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三峡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郦道元《三峡》优秀说课稿〔共17篇〕篇1:三峡郦道元教案三峡郦道元教案教学方法说读讨论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2、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过程与方法: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
第一步,节奏清楚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才能。
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当堂成诵。
积累重点词语。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①如有条件先欣赏《长江之歌》,后讲解: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获得成功。
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场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根底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进步到139米。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
这一节课开场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二、作者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字善长。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屡次出任地方官。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普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课文《巴东三峡》教案(3篇)《巴东三峡》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游踪挨次。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品尝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游踪挨次。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宏伟壮美的峡谷。
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七年级我们学了郦道元的《三峡》,已初步了解了三峡的壮丽。
今日,请让我们随作家刘大杰一起走进《巴东三峡》,去领会那雄奇与秀丽,感受那危险与感动。
二、整体感知。
1、播放三峡的秀丽风光。
领会山水之美。
2、学生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沿途经过的地方。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3、把握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想想在巡游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
(教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教师总结: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紧急灯影峡深厚的江南风味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很轻松很闲适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极为可怕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高峻典故:王昭君浣妆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山水最奇险最漂亮水险:窄、急、曲折、多滩山妙:不单调山高:笔直、整齐、险峻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有情趣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典故:刘皇叔托孤凄凉三、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
2、思索课后二、三题。
其次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品尝语言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当是巫峡。
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表达在什么地方?2、学生品读⑦⑧段,品尝生动地描写了江水的险、峡山之高、云雨之奇异多变的语句。
巴东三峡说课稿巴东三峡说课稿1一、说教材《巴东三峡》选自语文版八班级上册第几单元的第一篇讲读篇目,表达了经过长江三峡时看到的宏伟秀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精致的游记。
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让同学把握游记的特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了解祖国山河的秀丽。
本文是第一篇,八班级的同学有了肯定的语文基础学问与阅读力量,但系统地接触游记还是初次,教学时要注在引导同学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的游踪,品尝文中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画。
为接下来的古今游记的学习奠基铺路,提高同学的赏析力量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要求:“观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品尝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依据新课标的“学问与力量”“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游踪挨次。
2.分析不同景物的特点3.培育同学观赏自然山水美的情感依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同学的认知情感特点。
教学重点: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二、说教法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依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帮助教学手段,选择启发诱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同学的思维,引发同学在寻求和探究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化,培育同学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力量。
三、说学法在制订教法的根据上,考虑八班级同学的认知特点,及学问、力量水平的不平衡性。
我依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敏捷采纳诵读品尝、商量探究、圈点勾画、练习迁移等方法,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同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独特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同学分析详情、品尝语言的鉴赏力量。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几个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备: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
《巴东三峡》导学案学习目标:1、揣摩词义,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
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
3、了解三峡,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自主预习】Ⅰ教材助读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文章以“巴东三峡”为题,鲜明的指出了这篇游记的写作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
本文按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分明。
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本文介绍三峡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如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
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
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Ⅱ预习自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渺小()浣妆()滟()青葱()峰巅()玲珑()2、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②,也有垂杨也有花。
③,生长明妃尚有村。
④青滩叶滩不算滩,。
3、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庙的颜色和样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调和:②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鬼门关:③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
