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改)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2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第一章:糖类的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糖类的概念和分类;2. 学会使用费林试剂检测还原糖;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糖类的定义和分类;2. 费林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糖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糖类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和作用;2. 讲解费林试剂的原理和作用;3.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糖类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费林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的熟悉程度;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脂肪的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脂肪的概念和分类;2. 学会使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脂肪的定义和分类;2. 苏丹Ⅲ染液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脂肪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脂肪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和作用;2. 讲解苏丹Ⅲ染液的原理和作用;3.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脂肪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苏丹Ⅲ染液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的熟悉程度;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蛋白质的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和分类;2. 学会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定义和分类;2. 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蛋白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和作用;2. 讲解双缩脲试剂的原理和作用;3.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教案:一、知识准备1.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主要物质。
2.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可以帮助了解生物组织的代谢状态和营养状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科研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3.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指标检测、免疫学检测、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技术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 葡萄糖测定仪、三酰甘油测定仪、总胆固醇测定仪、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仪、尿素测定仪、肌酐测定仪、白蛋白测定仪等。
2. 乙醇、石油醚、三氯化铬、硫酸铵、硫酸铜、碘化钾、酚酞、酚酞钠、氢氧化钠等试剂。
3. 生物组织标本、试管、移液管、离心管、草酸钙加热器、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检测糖类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待样品冷却后,称取0.1~0.2g样品,加入10ml去离子水,超声波震荡30min。
(3) 取适量的样品溶液,加入葡萄糖测定仪中测定葡萄糖含量。
2. 检测脂肪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将干燥后的生物组织样品磨成粉末,称取约0.1g的样品,加入10ml乙醇中,使用超声波震荡30min,使样品充分溶解。
(3) 取适量的样品溶液,加入石油醚中摇匀,并离心10min。
(4) 将上清液转移至试管中,用氮气吹干,并在85℃下干燥。
(5) 将干燥涂片涂于玻片上,在三氯化铬-硫酸铵反应剂中加热浸渍5-10min后,取出放入碘化钾-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样品颜色变化。
(6) 根据颜色变化程度,对样品的脂肪含量进行定性观察。
3. 检测蛋白质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将干燥后的生物组织样品磨成粉末,称取约0.1g的样品,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使用超声波震荡30min,使样品充分溶解。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引言生物组织是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集合体,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这些生物分子在细胞的正常功能以及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准确、可靠地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的关键。
检测方法糖类的检测糖类是生物组织中常见的一类生物分子,包括单糖、双糖、多糖等多种形式。
常用的糖类检测方法包括:1.纸层析法:将样品和标准溶液分别点于纸层析板上,通过上升色谱将样品中的糖类分离,并通过特定显色剂反应显示糖类的位置和含量。
2.高效液相色谱(HPLC):通过色谱柱和流动相的相互作用,将混合物中的糖类分离,并通过检测器测量各组分的峰面积或浓度。
3.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对样品中的糖类进行离子化和质量分析,根据质谱图谱确定糖类的结构和含量。
脂肪的检测脂肪是生物组织中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包括甘油三酯、磷脂等多种类型。
常用的脂肪检测方法有:1.色谱法:通过将样品中的脂肪分离,并通过色谱柱和检测器测量各组分的峰面积或浓度来定量。
2.光谱法: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或红外光谱测量样品中脂肪的吸收或振动特征,从而确定脂肪的含量。
3.核磁共振(NMR):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样品中的脂肪进行分析和定量。
蛋白质的检测蛋白质是生物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不仅参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还承担信号传导、酶催化等多种生物过程。
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包括:1.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蛋白质溶液中的吸收或荧光强度来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2.凝胶电泳法:将蛋白质溶液分离成不同带电性质的组分,通过电泳进行分离,并通过染色或荧光标记检测蛋白质的位置和含量。
