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展开研究,探讨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如何借助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
一、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1. 可视化传播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图像、视频等可视化传播方式成为了主流。
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可视化传播,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受众,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力。
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传统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
2. 互动体验新媒体平台提供了更丰富的互动体验,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
传统文化传承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受众进行互动,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及时回答受众的问题,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亲和力。
3. 文化内容创作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自媒体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博客、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传统文化传承者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创作,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受众。
二、借助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创新实践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提供全新的展示方式。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现传统建筑的风貌,让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体验传统建筑的美丽;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历史场景的再现,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
2. 结合动漫游戏动漫游戏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结合动漫游戏进行创新实践。
可以开发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创作以传统文化故事为蓝本的动漫作品,从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中。
3. 构建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传承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文字、语言等形式,而更多地借助于视觉、图像等可视化方式来展现和传承。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视觉化传播成为一种流行的传播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有“汉字之美、诗词之雅、绘画之神、舞蹈之韵”的美誉,通过可视化传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深入人心、更广泛传播。
目前在可视化传播领域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现状,分析影响其可视化传播的因素,探讨可视化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传播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在不同传播平台上的呈现形式。
2. 探讨“可视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探索如何通过视觉化的传播形式更好地传达传统文化内涵。
3. 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可视化传播中的现状,分析不同形式的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4. 研究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因素,包括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5. 探讨可视化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分析可视化传播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研究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国内戏曲的新媒体化论述一“、新媒体戏曲”的开展设想传统戏曲是由真实的戏曲演员来扮演角色,在剧场或剧院的物理三维空间中表演戏曲,从而带动现场的观众沉浸在戏曲的美妙世界里。
而“新媒体戏曲”那么充分依赖计算机网络新媒体以及高新的数字虚拟技术,创造数字虚拟的戏曲演员站在虚拟戏曲场景或是真实的舞台中央用“电子唱腔”唱戏。
(一)数字虚拟的戏曲演员随着科技的开展,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数字化和信息化,人类步入了虚拟现实和半虚拟现实的世界。
计算机甚至能够“孕育”出一个现实的物理空间中并不存在的虚拟人,这些外形漂亮,五官、头发逼真的虚拟人频繁出现在影视、游戏以及赛博空间中,虚拟歌手、虚拟影视角色在群众的视野里早已不再陌生。
未来学家巴克斯特曾预言,人类将会像科幻电影《阿凡达》中的主角杰克那样拥有自己的数字“虚拟化身”。
⑩传统戏曲也不例外,自然也会有数字虚拟的戏曲演员。
“虚拟梅兰芳”甚至可以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与李军、于魁智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携手再度演绎那动人心弦的《贵妃醉酒》,或是完全由计算机设定的“虚拟生角”和“虚拟旦角”来扮演柳梦梅和杜丽娘,为观众上演数字版昆曲《牡丹亭》剧目。
戏曲向来注重演员的“手、眼、身、步、法”,通过虚拟人动作表情控制技术,虚拟戏曲演员也会拥有逼真的脸部表情和身形动作。
比方《贵妃醉酒》剧目,京剧大师梅兰芳扮演的杨贵妃就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对这一角色的舞台呈现做了巨大改动。
他大胆借鉴昆曲的表演方式,使每个唱词有固定的唱腔,每个唱腔有固定的动作,通过衔杯下腰、卧鱼、闻花、扇舞、云步、醉步等动作和步伐让观众的目光聚焦于演员的表演,听戏的同时更有视觉享受,观众的注意力总被演员的脸部表情和身形动作吸引着。
因此,虚拟戏曲演员要想赢得观众,就必须“轻松”做出符合戏曲表演的程式化表情和舞台动作。
这些绝不是空想,我们在电影《阿凡达》中看到了通过对真人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声音的捕捉,实现了虚拟人也可以拥有和真人完全一样真实的表情和动作(图2),它的导演卡梅隆也表示:“再过五年,《阿凡达》电影制作中所利用的技术,将成为非常普遍的技术,每一个电影制作人都可以选择使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伴随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快速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
信息技术在商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昭示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逐渐为人们熟知和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便开启了美国记忆计划,对美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档案等进行数字记录与保护。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此外,欧洲各国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博物馆等开展了系列探索。
全景画卷(非遗盛景)动态影像卷轴徐徐打开,古老的画面、老照片、视频等人们记忆中的影像,在此展现在观众眼前。
互动魔镜墙一面黑色烤漆玻璃墙上,镶嵌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展示橱窗,参观者手在空中挥动,可以对想了解的重点文化的详细内容进行进一步了解。
非遗多点触摸在展演互动区内,设置有一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未来科技感的多人多点触摸桌,给人们带来全新高科技的互动体验,各种非遗标题在触摸屏中自由浮动,当参观者的手碰到相关标题时,标题炸开或弹出相关的视频文字。
