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
- 格式:docx
- 大小:115.31 KB
- 文档页数:3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能的装置,它起到了加热、冷却、调节温度的作用。
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如空调系统、锅炉、汽车发动机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1. 热交换换热器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热交换实现热能的传递。
热交换是指在两个不同的流体之间,通过热传导、热辐射或者对流传热的方式,使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
换热器内部通常分为两个流体通道,分别为热源流体和冷却介质,通过这两个通道的热交换,实现热能的传递。
2. 热源流体热源流体是指需要被加热或冷却的流体。
它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常见的有蒸汽、水、油等。
热源流体进入换热器后,通过换热器内的管路,与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热源流体的温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果需要加热,则热源流体的温度会升高;如果需要冷却,则热源流体的温度会降低。
3. 冷却介质冷却介质用于吸收或排放热源流体传递出来的热量。
它可以是水、空气等,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冷却介质。
通常,冷却介质在进入换热器之前,通过一系列的控制装置,如水泵、风机等,将其送入换热器内部进行热交换。
在与热源流体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冷却介质的温度也会相应地升高或降低。
4. 热交换管热交换管是换热器内部用于传输热能的主要构件。
它通常由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热交换管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会根据换热器的设计要求而有所不同。
通过热交换管,热源流体和冷却介质之间发生热交换。
其中,热源流体进入管道的一端,通过管壁与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最后从另一端出口离开。
5. 热损失和效率在热交换的过程中,由于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因素的存在,换热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热损失。
这些损失导致了换热器的热效率降低。
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效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增加交换面积、改善流体的流动方式、选择合适的绝热材料等。
此外,定期对换热器进行清洗和维护也是保持其高效工作的重要措施。
总结起来,换热器通过热交换实现热能的传递。
常见换热器的种类及特点换热器是将热量从一个物质传递到另一个物质的设备,常见的换热器种类包括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换热管束和换热器组件等。
每种换热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1. 壳管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是最常见的一种换热器,由一个外壳和多个内置管子组成。
热传导通过管壁实现,热量从热源通过管内流体流向冷却介质。
壳管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广、换热效率高的特点。
常见的壳管式换热器有固定式和浮动式两种,固定式适用于高温高压场合,浮动式适用于温差较大的情况。
2. 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由多个金属板组成,热传导通过板之间的薄层流体实现。
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传热效率高、清洗方便等特点。
板式换热器适用于低温低压场合,如冷却水、空调系统等。
3. 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是将螺旋板组装在两个端盖上形成的,通过螺旋板的旋转实现热传导。
螺旋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传热效率高、清洗方便等特点。
螺旋板式换热器适用于高温高压场合。
4. 换热管束换热管束是将多根直径较小的管子束缚在一起,通过管壁实现热传导。
换热管束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适用性广的特点。
换热管束适用于高温高压场合。
5. 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是由多个换热器组成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组合和调整。
换热器组件具有灵活性高、适应性强的特点。
换热器组件适用于需要灵活配置和调整的场合。
以上是常见的换热器种类及其特点。
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换热器可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耗,实现更加有效的热量传递。
试述换热器的概念换热器是一种用来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的装置。