3.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对蛋白质进行离子化和质量分析,根据质谱图谱确定蛋白质的结构和含量。
应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不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医学诊断: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特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异常水平,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特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通过对有机物的检测,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认同生物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3)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断待测样液来自的生物材料2.能力目标:(1)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2)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三、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
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实验室先制备五种生物组织的提取液作为待测样液,学生在未知情况下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待测样液分组检测其中有机物的种类,尝试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并据此推测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此时告知生物材料有马铃薯、豆浆、花生、猪肝和苹果)。
之后各组相互介绍实验现象及结果,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
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然后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你想亲身去检验一下生物组织中的这些有机化学成分吗?就需通过实验来证明,从而引出课题。
1.原理介绍: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沉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淀粉+碘→蓝色试剂比较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组成浓度实质用法2.情景创设▲提供几种未知组织液A、B、C、D、E(学生可自带材料提取液)(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豆浆、花生种子匀浆、鲜肝提取液……)▲假设每个同学是一个营养师或检验员,如何准确检测出未知组织液各含哪种物质?▲你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和试剂?如何设计实验?3.作出预测、设计实验(含有用“+”,不含用“-”)附一:实验记录表一(预测)待测样品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豆浆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匀浆(自备材料)4.分组学习、自主探究葡萄糖蛋白质淀粉花生油每组同学任取A、B、C、D、E 五种待测样液中的一种,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如实作好实验记录。
实验2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核心知识回顾1、还原糖的检测:常用材料:和,还原性糖有;斐林试剂甲液的NaOH,乙液的CuSO4甲、乙溶液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反应(需加热)生成沉淀。
2、蛋白质的检测:常用材料:和,双缩脲试剂A液的NaOH B液的CuSO4,先加入液再加入液. 成反应。
3、脂肪的检测:常用材料:;苏丹Ⅲ( 色)或苏丹Ⅳ( 色),酒精的作用是。
4、在甘蔗、甜菜、马铃薯、西瓜、苹果等材料中,适合做还原糖鉴定的是。
5、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实验需要加热的是。
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的是。
6、脂肪鉴定的过程中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的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原因是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易溶于酒精。
7、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成分相同,但在使用时,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必须混合使用,而双缩脲试剂则先滴加A液,再滴加B液,请分析原因。
8、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答案】1、苹果梨子葡萄糖、麦芽糖、果糖0.1g/mL 0.05g/mL 等量混匀水浴砖红色2、稀释鸡蛋清豆浆0.1g/mL 0.05g/mL A B 紫色3、花生子叶橘黄红洗去浮色4、苹果5、还原糖脂肪6、50%7、肽键在碱性环境中与Cu2+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先滴加A液的目的是制造碱性环境。
➢核心知识辨析1、检测还原糖时,待测液中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2021·湖南卷)( × )辨析:斐林试剂是由甲液(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和B(2018·浙江卷)( × )辨析:双缩脲试剂是先滴加A液,再滴加B液,肽键在碱性环境中与Cu2+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先滴加A液的目的是制造碱性环境。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实验教学设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实验教学设计1、实验内容分析《检测生物非政府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就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一第二章第一节《共同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也就是高中生物第一个学生实验。
课标对这一内容的建议存有两个方面:一、属“举例说明”水平的知识性目标,通过本节实验教学可以协助学生对细胞中的化合物存有更加直观、多样的感性认识,消除对微观世界的重新认识困难;二、属“运用”水平的技能性目标。
通过合作自学、一帮一组和对多种实验材料展开重复检测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实现科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双达成一致。
2、设计思路在以前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往往先介绍细胞中三大有机物的化学特性(即实验原理),然后再提供成分并不单一的待测样液进行检测。
检测的过程也进行了简化,只针对样液中的某一成分进行验证,这样虽然大大节约了实验的时间,但是实验变成了“照单抓药”索然无味。
今年我对本节教材实验进行了较大的整合和适当的拓展。
