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西省行政区划分调整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6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煤层气和煤炭矿业权重叠区争议解决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0.14•【字号】晋政办发〔2016〕141号•【施行日期】2016.10.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煤炭及煤炭工业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煤层气和煤炭矿业权重叠区争议解决办法(试行)的通知晋政办发〔2016〕14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煤层气和煤炭矿业权重叠区争议解决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0月14日山西省煤层气和煤炭矿业权重叠区争议解决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处理煤层气和煤炭矿业权重叠区争议(以下简称重叠区争议),促进煤层气与煤炭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解决重叠区争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协调解决重叠区争议,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落实“先采气、后采煤”和采煤采气相衔接的要求,促进重叠区煤层气、煤炭资源综合高效利用。
第四条协调解决重叠区争议,应当尊重当事人意愿,由当事人自行选择具体解决方式。
鼓励当事人经自主协商,达成协议。
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行政调解。
如自主协商、行政调解未能达成协议,且当事人提出申请,省国土资源厅可以按照省政府规定提出裁决建议,或者按照国土资源部委托作出行政裁决。
第五条在解决重叠区争议前,当事人应保持克制,防止矛盾激化。
第六条解决重叠区争议,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当事人签署安全互保协议,建立日常协调保障机制;(二)当事人实施合作勘查开采,促进资源综合勘查、综合利用;(三)当事人分阶段调整重叠区范围,或者一次性调整全部重叠区范围,实现采煤采气一体化。
煤层气与煤炭重叠区资源利用安全互保协议示范文本,由省国土资源厅制定发布。
山西行政区域划分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为深化行政区域划分改革,优化山西省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权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山西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二、改革原则1.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保持行政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
2. 遵循市场化原则: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3. 充分考虑人口和资源要素:根据地理、人口、资源等要素,合理划定行政区域边界。
4. 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为重要考虑因素:在改革过程中,确保社会稳定,优化民生福祉。
5. 法定程序和程序公开透明: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改革,确保相关程序的透明和公开。
三、具体措施1. 调整县级行政区划:根据经济发展和行政效能要求,对部分县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2. 调整市级行政区划:根据市场需求和行政管理需要,对部分市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3. 优化乡镇(街道)设置:根据人口和资源要素,优化乡镇(街道)设置,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4. 划定行政区域边界:根据地理、人口、资源等要素,划定行政区域边界,明确行政管理范围。
5. 加强行政协同合作:改革后的行政区域划分应加强协同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实施步骤1. 组织调研和论证: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力量进行调研和论证工作,制定改革方案。
2. 征求意见和广泛宣传: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宣传改革目标和措施,接受民众监督。
3. 依法决策并报批:根据法定程序,将改革方案提交相关部门审批,并依法决策。
4. 逐步落实改革举措:按照改革方案,逐步启动调整和优化行政区域划分工作。
5. 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估:成立相关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并进行监督评估,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五、改革效果评估1.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 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的改善。
3. 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提升。
4. 地方政府管理和行政权力的优化。
