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荒原_中荒原意识的构筑与演绎
- 格式:pdf
- 大小:148.22 KB
- 文档页数:3
艾略特《荒原》解析在英国仍以“⽇不落帝国”⾃居之时,艾略特就独具慧眼地谱写了西⽅世界现代精神⽂明的“悲怆奏鸣曲”——《荒原》,他多视域、多层次地展现了⼀战后西⽅⼴阔的社会⽣活。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诗⼈将饱经战争蹂躏、哀鸿遍野的欧洲⼤陆,描绘成⼀⽚乌云蔽⽇、空⽓窒息、⽣命之⽔枯竭、情欲之⽕燃烧的⼴漠荒原,充斥着⼀个个死魂灵般的⿁魅世界:不仅是满⽬疮痍的现实社会的荒原,更是⼈们⼼⽬中的荒原,⼀座牧场。
《荒原》不仅是他本⼈,更是欧洲⼀战后普遍存在的悲观失落、迷惘空虚的异化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理的浓缩,表现出整整⼀代⼈对西⽅现状敌视沮丧情绪的极点。
01 诗歌结构:犹如⼀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荒原》全长432⾏,艾略特把浩繁的现代⽣活安放在远古神话提供的框架⾥,将长诗分为《死者葬仪》、《对弈》、《⽕诫》、《⽔⾥的死亡》、《雷霆的话》五章,颇似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五乐章钢琴奏鸣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怆奏鸣曲》,相对独⽴⼜彼此呼应,低回哀怨,恰似⼀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各章长短不⼀、节奏、重⼼、场景、说话⼈物各不相同,但⼜统⼀在总标题下;“圣杯传奇”与诗的布局,像⼀对⼀明⼀暗的平⾏结构,使⽆序的外表下呈现出潜存的秩序,内在结构完整⽽严谨,形成⼀部浑然⼀体的钢琴奏鸣曲。
由于《荒原》不是叙事,⽽是以各种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组成的主题变奏曲,诗中没有完整的圣杯故事,却处处有投影。
诗歌中每⼀暗⽰性形象都可构成⼀连串感性和理性的复合联想,使其隐喻的意象极具张⼒,为《荒原》提供了总体结构和象征语⾔,这就使《荒原》从⼀般的内容中突破出来,产⽣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效果,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与暗⽰⼒:赎救现代西⽅⽂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纪传说中圣杯神⼒的显现。
⽽且,艾略特在《荒原》的神话创意中,不仅把意义装载⼊全诗表述、圣杯隐现这⼀对明暗平⾏结构,⽽且把作品构织成⼀个由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和⼀个由神话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破碎的提⽰,让读者掘出意象表层之下的真正含义。
论穆旦诗歌“荒原”意识的演绎方式荒原”一词,源于艾略特在1922 年发表的著名长诗《荒原》。
艾略特的《荒原》通过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敦的荒凉、混乱与虚无,深刻地批判了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物质危机和精神危机,一切都在不停地崩塌、溃烂和消亡,人类面临着无尽的灾难、痛苦和绝望。
艾略特《荒原》的发表,不仅震撼了西方诗人的心灵,当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时,对于当时的知识界,特别是青年诗人的创作,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穆旦的诗歌创作便是典型。
由于“荒原”批判意识的浸润,诗人穆旦开始了对人类意识的探求和对于中国社会现实批判性的思考,他的诗作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荒原”意识。
孙玉石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中谈到了“荒原”问题:“所谓‘荒原’意识,就是在T?S艾略特《荒原》的影响下,部分现代派诗人头脑中产生的对于整体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和对于充满极荒谬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的批判意识。
”穆旦笔下的“荒原”与艾略特笔下的“荒原”是有区别的。
西方的荒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中国的“荒原”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化的产物,穆旦深刻地揭示出这个“荒原”的原因在于“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五月》)。
艾略特把整个西方文明的衰落概括为一个抽象的“荒原”,其笔下的《荒原》拥有深广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宗教意蕴。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穆旦的诗歌没有获得这种深远的历史感和宗教意识,但诗人却获得了《荒原》所具有的社会批判精神,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
