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2.种植我们的植物》教案(4)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运用不同的感官和放大镜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了解植物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长成一棵植物。
3.引发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的感官和放大镜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了解植物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长成一棵植物。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一张记录表;每小组准备四季豆、豇豆、绿豆、花生、萝卜、白菜、地瓜等植物种子,放大镜一个;教师准备萝卜、白菜种子,电子放大镜一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件先后展示小鸡、小猫出生和凤仙花的图片,提问:孩子们,小鸡是从鸡蛋里面孵出来的,小猫是猫妈妈生出来的,凤仙花是从哪里来的呢?2.抽学生回答,然后提问:像凤仙花这样的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选择一种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将它记录下来。
二、记录我们的想法1.教师课件出示要求:(1)可以用图画,也可以用文字,但是最好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做记录。
(2)记录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其他成员交流自己记录的内容。
2.学生先独立梳理信息,并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各自记录的内容,教师巡视。
4.教师抽两名用不同方式记录的学生上台展示。
5.教师课件出示“凤仙花的一生”循环图。
6.教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出新的植物。
(用课件同步展示红薯、马铃薯的图片。
)同步板书。
7.课件展示凤仙花图片。
问:绿色开花植物用什么繁殖后代呢?8.学生回答。
9.课件展示: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都是从种子开始它的新生命的。
同步板书。
10.教师: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植物的种子。
三、观察植物的种子1.教师: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感官来观察植物的种子?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抽学生回答。
4.师生归纳:我们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对植物的种子进行观察。
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种花生》教案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日益受到重视。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活动对象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四、活动时间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五、活动地点学校植物园六、活动内容1. 活动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花生的认识和了解。
2. 活动准备2.1 教师准备花生种子、种植工具、记录表等。
2.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3. 活动过程3.1 教师示范种植花生的步骤。
3.2 学生分组进行种植,教师巡回指导。
3.3 学生记录花生的生长过程,包括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
3.4 学生观察、讨论花生的生长特点,探究影响花生生长的因素。
3.5 教师点评学生的种植成果,总结活动收获。
4. 活动总结4.1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4.2 教师总结活动的成果,强调观察、探究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七、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学生对花生生长过程的了解程度。
3. 学生记录表的填写情况。
4.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八、活动延伸1. 开展花生美食制作活动,让学生了解花生的食用价值。
2. 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馆,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的发展。
3.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拓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
九、注意事项1. 活动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安全。
2. 教师要关注每组学生的种植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活动提供借鉴。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希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的兴趣。
植物的生长过程教案篇一: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种植我们的植物自去年任三年级科学一课程以来,一直最让我头痛的事情是课堂空洞,没有实际的东西给学生看,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一直以来我也抱怨学生上课纪律不太好,可能这还是和课堂脱离实际是分不开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多想办法,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
三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大纲建议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枝叶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
针对大纲的要求,我总觉得空荡荡的,心里也充满了很多的困惑,每当翻开科学书,我总会自言自语,这个单元适合我们城市的学生吗?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从这个单元获得多少知识呢?作为老师,虽然我每次上课都会通过查阅很多的资料,希望自己的知识更丰富,希望学生听的有兴趣,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课后人人观察,人人纪录。
但是在这个单元,我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
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
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买不到(课堂上虽然用其他的植物种子代替了凤仙花的种子,学生只学会了怎么种植。
)第二:凤仙花的生长周期(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贯穿整个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课上我仅能用一个一次性杯子给学生做示范,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后自己种植。
但根据课后的了解,真正种的人非常少,而且种的质量也不高,因为他们不像农村的孩子,种植植物的条件不够充分。
《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4—6页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掌握播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合适的实验,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玉米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小铲、花盆、泥土、玉米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一、学习播种方法1、师:我们大多数都是农民家的孩子,你们帮家里种过玉米吗?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今天,我们来种玉米。
怎样种玉米呢?2、师:在我们种玉米之前,请大家看P4页课本上种凤仙花的方法。
3、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凤仙花的方法,再结合自己的认识说说玉米该如何让播种。
4、师:播种玉米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结合课本介绍的方法,从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差距,引发学习兴趣。
二、关注种子变化1、师:播种了玉米以后,我们要关注玉米种子的变化。
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2、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3、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玉米生长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用科学的眼光判断事物的变化。
