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电路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什么是复位电路复位电路的定义在电路中,使用电阻给电容充电,使电容的电压缓慢上升一直到VCC,在还没有到VCC时,芯片复位脚近似低电平,但是芯片复位,接近VCC时,芯片复位脚近高电平,导致芯片停止复位,此时复位完成,整个电路循环运行.这个电路就叫做复位电路。
它主要为了能保证微型机系统得到稳定可靠的工作。
图一:复位电路单片机复位电路上电复位:AT89C51的上电复位电路如图2所示,只要在RST复位输入引脚上接一电容至Vcc 端,下接一个电阻到地即可。
对于CMOS型单片机,由于在RST端内部有一个下拉电阻,故可将外部电阻去掉,而将外接电容减至1µF。
上电复位的工作过程是在加电时,复位电路通过电容加给RST端一个短暂的高电平信号,此高电平信号随着Vcc对电容的充电过程而逐渐回落,即RST端的高电平持续时间取决于电容的充电时间。
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可靠地复位,RST端的高电平信号必须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上电时,Vcc的上升时间约为10ms,而振荡器的起振时间取决于振荡频率,如晶振频率为10MHz,起振时间为1ms;晶振频率为1MHz,起振时间则为10ms。
在图2的复位电路中,当Vcc掉电时,必然会使RST端电压迅速下降到0V以下,但是,由于内部电路的限制作用,这个负电压将不会对器件产生损害。
另外,在复位期间,端口引脚处于随机状态,复位后,系统将端口置为全“l”态。
如果系统在上电时得不到有效的复位,则程序计数器PC将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初值,因此,CPU可能会从一个未被定义的位置开始执行程序。
图二:上电复位图积分型上电复位:常用的上电或开关复位电路如图3所示。
上电后,由于电容C3的充电和反相门的作用,使RST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电平。
当单片机已在运行当中时,按下复位键K 后松开,也能使RST为一段时间的高电平,从而实现上电或开关复位的操作。
根据实际操作的经验,下面给出这种复位电路的电容、电阻参考值。
图3中:C:=1uF,Rl=lk,R2=10k图三:积分型上电复位图。
51单片机复位电路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复位电路是用来保证单片机系统在通电或者复位操作后能够正常工作的电路。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在通电或复位时,复位电路会将单片机的复位端(RST)拉低,强制单片机进入复位状态。
2. 复位电路通常由一个电源电压检测电路(电源复位)和一个外部复位电路(手动复位)组成。
3. 电源复位电路用来检测电源电压是否稳定,一旦电源电压达到稳定值,复位电路会解除对单片机复位端的拉低。
4. 外部复位电路可以由用户手动按下复位按钮来实现,按下复位按钮会使复位电路将单片机的复位端拉低。
5. 在单片机复位状态下,单片机的所有寄存器被清零,并且程序从复位向量地址处重新开始执行。
6. 当复位电路将复位端解除拉低后,单片机开始执行复位之后的程序。
综上所述,51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复位端的状态来实现单片机的复位和正常工作。
单片机复位电路工作原理在单片机系统中,复位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够确保单片机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复位电路的主要作用是在单片机系统上电、复位或异常情况下,将单片机的内部逻辑电路恢复到初始状态,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复位电路通常由复位电路芯片、电源监控芯片、电容、电阻等元器件组成。
其中,复位电路芯片是复位电路的核心部分,它能够监测电源电压,并在电源电压低于一定数值时生成复位信号,将单片机复位。
电源监控芯片则能够监测电源电压的稳定性,以确保单片机在电源电压异常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复位。
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当单片机系统上电或复位时,电源电压会逐渐上升,复位电路芯片会监测电源电压,并在电源电压达到一定数值后生成一个复位信号,将单片机复位。
在单片机系统正常工作时,复位电路会持续监测电源电压,以确保系统在电源异常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复位,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除了电源异常情况下的复位外,复位电路还可以监测单片机系统的工作状态,当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复位电路也能够及时地将单片机复位,以确保系统能够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这种功能对于单片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一些对系统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中,如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
在设计单片机系统时,复位电路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复位电路设计能够确保单片机系统在各种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地进行复位,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设计复位电路时,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工作环境、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单片机的工作状态等因素,以确保复位电路能够可靠地工作。