穆旦主要从社会历史和人的生存境遇的角度批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荒诞和灰暗,揭露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扭曲、形乃至丑恶,以此来揭示人类的悲惨命运。
穆旦以“荒原”的意象和意象系列、意象组合,表达对中国冷漠黑暗的现实世界的绝望和否定,对荒芜寂寞的人生的批判与诀别,这些批判与反思的精神所体现的“荒原”意识,便成为诗人笔下特有的文化心态和创作母题。
在穆旦的笔下,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自我的生命体验融合在一起,深邃的玄理思考与凝练、富于弹性和张力的语言凝结在一起,既告别了内涵的浅白,也远离了表层的晦涩,显示出现代白话新诗的真正生命力。
简要分析艾略特的《荒原》中的宗教意识《荒原》是艾略特的诗作名篇之一,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
它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宗教哲学是艾略特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也是他主要作品的中心内容。
《荒原》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状态,是对战后西方文明走向迷惘和式微的高度概括。
1920年前后是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
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
伦敦坍塌了,巴黎毁灭了,美国变形了,就像昔日的庞贝城,人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除了一片荒原之外,什么也发现不了。
上帝存在便剥夺了世界的意义,上帝不存在则剥夺了万物的意义。
在这一片神秘莫测的荒漠面前,人们什么也不能理解。
在这个特定的时期,《荒原》应运而生。
“荒原”这个标题就源于神话之中。
在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地就有关阿梯斯、阿童尼斯、奥西利斯的神话,他们都是人格化的繁殖神,产生于远古民族祈祷丰收的仪式。
他们的戏剧性经历可以引起四季更替及植物荣枯。
神氏健壮,尤其是他的性能力强盛,便导致植物繁荣;而当他受到伤害、性能力被破坏、或者死亡时,整个大地就会荒芜,冬季或旱季就会到来;而神复活,荒原就复生,万物随即重新繁盛。
魏登女士有关圣杯传奇中渔王的故事,实际上是古代繁殖神崇拜在教会压力下扭曲变形的文学形式。
《荒原》全篇主要讨论"死亡"的主题诗中弥散着死亡的烟雾,作者大量列举了神话故事中死而复生的故事,现实生活中虽死犹生的状态,在这些烟雾背后,作者给予读者一个明确的指导,当下社会的人们的精神已经毁灭,尽管肉身仍在,但那些充满肉欲的腐朽和罪恶必须被彻底清除。
人们只有经过宗教的洗礼,精神才会被净化,“荒原人”才能走出荒原,等到拯救。
“智者受难”的主题变形——论《荒原》中先知形象承载的救赎价值作者:刘秀秀来源:《云梦学刊》 2014年第5期刘秀秀(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摘要:“智者受难”的哲学主题在西方文学中反复出现。
受难的智者一方面承担“积极的罪行”,代表了一种“大写的人”的意志,另一方面,智者受难又是对人“站起来”之后的反驳和人类泛滥的欲望的有效克制。
T.S.艾略特的《荒原》中出现了众多先知或智者形象,或衰老,或患病,或困在笼子里,或丧失预言能力,其命运引证“智者受难”的传统文化主题。
诗人以现代诗歌的技法对其进行“变形处理”,赋予了这些先知形象以救赎荒原的精神价值。
《荒原》表达对文明危机的反思和超越,作为宗教神的耶稣基督也重新被还原为某一繁殖神的神话原型,这就把救赎指向了恢复文化源头的感情、精神和智性的生命。
关键词:“智者受难”;《荒原》;先知;救赎;再生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5-0090-07收稿日期:2014-07-07作者简介:刘秀秀(1988- ),女,山东齐河人,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智者受难”的哲学主题在西方文化、文学中反复出现。
回到苏格拉底时期的雅典,命数是统治着人的永恒正义,而诸神统御命运,“神赋予的民主”具体体现为城邦的利益。
苏格拉底强调人应该去认识自己,人通过自我感知就可以理解神谕,其意正在于打破这种民主制背后强大的城邦依附性;当神从祭司走向个人内心的时候,即个性力量的萌发。
到了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时代,个人的无量痛苦和神的困境才一起被置于更高发展的天秤上去衡量,只因触犯天神的利益,盗取火种的英雄不得不永远受苦来赎罪。
自苏格拉底开启“智者受难”的历史先河以降,众多“智者”以其智慧动摇神性权威、破坏自然法则,亦必遭受“天谴”,受到自然力可怕的报复,这就在张扬人的信念和意志的同时为其划定了界限。
