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语文: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二)
- 格式:pdf
- 大小:439.87 KB
- 文档页数:5
考点:1.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 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范围:1.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2. 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3.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4. 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5. 对艺术手法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
答题的方式:1. 摘抄式,即要求考生用文中的原话进行回答;2. 概括式,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回答。
文言简答题常见类型(一)阐释型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例如: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
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问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
而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
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
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
如是又何虑文之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问题: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答案: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
对他人已作过详尽的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
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含义也可。
)解析:此文是以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的。
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选择题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文言断句、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大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仍然集中在传记类上,而且考查的主要题型基本上趋于稳定——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断句、文中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均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文言翻译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解与概括”的考查,这也是近几年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这类题型。
(一)字词类辨析提问方式:“对于下列加点字词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这类题着重对于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的考查。
词类活用的五大类型: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古今异义:原文词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一致。
设题陷阱:“先入为主”的危险——词类活用的变化性比较大,原文的字词和之前学习过的熟悉的某个意义不一致,会让考生只凭借单一方面的字词意思去判断题目;而古今异义的字词难点在于现代汉语的习惯会令考生凭借现在的语言习惯进行错误判断。
应对技巧:1. 理清概念:对于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的几大类型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区别好这几大类型的异同;2. 适当推理:通过归纳常考的字词性质或课文学习过的关键字词进行推理判断,能帮助考生分析一些字词的解析。
如考卷中出现的“绳”,就能够从《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推断出绳有规范、束缚的意思,从而推出“绳之以法”的解释。
3. 上下文提示:结合上下文和主语对象进行分析哪些词是形容词哪些词是动词,凭借简单的主谓宾语法去理解这些字词会充当哪一种词性。
答题方法:文言文词义辨析=上下文定位+对应词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二)原文细节类分析提问方式:“关于内容和原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或“正确的一项”。
图文转换题综合考查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
近年高考语文的命题,更加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试题注意情境的设置,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图文转换题型理应得到重视。
题结合语句复位来设题:命题人以问卷调查统计表为依据,要求考生在提供的文段空缺处,补充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内容,这是较有创意的题型,也是难度较大的题目。
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
考试中命题形式大体上包括图文、表文转换两类。
在表达要求上,包括把图表信息直接表述为文字和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两类。
一、表文转换题解题思路及注意事项: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
一般用主谓句陈述。
②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
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
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典型例题】(大纲全国卷)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示例: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解析:本题我们要抓住三点:第一,整体趋势城乡均为逐年增长;第二,农村支出增长幅度较城市小,或者说增速慢;第三,增幅不同造成支出差距逐年增大。
此类题的解题方法: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
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
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具体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
具体为: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②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
二是“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文言总之,要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
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吗?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前一句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习吗?”可以推断,“之”是代词,代指“八阵图”,与后一句“之”(助词,的)用法不同。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二、上下文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
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
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吴玉守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吗?今俞瑱得之.乃另吴玉守之.解析:两句依据语境,很容易推断出其中的“之”均为代词,代“居庸关”,意义和用法相同。
译文: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高峰林立,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咽喉。
文言文断句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确定无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通过断句考查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以及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这也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断句的基础或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自然,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小结: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注意下列代词: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2. 找虚词,定句读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我们看加黑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考点: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④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范围:
①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②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③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④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点常见设问方式
【典型例题】
(四川)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文化经典阅读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文化经典阅读,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阅读文化经典的目标1.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盛情,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
3.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命题情况预测分析:1. 作为新题型,“简答+简答”的考查方式将受到重视,选材上短小精练,将注重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结合。
2. 简答题的命题点会非常灵活,甚至包括要点的提取整合或分析鉴赏、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认定以及考生的评价能力。
3. 将文化经典阅读作为高考的考查重点,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
也是未来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
文化经典研读题多以理解原文中的观点为主,选材范围包括《论语》《孟子》中的对话,以及《庄子》中的寓言,甚至是古代文化名人的名言等。
命题者的意图在于考查我们对文化经典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审视我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探讨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深刻话题,探究古为今用的意义。
一、由此及彼,从现象看本质从表现手法来看,不少经典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谈古论今,以小见大,借物喻人。
而一些考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意义,仅停留在对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的理解上,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
因此要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推因求果,或溯果寻因,从而更好地掌握内容,准确理解寓意,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解答问题之前,首先要读懂,要有扎实的文言文翻译基本功。
二、体察入微,求同辨异文化经典试题侧重对不同材料中观点的比较,既要求概括相同的观点,又要求辨析观点中的细微差别。
变换、选用句式题常见题目形式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试题材料多选择贴近考生生活和反映时代特点的内容,体现“三关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原则,试题开放性更大,为考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解答变换句式题时,应注意不脱离原材料的意思,并有意识地使用代词或关联词,从而使变换后的句子连贯顺畅;解答选用句式题时,需要注意从语气、话题、风格、时间、空间、句式结构、音节等方面入手,选择符合材料意思及题干要求的句式进行解答。
解题指津复句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
【典型例题】(四川安县中学三模)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分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有特定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解析:第一步,提取主干,即“核心价值观是指特定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第二步,梳理枝叶,将复杂的修饰语切分成几个短语,如“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
第三步,将切分出来的短语变成几个分句,加入适当的关系词“它”。
答案:核心价值观是指特定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它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它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
解题指津合并为一个,不必要的成分则删除。
【典型例题】(湖北武汉三模)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保留全部信息。
①2013年12月10日在南非FNB体育场举行了曼德拉的追悼大会。
②曼德拉是南非前总统。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讲话。
④奥巴马在讲话中赞扬曼德拉是“历史的巨人”。
解析:第一步,确定陈述对象。
陈述对象是美国总统奥巴马。
第二步,找出一套成分作为句子主干。
细读材料可以确定主干为——“奥巴马赞扬曼德拉是‘历史的巨人’”。
【技法点拨】一、判断句识辨1. 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特点。
判断句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就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 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准。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诚、非”等。
当我们在遇到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初步判断为判断句;另外,有些没有标志的判断句,我们也要根据语义看翻译时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若能,则也可判断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的识别1. 从标志词入手。
带有被动句标志词的被动句有这几种类型:“为”“为……所”“……为所……”“于”“受……于……”“见”“见……于……”“被”。
当我们在句子中发现这些标志词就可以考虑这些句子为被动句。
2. 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如果在分析具体句子的时候,要思考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如《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因此这个句子就可以判断为被动句,虽然没有标志词。
三、倒装句的识别1. 从特殊举止入手。
若遇到了否定句或疑问句,要考虑有没有宾语前置。
如“何陋之有”有疑问词“何”。
2. 熟记每种倒装句的标志。
如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是“是、之、以”,如“唯利是图”;定语后置的标志为“……者”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 注意与现代汉语的正常语法相比照。
我们说倒装句是把古代汉语拿来和现代汉语相比较的,所以我们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来分析文言文句子,就会发现倒装类型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这句话。
口诀: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四、固定句式的识辨1. 牢记搭配。
文言文有很多固定搭配的固定句式,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比如:何……为,孰与。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
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高考对于“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1. 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技巧),有什么作用? 2. 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 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
注:以上是经常考到的几种抒情方式,这里需提醒的是,此点的命题往往涉及的是诗的整体,解题时要注意着眼全诗。
另外,对于景情关系的考查尤其热,景情关系涉及的概念要熟知,借景抒情以及乐景写哀情,要注意区分。
【典型例题】
(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型:
1.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2.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
3.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 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 答题要点:手法+阐释+效果+情感
【典型例题】
(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家。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
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中说到的“比兴手法”,是被称为“诗经六义”中的“二义”。
“比”即以此物比彼物,大致相当于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在《诗经》中,两者常融于一体,合称为“比兴”手法。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庭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二、答题要点:手法+阐释+效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