它通常被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建筑空调系统、供暖系统和其他热交换应用中。
换热器可以在不同的形式和尺寸中找到,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换热器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
在换热器中,两种流体通常是通过一系列金属管道或管壳中流动的。
其中一个流体可以是热源,例如蒸汽、热水或电加热器产生的热流体。
另一个流体可以是想要加热或冷却的物质,例如水、空气或化学制品。
通过这种方式,换热器使两种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成为可能。
在现代的换热器中,有三种主要类型:散热器、冷凝器和蒸发器。
散热器主要用于冷却流体,例如汽车发动机中的散热器,它将汽车发动机冷却液中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空气中。
冷凝器用于将蒸气或气体冷却成液体,例如在冷冻设备中使用的冷凝器,它将氨气冷却成液态氨。
蒸发器则相反地将液体转化成气体,例如在空调系统中使用的蒸发器,它将冷凝的制冷剂转化成冷气。
另外,换热器还可以根据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来分类。
最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包括壳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
壳管式换热器由一个外壳和一组管子组成,热源流体流过管子,被加热或冷却,而需要加热或冷却的流体则流过外壳。
这种类型的换热器通常用于高流量和高温差的应用中。
板式换热器则由一系列金属板组成,流体在相邻的板之间流动,热量通过板的表面传递。
板式换热器通常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应用场合。
换热器的设计和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流体性质、流量、温度和压力。
在选择换热器时,需要考虑流体的化学性质、腐蚀性和蒸发和结垢的倾向。
此外,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运行成本、维护成本和使用寿命等因素。
正确的换热器选择和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能效和节约能源。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换热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化工工业中,换热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加热、冷却和过程控制中。
在食品和饮料行业,换热器用于加热和冷却液体食品。
换热器的种类及应用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热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力、冶金、石油等行业。
根据传热方式和工作原理的不同,换热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常见的换热器之一。
它由管束和外壳组成,热媒通过管束流动,被换热的物质则在外壳中流动,通过管壳内外流体的对流和传导传热,实现换热过程。
管壳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蒸发、冷凝、汽化、加热等工艺中。
2. 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采用多层波纹板组成,通过多个波纹板的叠加形成通道,在通道内实现换热。
板式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紧凑、易于清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空调、制冷、化工、食品加工等领域。
3. 管束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由多根平行布置的管子组成,通过管子内的热媒与外壳中的被换热物质进行换热。
管束式换热器适用于高温、高压、粘稠液体的换热过程,常用于石油、化工等行业。
4. 螺旋板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采用螺旋板作为热传输面,通过螺旋板的内外壁形成两个流通通道,通过流体在螺旋板内外壁之间交替流动,实现换热。
螺旋板换热器具有高换热效率、低压降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等行业。
5. 空气冷却器:空气冷却器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通过与被冷却物质接触,将被冷却物质的热量传递给空气,使其冷却。
空气冷却器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等行业中的冷却系统,如发电厂中的冷却塔、汽车发动机中的散热器等。
6. 管式加热器:管式加热器是一种通过将热媒加热后传递给被加热物质,实现加热的设备。
管式加热器应用于化工、电力等行业中需要对物质进行加热的工艺中,如石油精制中的加热炉、电站中的锅炉等。
总之,换热器可以根据不同的换热原理和应用场景,分为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空气冷却器和管式加热器等多种类型。
这些换热器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最新1. 引言换热器是实现不同介质间热量传递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
本规范旨在确保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符合最新的安全和效率要求。