2001年11月第30卷第6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mal of S 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Vol.30 No.6Nov.,2001艾略特《荒原》的意象系统和解读困惑Ξ彭 舜(湖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艾略特的《荒原》是诗歌史上最难解读的诗作之一。
该诗难以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容量大和反传统反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
根据欧美现代派诗歌注重“意象性结构”的特点,从意象系统入手去解读《荒原》,该诗中交织着“枯萎”、“死亡”、“情欲”、“再生”四个意象系统,它们使诗看似零乱无序的“章句”与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拈连起来了。
由此入手的解读,可以避免传统的感悟式或诠释式解读可能引起的困惑。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解读困惑;意象系统中图分类号:I3/72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29(2001)0620101204 英国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后期象征主义诗派的代表,他的诗作、诗风和诗论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欧美诗坛上一道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其长诗《荒原》被称为“欧美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该诗1922年发表迄今,一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技法新异奇特,意脉跌宕回还,思绪高深难测,宛如一座诗的迷宫,令人疑窦丛生,甚至望而却步。
本文拟从“意象系统”入手,探寻一条解读《荒原》的路径。
并剖析该作难以解读的症结所在。
一艾略特的《荒原》问世以前,或者毋宁说在象征主义诗派兴起以前,欧美诗坛上两部难以解读的经典之作,一为但丁的《神曲》,一为歌德的《浮士德》。
以《浮士德》而言,既是诗人又是德国文学研究专家及歌德研究专家的冯至先生曾说,歌德写《浮士德》写了60年才写完,而他研读《浮士德》,读了60年还没完全读懂。
这里固然有冯至先生对“学海无涯”这层意思的强调,但也确实表明,像《浮士德》,以及《神曲》这样的诗作,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复杂艰深,是很难解读的。
艾略特《荒原》的意象系统和解读困惑
彭舜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1(030)006
【摘要】艾略特的《荒原)是诗歌史上最难解读的诗作之一.该诗难以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容量大和反传统反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根据欧美现代派诗歌注重“意象性结构”的特点,从意象系统入手去解读《荒原》,该诗中交织着“枯萎”、“死亡”、“情欲”、“再生”四个意象系统,它们使诗看似零乱无序的“章句”与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拈连起来了.由此入手的解读,可以避免传统的感悟式或诠释式解读可能引起的困惑.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彭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7-702
【相关文献】
1.人鱼的意象荒原的主题——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解读 [J], 李丽程
2.由《荒原》解读艾略特的荒原意识 [J], 魏霞
3.地狱诗篇之彼岸救赎与此岸抵抗——论T.S.艾略特《荒原》与鲁迅《死火》对佛教“火”意象之改写 [J], 杨深林;邱晶
4.地狱诗篇之彼岸救赎与此岸抵抗——论T.S.艾略特《荒原》与鲁迅《死火》对佛
教“火”意象之改写 [J], 杨深林;邱晶;
5.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以艾略特的《荒原》为例 [J], 夏传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32006年・第9期下学 术 ・ 理 论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现代企业教育是反映事实亲属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称谓系统。
有学者将社会称谓细分为三类:职业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名称谓语。
一些学者按照称谓语的交际功能把它划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虐称谓[2]。
以上对称谓语的分类讨论只是对称谓形式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但称谓所包含的远不止这些。