力求注重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尝试运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联系生活、设疑激趣。
以“安徽阜阳毒奶粉”问题抓起,鼓励学生高度关注食品成分,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
环节二:资料展现、辨认出原理。
通过资料展现、问题深入探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原理。
环节三:参考案例、实验验证。
教师提供单一成分的样液,然后由学生参考教材案例,完成验证实验。
环节四: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生物组织,由合作小组自由选择实验材料、药品、用具,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
3、实验目标:3.1知识方面:1)举例讲出一些化学试剂能并使生物非政府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比较不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3.2能力方面:1)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非政府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存有。
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探索与改进作者:丁晶来源:《中学生物学》2015年第02期对于高中生物必修一(人教版)中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实验,传统的教学策略是教师讲解该实验的原理与步骤之后,由学生进行操作验证某些生物组织的三大类有机物。
笔者践行此传统教学策略之后,发现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实验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将这一实验进行了探索与改进。
1 实验的误区此实验属于探究型实验,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为了缩短实验教学时间,简化了实验步骤,将其变成验证型实验。
实验通常是对某一种实验材料只进行一类物质的检测,导致学生误认为一种材料中只含有一类物质。
比如:用苹果或梨检测还原糖,用花生检测脂肪等。
学生就会误认为苹果中只有还原糖而没有其他物质,花生中只有脂肪……而一般的教学观点是每个细胞中含有的化合物的种类相同,都会含有六类化合物,只是含量上有些差异。
因此笔者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由他们自己发现材料中的物质含量的差别。
这样既渗透了教学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生物实验素养。
2 方案的改进2.1 材料的改进虽然教材中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但是笔者并不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而是要求他们课后自行寻找材料。
学生可以找到很多自己经常吃的一些食物,如苹果、香蕉、梨、白萝卜、猕猴桃,菜花,黄豆、芝麻等。
在实验中,学生发现了各种材料在操作中的优缺点。
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选苹果和梨作为还原糖鉴定的实验材料,但是苹果和梨的组织样液经常会因氧化而变成褐色,影响实验效果。
而学生选择的白萝卜,它的组织样液无色,放置时间长也不会氧化变色,而且白萝卜的组织液中还原糖含量高,实验现象明显。
教材上检测脂肪的材料是花生,但是花生的徒手切片不易制作,效果很差。
学生选择的肥猪肉中的脂肪细胞,脂肪颗粒太大几乎占满了整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时细胞都是橘黄色,不利于学生的正常认知(化学试剂到底是染细胞还是染物质的)。
相关知识细胞中的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
细胞中的单糖既作为能源又是合成与糖类有关的化合物的原料。
重要的单糖有五碳糖(戊糖)和六碳糖(己糖),其中最主要的五碳糖为核糖,最重要的六碳糖为葡萄糖。
葡萄糖不仅是能量代谢中的重要单糖,而且是构成多糖的主要单体。
多糖在细胞结构成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细胞中的多糖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营养储备多糖;另一类是结构多糖。
作为营养储备的多糖主要有两种,在植物细胞中为淀粉,在动物细胞中为糖原。
在真核细胞中结构多糖主要有纤维素和几丁质。
动植物脂肪的化学本质是酰基甘油,其中主要是三酰甘油,常温下呈液态的酰基甘油称油(oil),呈固态的称脂(fat)。
植物性酰基甘油多为油(可可脂例外),动物性酰基甘油多为脂(鱼油例外)。
纯的三酰甘油是无色、无臭、无味的稠性液体或蜡状固体。
天然油脂的颜色来自溶于其中的色素物质(如类胡萝卜素);气味一般是由非油脂成分引起的。
三酰甘油的密度均小于1 g/cm3。
三酰甘油不溶于水,略溶于低级醇,易溶于乙醚、氯仿、苯和石油醚等非极性有机溶剂。
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大分子,各种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蛋白质不仅是细胞的主要结构成分,而且承担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生物催化剂──酶主要是蛋白质,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离不开蛋白质。
在不同种类生物的组织或同种生物不同器官的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会有所不同。
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淀粉遇碘变蓝色。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操作指南1.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实验前浸泡3~4 h)及其匀浆,鸡蛋清(稀释10倍后使用),鲜肝提取液,质量分数为1%的葡萄糖溶液,食用油,豆浆,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
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
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糖.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糖。
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葡萄糖+ 2Cu2+ + 4OH—加热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 即Cu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变蓝色(直链)或紫(红)色(支链)。
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统称为脂类。
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中。
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脂肪主要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并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脂肪细胞浆内。
在病理检验中,脂类染色法最常用以证明脂肪变性,脂肪栓子以及肿瘤的鉴别。
脂类染色使用最广泛的染料是苏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及油红O等。
脂肪被染色,实际上是苏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现染料的颜色。
经研究认为组织中脂质在液态或半液态时,对苏丹染料着色效果最好。