六、改革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治市地表水功能区划的通知正文:----------------------------------------------------------------------------------------------------------------------------------------------------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治市地表水功能区划的通知长政办发[2016]9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长治市地表水功能区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1月23日长治市地表水功能区划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合理确定和划分我市地表水域功能,促进我市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根据省水利厅、省环保局《关于印发山西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的通知》(晋水资〔2006〕283号)要求,制定长治市地表水功能区划。
一、水功能区划体系水功能区划分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
一级功能区分为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
保护区是指对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的水域。
保护区分为源头水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用水保护区和调水水源保护区四类。
保留区是指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水域。
缓冲区是指为协调省际间用水关系,或在开发利用区与保护区相衔接时,为满足保护区水质要求而划定的水域。
缓冲区分为边界缓冲区和功能缓冲区。
开发利用区主要指具有满足城镇生活、工农业生产、渔业或游乐等需水要求的水域。
二级水功能区是将开发利用区进一步划分为饮用水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
二、水功能区划成果全市主要河流共划分一级功能区48个,其中保护区2个,保留区1个,缓冲区2个,开发利用区43个,区划总河长1870.06km。
山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1. 引言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山西省政府拟对现行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山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2. 背景山西省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然而,由于现行的行政区划设置不够合理,导致行政管理效能低下,制约了山西省的发展。
因此,山西省政府决定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以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3. 调整原则山西行政区划调整将遵循以下原则:3.1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应能更好地适应山西省的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
3.2 合理规划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应合理规划,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和经济潜力。
3.3 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应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减少行政层级,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4. 调整方案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山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如下:4.1 合并部分城市将太原市、大同市、运城市和晋城市合并为一个直辖市,名称暂定为“山西市”。
这样,可以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减少管理层级,推动城市和农村的融合发展。
4.2 设置若干地级市在调整后的行政区划中,将吕梁地区、临汾地区和长治地区升格为地级市。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经济潜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3 调整县级行政区划根据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对山西省的县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具体调整方案在各地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确保调整后的县级行政区划更加合理和科学。
4.4 调整乡镇行政区划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也需要相应调整。
调整的原则是优化乡镇规模结构,提高乡镇行政管理效能。
5. 调整过程为了确保行政区划调整顺利进行,山西省政府将采取以下步骤:5.1 研究制定方案山西省政府将成立专门的调研组,负责研究和制定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调研组将充分听取各地意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等因素。
5.2 征求意见制定方案后,山西省政府将组织专题座谈会和听证会,征求各方意见。
国务院关于同意⼭西省调整太原市市辖区⾏政区划的批复⼭西省⼈民政府:你省《关于调整太原市市辖区⾏政区划的请⽰》(晋政发(1996)137号)及有关补充报告收悉。