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称谓语做出了不同的分类,目前对于称谓系统的分类仍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每一种称谓,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间,其内涵与外延是大不相同的[3]。
我们对于每一种称谓形式,都应在远近亲疏上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1.2 亲属称谓的使用亲属称谓体现出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亲属关系。
汉语亲属称谓有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
英语亲属称谓有Uncle,Ant,Grandpa,Grandma等。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词汇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也叫做亲属称谓语的外化或拟亲属称谓语[4]。
有的学者也从民族文化、社会历史及其使用环境等不同角度论述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1.3 称谓词的标记性与非标记性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在语音、音调、句法结构、词汇、交际策略与风格上都存在着差异[5]。
称谓语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划分和使用自然也有性别上的差异。
而称谓语的指称对象是人这一特点,使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更加突显出来了。
称谓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行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社会现实底蕴,它折射出了使用者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取向。
称谓词的这种特征在英语表现最为突出。
英语语言中最明显的有标记性的例子是女性通常被冠以Mrs,Miss。
正如传统习俗要求一位已婚妇女要佩戴结婚戒指,而对她的丈夫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解读艾略特《荒原》中的意识流手法
摘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意识流小说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意识流程。
艾略特将最先出现在英美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引进长诗作《荒原》——自由联想,时空错位。
关键词:《荒原》、意识流、自由联想、时空错位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意识流小说反对描摹客观现实,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意识流程。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意识流作家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艺术手法,并在语言、文体和标点方面有很大的创新。
笔触忽东忽西,四处跳宕,情境之间、场景之间、意向之间,只受想象逻辑的控制,而不受形式逻辑的控制。
艾略特将最先出现在英美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引进长诗作《荒原》——自由联想,时空错位。
时间上,打破正常的顺序,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历史、现实、神话相互渗透;
地点上,海阔天空,任意飞跃;
情节上,似有似无,多是一些片段的、混乱的场景。
如《死者的葬仪》的头两节就写了四季的变化,从“长着丁香”的
四月跳到“白雪覆盖”的严冬,又从夏天的阵雨写到秋虫的哀鸣;
人物活动场景迅速转换,同是一人,时而在花园“喝咖啡、闲谈”,时而在郊外滑雪,时而在客厅玩牌,时而在教堂观看葬仪。
在《对弈》和《火诫》两涨中,场景的组接犹如电影的蒙太奇,将出现在泰晤士河盘、伦敦街头、饭店、酒吧间、妓院和堕落小职员的宿舍等的各色表面无关的人事尽收镜头。
这种手法整合了时空对象的割裂,使得很多看似凌乱的现象,凭其本质的相似结构结成了一个具有艺术真实的整体。
外国文学史(二)_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罗曼.罗兰2.海明威作品简洁、含蓄,这是其“冰山原理”的叙事理论的体现。
参考答案:正确3.“硬汉子”形象随着海明威思想和创作观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在的表现。
参考答案:正确4.《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两个骗子是______。
参考答案:国王和公爵5.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波德莱尔6.《日瓦格医生》以十月革命前后的俄国社会为背景,以日瓦格的经历表达了作家对俄国革命的深刻思考。