民族舞蹈该区舞台具有观赏与互动的两面功能。
定期举行民间舞蹈的大中小型表演会,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民族汇演,并可以进行培训舞蹈与杂艺,定期开设相关培训课程。
金村庙会游戏介绍赞金七游戏参与抢祭品游戏(1) 赞金七游戏:参观者可在触屏中查询金七传说的故事,在看完故事后,点击点赞按钮,进入抢祭品游戏抢祭品游戏:画面显示许多旋转漂浮的祭品以及一些不相关用品,参观者随意点击,若抢到祭品,则出现祭品信息,若抢到其他物品,则显示鼓励话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概述解决方案为了创造一个全面、生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我们设计了以下解决方案:1. 多媒体内容制作与展示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通过精心的制作,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多媒体展示当中,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
为了实现互动性与参与感,还可以设置触摸屏、声音感应设备等交互装置,观众可以主动参与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
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另一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方式。
通过戴上VR眼镜,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可以建立虚拟的场景,使观众沉浸在其中,例如模拟传统仪式、表演艺术等。
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手工艺技艺呈现给观众,使其可以亲身体验与学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3. 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推广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平台,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延伸到互联网世界。
利用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性,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与信息推送给更广泛的观众。
而且,观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交流与其他用户,发表个人见解等。
这种互动的方式,不仅可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收集观众的反馈与意见,进一步改进展示效果。
4.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开发一款移动应用软件,可以让观众在任何地方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软件,观众可以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观看展示视频以及参与各种交互活动等。
移动应用软件不仅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还能够在传统展览之外提供更多展示及传播的机会。
结论采用新媒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多媒体内容制作、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推广以及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一个更加生动、多样且互动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这种新媒体展示方案,具有更大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戏曲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例子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戏曲传播方式也得到了新的改变和突破。
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逐渐转变成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媒体的出现为戏曲的传播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传统的戏曲演出在传播范围、受众群体和时效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多限制,而新媒体则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戏曲表演呈现在了更广泛的观众面前。
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还是在线直播平台,观众都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戏曲表演,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除了传播范围的扩大,新媒体还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创新方式。
通过互联网技术,戏曲演员可以将传统的表演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的戏曲作品。
例如,戏曲与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可以打造出更生动、逼真的视听效果,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新媒体还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和推广机会。
通过与音乐、影视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戏曲可以借助合作伙伴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将自身的传播范围扩大到更多领域。
同时,新媒体平台还提供了多种宣传推广渠道,通过精准的推送和用户推荐算法,能够更好地将戏曲作品推送给感兴趣的观众群体,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兴起为戏曲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利用新媒体传播戏曲能够扩大传播范围,提供创新表现形式,拓展合作机会,进一步推动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也应该注意在新媒体传播中保持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传承,确保戏曲传统的独特魅力在新媒体时代得以保留和传承。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全文的框架和流程。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1.1 概述- 介绍戏曲和新媒体的概念,简要解释它们在传播领域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 本章节,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以及各章节的内容安排。
新媒体交互语境下传统京剧视觉文化传播分析在新媒体交互的语境下,传统京剧视觉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媒体为传统京剧的视觉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并通过互动性和传播效果的提升,使京剧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分析新媒体交互语境下传统京剧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新媒体为传统京剧的视觉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
传统京剧通常通过电视、电影和舞台演出等方式进行传播,传统的媒体平台局限了京剧的传播范围和观众群体。
而有了新媒体的出现,京剧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触及更多的观众和听众。
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京剧表演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内容,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京剧,促进其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播。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促进了京剧视觉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京剧的视觉文化传播主要是单向的,观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与演员进行互动。
