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实验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8.26 MB
- 文档页数:24
CDMA系统一.概述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称作码分多址。
在CDMA通信系统中,不同用户传输信息所用的信号不是靠频率不同或时隙不同来区分的,而是用各不相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的。
或说是靠信号的不同形来区分的。
从频域或时域观察,多个CDMA信号是互相重叠的。
码分多址是以扩频技术为妹础,所谓扩频是把信息的频谱扩展到宽带中进行传输的技术。
CDMA信号的产生包括调制和扩频两个步骤,可以先用待传送的信息比特刈•载波进行调制,再用伪随机系列(PN)扩展信号的频谱,也可以先用伪随机系列为待传送的信息比特相乘, 把信息的频谱扩展后,再对载波进行调制。
这两种方式是等效的。
适用于CDMA系统的扩频技术是直接序列扩频(DS),这巾CDMA系统称作直接序列扩频CDMA 系统(DS-CDMA)o在直接序列扩频CDMA系统中,所有用户(或称信道)工作在相同的中心频率上,用户信息信号与高速率的伪随机码序列(PN序列或称码字)相乘得到宽带信号。
不同的川户使用不同PN序列。
这些PN序列相互正交,利用PN序列来区分不同的用户,如图0—1所示。
得到的宽带信号再去调制载波信号的某个参量。
▲玛字图0—1 DS—CDMA示意图接收端要从收到的扩频信号中恢复出它携带的信息,必须经过解扩和解调两个步骤。
解扩就是接收端以与发送端相同的PN序列与接收到的扩频信号相乘,恢复出原频带信号;解扩后的信号再经过常规的解调,即可恢复出其中传送的信息。
二.DS-CDMA移动通信原理图0-2为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原理框图。
系统中采用包含N个正交的PN序列CI, C2,…,6作为地址码,分别与信码dl,d2,…,dn相乘或模2加实现扩频调制。
信码速率fb (单位:b/s,比特/秒)、丿謹月Tb=l/fb;地址码速率fp (单位:c/s,子码/秒或码片/秒)、翩Tp=l/fp, 地址码序列每周期包含p个子码元,序列周期T = pT p.通常设置(0-1)(0-2)式中,K为正整数。
C D M A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书2009年10月目录1.实验准备 (1)1.1引言 (1)1.2 实验准备 (2)1.2.1网络编址 (2)1.2.2 拨码开关 (3)1.2.3 固定连接关系 (4)1.2.4 网络设置 (5)2.数据配置 (6)2.1侧物理配置 (6)2.1.1 BSC配置 (6)2.2 BTS配置 (11)2.3物理配置数据完整性检查 (13)3 无线资源配置 (14)3.1 BSS参数配置 (14)3.2频率参数配置 (15)3.3增加小区 (16)3.4增加载频 (18)3.5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接入信道配置 (19)3.6数据配置完整性检查 (22)4 SS7信令配置 (23)4.1 本交换局(BSC)配置 (23)4.2邻接交换局(MSC)配置 (24)4.3 NO.7信令MTP配置 (25)4.4 NO7信令SSN配置 (28)4.5 数据完整性检查 (29)4.6 后台配置数据同步到前台 (30)1.实验准备1.1引言整个实验是围绕OMS(操作维护管理子系统)进行的。
学生在了解cdma原理以及BSS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后台管理软件的终端对系统进行操作和维护。
OMS 子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图1-1 操作维护系统结构图BSC中的NCM 是前后台网络通讯的接口模块。
负责前后台消息相互转发,即将后台来的命令消息转发至前台,将前台返回的结果消息转发至NCM 上的底层TCP/IP 通讯程序,由其送至后台。
OMS 作为CDMA BSS 系统的支持网络,本身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硬件设备由服务器、操作台、以太网集线器和BSC 组成,如图1-2所示。