2. 设备分类换热器根据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等。
每种类型应根据其特点和应用场景选择相应的设计和制造标准。
3. 设计要求- 设计应考虑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温度、压力、腐蚀性等。
- 应根据热负荷和温差选择合适的换热面积和流道设计。
- 设计应满足流体动力学要求,避免流速过高或过低导致的效率降低或设备损坏。
4. 材料选择- 材料应根据介质的腐蚀性、温度和压力等级选择,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 应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的材料。
5. 制造标准- 制造过程应符合ISO、ASME等国际标准。
- 焊接、热处理等关键工艺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6. 安装与调试- 安装前应对设备进行彻底检查,确保无损伤和缺陷。
- 安装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制造商指导进行。
- 调试过程中应监测设备运行参数,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7. 安全与环保- 设备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装置,如压力释放阀、温度监控器等。
- 应采取措施减少噪音和振动,符合环保要求。
8. 运行与维护-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正确使用设备。
-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9. 质量保证- 制造商应提供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材料证明、工艺流程记录、出厂检验报告等。
10. 附录- 附录包括换热器的典型设计参数、计算方法、故障排除指南等。
11. 结语本规范标准旨在指导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和高效。
建议用户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本规范进行适当调整和更新。
请注意,上述内容为示例文本,实际的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应根据具体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进行制定。
换热器换热量计算公式换热器是一种用于将热量从一种介质传递到另一种介质的装置。
根据换热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的不同,换热量的计算公式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换热器及其换热量计算公式。
1.单相流体传热换热器单相流体传热换热器是将一个单相流体中的热量传递到另一个单相流体中的换热器。
换热量的计算公式基于热平衡原理,即热量在两个流体之间的传递是相等的。
Q=m·c·(T2-T1)其中,Q为换热量,单位为焦耳/秒(J/s)或瓦特(W);m为流经换热器的质量流率,单位为千克/秒(kg/s);c为流体的比热容,单位为焦耳/千克·摄氏度(J/(kg·°C));T1和T2分别为流体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计算方便,可以将换热率(U)引入公式。
换热率是描述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参数,通常通过实验或理论计算确定。
Q=U·A·(T2-T1)其中,U为换热率,单位为焦耳/秒·平方米·摄氏度(J/(s·m^2·°C))或瓦特/平方米·摄氏度(W/(m^2·°C));A为换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2.蒸发冷凝换热器蒸发冷凝换热器用于将一种流体从液态转化为气态或从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中传递热量。
换热量的计算公式基于摩尔焓的变化。
Q=G·(h2-h1)其中,Q为换热量,单位为焦耳/秒(J/s)或瓦特(W);G为质量流率,单位为摩尔/秒(mol/s);h1和h2分别为流体的入口摩尔焓和出口摩尔焓,单位为焦耳/摩尔(J/mol)。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计算方便,可以将换热系数(U)引入公式,并结合换热面积(A)进行计算。
Q=U·A·(h2-h1)其中,U为换热系数,单位为焦耳/秒·平方米·摄氏度(J/(s·m^2·°C))或瓦特/平方米·摄氏度(W/(m^2·°C))。
换热器
1、填空
1)板式换热器传热板片的厚度一般为1-2mm ,片与片之间的流道间隙为2-10mm 。
2)在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管子在管板上常用的固定方法胀管法、焊接法、胀焊并用
3)板翅式热交换器在组装体中,可采用并联组装、串联组装和串并联混合组装
4)热交换器单位体积中所含的传热面积的大小大于等于700m2/m3,为紧凑式换热器。
5)在螺旋板式热交换器中,定距柱作用保证流道的间隙、加强湍流、增强螺旋板刚度。
6)在管壳式热交换器中,折流板安装固定通过拉杆、和定距管实现。
挡管、和旁路挡板防止流体短路而设置的构件。
7)螺旋板式热交换器,设计传热板片时考虑的因素①使流体在低速下发生强烈湍流,以强化传热、②提高板片刚度,能耐较高的压力
8)在采用先逆流后顺流<1--2>型热效方式热交换器时,要特别注意温度交叉问题,避免的方法是增加管外程数、两台单壳程换热器串联工作
9)板翅式换热器型号为65DK2103,其中DK:多孔翅片;65:6. 5mm翅高;21:2.lmm 节距;03:0. 3mm翅厚分别表示的意义。
2、简答题
