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是今天所熟知的最古老的汉语词典,于近代著名学者马政炜整理而成,是一部古代汉语学习和研究的杰作。
它对于汉语词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如下:
一、首先,《马氏文通》系统的分配了汉语的词类,它把汉语的词类分为了四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并且,该类别下的词条还细分出更多的小词类别。
二、其次,《马氏文通》总结出汉语中多音字的不同意义,它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清晰地区分开了多义字、多义词和歧义词,促进了汉语词类研究的深入。
三、此外,《马氏文通》扩展了汉语中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它详细地解释了这些术语的实际意义,以使读者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为汉语句法规则研究指明方向。
总而言之,《马氏文通》为当今汉语词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它使学者有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加深了对汉语句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汉语词汇的分类,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议《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
贡献及影响
马氏文通是中国古代著名学者马致远创作的一部词典,它记载了汉语词汇的分类、解释、出处和音拼。
它是中国古代汉语词类研究的一部重要成果,对中国汉语词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氏文通在汉语词类研究上的贡献有三:首先,马氏文通将词类分为四种,即虚词、实词、形声词和归类词,其中虚词包括助词、连词、疑问词、副词、感叹词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形声词是指以形声为主要特征的词;归类词是指由虚词和实词构成的词类,如介词、代词等。
这是中国古代汉语词类学的重要基础,成为以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参考。
其次,马氏文通拓展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内容,将多音字、多义字等研究内容纳入汉语词类研究的范围,它不仅提出了对多音字的分类方法,而且探究了多义字的构成机制,试图从汉字的形声、偏旁、象形等特征来分析多义字的形成。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词类学的发展,使汉语词类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氏文通的理论贡献和影响,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和词典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注:此文名为“百年综说”,就内容而言说于近20年略于前80年,前80年的《文通》研究成果请参看《马氏文通读本》、《马氏文通评述》及《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
)一《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
19世纪末叶,清政府极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
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马建忠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
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文通·后序》)。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语法著作一经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语法著作的研究与评论,这种研究与评论,姑且称之为语法学批评。
百年来的中国语法学批评,几乎是以对《文通》的评论为主线的。
把这成百上千篇(部)的评论文章和著作汇集起来,真可称得上“《文通》学”了。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即使对《文通》多所指责的书或文章也都对它的价值和开创之功给予肯定。
1传统词论
传统词论是一种传统概念,最早源于春秋战国,由道家哲学家老子和墨家思想家墨子提出,它认为“词语的蕴涵量比空间大,也比时间大,”根据“一言而解”的原理,把词语称为一切物或概念的本源,后发展到汉代,历代学者对此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形成了汉英词论的一体,为多部辞书奠定了基础。
2《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是明代万历时期著名学者马擘云编著的一部辞书,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词论史著。
本书共收藏8万字,收藏词语3358个,全书繁复多变,具有丰富的词论宝藏,对其它辞书也有百家争鸣的状况,深受国外汉学家的共识。
《马氏文通》被认为是辞书史上最重要的介入著作,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传统词论文学的合集,极大地推动了汉英文学的发展。
3《马氏文通》对传统词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氏文通》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词论方面进行了积极推进。
首先,在继承方面,本书集结各学派学者的思想,收录了道家、儒家、法家和佛家等学派的著作,并建立起了规范、准确、完整的传统词论体系。
其次,《马氏文通》还发展出了一套自身的词论理论,提出了“语形之分”、“意义之调”、“真义之源”等理论,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词论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同时,《马氏文通》也对以往著作进行了改革,更新了辞书的编著格式,使结构更加清晰,使辞书更加规范、富有长远见解,对中国传统词论文学史上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孔繁丽,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简析《马氏文通》与 《新著国语文法》在词类方面的共同点○孔繁丽(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马建忠在书中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建立的词类系统是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个词类系统;1924年《新著国语文法》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诞生,黎锦熙在书中以国语白话为研究对象所建立的词类系统是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个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本文将二者在词类方面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试图呈现出汉语语法学开始阶段时词类研究的特点,为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便。