OMS 的功能组成与OMS 的软件模块划分一一对应,即由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告警管理、权限管理和系统工具组成。
图1-2 OMS组成1.2 实验准备在开始后台数据配置前,我们应先保证前后台的各种连接关系正确,这些连接分为内部连接和外部连接,只有连接关系正确,才能保证后台配置的数据能够同步到前台的单板上,使系统按照后台配置的数据运行。
实验一FH-CDMA(跳频码分多址)移动通信一、实验目的1.了解FH-CDMA(跳频码分多址)移动通信原理。
2.了解一种常用的正交跳频序列—RS编码序列。
二、实验内容1.测量FH-CDMA移动通信实验系统发射端及接收端锁相频率合成器控制电压,了解收发两端频率是否按同一跳频序列同步跳变(同地址FH-CDMA)或按不同跳频序列跳变(不同地址FH-CDMA)。
2.测量同地址与不同地址FH-CDMA发射端及接收端各点信号与数据。
三、基本原理基带信号对载波调制后发射,载频来自频率合成器,在跳频序列(常用PN序列即伪噪声序列:PseudoNoise sequence)的控制下随机跳变(最简单的控制方法是以PN序列值作为频道号)。
收端的本振亦来自受跳频序列控制的频率合成器,接收频率随机跳变。
当收发二端频率按同一跳频序列随机跳变,并且达到同步时,接收端就可解调出发端信息。
当收发二端频率按不同跳频序列随机跳变时,二端频率在任何时刻都不相同或相同的概率极小,即频率序列相互正交或准正交,接收端收不到发射端的信息。
以上两种情况,前者为同地址FH-CDMA 用户正常通信过程;后者为不同地址FH-CDMA用户之间相互干扰关系。
四、实验步骤1、观测TX-BS及RX-MS的锁相频率合成器环路控制电压uct及ucr2、当占空比为0.1时,可观测到二套收发信机uc同步随机跳变,即同地址同步跳频;当占空比为0.9时,可观测到二套收发信机uc以不同方式随机跳变,即不同地址跳频。
3、将示波器一个通道接至收端AFO,另一通道顺次接至发端uct及D1,以收端AFO为时间参考,在同一座标纸上记录发端uct、D1及收端 AFO波形,得到同步跳频工作过程图。
4、当K4灯闪烁占空比为0.1时,接收端DK输出发端调制信号(D1=10101100…循环重复)。
将示波器一个通道接至发端D1,另一通道顺次接至收端AFO、DK1、DK2、CLK(上升沿有效)、DK,以发端D1为时间参考,顺次测量并在同一座标纸上记录发端D1及收端AFO、DK1、DK2、CLK、DK波形。
CDMA扩频通信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将扩频解扩的单元实验串起来,让学生建立起CDMA通信系统的概念,了解CDMA 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特性。
二、实验内容1.搭建CDMA扩频通信系统。
2.观察CDMA扩频通信系统各部分信号。
3.观察两路信号码分多址及其选址。
三、实验步骤1.关闭实验箱总电源,按如下要求搭建CDMA通信系统a.在发射用实验箱上正确安装CDMA发送模块、IQ调制解调模块及信源编译码模块。
b.在接收用实验箱1上正确安装CDMA接收模块、IQ调制解调模块、PSK载波恢复模块及码元再生模块。
c.在接收用实验箱2上正确安装CDMA接收模块、IQ调制解调模块、PSK载波恢复模块、码元再生模块及信源编译码模块。
d.发送实验箱上连线:用台阶插座线完成如下连线用同轴视频线完成如下连接e.接收实验箱1上连线:f.接收实验箱2上连线:用台阶插座线完成如下连线用同轴视频线完成如下连接2.发射实验箱上天线开关置于“发射”,即按下。
接收用两台实验箱上天线开关置于“接收”,即弹起,将发射及接收天线直立并拉至最长。
3.观测发射输出实验箱的输出信号a.将发送模块上“GOLD1 SET”拨码开关第1位拨为1,表示将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差分编码;第2-8位拨为任意非全0二进制数,(扩频码为Gold序列)。
b.将发送模块上“GOLD2 SET”拨码开关第1位拨为1,表示将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差分编码;第2-8位拨为不同于GOLD1 SET的任意非全0二进制数。
c.示波器探头接IQ模块上调制单元的“输出”测试点,调节该模块上电位器“W1”使该点信号电压峰峰值为1V左右。
4.观测接收实验箱1的接收信号(数据传输)a.示波器探头接接收模块“输出2”测试点,调整“幅度”电位器使该点信号电压峰峰值为1.6V左右。
b.将接收模块上“GOLD SET”拨码开关拨为与发送模块“GOLD1 SET”相同,按复位键完成设置。