总之,复位电路作为单片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原理是确保单片机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合理的复位电路设计能够确保系统在各种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地进行复位,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单片机系统的设计中,复位电路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工作环境、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单片机的工作状态等因素,以确保复位电路能够可靠地工作。
51单片机复位电路工作原理一、51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基本原理单片机复位电路是用来控制单片机系统复位的,保证系统正确启动和运行的关键。
单片机复位电路主要由复位源、复位电路、复位延时电路和主控芯片的复位输入端组成。
单片机复位源主要有两种:外部复位源和内部复位源。
外部复位源一般是通过复位键或者外部电路来提供复位信号,内部复位源则是由单片机内部提供的复位信号。
复位电路主要是将复位信号从复位源传输到单片机复位输入端的电路。
它通常由放大器、振荡器和开关组成。
放大器用来将复位源产生的低电平信号放大成单片机规定的复位电平。
振荡器主要用来增加复位电路的稳定性,防止外界干扰对复位电路的影响。
开关用于选择外部复位源和内部复位源之间的切换。
复位延时电路主要是为了确保复位信号有效地传递给主控芯片,并延时一段时间,以便主控芯片能够正确地启动和初始化。
延时电路一般采用RC电路或者独立的计时器电路来实现。
在系统上电或者复位的时候,复位电路会将复位信号传输到主控芯片的复位输入端。
主控芯片接收到复位信号后,会执行相应的复位初始化操作,将内部寄存器和外设恢复到初始状态,并开始执行程序。
二、51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工作过程1.外部复位源的工作过程:外部复位源通过复位键或者外部电路产生复位信号。
复位信号经过复位电路放大,并通过开关选择到达主控芯片的复位输入端。
主控芯片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执行复位初始化操作。
2.内部复位源的工作过程:内部复位源由主控芯片内部提供。
当主控芯片上电或者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内部复位源会产生复位信号。
复位信号经过复位电路放大,并通过开关选择到达主控芯片的复位输入端。
主控芯片接收到复位信号后,执行复位初始化操作。
3.复位延时电路的工作过程:复位延时电路主要是为了保证复位信号能够有效地传递给主控芯片,并延时一段时间,以便主控芯片能够正确地启动和初始化。
延时电路一般采用RC电路或者独立的计时器电路来实现。
延时时间一般为几毫秒到几十毫秒不等,具体的延时时间取决于单片机的工作频率和要求。
单片机复位电路原理单片机复位电路是单片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确保单片机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复位,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原理及其作用。
单片机复位电路通常由复位电路芯片、电容、电阻等元器件组成。
在单片机系统中,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复位电路会通过复位信号将单片机的工作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复位电路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单片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以保证其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可靠地工作。
复位电路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复位信号的产生,二是复位信号的传输。
复位信号的产生通常是通过复位电路芯片来实现的,该芯片能够监测单片机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产生复位信号。
复位信号的传输则是通过电容、电阻等元器件来实现的,这些元器件能够将复位信号传输到单片机的复位引脚,从而实现对单片机的复位操作。
在实际的单片机系统中,复位电路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
首先,需要考虑单片机系统的工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振动等因素对复位电路的影响。
其次,需要考虑单片机系统的工作要求,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单片机系统的功耗和成本等因素,以确保复位电路能够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资源。
在设计单片机复位电路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复位电路芯片、电容、电阻等元器件,并根据单片机的复位引脚的电气特性来确定复位信号的传输方式。
同时,还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复位电路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可靠地工作。
总之,单片机复位电路是单片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确保单片机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地进行复位,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设计复位电路时,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并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可靠地工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复位电路设计原理咱先想象一下,电路就像一个小世界,里面的各个元件都在各司其职地工作着。