而有了新媒体的出现,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和分享等方式与京剧进行互动,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观赏体验。
此外,新媒体还可以通过互动活动和线上演出等方式吸引观众的参与,进一步推广传统京剧的视觉文化。
再次,新媒体交互语境下的传统京剧视觉文化传播对京剧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让京剧的传统元素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欣赏,并为京剧的创新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新媒体平台上,京剧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跨界合作,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打破传统剧种之间的界限,创造出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的京剧作品。
这种创新让更多年轻人感兴趣,激发了他们对京剧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了京剧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新媒体交互语境下的传统京剧视觉文化传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保持京剧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媒体平台倾向于追求短视频、快节奏的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传达京剧的魅力和精髓是需要考虑的。
其次,新媒体平台上存在着大量内容的竞争,京剧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内容相互竞争,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这对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代表其文化传统的一种无形的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展示方式已经不再足够。
新媒体展示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直观、生动、多样化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技术设备与平台视频技术利用视频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技艺等实物展示通过录制和编辑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更好地展示其细节和过程。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观众带入虚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中,通过动态图像和音效的混合,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参与感。
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等是非常有利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渠道。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内容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可以更广泛地吸引观众和传播。
展示内容与形式线上展览利用网站、APP等在线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内容在线上展示,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能够通过虚拟的方式参观展览,提供更直观、丰富的展示形式。
短视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瞬间制作成短视频,以简洁、鲜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在短视频中增加解说、文字说明等多种元素,更好地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直播通过直播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时表演、制作过程等内容实时地展示给观众。
观众可以参与其中,与表演者互动,提问等,增强展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数字化与互动性数据化存储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元素进行数字化存储,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方便传输和展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实物。
互动性展示通过结合互动技术,观众可以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例如触摸屏展示、VR交互体验等。
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浏览的内容、参与的方式,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多媒体交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多种媒体元素相结合,如图像、音频、视频等,增加展示的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
新媒体交互语境下传统京剧视觉文化传播分析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互联网和融媒体的发展,传统京剧在大众人群的发展和传播受到娱乐文化的冲击和挤压,京剧视觉文化的发展受到困境和制约出现了发展与传承危机。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冲破困境借助新事物实现发展、传承和创新成为热点和发展趋势,不仅能够帮助传统京剧在市场的重生,还能够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一、京剧在新媒体交互语境下的传播优势(一)创新发展理念满足受众需求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花样丰富、形式百变的内容非常多见,占据着大众的视野。
而且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杂志,它还能通过短视频app、视频网站等满足大众闲暇的娱乐时间。
既可以满足中年人在碎片化时间里的精神需求,还能够为青少年普及更多的传统京剧文化知识,激发大众对京剧的热爱。
同时,传统京剧通过新媒体交互语境下的发展,打破了原本墨守成规的理念,通过制作出增加大众与京剧文化互动性的作品来吸引更多的关注者,让大众在感受到京剧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分享传播。
比如说,在京剧短视频设计过程中利用交互语境设计的核心——互动,将投放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中的京剧短视频加入互动体验,让受众也可以通过屏幕戴上传统京剧人物的头饰,画上传统京剧人物的妆容,体验一把京剧演唱,激发起大众对体验传统京剧文化和观看传统京剧的热情。
而且这种交互设计还使得原先在剧院里封闭着的京剧人物更加活泼、丰满地出现在大众面前,使得大众能够在观看时眼前一亮,主动地去了解传统京剧文化艺术的魅力。
(二)京剧艺术与国际接轨伴随着当前新媒体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艺术也正在与国际接轨,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的中国传统戏曲在艺术领域方面的成就,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欣赏着。
传统京剧艺术在交互语境下被传承者发布到国际新媒体平台或到国际平台进行展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都可以看到我国优秀的京剧文化艺术,同时我们还可以汲取更多国际化的元素和创新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促进传统京剧艺术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接轨的程度。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了展示信息、呈
现数据的一种最佳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信息可视化设计也有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首先,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直观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特点。
相比于书面文
字描述或口头讲解,信息可视化设计能够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相结合,