c.按实验十三中方法调整CDMA接收模块,使扩频码同步。
实验二 DS-CDMA(直扩码分多址)移动通信一、实验目的了解DS-CDMA(直扩码分多址)移动通信原理。
二、实验内容1.测量单信道DS-CDMA通信系统发端及收端波形,了解发端扩频调制及收端相关检测原理,初步了解直扩码分多址逻辑信道形成原理。
2.测量2信道DS-CDMA通信系统发端及收端波形,进一步了解发端扩频调制、收端相关检测及码分多址逻辑信道形成原理。
三、基本原理DS-CDMA利用高速率的正交码序列ci(互相关函数值为0或很小的码序列)作为地址码,与用户信息数据di相乘(或模2加)得到信息数据的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经过相应的信道传输后,在接收端与本地产生的地址码进行相关检测,从中将地址码与本地地址码一致的用户数据选出,把不一致的用户数据除掉。
码分多址通信系统可完成时域、频域及空间上混叠的多个用户数据的同时传输,或者说,利用正交地址码序列在同一载频上形成了多路逻辑信道,可动态地分配给用户使用。
四、实验步骤1、单行道DS-CDMA通信:从发端至收端顺着信号流向,测得三种子方式下系统各点信号波形分别见图6-5、6-6、6-7(见本实验最后三页)。
由此初步分析了解DS-CDMA通信原理。
关断TX-BS(K6置OFF,BS测量面板TX灯灭),再测量收端各点信号。
2、双行道DS-CDMA通信:顺着信号流向测量并用座标纸记录二种子方式下系统发端D1、C1、DE1、D2、C2、DE2、DEX至收端AFO、DK1、DK2、CLK(上升沿有效)、DK各点信号波形,关断TX-BS(K6置OFF,BS测量面板TX灯灭),再测量收端各点信号。
五、实验波形(1)占空比为0.9时D1与C1 D1与DE1 D1与D2D1与C2 D1与DE2 D1与DEXD1与CLK D1与DK(2)占空比为0.9时D1与C1 D1与DE1 D1与D2 D1与C2 D1与DE2 D1与DEXD1与CLK D1与DK六、思考题1.分析同一载频上的二个DS-CDMA逻辑信道是如何形成的,总结DS-CDMA通信工作原理。
实验十四 CDMA 扩频通信系统实验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将扩频解扩的单元实验串起来, 让学生建立起CDMA 通信系统的概念,了解CDMA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特性。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 、实验内容1、 搭建CDMA 扩频通信系统。
2、 观察CDMA 扩频通信系统各部分信号。
3、 观察两路信号码分多址及其选址。
2) 、基本原理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是香农于1948年发表的《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一文,即著名的信息论。
香农信息论中有关信道的理论容量公式为:f S )C =W log 2 1( 14-1)I N 丿式(14-1)也被 称为香农定理,其中 C 为信道容量,单位为 bps ; W 为信道带宽(也被称为系 统带宽);S/N 为信噪比(dB )。
式(14-1)给出了在给定信噪比 S/N 和没有误码的情况下信道的 理论容量C 与该信道带宽W 的关系。
从这个公式还可以得出也重要的结论:对于给定的信息传输速 率,可以用不同的带宽和信噪比的组合来传输。
换言之,信噪比和信道带宽可以互换。
扩频通信系一个典型的扩频通信系统框图如图14-1所示。
由图14-1可以看出,扩频通信系统主要由原始信息、信源编译码、信道编译码(差错控制)、载波调制与解调、扩频调制与解扩和信道六大部分组成。
信源编码的目的是减小信息的冗余度,提高信道的传输效率。
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的目的 是增加信息在信道传输轴格的冗余度,使其具有检错或纠错能力,提高信道传输质量。
调制部分的 目的是使经过信道编码后的符号能在适当的频段传输,通常使用的数字信号调制方式为振幅键控、 移频键控、移相键控,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中使用QPSK 和OQPSK 都是PSK 的改进型。
扩频通信和解扩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而进行的信号频谱展宽和还原。