转弯抹角:4、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速读课文,说说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我的疑问Ⅲ信息链接1904─1977我国著名文史学家、作家、翻译家,笔名大杰、修士、湘君、刘山等,室名春波楼。
湖南岳阳人。
1977年11月26日卒于上海。
曾任上海大东书局编辑、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临时大学文法科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普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发展史》等。
《三峡》说课稿(通用15篇)《三峡》说课稿 1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三峡》。
现在,就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理解:《三峡》是由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一篇写景散文。
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
《三峡》即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一篇优美的文学篇章。
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了解三峡的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从认知水平上说,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到了“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经过初一年级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基本有条件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构,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的景色,总写气势恢弘,分写四季景色,特征鲜明。
同是四季的景色,特点不同。
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突出水流速度之快;春冬季作者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的“素湍绿潭”,加上“飞漱其间”的”悬泉瀑布”,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描写秋季的巫峡时,作者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
教学难点: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这方面可以利用文言文的辅助书来迅速,直观的了解字词的具体的含义。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是因为接触文言文不够全面,不够深,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生疏会使学生仅仅着眼在字词的解释,给文章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要借助一些课外的辅助书来帮助理解课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巴东三峡说课篇一:《巴东三峡》说课稿《巴东三峡》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巴东三峡》,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巴东三峡》一文记叙了作者刘大杰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富有人文内涵的游记,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
说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要求,结合《巴东三峡》一文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的游踪顺序。
(2)学习文中写景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过程与方法】(1)通过“长江三峡简图”,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把握这些景点的特点,以及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以相互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师生、生生互动领会作者借游记来抒发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理清游踪顺序。
2、学习抓住特点、生动写景的写作手法及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巴东三峡》说课稿一、说教材《巴东三峡》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几单元的第一篇讲读篇目,叙述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看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精美的游记。
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游记的特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了解祖国山河的秀丽。
本文是第一篇,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但系统地接触游记还是初次,教学时要注在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游踪,品味文中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画。
为接下来的古今游记的学习奠基铺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分析不同景物的特点3.培养学生欣赏自然山水美的情感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教学重点: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二、说教法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启发诱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三、说学法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
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练习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几个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一册讲座巴东三峡笔录与教课方案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11号选手。
今日,我的题目是巴东三峡,作者线路接口单元伟大的英豪。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1、在教材1教课内容剖析这是八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实验教科书。
这个单位当选作品均为游记。
巴东三峡是一个《游记》的代表作,此中描绘了作者漫长的人生历程历史沿着三峡河你能够看到壮丽的风景。
在此外,作者独到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本文的亮点。
”“巴东三峡”不是仅与资料选择和策略亲密有关它既表现了游记的特点,又表现了游记的特点风景,也从语言上充足表现了这一点技术。
从《巴东三峡》开篇,而后学习下边的课文,因此使学生们能够认识这座城市的壮丽风景祖国热爱祖国,激励学生更好地热爱祖国;同时时间,指引学生宽阔视线,认识要加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教课假想:两个课时能够用来达成本文的教课任务我设计了优等舱的内容2教课目的剖析依据阅读的要乞降学生的特点在《游记》课程标准中,本课程的教课目的是什么路线确立详细以下:①掌握作者行迹的先后次序,厘清案情写作思路------------- -------------②激发学生对壮丽山川的热爱祖国的依据游记的特点和依据本论文的要求,教课目的以下:①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文章的次序在哪儿。
②品尝文章的语言。
③口语表达训练。
④认识中国壮丽可爱的山川祖国,让学生更为热爱祖国。
三。
重新期间感性文学作品的要求看教课的要点和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论文的特点,我们确立感性文学作品的内容--教课要点:认识旅行景点的地点,掌握游记的次序,认识游记的特点。
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描绘能力。
教课难点:让学生比较不一样的不一样场景的写作方法与作者在小说中的浸透文章作者独到的语言风格。
2、学习剖析状况这是初二学生第一次学校常常接触旅行笔录。
介绍一下很实用学生游记知识必需的。
第一,要弄清行迹,抓紧抓好光景的特点,以及认真思虑的语言和技巧品尝文学这一章包括了美景的场景,并体验了此中的乐趣作者在风景描绘中的思想感情。
《巴东三峡》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巴东三峡》。
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
《巴东三峡》一文记叙了作者刘大杰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富有人文内涵的游记,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好范文。
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可用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欣赏三峡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并简洁的概括三峡各部分的景物特征;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美。