现批复如下:同意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太原市⼩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
⼀、⼩店区:辖原南城区的坞城、北营、双塔3个街道,原南郊区的亲贤、黄陵、⼩店、西温庄、刘家堡、北格6个乡镇及原南郊区郝庄乡的狄村(⾃然村)。
区⼈民政府驻⼩店镇昌盛西街。
⼆、迎泽区:辖原南城区的迎泽、桥东、⽂庙、柳巷、⽼军营、庙前6个街道,原南郊区的孟家井、郝庄(不含狄村)2个乡。
区⼈民政府驻棉花巷。
三、杏花岭区:辖原北城区的涧河、三桥、⿎楼、杏花岭、坝陵桥、⼤东关、职⼯新街、敦化坊、巨轮9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杨家峪乡及原北郊区的中涧河、⼩返2个乡。
区⼈民政府驻解放路。
四、尖草坪区:辖原北城区的尖草坪、光社、上兰、南寨、迎新街、古城6个街道,原北郊区的新城、向阳、上兰、柏板、西?? 、柴村、马头⽔、阳曲8个乡镇及原北郊区东社乡的⼩东流、⼤东流、西流3个村。
区⼈民政府驻柴村镇迎宾北路。
五、万柏林区:辖原河西区的万柏林、和平、千峰、兴华、下元、杜⼉坪、南寒、⽩家庄、⼤虎沟、开城⾥、官地11个街道,原北郊区的西铭、化客头、王封、⼩井峪、东社(不含⼩东流、⼤东流、西流3个村)5个乡。
区⼈民政府驻西矿街。
六、晋源区:辖原河西区的义井、罗城2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晋源、晋祠、姚村、⾦胜4个乡镇。
区⼈民政府驻晋源镇。
上述⾏政区划调整后的机构设置,应体现“精简、效能”的原则;所需经费和⼈员编制,由你省⾃⾏调剂解决。
国务院⼀九九七年五⽉⼋⽇备注:最近更新:2019.06.24。
2016山西省行政区划分调整方案将现用118个区县整合为12个地级市辖49区32县,裁减37个区县。
撤消晋中市古交市潞城市霍州市侯马市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河津市永济市高平市离石市原平市吕梁地区设立地级孝义市、侯马市、吕梁市共设49区32县太原市8区2县人口401万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小店区迎泽区晋源区古交区榆次区交城县太谷县(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小店区迎泽区晋源区晋中市榆次区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交城县清徐县太谷县重新整合)长治市5区3县人口325万上城区党城区太城区行城区潞城区(城区郊区长治县长子县潞城市屯留县壶关县平顺县重新整合)黎城县(襄垣县+ 黎城县) 武乡县沁源县(沁源县+沁县+ 榆社县)临汾市5区3县人口326万尧都区槐树区根城区古城区霍州区(尧都区洪洞县古县霍州市安泽县浮山县重新整合) 襄汾县蒲县壶口县(吉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乡宁县重新整合)运城市4区4县人口297万盐湖区解州区关公区龙门区(永济市临猗县盐湖区重新整合)芮城县万荣县夏县平陆县大同市4区3县人口270万云中区云岗区恒山区同城区(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大同县重新整合)浑源县阳高县( 阳高县+天镇县) 广丘县( 广灵县+ 灵丘县)侯马市4区3县人口281万侯城区绛南区绛北区河津区闻喜县稷山县翼城县(侯马市曲沃县绛县新绛县垣曲县闻喜县稷山县翼城县重新整合)晋城市4区2县人口211万漭河区高平区泽州区历城区阳城县陵川县(城区高平市泽州县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重新整合)朔州市3区3县人口234万朔城区平鲁区汾源区应县怀仁县偏关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五寨县岢岚县保德县河曲县宁武县神池县偏关县右玉县左云县重新整合)孝义市3区3县人口256万义城区绵山区杏花村区(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重新整合) 文水县平遥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祁县重新整合)阳泉市3区2县人口198万娘子关区石门关区旧关区(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重新整合)左权县昔阳县( 寿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昔阳县重新整合)忻州市3区2县人口208万忻府区原平区禹王区五台县繁峙县(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五台县代县繁峙县静乐县重新整合)吕梁市3区2县人口201万石州区中阳区柳林区兴县临县2015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别称晋,省会太原市,省政府驻府东街101号。
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2016年修订)《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6年12月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6年12月8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国家和省规定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应当予以落实并合理安排使用,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知悉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举报。
举报属实的,有关部门应当奖励,并对举报人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
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六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和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状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2016山西省行政区划分调整方案
将现用118个区县整合为12个地级市辖49区32县,裁减37个区县。