可见,与传统通信系统相比较,该系统模型中多了扩频和解扩两个部分,经过解扩,在信道中传输的是一个宽带的低谱密度的信号。
实验二十直接扩频与CDMA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扩频通信的基本性质。
2、了解CDMA通信系统的主要构成。
3、了解Gold序列的特点。
4、了解伪随机序列同步的滑动搜索法。
5、了解伪随机序列的锁相环跟踪方法。
二、实验内容1、m序列和Gold序列的特性。
2、Gold序列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的观察。
3、延迟滞后锁相环(DLL)的鉴相特性曲线。
4、扩频码的捕获与跟踪(无固有频差的情况下)。
5、扩频码的捕获与跟踪(有固有频差的情况下)。
6、观察基带信号扩频前后的谱变化。
7、观察扩频后PSK调制波形。
8、扩频、解扩与基带解调。
9、码分多址。
10、扩频码定时偏移对解扩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1、信号源模块2、CDMA模块3、数字解调模块4、频谱分析模块5、20M双踪示波器一台6、频谱分析仪(选用)一台7、连接线若干四、实验原理1、发射部分CDMA模块发射部分的原理框图如图20-1所示。
第一路信息码使用信号源模块产生的NRZ码,第二路信息码使用CDMA模块自身产生的31位m序列,简称PN31。
两路扩频码均为在CDMA模块CPLD中产生的127位Gold序列,其中Gold1受8PIN开关SW02的后7位控制,可以任意改变;Gold2是固定的,其控制开关始终为“0000001”。
两路信息码分别与Gold1和Gold2进行扩频后,再进行PSK调制。
当用连接线将PSK2与IN2连接起来时,发射部分输出点OUT输出的信号即为这两路信号的叠加。
OUT图20-1 CDMA模块发射部分原理框图2、接收部分接收部分又由捕获和跟踪两部分构成,其原理框图如图20-2所示。
图20-2 CDMA模块发射部分原理框图为了方便实验,我们在门限判决处加了一个旋转电位器“捕获”(P01),用于改变比较的门限值,以捕获有用信号,同时用发光二极管LED03的亮灭来判断是否已捕获到有用信号。
同时,在VCO处加了一个旋转电位器“跟踪”(P02),用来调节VCO的压控信号的直流电平,增大接收端的时钟调节范围,使锁相更容易。
实验二CDMA编码1、实验题目:CDMA编码2、实验内容:(1)随机生成5个互不正交的8位码片M1、M2、M3、M4、M5。
(2)分别求出与M1、M2、M3、M4、M5所有正交的8位码片。
3、实验报告内容:(1)CDMA信道复用原理。
(2)随机生成的的5个互不正交的码片M1、M2、M3、M4、M5。
(3)获取与某个码片正交的全部码片的算法。
(4)记录与M1正交的码片数量及10个与M1正交的码片,不足10个的记录全部码片,互为反码的记为一个。
(5)记录与M2正交的码片数量及10个与M2正交的码片,不足10个的记录全部码片,互为反码的记为一个。
(6)记录与M3正交的码片数量及10个与M3正交的码片,不足10个的记录全部码片,互为反码的记为一个。
(7)记录与M4正交的码片数量及10个与M4正交的码片,不足10个的记录全部码片,互为反码的记为一个。
(8)记录与M5正交的码片数量及10个与M5正交的码片,不足10个的记录全部码片,互为反码的记为一个。
比较与M1、M2、M3、M4、M5正交的码片总数并简单分析原因。
代码如下:会用vector就行/* ***********************************************Author :guanjunCreated Time :2015-11-10 8:32:49File Name :2.cpp************************************************ */#include <iostream>#include <cstring>#include <cstdlib>#include <stdio.h>#include <algorithm>#include <vector>#include <stdlib.h>#include <time.h>using namespace std;bool cmp(int a,int b){return a>b;}//8位最多10000000char * to8bit(int value){char *restr=(char *)malloc (9*sizeof(char));for(int i=0;i<8;i++){bool