根据这一原理,适当提高温度(37℃—60℃)对组织切片染色效果是有好处的。
脂类染色,用冰冻或石蜡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剂封固,如甘油、明胶和阿拉伯糖胶等.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橙红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胆脂素呈淡红色,脂肪酸不着色,细胞核呈蓝色。
﹠2.6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重点)
2、掌握根据实验的需要正确选择实验材料的能力。
(难点)
【预习案-夯实基础】
自主认真阅读课本P18~19,补充完成下列空白:
一、实验原理
1、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__________反应。
2、糖类中的还原糖(如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试剂发生作用,生成__________色沉淀。
3、淀粉遇_________变_________色。
4、脂肪可以被___________染液染成__________色,或被___________染液染成_________色。
5、蛋白质与____________试剂发生作用,产生__________反应。
二、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花生种子匀浆,豆浆,鲜肝研磨液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__________溶液,乙液:0.05g/ml的__________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_________溶液,B液:0.01g/ml的_________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三、方法步骤
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的选择
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理想的实验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最好选__________________。
③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结果
3、检测的方法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_______________—→②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试管放入____________的水浴锅中_____________—→④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
(2)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样液_______________中加入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取材—→切片—→制片(取_________的切片放到载玻片中央,滴加染液,染色3分钟,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洗去浮色;然后吸去酒精,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用______________观察。
(3)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_______________—→②向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观察颜色变化。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_________________—→②向试管内注入2滴碘液—→③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记录填写):
【探究案-思考探究】
一、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二、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成熟苹果肉中存在还原性糖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该试剂与细胞内还原性糖发生作用,形成____________沉淀,因此,可用该试剂检验糖尿病病人尿液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__。
(2)鉴定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实验中,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染液是____________,用其染色时,要用酒精来冲洗浮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鉴定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向组织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向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B摇匀。
其中双缩脲试剂B的量只有4滴,而不能过量,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注意事项:
①斐林试剂极不稳定,其甲液和乙液需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时再临时混合均匀用于实验。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碱性环境,再加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还原糖的鉴定中,对试管中溶液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_____________,试管口不要朝向___________________,以免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④蛋白质的鉴定组织样液浓度不能______________,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壁,洗不净。
【训练案-巩固提升】
()1、使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的正确顺序是:①制组织样液②加入2ml 0.1g/ml的NaOH溶液③加入0.01g/ml CuSO4溶液④加入0.05g/ml CuSO4 溶液⑤水浴2 分钟⑥出现砖红色沉淀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④)→⑤→⑥()2、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浅蓝色→棕色→砖红色B.无色→浅蓝色→棕色C.砖红色→浅蓝色→棕色D.棕色→绿色→无色
()3、下列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①葡萄糖②果糖③蔗糖④麦芽糖⑤淀粉⑥纤维素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⑤⑥D.①②④
()4、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是由于蛋白质有:
A.肽键B.氨基酸C.羧基D.氨基
()5、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6、有关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的NaOH浓度相同B.两者的CuSO4浓度相同
C.实验时只能采用课本中给定的浓度D.用两者鉴定物质时都不需要加热
()7、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且必须现用现配
【记一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