撤消晋中市古交市潞城市霍州市侯马市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河津市永济市
高平市离石市原平市吕梁地区设立地级孝义市、侯马市、吕梁市共设49区32县太原市8区2县人口401万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小店区迎泽区
晋源区古交区榆次区交城县太谷县(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小店区迎泽区晋源区晋中市榆次区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交城县清徐县太谷县重新整合)
长治市5区3县人口325万上城区党城区太城区行城区潞城区(城区郊区长治县长子县潞城市屯留县壶关县平顺县重新整合)黎城县(襄垣县+ 黎城县) 武乡县沁源县(沁源县+沁县+ 榆社县)临汾市5区3县人口326万尧都区槐树区根城区古城区霍州区(尧都区洪洞县古县霍州市安泽县浮山县重新整合) 襄汾县蒲县壶口县(吉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乡宁县重新整合)运城市4区4县人口297万盐湖区解州区关公区龙门区(永济市临猗县盐湖区重新整合)芮城县万荣县夏县平陆县
大同市4区3县人口270万云中区云岗区恒山区
同城区(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大同县重新整合)浑源县阳高县( 阳高县+天镇县) 广丘县( 广灵县+ 灵丘县)侯马市4区3县人口281万侯城区绛南区绛北区河津区闻喜县稷山县翼城县(侯马市曲沃县绛县新绛县垣曲县闻喜县稷山县翼城县重新整合)晋城市4区2县人口211万漭河区高平区泽州区历城区阳城县陵川县(城区高平市泽州县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重新整合)朔州市3区3县人口234万
朔城区平鲁区汾源区应县怀仁县偏关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五寨县岢岚县保德县河曲县宁武县神池县偏关县右玉县左云县重新整合)
孝义市3区3县人口256万义城区绵山区杏花村区(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重新整合) 文水县平遥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祁县重新整合)阳泉市3区2县人口198万娘子关区石门关区旧关区(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重新整合)左权县昔阳县( 寿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昔阳县重新整合)忻州市3区2县人口208万忻府区原平区禹王区五台县繁峙县(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五台县代县繁峙县静乐县重新整合)
吕梁市3区2县人口201万石州区中阳区柳林区兴县临县2015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别称晋,省会太原市,省政府驻府东街101号。
2015
年初,全省辖11个地级市,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合计1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2个街道、564个镇、632个乡(合计1398个乡级行政单位)。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及驻地一览太原市(杏花岭区)6区1市3县,53街道21镇31乡
小店区(小店街道)迎泽区(柳巷街道)杏花岭区(巨轮街道)尖草坪区(柴村街道)
万柏林区(千峰街道)晋源区(晋源街道)
古交市(东曲街道)
清徐县(清源镇)阳曲县(黄寨镇)娄烦县(娄烦镇)
大同市(城区)4区7县,40街道33镇66乡
城区(向阳里街道)矿区(新胜街道)南郊区(口泉乡)新荣区(新荣镇)
阳高县(龙泉镇)天镇县(玉泉镇)广灵县(壶泉镇)灵丘县(武灵镇)
浑源县(永安镇)左云县(云兴镇)大同县(西坪镇)
阳泉市(城区)3区2县,12街道20镇12乡
城区(上站街道)矿区(平潭街街道)郊区(荫营镇)
平定县(冠山镇)盂县(秀水镇)
长治市(城区)2区1市10县,14街道68镇64乡
城区(太行东街街道)郊区(紫金街道)
潞城市(潞华街道)
长治县(韩店镇)襄垣县(古韩镇)屯留县(麒绛镇)平顺县(青羊镇)
黎城县(黎侯镇)壶关县(龙泉镇)长子县(丹朱镇)武乡县(丰州镇)
沁县(定昌镇)沁源县(沁河镇)
晋城市(城区)1区1市4县,10街道48镇26乡
城区(东街街道)
高平市(北城街道)
沁水县(龙港镇)阳城县(凤城镇)陵川县(崇文镇)泽州县(南村镇)
朔州市(朔城区)2区4县,4街道19镇50乡
朔城区(北城街道)平鲁区(井坪镇)
山阴县(岱岳镇)应县(金城镇)右玉县(新城镇)怀仁县(云中镇)
晋中市(榆次区)1区1市9县,17街道59镇59乡
榆次区(新建街道)
介休市(北关街道)
榆社县(箕城镇)左权县(辽阳镇)和顺县(义兴镇)昔阳县(乐平镇)
寿阳县(朝阳镇)太谷县(明星镇)祁县(昭余镇)平遥县(古陶镇)
灵石县(翠峰镇)
运城市(盐湖区)1区2市10县,13街道81镇55乡
盐湖区(中城街道)
永济市(城西街道)河津市(城区街道)
临猗县(猗氏镇)万荣县(解店镇)闻喜县(桐城镇)夏县(瑶峰镇)
稷山县(稷峰镇)新绛县(龙兴镇)绛县(古绛镇)垣曲县(新城镇)
平陆县(圣人涧镇)芮城县(古魏镇)
忻州市(忻府区)1区1市12县,6街道59镇126乡
忻府区(秀容街道)
原平市(北城街道)
定襄县(晋昌镇)五台县(台城镇)代县(上馆镇)繁峙县(繁城镇)
宁武县(凤凰镇)静乐县(鹅城镇)神池县(龙泉镇)五寨县(砚城镇)
岢岚县(岚漪镇)河曲县(文笔镇)保德县(东关镇)偏关县(新关镇)
临汾市(尧都区)1区2市14县,20街道75镇76乡
尧都区(路东街道)
侯马市(路东街道)霍州市(开元街街道)
曲沃县(乐昌镇)翼城县(唐兴镇)襄汾县(新城镇)洪洞县(大槐树镇)
古县(岳阳镇)安泽县(府城镇)浮山县(天坛镇)吉县(吉昌镇)
乡宁县(昌宁镇)大宁县(昕水镇)隰县(龙泉镇)永和县(芝河镇)
蒲县(蒲城镇)汾西县(永安镇)
吕梁市(离石区)1区2市10县,13街道81镇67乡
离石区(滨河街道)
孝义市(新义街道)汾阳市(太和桥街道)
文水县(凤城镇)交城县(天宁镇)兴县(蔚汾镇)临县(临泉镇)
柳林县(柳林镇)石楼县(灵泉镇)岚县(东村镇)方山县(圪洞镇)
中阳县(宁乡镇)交口县(水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