k=0x80&(value<<i);if(k)restr[i]='1';else restr[i]='0';}restr[8]='\0';return restr;}//判断正交bool judge(char *x,char *y){int t=0;for(int i=0;i<8;i++){if(x[i]==y[i])t++;}if(t==4)return true;return false;}vector<int>M;vector<int>v[6];vector<int>delet_num;int main(){#ifndef ONLINE_JUDGE//freopen("in.txt","r",stdin);#endiffreopen("out.txt","w",stdout);//输出数据在out.txt中vector<int>va;for(int i=0;i<=255;i++)va.push_back(i);srand(time(NULL));int num=1;while(va.size()>0){int index=0;//要删除的元素的下标int tmp=rand()%va.size();char *a;char *b;int m=va[tmp];//产生的随机马片a=to8bit(m);for(int i=0;i<va.size();i++){b=to8bit(i);if(judge(a,b)){//与随机的马片m正交v[num].push_back(i);//记录与当前马片正交的,同时在va中删除这些马片delet_num.push_back(i);}}sort(delet_num.begin(),delet_num.end(),cmp);for(int i=0;i<delet_num.size();i++){//删除va中与m正交的马片index=delet_num[i];va.erase(va.begin()+index);}//存入与当前马片正交的马片理论上我们可以算出是70个v[num].clear();for(int i=0;i<=255;i++){if(judge(a,to8bit(i)))v[num].push_back(i);}num++;M.push_back(m);if(num==6)break;delet_num.clear();}cout<<"随机产生的互不相交的8位码片为"<<endl;for(int i=0;i<M.size();i++){printf("M%d %s\n",i+1,to8bit(M[i]));}for(int i=1;i<=5;i++){printf("与M%d正交的码片\n",i);for(int j=0;j<v[i].size();j++){cout<<to8bit(v[i][j])<<" ";if((j+1)%10==0)cout<<endl;}}return 0;}输出的结果在out.txt中提示:C84 =70。
实验六 DS/CDMA码分多址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CDMA基本原理;2.了解软件完成DS-CDMA的整个通信过程;3. 熟悉DS-CDMA的特点,加强对CDMA的理解;二、实验内容1.熟悉CDMA的原理;2.通过DSP来完成DS-CDMA的过程;3.测试DS-CDMA各点的波形;三、实验原理1.DS-CDMA基本原理DS-CDMA利用高速率的正交码或准正交码来作为地址码,与用户信息数据相乘(模二相加),得到数据信息的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经过相应的信道传输后,在接收端与本地产生的地址码进行相关检测,,从中将地址码和本地地址码一致的用户数据选出,把不一致的用户数据除掉。
码分多址通信系统可以完成时域、频域及空间上混叠的多个用户直扩数据的同时传输。
图6-1为一个典型的CDMA系统框图。
图6-1 典型的CDMA系统框图从该图看出,在CDMA系统中,对每个用户来讲分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
在上行链路中,为每一个移动用户分配一个地址码,且这些地址码相互正交(或者准正交)。
移动台MS1、MS2、…、MSk分别分配有地址码C1’、C2’、…、CK’。
利用移动码型和移动用户的一一对应关系,基站便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
同样,在下行通信链路中,基站发往不同移动用户的信号也用一组正交的地址码C1、C2、…、CK来进行区分。
移动用户根据分配给自己的对应地址码从下行链路中提取出发送给自己的信号。