可是呢,就像我们人有时候会迷糊或者出岔子一样,电路也会有状况。
比如说突然受到个干扰啦,或者刚开机的时候状态有点混乱啦。
这时候呢,复位电路就像一个超级英雄闪亮登场啦!复位电路啊,简单说就是让电路里的一些关键部分回到初始状态的电路。
就好比把一群调皮乱跑的小娃娃都叫回来,站到最初的起跑线上一样。
那这个复位电路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涉及到一些小秘密啦。
一般来说,复位电路会利用一些特殊的元件特性。
比如说电容和电阻这对好搭档。
电容就像一个小水桶,它可以储存电荷。
电阻呢,就像是一个小关卡,控制着电流的大小。
当电路刚上电的时候,电容开始充电,这个充电的过程就会产生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可以用来作为复位信号啦。
这个信号就像一个大喇叭在喊:“电路元件们,都回到最初的状态去!”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手动复位。
就像我们电脑死机了,我们可以按那个重启键一样。
在电路里,会有一个专门的按钮或者接口,当我们按下这个按钮的时候,就会触发复位电路。
这个时候的复位电路就像是接收到了一个紧急命令,马上让电路重新开始。
比如说在一些小的电子产品里,像那种智能小闹钟,如果它突然不走了或者时间乱了,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手动复位键,让它重新规规矩矩地开始计时。
从更深入的原理来说,复位电路要考虑到不同芯片的需求。
不同的芯片就像不同性格的小伙伴,它们对复位信号的要求也不一样。
有些芯片需要一个高电平的复位信号,就像有些小朋友需要一个大大的拥抱才能开心起来;而有些芯片则需要低电平的复位信号,就像有些小朋友只需要一个轻轻的拍拍就好。
复位电路就得根据这些芯片的要求,准确地提供合适的复位信号。
而且啊,复位电路还得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呢。
这个复位信号不能太短,要是太短了,就像你刚喊了一声让小伙伴们回来,就不喊了,他们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呢。
但也不能太长,太长了就会耽误电路正常工作的时间啦。
就像你让小朋友们在起跑线上站太久,他们都等得不耐烦啦。
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复位电路是一种电子元件,它在电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来实现电路的复位功能,保证电路在特定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
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路的输入信号来实现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
首先,复位电路通常由触发器和逻辑门组成。
触发器是一种能够存储和传输信息的元件,它可以通过外部信号来改变其状态。
逻辑门则是用来实现逻辑运算的元件,它可以根据输入信号的不同来产生不同的输出。
复位电路通过这两种元件的组合来实现对电路的复位控制。
其次,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输入信号的控制。
当外部信号满足一定条件时,复位电路会输出一个特定的信号,从而实现对电路的复位。
这个条件通常是由逻辑门来判断的,当输入信号满足逻辑门的设定条件时,逻辑门会输出一个特定的信号,触发器则根据这个信号来改变自身的状态,从而实现复位功能。
另外,复位电路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
根据不同的电路需求,复位电路可以设置不同的复位条件和复位方式。
这就需要对复位电路进行适当的设计和调整,以确保其能够满足电路的工作要求。
此外,复位电路还可以应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
无论是在计算机、通信设备还是工业控制系统中,复位电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保证设备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复位,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最后,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逻辑运算和触发器的控制。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调整,复位电路可以实现对电路的复位功能,保证电路在特定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
它在各种电子设备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复位电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子元件,它通过逻辑运算和触发器的控制来实现对电路的复位功能。
了解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维护电子设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reset复位电路电阻电容复位电路是一种用于将数字电路的输出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的电路。
在许多数字电路中,复位电路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确保电路在启动时或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正确地初始化。
复位电路通常由一个或多个电阻器、电容器和逻辑门组成。