形成更加丰富、直观、生动的画面,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例如,在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中,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利用可以将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
戏曲演出视频进行对比,展示传统戏曲的传统风格与现代创新的差异,帮助观众更好地领
略戏曲的深刻内涵。
其次,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更好地掌握和传播文化遗产。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孤立地存在于某些特定群体中,掌握这些文化遗产的人们并不多,因此对于传承者来说,他们必须通过文化交流来了解这些文化遗产。
而信息可视化设计具
有大众化的特点,通过如图表、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数据,传承者可以通过它迅速
地学习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方法,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最后,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在公众中传播和推广。
随着社
会的发展,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提高,而信息可视化设计正
是一个能够让公众更加生动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呈
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公众感受到文化传承中的艺术魅力,也能够激发公众的
文化自信心,推动公众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作者:董雨萱谢竹葛伟来源:《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9期摘要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显著的标志,有着多元而丰富的种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艺术风格等,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影视等传媒技术的变革,戏曲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传统戏曲艺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信息可视化设计为中国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研究的是传统戏曲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简要探讨传统戏曲文化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价值与意义;剖析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法与运用;分析信息可视化设计对戏曲文化的意义以及传统戏曲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发展的必要性,并借此来引起人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现代化传播发展的关注。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新媒体传播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9-0026-021 传统戏曲文化中信息可视化设计1)戏曲文化的信息整理。
中国传统戏曲可以说是流芳千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中国传统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经过八百多年不断的丰富、革新与发展,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些特征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
传统戏曲是以歌舞故事、远离生活之法、超脱的时空形态和虚拟手法四种艺术品貌来表演的。
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都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此外,戏曲离不开音乐,戏曲音乐是中国名族音乐的一种体裁,它是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重要的手段之一。
戏曲音乐分为唱腔、念白和器乐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
戏曲的脸谱更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分类复杂多样,一般根据脸谱的构图和谱色来分类。
各类剧种的脸谱涂抹也有不同的规律和章法,由此也产生了戏曲脸谱各种各样的格式和规则。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观念与审美趣味,与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无法割舍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历经数代变革所保留下来的是各代名流的智慧结晶,是人们所推崇的民族精神文化。
她将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提炼、美化、加工,展现在舞台之上,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
传承戏曲文化,不仅仅是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戏曲这一传统意识形式,与现代潮流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戏曲的魅力,体会戏曲精神。
传统戏曲不但要传承,更要传播。
当下关注和喜爱传统戏曲文化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来说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喜爱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趋减少,另一方面来说戏曲文化在大众面前出现的频率较少,且目前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很多人并不了解戏曲文化。
所以,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多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2)文化遗产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将繁琐难懂的信息以最简易有效的方式展现给观者,把看不见的信息转化为视觉内容,让客户形成优质体验,是一个实现“信息的搜索,过滤、整理和呈现、并使其清晰而又有效传递”的过程。
把信息可视化设计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它可以通过文化遗产中的图片、文字、音频、视屏等数字信息,提供数字化储存、获取、整理和检索等手段,从而建立数字化数据库来保护文化遗产。
用App、网页等交互性较强的传播媒介来加深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既能顺应社会需求,又不失去本身的独特之处。
这种互动模式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让文化遗产的设计元素不仅仅停留在只读性层面上,使其更多的具有交互性和娱乐性,达到发展传播的作用。
在文化遗产中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不仅可以对文化遗产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通过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新的定义,同时也拓宽了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服务空间。
3)传统戏曲文化中信息可视化设计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显著的标志,有着多元而丰富的种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艺术风格等,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影视等传媒技术的变革,戏曲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
戏曲的传播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人类文化的积累,是人类不可忽视的珍贵财富,传统戏曲艺术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二是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构建强大的网络数据资源库,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手段,信息可视化设计为中国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拓宽了传播途径,加强了资源共享,使浏览者随时随地感受中国戏曲文化。