地址码可以选择m序列、Gold序列和WALSH序列等。
CDMA系统具有以下的优点:● 大容量● 软容量● 采用多种分集技术● 软切换● 保密性能好● 话音质量高● 较低的发射功率2.DS-CDMA系统的实验在实验中用TMS320VC5509的DSP来编程,软件完成简易的DS-CDMA的功能。
具体过程如下:(1) 发送方1)将原始数据进行直扩2)对扩频后的数据BPSK调制3)通过DSP的MCBSP串口来传输数据4)对串口数据进行D/A转换,变成模拟信号5)对发送的模拟信号进行上变频,通过射频发送出去。
《信息处理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十六)班级:x’x姓名:x’x学号:x’x日期:x’x实验十六 CDMA通信系统综合仿真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多址技术,扩频技术及CDMA相关通信原理知识。
2. 理解和掌握CDMA通信系统工作理论。
3. 完成CDMA通信系统的设计,并利用Matlab开展仿真分析。
4. 熟悉Matlab及simulink的使用。
2、实验内容1. 根据CDMA通信系统工作的原理(即扩频通信原理)如下图1,理解和掌握CDMA通信系统整个通信过程。
2. 根据CDMA通信系统工作的原理编写matlab程序,并简要讲述程序流程,用图片记录(显示)整个通信过程。
3. 根据CDMA通信系统工作的原理及程序流程用simulink进行仿真,记录仿真结果。
图1 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三、实验结果1. 程序流程2. 仿真过程记录图2 初始用户传递信息图3 用户信息扩频后图4 基带信号图5 解扩后信号误码率:由于在设计中只考虑到加性高斯信道所带来的干扰,最终三个信息的误码率几乎均为0,这里不再作展示。
3. Simulink仿真过程记录。
图 6 simulink仿真图图7 初始信号1和初始信号2图8 扩频后的信号1和信号2图9 基带信号图10 解扩后的信号1和信号2四、实验结论对于本次实验以及仿真而言,基本完成了实验目的和内容的要求,通过用MATLAB对DS-CDMA系统的仿真调试、结果分析,让我熟悉了DS-CDMA的工作原理,加深了对扩频通信的认识。
通过仿真结果中波形的直观方式,让我更清晰的认识到CDMA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
但是在设计中只考虑到加性高斯白噪声所带来的干扰,所以误码率计算的结果为0然而在实际通信信道及干扰是复杂多变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况,仿真实验中最后的信号是在很简单的干扰下(基本没有干扰)得出。
要想应用于实际中,必须加入各种噪声来考虑,以实现真实系统的设计。
即使如此,在本次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以上的结果已经令我受益匪浅。
CDMA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实验任务书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系实验一ZXC10-CDMA系统构成及硬件连接一、实验目的●了解ZXC10-CDMA的硬件架构;●熟悉ZXC10-CDMA的机柜硬件描述;●掌握ZXC10-CDMA系统的语音、消息以及信令流程二、实验内容●结合理论课介绍的CDMA系统结构与功能,描绘出ZXC10-CDMA系统每个机柜的最小配置框图,以及说明子系统功能。
●描绘出ZXC10-CDMA MSC机柜中语音、消息和信令流程所经过的单板。
●用简要的文字描述第一次上机实习的感受。
实验二ZXC10-CDMA MSC物理配置以及数据描述一、实验目的●了解ZXC10-CDMA MSC的硬件架构;●熟悉ZXC10-CDMA MSC的硬件数据描述;●掌握ZXC10-CDMA MSC的物理配置;二、实验准备●分别检查计算机的名字, DNS, IP是否正确;●检查前后和后台的通讯是否正常;●检查配置管理客户端程序OcCli.exe运行是否正常;●安装中兴软件a)运行F:\V3.011.01(Build9)\INSTALL\MSC_VLR\INSTALL应用程序;b)选择本机作为客户端;c)长途区号,局号,节点号分别设置为755,1,129;d)依次点击下一步直到出现本机要连接的节点时选中调入缺省配置;e)点击完成,确定后重启NT;f)维护系统环境的初始化;g)设置MSC模块号及HLR模块号都为2;三、实验内容运行桌面上的ZXC10用户注册应用程序,点击ZXC10"系统分析"菜单下的"配置管理",进行物理配置,如图1,2所示:图1 