三、生长日记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要随时观察记录玉米的生长变化情况。
每周要测量一次玉米的植株高度、观察玉米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自己制作的表格中。
玉米的生长变化记录表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玉米生长变化的日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耐心和细致的性格,让学生也能体验到自己是一名小小科研人员。
四、实地指导播种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玉米;在玻璃杯里种植玉米。
2、师:检查学生是否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学生如何栽种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我们所需的氧气,并为我们提供美味的食物和药品。
植物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学生们应该学会如何种植植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三年级学生如何栽种植物的教案。
1. 目标学生们将学习:- 有关种植植物的基础知识;- 如何选择合适的土壤和容器;- 如何处理和播种种子;- 如何浇水、施肥和照顾植物;- 如何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所需材料- 土壤- 盆、栽植袋等种植容器- 种子(例如:豌豆、黄瓜、番茄、西红柿等)- 水壶- 肥料3. 活动步骤步骤 1: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土壤在教室或户外栽种植物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们介绍有关容器和土壤的知识。
学生们应该选择较深的盆或栽植袋来保证植物有足够的根系空间。
学生们应该选择富含营养的土壤,以帮助植物生长。
步骤 2:将土壤放在容器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如何将土壤放进栽植容器中。
学生们应该注意不要将土壤填满整个容器,因为植物将需要一些空间才能生长。
学生们应该确保土壤在容器底部留有足够的空间。
步骤 3:选择和处理种子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如何选择良好的种子。
种子应该是外表完好,配备良好的包装和良好的口感等良好的品质。
学生们应该学习如何处理种子,如除去任何有问题的种子,用水清洗种子,晾干种子等操作。
教师应该在操作中引导学生。
步骤 4:将种子种在土壤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如何在土壤中种植好的种子。
学生们应该注意在种植种子之前,在土壤中挖个浅坑,把种子放进去。
他们应该向植物根部浇水。
步骤 5:浇水、施肥、照顾植物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如何浇水、施肥、以及给植物进行照顾的操作。
他们可以学习到的知识有如何用水壶在植物周围灌水,如何给植物施肥,以及如何注意照顾植物等等。
步骤 6: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们应该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在记录时,他们应该记录植物什么时候萌发、什么时候长出叶子、长出果子,以及其他一些可能的生长过程。
2.种植我们的植物【教材分析】《种植我们的植物》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了植物的一生,并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认识了种子的基本结构。
本课有两个活动。
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是“播种”,首先在阅读框里提示了在花盆里播种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想办法观察种子的变化过程,在阅读框里提示用玻璃杯里种下凤仙花的种子,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玻璃杯和花盆里的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是“做观察记录”,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做观察记录或写观察日记。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基本学会了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能采用表格文字、图画、照片等方法记录,对于植物的生长变化有观察的兴趣,但是对于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到种子的变化则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掌握播种技能。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过程和方法:1.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2.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播种的方法。
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演示材料:教学用课件,花盆,一小袋土壤,一些瓦片或石块,凤仙花种子,玻璃杯,纸巾,水等。
分组材料:每组一个花盆,一小袋土,凤仙花种子,玻璃杯,纸巾,水,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激趣引入:伸出两只拳头:猜一猜,我手里有什么?2.(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凤仙花吗?你对凤仙花了解多少?3.观察交流:同学们,观察这些凤仙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二)学习新课:播种1.研讨如何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
(1)问题研讨:想亲自种一株凤仙花吗?你会种吗?怎么种?(2)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一下,如果马上分组种植一盆凤仙花,你们打算怎么种?(3)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的想法?2.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二)探究活动1、介绍实验材料(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教师随机指导.(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3、学生分组实验(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种植我们的植物
一、教材简析:
《种植我们的植物》是三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有二部分内容:
1.文字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种植凤仙花,同时提示学生播种要考虑季节。
凤仙花等许多植物都适宜在春季播种,但也有植物适宜在秋季播种。
2.引领学生做好长期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利用记录表记录、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通过写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
二、教学背景:
1.本节课开始种植植物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做好栽培植物.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这节课是本单元后面几节课教学的基础。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认同了绿色开花植物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那么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活动就应该从“播种”开始。
2.种下的种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从对三年级学生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认为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是先向上长出茎,发育成幼芽,再长根;有些学生甚至想不到种子会发育成根。
那么种子在土壤中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基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教科书介绍了一种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方法。
3.种植植物的目的是为了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研究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植物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凤仙花的一个生命周期要经历五个月左右的时间。
这样记录就显得至关重要。
记什么?怎样记?“做观察记录”就是在引领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的准备工作,思考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记录?记录什么?这一活动将直接决定着单元教学结束时学生是否能获得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有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