参考答案:正确7.自然主义文学中表现出更注重人的生理而不是灵魂。
参考答案:正确8.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代表了“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
参考答案:错误9.在历史事变中描写人是《战争与和平》的一条基本的创作原则,也是使小说产生宏伟的史诗风格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正确10.契诃夫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是。
参考答案:短篇小说家_戏剧革新者11.高尔基的短篇小说有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鹰之歌》_《伊则吉尔老婆子》_《海燕》12.安娜的丈夫是。
参考答案:卡列宁1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是追求冒险与获得财富。
参考答案:错误14.哈克身上充满野性,不愿为现代文明束缚,但是他本身并不缺少真诚与善良的美德。
参考答案:正确15.与西方文学一脉相承有所不同的是,东方文学呈现出多源、多元的特点。
参考答案:正确16.属于《创世纪》的神话内容有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伊甸园_创造宇宙_洪水神话17.希伯莱神话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中。
参考答案:《创世纪》18.19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坛的“梅塘集团”的作家有__________。
参考答案:莫泊桑_左拉19.“为艺术而艺术”是自然主义的创作主张。
参考答案:错误20.《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代表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深层意义上表明“人”的觉醒。
论《荒原》的主题表现形式
论述《荒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
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
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
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艺术特色: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
收稿日期:2009-06-18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YBB241)。
作者简介:熊海英(1974-),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理工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
《荒原》中荒原意识的构筑与演绎熊海英(湖南理工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岳阳414006)摘要:艾略特的《荒原》用陌生化的艺术感受方式构筑了荒原意识,用化丑为美的方式演绎了荒原意识,用宗教精神超越了荒原意识。
关键词:荒原意识;陌生化;化丑为美;宗教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09)05-0115-031922年10月,艾略特的《荒原》发表,在英美诗坛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奠定了艾略特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荒原》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诗的一个里程碑,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整整一代人希望的幻灭和绝望,旧日的文明和传统的价值的衰落,《荒原》所提供的世界图景是模糊而混乱的,通过对荒原意识的构筑与演绎,捕捉了一片荒原般的“时代精神”。
一、用陌生化的艺术感受方式构筑荒原意识什克洛夫斯基提出:“艺术是一种感受方式”[1]。
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艺术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幻想和假定,它诉诸于人的感知、情感、想象,拨动人的灵性、诗性和情趣。
唯其如此,只有通过审美感觉去体验生活。
《荒原》采用了陌生化的艺术感受方式,对现实进行幻想和假定,构筑荒原意识。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一个中心性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研究的对象是艺术语言,文学的目标是依靠语言的媒介使其自身生疏化或陌生化或与日常语言的“隔离”,认为艺术不是摹仿现实,而是通过形式和技巧,使现实变得陌生。