浮动快捷工具条图2 物理配置界面●选择”工具”菜单下的”备份与恢复”,备份一份空的数据库;●新增一模块号为2的模块,并命名,并选中模块种类中的操作维护模块,MSC模块,VLR模块,16K外围交换模块,MPMP模块间通信,如图3所示;图3 增加模块界面●新增一个机架号为1的普通机架,如图4所示;图4 新增机架界面●新增机框号分别为为3-4-5的ST_ZXJ10B_DSN16K,ST_ZXJ10B_BCTL,ST_ZXJ10B_BDT,如图5所示;图5 新增机框界面●分别双击上一步新增的机框,根据实际硬盘配置添加各层所需的单板,如图6所示:图6 配置机框属性界面●选中步骤2)中所增的模块,点击通信板配置,选择步骤5)中所增的MPPP,点击"全部配置"后返回,如图7所示;●单元配置:I) 增加所有无HW单元,如图8所示;II) 增加16K交换网单元:使用缺省值配置其端口后确定;III) 增加回声抑制单元,并在其子单元配置中全选PCM1-4,选择他们的类型为共路信令,传输码型为HDB3,硬件接口为E1,HW线与通信端口配置都以缺省方式配置;IV) 以同样的方式分别增加DT1,如图9,10所示V) 增加模拟信令单元,对其DSP1,DSP2分别选择为32M音子单元,32为双音多频;HW和通信端口使用缺省值配置;其中单元号按顺序一次递增;图7 按缺省方式配置通信板图8 增加所有无HW单元图9 增加单元配置界面图10 HW线配置界面退出物理配置,选择”工具”中的”备份与恢复”备份上述物理配置的数据,便于下次使用;●选择”工具”中的"数据同步",对模块2同步全部数据表,发送,如图11所示;●在桌面菜单条下选择“系统维护“中的“故障管理“,选择”全局”中的”模块2”的”机架1”,在生成的机架图中点击MP,对其进行复位;●等待数分钟后再至少同步一次全部数据表;图11 数据传送界面四、实验结果及分析●重启MP时各单元正常工作顺序:MP—COMM—DDSN/DSNI—DTI等;●MP重启后RUN灯变化:快闪—常亮—FAU红灯亮后RUN指示灯闪;●观察各单元正常工作时指示灯状态;●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实验三ZXC10-CDMA交换局配置一、实验目的●了解ZXC10-CDMA的局间网络架构;●了解ZXC10-CDMA号段、虚拟MSC的意义;●掌握ZXC10-CDMA的本交换局数据配置;●掌握ZXC10-CDMA的邻接交换局数据配置;二、实验准备●检查前后和后台的通讯是否正常;●检查配置管理客户端程序OcCli.exe运行是否正常;●物理配置和局容量配置完成;三、实验内容运行桌面上的ZXC10用户注册应用程序,点击ZXC10"基本数据"菜单下的“交换局配置”,进行交换局数据配置;1.选择”工具”菜单下的”备份与恢复”,备份一份空的数据库;2.本交换局数据配置,如图1,2所示:图1 交换局数据配置界面-本交换局数据配置a)交换局数据配置:包括本局的局向号设置为0;设置任意数字序列(长度不大大于16位)的测试码,用于本局与邻接局的测试消息;根据实际硬件情况选择交换局类型及交换局网络类型(移动网);信令点类型这里设为信令端接点;b)信令点数据配置:选择24位信令点编码,国内编码设为4.5.6;七号用户选择TUP用户,ISUP用户,SCCP用户,如图2所示;c)移动数据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填入本移动局MSC编号和VLR等编号;本局类型为端局;国家号86,移动业务接入号133,如图3所示;d)虚拟MSC数据配置:分别配置MSCID(根基实际地区情况配置不同本地网的MSCID编号、15bit的SID系统识别码、SwitchNo交换机号码和临时本地用户号码字冠),虚拟MSC配置(1-16范围内的MSC标识,本地的长途区域编码,本虚拟MSC对应地市的标识,其中号码分析选择子后面再详述)和MIN号码配置(即配置虚拟MSC所管辖的号码段,勇于同一个物理MSC中不同MSCID下用户的漫游统计),如图4所示:图2 信令点数据配置界面图3 移动数据配置界面图4 虚拟MSC配置界面3.邻接交换局数据配置:邻接交换局有BSC、MSC/VLR、HLR有线局、短消息中心和SCP六种类别,这里我们只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一个邻接交换局BSC,如图5所示。