现如今,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化的传播发展在文本、舞台的发展基础上,还有以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方式,从听戏、看戏、唱戏三个方面满足了戏迷们的愿望。
除此之外,互联网发展也衍生出一些新的传播方式,这就促使了戏曲文化对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平面、动画、视频、交互等方式通过信息可视化传播传统戏曲文化,但是这些传播方式的信息含量较少。
系统性的以戏曲文化为基础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是较为少见的,所以发展戏曲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传播戏曲文化知识,发扬戏曲精神是十必要的。
2 戏曲文化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法1)传统戏曲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随着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加强,信息可视化设计也被更好地利用起来。
戏曲在新媒体中开始得到强调,如一些戏曲选秀节目的诞生,戏曲名角参演影视节目等,一些相应的App也得到开发与应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可视化设计。
信息模型的构建是信息可视化的基础准备,也是被运用最多的信息可视化呈现方式,它可以通过文本说明和图形表示两种方式实现。
信息模型一般包括对象、对象属性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简单的信息模型可以通过信息整合,使其枯燥的文本形象化、趣味化,将对象之间的关系用形象的图表呈现。
与枯燥的文字信息相比较,这种信息可视化,不仅让戏曲形象化、充满想象力,同时也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视觉信息的展现则是信息可视化的目的,这是一个“物体出现—人察觉物—人与物互动”的过程。
而戏曲的本身就是一个视觉展现。
传统的视觉信息展现以“脸谱”为例,它是中国戏剧演员的一种夸张变形式的彩色妆容,它将人物的形象浓缩到色彩上,如红脸关羽,鲜明的红色是一种忠勇侠义的象征。
当欣赏者第一眼看到时,就会察觉并联想到忠诚英勇的角色形象,给人以视觉和心理的冲击,在无形中,让欣赏者与表演者产生互动。
信息可视化就像是有趣的科普,从心理学上来说,丰富的图像比枯燥的文字更具有吸引力,可视化设计就是利用了人们这样的心理。
2)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运用与戏曲可视化设计的方法。
信息可视化设计早就被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在2013年(数据元年)后才被人们广泛定义并蓬勃发展起来。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报表,数据统计表格等,就是信息数据可视化的展现。
这样的图像展现,需要通过信息整合,数据整理等一系类前期准备,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图像。
数据时代的发展让信息可视设计进一步发展起来,新兴起的界面设计(又称UI设计)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UI强调了交互设计,让信息不仅满足视觉体验,更有听觉,触觉感官的充分利用。
以手机软件(又称App)为例,智能手机逐渐代替传统电视,纸质材料等,使得手机软件迅速布满整个市场,App可以满足人们的大部分需求,如购物、阅读、社交等。
这些的背后都是由信息可视化的功劳。
“淘宝”“新浪微博”“微信”等手机软件,受到了全民的喜爱与运用,这是因为它们与时俱进,切合时代,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物质的需求。
但是,反观精神物质需求,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时代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戏曲手机软件的下载量使用频率远远不如这些“实用软件”,但是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品质,因此传统文化的信息可视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戏曲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对信息可视化有很多辅助作用,在艺术设计中,不仅仅借鉴了戏曲的视觉性,更在声音和题材上借鉴了一些戏曲的特色。
但是戏曲艺术在交互设计中却不见身影,部分戏曲信息可视化的设计过于呆板与传统,内容枯燥,已经不符合当代潮流,这是导致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潮流中不得优势的主要原因。
将戏曲文化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也并非一件易事。
戏曲文化数据庞大,纯文本数据是不可采取的,要将戏曲元素与图标、几何等元素相契合,体现出戏曲独特风格与特色。
进行可视化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获取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做成可操作的内容。
其次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结构,即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对信息的结构框架进行搭建。
最后对信息进行可视化设计。
可视化设计要在保留原意不变的基础上体现出当代设计特色,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例如将戏曲元素做成幽默的图像与色彩,让作品更加生动化。
3 戏曲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价值体现信息可视化是当代信息整合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呈现方式。
在这个信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规律性、逻辑性的呈现显得无比重要,这有利于人们更加便捷快速的通过图像、图表、文字来猎取大量信息中的关键部分。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不论是从戏曲的种类、角色、舞台呈现等方面来说,戏曲的信息量都是十分巨大的。
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式对戏曲文化进行信息呈现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无论是通过图片、影视、交互等方式呈现都需要对材料进行逻辑性的排布。
如上海戏剧博物馆率先开设了数字戏剧艺术平台,这个数字平台上展示的是整个博物馆的展示数据。
参展物品及相关信息都可以在数字平台上查看,并且图文并茂,如临其境。
在数字化的影响下,信息可视化设计在微信、网站、App等交互平台中随处可见。
而传统戏曲文化在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要利用到信息可视化设计。
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使大量的戏曲文化信息通过各类方式清晰明了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信息可是化设计,传统戏曲文化可以更好的以数字化的新的面貌发扬戏曲文化精神,让读者在信息获取、艺术感知的基础上能有更多的精神收获。
4 结束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
而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在维护传统戏曲文化本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艺术设计使之更贴合现代大众的思维观念。
使其能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潮流中跟上时代节奏,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1]章诒和.中国戏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3-18,41-80,119-127,143-160.[2]国家教育委员会艺术教育委员会.全国学生音乐欣赏曲库指南(中册·初中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5.[3]楚颜菲.玄奘西行之路信息可视化设计[D].山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7.[4]蔡婷.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4.[5]孙健康.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可视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