什克洛夫斯基普指出:“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就好象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长;……”[2]他认为艺术的目的不是认识事物,而是感知事物,即通过“陌生化”技巧使人感觉到事物的存在。
所谓“陌生化”,即使现实中的事物变形,变习见为新奇或使人改变习惯的感知方式,转换角度去接触事物,从而产生一种像第一次看到这一事物时的新鲜感。
陌生化使我们用新奇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用新奇的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用新奇的思维去思考这个世界,用新奇的情感去感受这个世界。
从作家主体看,《荒原》变自动化体验为陌生化体验。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与传统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方式迥然有别。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家体验生活不能停留在与生活同一的层次上,更不能做生活的奴隶,而是“永远是挑起事物暴动的祸首。
事物抛弃自己的旧名字,以新名字展现新颜,便在诗人那里暴动起来。
”[3]作为诗人的艾略特永远是一位善于反叛旧生活、制造新生活的勇士。
他在生活的体验中,不是相沿成习,而是驰日骋神。
使其拥有的生活旧貌换新颜,且平中见奇,独秀于天下。
艾略特在体验生活中,完成了表现对象的陌生化,将陌生化注入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之中,从根本上改变了感同身受的自动化体验方式对生活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颠覆了主客体的位置,消解了体验的自动化,使创作素材提升为审美素材、生活事实转化为艺术事实。
《荒原》中“非个性化”理论和“客观对应物”理论的运用,是形成《荒原》艺术感受方式陌生化的重要原因。
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性化的,他在他的理论文章《传统和个人才能》中明确指出“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达个性,而是逃避。
”[4]“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与“非个性化”理论相匹套。
艾略特进一步提出了“客观对应物”的理论,主张通过某一客观的情景、事件、物体来唤起特定的情感,艾略特成功地将“客观对应物”理论运用于《荒原》中。
在《荒原》中,他创造了一系列场景作为“客观对应物”,以此来表达弥漫在西方世界人们的失落和幻灭情绪。
《荒原》中造成陌生化的“客观对应物”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事件”作为客观对应物。
从各章的标题到各章节所展示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系列非常形象化的事件。
所有这些事件分别有所对应和暗示,蕴涵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死者葬仪”表达了诗人对现代人虽生犹死状态的忧虑,“对弈”是作者对现代人所陷入精神危机的进一步阐述,“火诫”说明第30卷第5期2009年9月云梦学刊Journal of YunmengVol.30,No.5Sep.2009了荒原存在的原因,“水里的死亡”探讨了现代人沉沦的物质原因,“雷霆的训诫”则表达了作者对拯救“荒原”的积极态度。
这些思想情感,艾略特在诗中并未直接表达,而只是不断地给读者呈现一个个事件,通过这些事件作为“客观对应物”来表现《荒原》的主题。
以第一章“死者葬仪”第三节为例,描写的是一位能占卜未来的女相士,她通过手中的纸牌算命,纸牌中有分别代表情欲、财欲和物欲的的“被淹死”的腓尼基水手、“岩石的女主人”贝洛多纳和独眼商人。
女相士告诫抽签者当心死于水中。
作者通过算命这一事件展示:今日的西方世界世风日下,占卜算命风行,上帝观、宗教观已被人们完全抛弃。
“成群的人围着一个圈子走”,“找不到那被绞死的人”,暗示着现代人放弃了信念,完全淹没在财欲和物欲的浮躁生活之中。
由此我们看出,诗人通过“女相士算命”这一事件表达作者对在欲海中沉浮的现代人类命运的忧虑。
二是现实场景作为客观对应物。
大量的现实场景堆砌是《荒原》中的另一重要特征。
如第三章《火诫》表现了现代人在欲火的燃烧下,过着丧失人性、败坏伦理、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它包括泰晤士河岸边的今昔对比、土耳其商人与一男子共度周末以及女打字员和一位长着疙瘩的男青年赤裸裸的肉欲等三个场景。
这些场景几乎都是独立而彼此毫无关联的,被艾略特艰涩地叠加在一起。
这种创作思想体现了诗人逃避个性,他把一个个场景转换为寓意深远、联想丰富的载体,即“客观对应物”,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是以“一套客观事物”作为客观对应物构成一套有某种内在联系的景象或一个特殊的意境来抒发诗人情感。
如第一章的实物群包括死去的土地、呆钝的根、残忍的春雨、使人想不起来的冬雪、干枯的茎枝、废石、一堆破碎的偶像、没有遮荫的树、使人不能放松的蟋蟀、焦石、没有遮荫、没有水等等一系列意象。
诗人诗人有意呈现给我们的荒芜凄凉的自然景象,其寓意是非常深远的。