图5 邻接BSC配置界面局向号为1,子业务字段为国内信令点编码,24位信令点编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这里设为1.2.3,邻接局网络类型为移动网,邻接局名字为bsc,长途区域编码为755,邻接局类型选择BSC;4.退出交换局配置,选择”工具”中的”备份与恢复”备份上述物理配置的数据,便于下次使用;5.选择”工具”中的"数据同步",对模块2同步全部数据表,发送,复位MP;6.再次同步全部数据表并等待数分钟;四、实验结果及分析●再次打开交换局配置,查看配置数据是否保存在数据库中;●通过探针查看相应的数据表是否与后台定义一致;●虚拟增加其他类型的邻接交换局,掌握数据配置方法;实验四ZXC10-CDMA VLR配置一、实验目的●了解ZXC10-CDMA VLR系统容量配置;●熟悉ZXC10-CDMA VLR系统参数配置;二、实验准备●检查前后和后台的通讯是否正常;●检查配置管理客户端程序OcCli.exe运行是否正常;●物理配置完成、局容量配置完成、交换局配置完成;三、实验内容运行桌面上的ZXC10用户注册应用程序,点击ZXC10"系统分析"菜单下的"配置管理",进行VLR配置,如图1,图2所示:图1 浮动快捷工具条图2 物理配置界面在图2中,选择[移动数据→VLR 配置],进入VLR 系统容量及参数配置界面如图3所示。
VLR 系统容量及参数配置包括:系统参数配置、系统容量配置和多模块负荷分配。
1、VLR 系统参数配置VLR 系统参数配置包括:系统参数、能力参数和默认否定周期。
(1)系统参数系统参数配置VLR 的一些基本参数如下:BSC 周期性位置更新时间、VLR 位置更新保护时间:当移动台在(BSC 周期性位置更新时间)+(VLR 位置更新保护时间)内没有进行位置更新,则VLR 将认为此移动台已不可及(不在本VLR 范围内)。
不活动用户删除时限:在一段时期内,如果某移动台没有向VLR 位置登记或位置更新,则VLR 中将该移动台记录删除。
漫游用户删除时限:设定时限到,移动台尚未将漫游号码释放,则强制释放。
图1中的缺省配置数据可供参考。
在输入框内修改完数据后单击<修改>按钮可对数据进行修改。
图3 系统容量及参数配置界面-参数配置(2)能力参数在图3中选择[能力参数]页面标签,进入如图4所示界面。
图4 VLR 能力参数配置界面能力参数配置一些系统鉴权时的能力参数。
系统接入时要求鉴权参数:指示移动台登记时向HLR 索取鉴权参数,以备鉴权之用。
支持信令加密、支持语音加密:就是对信令或语音进行加密。
可以执行CAVE、共享SSD:是指VLR 能够进行鉴权,不需进一步向HLR请求,减小HLR 的负担。
(3)默认否定周期配置在图3中选择[默认否定周期]页面标签,进入如图5所示界面。
图5 VLR 默认否定周期配置界面否定周期类型:是指移动台在VLR 登记后,在经过相应的定义时间后必须再次向HLR 请求登记信息才能呼叫。
每次呼叫:就是每次呼叫都需要向HLR 请求登记信息,此时周期值为灰色显示。
小时、天、星期、呼叫次数、分钟:都必须指定周期值及呼叫次数。
预先协议:指已经规定好的时间间隔,不需指定周期,周期值为灰色。
2、VLR 系统容量配置图6 系统容量和参数配置界面-容量配置在图3中,选择[系统容量配置]页面标签,进入系统容量配置界面,如图6所示。
用户数据表的容量:指一个VLR 模块中最多能够登记的用户数。
TLDN 号码表的容量:指一个VLR 模块最多能够同时分配多少个TLDN号码,由系统默认。
HLRID 表的容量:指一个VLR 模块最多能够同时具有多少个HLR 的用户。
R_WIN 表容量:指一个VLR 模块最多能够登记的智能网用户数。
VLR 系统容量是不能修改的。
3、VLR 多模块负荷分配在图3中,选择[多模块负荷分配]页面标签,进入多模块负荷分配界面,如图7所示。
图7 系统容量和参数配置界面(多模块负荷分配)多模块负荷分配用于多模块局中,对MIN 号码在各模块上进行均衡分配,按照MIN 号码余数进行分配,包括VLR 负荷分配和MIN 码分配分析。
(1)VLR 负荷分配VLR 负荷分配页面如图5,可以查看MIN 号码余数、起始TLDN 码、截止TLDN 码及所分配的模块号。
可以对各VLR 模块中的用户比例进行修改。
在图5中单击<修改>按钮,显示修改界面,如图8所示。
<缺省分配>按钮用于在各VLR 模块中按照MIN 号码余数均衡分配登记的用户。
<分配>按钮用于设置非均衡分配。
在左边框中选中模块,然后在右边框中用<Shift +↑>和<Shift+↓>或拖动选择,单击<分配>将以这些MIN 号码余数结尾的用户分配给该VLR 模块,单击<确定>后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