
我要更多的人获得美的享受。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 3 课《白杨》同步练习 A 卷姓名 :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就,一同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必定是最棒的!一、基础题 ( 共 17 题;共 97 分)1.(3 分)请在横线上填上省市地名,使每行都有两条成语。
①说三道 ________流不息。
②炉火纯________枯石烂。
③壮志凌 ________柯一梦。
2.( 13 分)按原文填空:爸爸的浅笑 ________,神色变得 ________。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________就________。
哪儿 ________,它就在哪儿很快地________,长出 ________。
________风沙仍是雨雪,________ 干旱仍是洪水,它老是那么________,那么 ________,不 ________,也不 ________。
”3.(3 分)在横线上填上适合的词语。
高大的 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一________路4.(2 分)选词填空。
分辨辩解各处浑黄一体,很难________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他情愿自己受委屈,也从不________。
5.( 12 分)依据课文《白杨》内容填空。
白杨树素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________,长出 ________。
不论碰到________仍是 ________ ,不论碰到________仍是 ________ ,它老是那么________ ,那么________,不 ________,也不 ________.以上这段话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________的特色,同时他也在表白自己________的心。
6.(4 分)下边哪一组没有错别字,在后边打“√”,错字改在横线上。
①混黄一体高大挺拔茫茫沙漠________②风砂雨雪界线清析飞速闪过________③抚模孩子望着窗外一丝浅笑________④堕入深思举着雨伞新疆沙漠________7.( 11 分)按课文《白杨》填空爸爸的浅笑 ________,神色变得 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ɡxīyǔsǎn fǔmō()()()()()()jièshào xīn jiānɡxiàn rù
()()()()()()chāzuǐhún huánɡyìtǐ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坚强()
动摇()高大()
肯定()严肃()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戈壁()的白杨
()的卫士()地分辨
()地抚摸()地表白
四、将下列词语正确地搭配起来。
脸色表白打断界限飞快清晰
争论心愿严肃思路闪过激烈
1.
2.
3.
4.
5.
6.
五、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
3.孩子们现在怎么能理解爸爸的心呢?()
六、课内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造句。
(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3)那么……那么……
2.填空。
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
3.爸爸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
七、课外阅读。
我爱青海的山和水
今天,我在家里看电视——介绍西部开发的青海省。
啊!我被眼前的景物深深地吸引住了。
瞧!西部美丽的青海湖,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清澈的湖水,绿波荡漾。
鸟儿在湖面上玩耍着,在天空中飞翔着。
山壁陡峭,屹立在湖边。
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林,水流澎湖……
我爱青海的山山水水,更爱这洁净的大自然。
这里没有工业有害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这里也没有混杂的噪声,这里只有安宁和清静。
这里是鸟儿栖息的乐土。
这里闻不到污水排放的臭味,只见那清澈见底的湖水,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嬉戏。
我时常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在美丽的青海湖旁建一座旅游度假村,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到这里观赏、休闲。
我要让更多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湖水()的噪声()的大自然
2.小作者通过了解了青海,美丽的青海湖是我
国,那儿没
有,也没
有,只有,那儿闻不到,只看见。
3.小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美好愿望?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是我经常使用的一种句子的格式。
请仿照句子,根据内容,再加上合理的联想、想象,补充后一部分内容,使句子更明确、更具体,意思表达更完整。
因为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是北国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九、你会写这些成语吗?
1.最遥远的地方:
2.最难做的饭:
3.最荒凉的地方:
4.最短的季节:
5.最反常的气候:
6.最快的速度:
7.最昂贵的稿费:
8.最有学问的人:
9.最宽阔的胸怀:
10.最长的腿:
《白杨》课课练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ɡxīyǔsǎn fǔmō(清)(晰)(雨)(伞)(抚)(摸)jièshào xīn jiānɡxiàn rù(介)(绍)(新)(疆)(陷)(入)chāzuǐhún huánɡ yìtǐ
(插)(嘴)(浑黄一体)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模糊)坚强(软弱)
动摇(坚定)高大(矮小)
肯定(否定)严肃(和蔼)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茫茫)的戈壁(高大)的白杨
(忠诚)的卫士(大声)地分辨
(轻轻)地抚摸(深情)地表白
四、将下列词语正确地搭配起来。
脸色表白打断界限飞快清晰争论心愿严肃思路闪过激烈1.脸色严
肃
2.表白心
愿
3.打断思
路
4.界限清
晰
5.飞快闪
过
6.争论激
烈
五、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拟人)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设问)
3.孩子们现在怎么能理解爸爸的心呢?(反问)
六、课内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造句。
(1)哪儿……哪儿……
略
(2)不管……不管……总是
略
(3)那么……那么……
略
2.填空。
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
高大挺秀、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1.爸爸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
听从祖国的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心愿。
七、课外阅读。
我爱青海的山和水
今天,我在家里看电视——介绍西部开发的青海省。
啊!我被眼前的景物深深地吸引住了。
瞧!西部美丽的青海湖,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清澈的湖水,绿波荡漾。
鸟儿在湖面上玩耍着,在天空中飞翔着。
山壁陡峭,屹立在湖边。
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林,水流澎湖……
我爱青海的山山水水,更爱这洁净的大自然。
这里没有工业有害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这里也没有混杂的噪声,这里只有安宁和清静。
这里是鸟儿栖息的乐土。
这里闻不到污水排放的臭味,只见那清澈见底的湖水,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嬉戏。
我时常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在美丽的青海湖旁建一座旅游度假村,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到这里观赏、休闲。
我要让更多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清澈)的湖水(混杂)的噪声(洁净)的大自然
2.小作者通过看电视了解了青海,美丽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那儿没有工业有害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没有混杂的噪声,只有安宁和清静,那儿闻不到污水排放的臭味,只看见清澈见底的湖水,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嬉戏。
3.小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美好愿望?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长大后建设青海的美好愿望。
抒发了热爱青海山水的思想感情。
八、“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是我经常使用的一种句子的格式。
请仿照句子,根据内容,再加上合理的联想、想象,补充后一部分内容,使句子更明确、更具体,意思表达更完整。
因为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是北国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答案略。
九、你会写这些成语吗?
1.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2.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3.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4.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5.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6.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7.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8.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9.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10.最长的腿:一步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