它象征着现代荒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一种没有生育,没有信仰,情感枯竭,生不如死的状态等。
二、用化丑为美的方式演绎荒原意识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对《荒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艾略特看来,波德莱尔的伟大是通过恶来展现善。
艾略特在1930年发表的《波德莱尔》一文对现代派鼻祖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推崇备至,他认为“波德莱尔确实是现代诗的一个最大的典范”,因为波德莱尔不仅在诗的语法上进行了“完全的改造”,更重要的是:他是提醒人们保持“真诚这一责任或神圣任务的人”。
波德莱尔在这样一个吵吵闹闹、充满种种设想和科学进步的时代,这样丝毫无济于事的人道主义与革命的时代,一个不断堕落的时代,“波德莱尔认识到真正重要的是罪和赎罪”,“这是他的诚实的一个证明”。
艾略特通过对“丑”殚精竭虑的精致描绘表达了他对审美对象的独特思考。
艾略特七十高龄时,曾有记者问他,《荒原》的本意是什么。
艾略特答道:“我不晓得‘本意’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在话还没有说出来之前,我也不太清楚会说出些什么来。
我不会把‘本意’这个词肯定地用在我或其他的诗人的作品上。
”[5]我们可以认为,艾略特选用“荒原”为题,正是要向人们说明现代人类精神与心灵一片荒芜、急待复苏。
艾略特在诗中以独白者的形象出现,而独白者代表了生活在精神荒原上,处在诸多危机中的现代人。
《荒原》为了表达荒原意识,运用了化丑为美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精神状况的观察与思考,揭示其本源的荒谬性,并对整个人类及人性进行了一种哲学的形而上的反思,希望通过东西方宗教的博大智慧,净化灵魂,恢复人性,最终拯救人类。
在这里,化丑为美的“丑”表现为陈述的是肉欲与物欲的故事,揭示的是灵魂的落寞和精神世界的空虚,人们过着一种虽生犹死的生活,生命带给人的不是希望,而是对于生活的无比厌倦以及对“死”的渴望。
如诗人在该诗注释中提到的那位西比尔年迈后的心态。
西比尔因生得美丽而得到阿波罗的钟爱,并被他赐予永生,但她作为一位俗世女子,却疏忽了去请求获得青春永驻的方法。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日见衰老,昔日的美丽容颜已不复存在,热情和活力也不再,她在衰老疲惫中日复一日苟延残喘,死亡成为她灵魂得以解脱的唯一希望。
西比尔的生活状态,不正是20世纪西方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吗?纵览全诗,我们看到一幅极度荒诞而又令人憎恶的现代社会的图景。
在《荒原》中描写生命意义的丧失而导致精神世界的无比丑陋。
这种丑陋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的。
人们关注的只是外在的浮华,追求的是各种欲望的满足,道德价值观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而失去了曾有的真挚、淳朴的感情。
我们看到诗中所有的人都处在一种怪诞的状态之中,这是一种没有爱,没有信仰,没有精神寄托的状态。
如《对弈》中俩人的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因为他们之间连基本的沟通都不能实现。
女人在绝望中说:“我要披头散发地走到大街上去!”但男人对她的威胁却仍然没做任何回应。
诗中第三章中那位女打字员和前来求欢的小职员之间的苟合过程,没有甜蜜温柔的耳语,也没有热情如火的拥抱和亲吻,打字员始终是漠然消极的回应。
肉欲发泄之后,似乎这一切与他们毫不相干。
人与人之间存在极度的隔膜与冷漠。
灵魂的孤立无援,这样的直接后果便是对生命的恐惧和排斥以及对死亡的向往。
现代人在精神上的瓦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颓废荒芜的状态,是艾略特在诗中所关注的核心,而这一核心的关键则是由此产生的爱的缺失和生命意义的丧失。
爱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原因与根本动力,如果没有它的滋润与喂养,灵魂就会荒芜。
三、用宗教精神超越荒原意识艾略特曾这样说自己:在文学上,他是古典主义者;在政治上,他是保守主义者;在宗教上,他是基督教主义者。
《荒原》中荒原意识的构筑与演绎,源于宗教对艾略特思想的巨大影响。
对他而言,信仰是一个缓慢、痛苦地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是经历过生命中许多无意义的景况、许多内在的空虚的过程,是了解到梦中那充满张力的、史诗般的生命2009年云梦学刊116与现实日复一日的单调与无聊生活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的过程,是灵魂渴求伊甸之乐,但却承受地狱之苦的过程,是热切期盼生活于文明兴盛的时代,但却明白自己的一生将消磨于衰败的文化当中的过程。
最终,艾略特接受了基督的降生与死亡,并且为了给新生的自己一个确定而有形的崇拜,选择了对宗教的皈依。
艾略特创作《荒原》时并非自觉地在使用基督教视角,这一行为源自超我和集体无意识,整首诗是对混乱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自然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