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81.50 KB
- 文档页数:1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罗志辉撰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入课㈠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㈡找出课文中一个哲理性成语15.五十步笑百步二、简介孟子思想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中心思想: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
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
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
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
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
“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
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
“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在孟子看来,低调做人,返璞归真,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强势人格。
社会从来都以它的强势引领着人们,只有用超常的性情和意志去抗拒世俗社会的复杂和丑陋的诱惑,坚守善良的本性,才能保持人的善性。
而这,就需要“仁”和“智”,二者之【课内挖掘】课内素材1.《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文章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指出,作为统治者不能妨害百姓生产,要顺民养民;作为百姓,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否则会得不偿失。
[运用角度] “民生”“适时放弃眼前利益”“可持续性发展”“重视教育”“以民为本”等。
【课外运用】1.丹麦人去钓鱼时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却蕴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潭死水;相反,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中的鱼将永远繁衍生息,河流将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诞生。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
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
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
2.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孝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介子推为母而死,选择光荣;李逵只身劈虎为母报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
孝悌,又是一个永远年轻的话题。
“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为了一句承诺,孝敬长辈三十余年。
正是这样的人支撑着自己的家庭,维系着社会的和谐。
却也有人因为拒绝赡养父母而与父母对簿公堂。
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谨庠序之教解析:A 项,“颁”通“斑”。
B 项,“涂”通“途”。
C 项,“无”通“毋”。
答案:D2.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B .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敬父母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制止,约束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解析:B 项,悌:敬爱兄长。
答案:B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解析:A 项,更/夸大;B 项,只是、不过/价值;C 项,兵器;D 项,尽/超过,胜过。
答案:C4.下列各项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解析:A项,“鼓”,名词用作动词,打鼓。
B项,“衣”,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C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答案:D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解析:A项,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C项,以为:把……当作。
D项,可以:可以凭借。
答案:B6.下列句子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题干与B、C、D三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A项为一般陈述句。
答案:A7.名句默写。
(1)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甲曳兵而走。
______________,或五十步而后止。
______________,则何如?(2)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__。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兵刃既接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2)数罟不入洿池材木不可胜用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寡人愿安承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注:①梃,棍棒。
②洒(xǐ),通“洗”,洗雪。
③耨(nòu),锄草。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B.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C.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D.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解析:解答文言文断句,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注意文中的句首发语词、句间停顿词、句末语气词等。
答案:D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饿莩,饿死的人。
C.叟,老头儿,是对老年人不太尊敬的称呼。
D.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解析:C项,“叟”在文中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答案:C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一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解析:A项,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一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答案:A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注意“以”“异”的意思)(2)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注意“耻”“比”“如之何”的意思)(3)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注意“事”“长”“以”的意思)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
(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
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
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
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