电阻器用于限制电流,电容器用于存储电荷,而逻辑门用于确定何时应该复位输出状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复位电路的介绍:1. 电阻器:在复位电路中,电阻器通常被称为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
上拉电阻将输出状态拉高(通常是VCC),而下拉电阻将输出状态拉低(通常是GND)。
这两个电阻器用于确保在没有输入信号的情况下,输出状态处于正确的初始状态。
2. 电容器:电容器在复位电路中起到储能的作用。
当复位信号被触发时,电容器会通过电阻器放电,并将输出状态拉回到初始状态。
电容器的大小决定了复位电路的响应时间和复位信号的持续时间。
较大的电容器会导致较慢的响应时间,而较小的电容器则会导致较快的响应时间。
3. 逻辑门:逻辑门用于控制复位信号的触发。
通常使用非门(NOT gate)作为逻辑门,因为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产生复位信号。
当输入信号为高电平时,非门输出低电平,触发复位电路。
工作原理:当系统启动时,电容器通常处于未充电状态。
此时,由于上拉电阻的作用,输出状态被拉高。
当复位信号被触发时(例如按下按钮或检测到异常情况),逻辑门将产生一个低电平信号,该信号通过下拉电阻将输出状态拉低。
同时,电容器开始通过下拉电阻放电,将电荷释放到GND。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容器逐渐放电,输出状态逐渐上升。
当电容器完全放电时,输出状态达到高电平,即初始状态。
参数选择:在选择复位电路的参数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电阻值:电阻值的选择决定了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时间常数。
较小的电阻值会导致较快的充电和放电速度,而较大的电阻值则会导致较慢的速度。
根据系统的要求和电容器的大小,选择适当的电阻值。
2. 电容值:电容器的大小决定了复位电路的响应时间和复位信号的持续时间。
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
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器发送复位信号来清除系统中的各种状态,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
复位电路通常由复位信号源、复位输入电路和复位输出电路组成。
首先,当控制器检测到需要进行复位操作时,它会向复位信号源发送复位信号。
复位信号源可以是一个按键、一个计时器或者一个电平触发器。
一旦复位信号源接收到复位信号,它会立即将复位信号传输给复位输入电路。
复位输入电路接收到复位信号后,会将它转换成适合系统操作的电平信号。
通常情况下,复位输入电路将复位信号转换成低电平信号,以触发复位操作。
复位输出电路负责将复位信号传递给系统中的各个模块或部件。
它通常是一个门电路或一个晶体管,它根据复位信号的状态控制是否将电源或时钟信号传递到系统中的各个部件。
一旦复位信号被传递给系统中的模块或部件,它们会执行相应的复位操作,将自身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
这些操作可能涉及清除存储器内容、初始化寄存器和关闭所有的开关等。
总而言之,复位电路通过控制器生成的复位信号来清除系统中的各种状态,使系统回到初始状态。
这对于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复位电路
复位电路有啥好讲的?很多人可能都这样认为。
简单的阻容复位,相信大伙都知道如何使用。
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后来在论坛的一款开发板上看到其复位电路,看到电路上多了个1N4148二极管,这个二极管的作用我一度认为是起保护作用的。
但是如果有了这个二极管就可以快速将电容上的电压释放,保证复位信号正确无误。
这个才是该二极管起到的真正作用。
对于msp430下面介绍一下POR(power on reset)和PUC(power up clear)信号之间的关系,POR是上电复位信号,它只在以下两个事件发生时产生:
1、芯片上电。
2、RST/NMI设置成复位模式,在RST/NMI引脚上出现低电平信号。
PUC信号是上电清除信号,POR信号的产生总会产生PUC信号,但PUC信号的发生不会产生POR信号。
产生它的事件为:
1、发生POR信号。
2、处于看门狗模式下,看门狗定时时间到。
3、看门狗定时器写入错误的安全键值。
4、RST/NMI设置成NMI模式,在RST/NMI引脚上出现低电平信号,
5、FLASH存储器写入错误的安全键值。
当因为POR或PUC信号引起设备复位后,系统的初始状态如下:
1、I/O引脚切换成输入模式
2、I/O标志位清除。
3、其它外围模块及寄存器实现初始化,
4、状态寄存器复位。
5、PC装入0FFFE处的地址值,CPU从这一地址开始执行。
MSP430单片机复位电路可以生产输出两个复位信号,分别是POR和PUC。
而这个信号所生的条件和作用都有所不同的。
从产生和条件可知,POR生产主要由两个条件产生的:1-芯片上电。
2-NMI引脚低电平生产。
看来这都是外部产生的条件。
而PUC主要由:
1-内部看门狗
2-内部POR生产
3-内FLASH写入错误
4-NMI产生低电平
看来这些生产PUC的条件大部分是由内部信号产生的。
总的来说,POR与PUC这两个信号的产生将会导至内部部分寄存器不同的复位情况。
POR和PUC两者的关系:POR信号的产生会导致“系统复位”并“产生PUC信号”。
而PUC信号不会引起POR信号的产生。
无论是POR信号还是PUC信号触发的复位,都会使MSP430从地址0xFFFE处读取复位中断向量,程序从中断向量所指的地址处开始执行。
触发PUC信号的条件中,除了POR产生触发PUC信号外,其他的豆科一通过读取相应的中断向量来判断是何种原因引起的PUC信号,以便作出相应的处理。
系统复位(指POR)后的状态为:(1)RST/NMI管脚功能被设置为复位功能;(2)所有I/O管脚被设置为输入;(3)外围模块被初始化,其寄存器值为相关手册上的默认值;(4)状态寄存器SR复位;(5)看门狗激活,进入工作模式;(6)程序计数器PC载入0xFFFE处的地址,微处理器从此地址开始执行程序。
典型的复位电路有一下3种:
(1)在RST/NMI管脚上接100K欧的上拉电阻。
(2)在(1)的基础上再接0.1uf的电容,电容的一端接地,可以使复位更加可靠。
(3)在(2)的基础上,再在电阻上并接一个型号为IN4008的二极管,可以可靠的实现系统断电后立即上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