在感知山川之美的基础上感知文字之美。
(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具体教学步骤:
由诗导入,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把握游踪。
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
2020年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巴东山三峡》说课稿精品版(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巴东山三峡》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首先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2、能力目标: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3、德育目标: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引用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1、散文的一种;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
《巴东三峡》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巴东三峡》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巴东三峡》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不仅带领学生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还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
其中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巴东三峡》一文记叙了作者刘大杰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 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富有人文内涵的游记。
它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写景以及游记的特点,而且从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是学生学写游记的好范文。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但系统地学习游记还是初次。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游记的知识很有必要。
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弄清游踪,进而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最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为接下来的古今游记的学习奠基铺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情,我把本课时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并简洁的概括三峡各部分的景物特征;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美。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主题;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三峡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要投身祖国建设事业中。
教学重点:分析不同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
四、说教法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因此在本课时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借助一定的点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问题探究法: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进行问题的讨论研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与学中。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以点拨或评价。
3、讨论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完善,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本课言词优美,思想感情容易把握。
教授此文可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地阅读中,用心地体悟,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拔,教学难点自然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学法。
1、诵读品味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逐步融入文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2、圈画法:在朗读的同时,学生运用圈画,回答问题从文本出发,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由词、句到段、篇,层层深入,用圈画帮助阅读。
3、问题探究法: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做分析讨论回答。
这样由简到难一步步受到启发,掌握课文内容,进而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在第一课时,我已向学生交代了游记的写作特点。
扫除字词障碍,通读文本,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分析完第一部分的阅读。
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将重点围绕三峡景色描写,重点
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以及语言描写,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一)第一环节是课前提问
在这堂课中,我按照座位次序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一学习小组的形式回答问题。
课前提问包含两组。
第一组是字词。
每组叫一名同学回答我在大屏幕上显示出的字词提问。
答完后,其他组学生可以挑出答案中的错误。
第二组是提问包括在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在内的文本中的信息。
一共设置五道题,以抢答形式完成。
五道题是:三峡由哪几峡组成?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最奇险最美丽的峡是那一峡?三峡中最短的是什么峡?西陵峡由哪几段组成
课前提问是前后两课时的衔接过渡。
这样设计课前提问,不仅能做到巩固上一课时知识点,考查学生阅读时信息筛选能力,也会增强课堂趣味,使学生马上进入听课学习状态。
这环节用时4
分钟。
(二)第二环节是研读第二部分。
在带领学生分别品读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这三层时,我都是分四步走,即朗读、圈画、分组回答、教师点拨。
就是让学生带着“这一层中作者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齐读课文,朗读结束后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二部分,运用圈画法在文中寻找答案,接着组织好语言回答刚才教师设置的问题。
我依据学生答案整理补充形成板书。
最后点拨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详略得当,以突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用时15分钟
(三)第三环节是品味语言
我设计从两方面品味。
首先我重点教读第7―8段,组织学生配乐再次朗读,品析语言。
结合课后[思考与联系] 中的第三题,解读修辞,使学生理解文中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品析第7―8段后,让学生寻找发现其它语段部分类似的情况,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充分品味,加深巩固。
其次,本文不仅语言优美、生动,而且赋予人文内涵。
我将[思考与联系] 中的第二题用大屏幕显示出来。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如果学生只会讲到形象生动,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拔画龙点睛、渲染气氛等作用。
这一环节再次突出教学重点,用时12分钟。
(四)第四环节是讨论交流
我利用大屏幕显示两道问题:1、作者写自己的心理对描写三峡景色有什么作用?2、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
规定时间内每小组梳理组内成员的答案,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我做适当点评。
此环节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文中情感做以总结,突破教学难点,实施美育。
用时6分钟。
(五)第五环节是小结
主要是从要抓住景物特色描写,采用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在景物中融入情感等教学重点难点总结。
用时2分钟
(六)作业
1、积累词语,按格式抄写
2、做练习册上相对应文章的题
3、预习《周庄水韵》。
这一环节用时1分钟
七、说板书设计
本文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反映课文内容特点,做到简洁、概括、美观。
巴东三峡
西陵峡——险峻奇崛鬼斧神工
巫峡——幽深秀丽天然画廊
瞿塘峡——云天一线水急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