1)板式换热器,传热板片的波纹形式最常用的有几种形式?不论何种形式的板片,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最常用的有人字形波纹板和水平平直波纹板。
它们的共同特征为:
①强化传热的凹凸形波纹;
②板片四周及角孔处的密封槽;
③流体进出孔(角孔,一般为圆形,大型冷凝器板片角孔常为三角形);
④悬挂用缺口。
2)U型管式换热器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合。
答:优点:U形管式换热器结构比较简单、价格便宜,承压能力强,不会产生热应力。
缺点:由于受弯管曲率半径的限制,其换热管排布较少,管束最内层管间距较大,管板的利用率较低,壳程流体易形成短路,对传热不利。
当管子泄漏损坏时,只有管束外围处的U 形管才便于更换,内层换热管坏了不能更换,只能堵死,而坏一根U形管相当于坏两根管,报废率较高。
适用场合:适用于管、壳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需要清洗,又不适宜采用浮头式和固定管板式的场合。
特别适用于管内走清洁而不易结垢的高温、高压、腐蚀性大的物料。
2、简答题
3)确定换热管在管板上排列方式应考虑的原则,其常用的排列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原则:(1)要保证管板有必要的强度,而且管子和管板的连接要坚固和紧密; (2)设备要尽量紧凑,以便减小管板和壳体的直径,并使管外空间的流通截面减小,以便提高管外流体的流速; (3)要使制造、安装和修理、维护简便。
排列方式常用的为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三种。
优缺点:等边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管板利用率高,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对流传热系数大,但管外清洗较困难;正方形直列管外清洗方便,但对流传热系数较小,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正方形错列则介于两者之间。
4)热交换器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答:1)对于设计性热计算,采用平均温差法可以通过Ψ的大小判定所拟定的流动方式与逆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流动方式的选择;2)而在校核性传热计算时,两种方法都要试算。
在某些情况下,K是已知数值或可套用经验数据时,采用传热单元书法更加方便;3)假设的出口温度对传热量Q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定性温度,影响总传热系数,从而影响NTU,并最终影响Q值。
而平均温差法的假设温度直接用于计算Q值,显然e-NTU法对假设温度没有平均温差法敏感,这是该方法的优势。
3、问答题
1)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合理设计流径的选择原则以及选择这些原则的原因?
答:①清洗方便: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程,因为管程清洗比较方便。
②减少腐蚀性机会: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于子和壳体同时被腐蚀,且管程便检修与更换。
③流体压力:压力高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受压,可节省壳体金属消耗量。
④热能合理利用:被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可利用壳体对外的散热作用,增强冷却效果。
⑤蒸汽加热情况:饱和蒸汽宜走壳程,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较洁净,一般不需清洗。
⑥毒性物质的泄露:有毒易污染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减少泄漏量。
⑦流体粘性: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中流动,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传热系数。
⑧对流传热系数: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宜使对流传热系数大的流体走壳程,因壁面温度与α大的流体接近,以减小管壁与壳壁的温差,减小温差应力。
3、问答题
2)热管有几部分构成?试述热管传热过程。
答:常用的热管由三部分组成:主体为一根封闭的金属管(管壳),内部空腔内有少量工作介质(工作液)和毛细结构(管芯),
其传热过程包括:
(1)热量从热源通过热管管壁和充满工作液的吸液芯传递到液-气分界面;
(2)液体在蒸发段的液-气分界面上蒸发;
(3)蒸汽腔内的蒸汽从蒸发段流向冷凝段;
(4)蒸汽在冷凝段内的液-气分界面上凝结;
(5)热量从液-气分界面通过吸液芯、液体和管壁传给冷源;
(6)在吸液芯内由于毛细作用(或重力等)是冷凝后的工作液回流到蒸发段。
4、看图题
5、计算题
1)在一单壳单管程无折流挡板的列管式换热器中,用冷却水将热流体由100℃冷却至41℃,冷却水进口温度15℃,出口温度30℃,试求在这种温度条件下,逆流和并流的平均温度差。
通过一单壳程双管程的列管式换热器,用冷却水冷却热流体。
两流体进出口温度与上述相同,问此时的传热平均温差为多少?又为了节约用水,将水的出口温度提高到35℃,平均温差又为多少?
2)一逆流式管壳热交换器,采用将油从100℃冷却到65℃的方法把水从25℃加热到50℃,此热交换器是按传热量20kw、传热系数340W/(m2.℃)的条件设计,试计算其传热面积F1。
假设上面所说的油相当的脏,以致在分析中必须取其污垢热阻为0.004M2.℃/W。
这时传热面积F2应为多少?若传热面积仍为F1,流体进口温度不变,试问当选用一污垢热阻后,传热量会减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