[关键词] 《马氏文通》; 《新著国语文法》; 意义; 功能; 分类标准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7)11-0117-02 1898年《马氏文通》[1](以下简称《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端。
模仿拉丁语法建构汉语语法体系的《文通》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个字类系统(即词类系统,《文通》以字称词)。
《文通》先分出“有事理可解”的“实字”和“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的“虚字”。
实字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和状字五种,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
1924年,《新著国语文法》[1](以下简称《新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
模仿英国《纳氏英文法》(Nesfied Eng 2lish gra m mar series )并参考《文通》的《新著》,建立汉语语法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新著》将词分为五类九种:实体词有名词和代词,述说词有动词和同动词,区别词有形容词和副词,关系词有介词和连词,情态词有助词和叹词。
其中实体词、述说词和区别词相当于实词,关系词和情态词是虚词。
汉语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现代人在义务教育阶段都学过外语。
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如果想要学好外语,首先要有词汇量上的积累,其次要熟悉掌握语法知识。
在近代有一位叫马建忠的学者,他曾经去法国留学,精通英、法、希腊等多国语言。
他根据自己学习外语的经验,开始研究汉语的语法规律。
并且,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纂成书,就有了这部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马建忠写这部书的初衷还不全是为了归纳总结语法知识,他想要通过分析语法,帮助大家写好文章。
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一位翻译,他需要处理大量文字稿件。
他想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帮助大家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水平。
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编写这部《马氏文通》,在1898年,这部书正式出版发行。
《马氏文通》共分10卷,前6卷介绍实词,后4卷介绍虚词。
为了帮助当时文人理解语法这个概念,马建忠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他在《马氏文通》的第一卷开篇就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概念,也提出了主语、谓语、宾语等说法。
有一点需要注意,在马建忠那个年代,他把名词称之为“名字”,也就是他在编书过程中用“字”替代了“词”。
这一点和现代说法有所不同。
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时不用标点符号,只有“句”和“读”的概念。
马建忠也分析了这两个概念,他同意古人对“句”的解释,同时对“读”提出了他的看法。
马建忠从语法学的角度分析了“读”,他认为,“读”不仅仅是喘一口那么简单,而是主句与分句之间的停顿。
这样的观点让模糊的概念有了明确定义。
《马氏文通》的最后一卷,介绍了各种句子的成分组成。
比如这个句子是主谓宾结构还是其他结构,比如一个很复杂的长句,如何划分主句和分句,再比如哪些时候哪些成分在句子中可以省略。
马建忠的目的就是想把汉语语言规范化。
都说一些经典文章如何如何好,但怎样从最根本的语法知识上去分析,还是始于马建忠。
《马氏文通》的出现,为汉语语法制定了一个大的框架,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研究语言文字的新方向。
尤其是马建忠提出了实词与虚词的划分标准,让语言文字中的基本单位“词”有了科学表述的可能。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
首先,《马氏文通》在词类分类上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马端临
根据汉语词的意义和用法,将词类分为十种:“立词”,即名词;“说词”,即动词;“将引词”,即代词;“连词”,即并列连词;“言词”,即副词;“象词”,即形容词;“假词”,即助词;“数词”,即数词;“象音词”,即拟声词;“仄名词”,即嗬字、吧字等特殊用字。
这种分
类方法,是对汉语词类进行了较系统化的概括和总结,为后世语言学研究
提供了参考。
其次,《马氏文通》对各种词类的定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马端临在书中对名词、动词、副词等词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
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给出了丰富的例子,方便读者理解和掌握。
这对于学习汉语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最后,《马氏文通》在定词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马端临提出了
“古今说法”的观点,意味着根据不同时期的用法和表达方式,对于同一
个词,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和使用。
他还提出了“就声定词”的原则,即根
据词的音韵特点,来确定它所属的词类。
这对于语言学研究来说,是一种
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整理分类、详细解释和定词法等方面。
它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作为科学的语法学的一部分,汉语的词类研究是从《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开始的。
《文通》词类理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实际影响极深,然而它又是人们指责马氏“机械模仿”的重要证据。
80年代以来在语法科学总体迅猛发展的“盛世”,词法学方面,历史却出现了与30年代极相似的状况〔1〕:否定马氏的人拿不出足以取代《文通》的词类理论,继承《文通》的人又无法根本摆脱马氏的框架。
为走出词类研究的迷谷,有必要追本寻源:究竟应如何评价《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一、为中国学术引进了语法科学的重要观念——词类
《文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语法学系统,尤其是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观念——语法学的观念,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方法,使国人看到:古老的汉语竟可以用崭新的方法来研究并指导人们使用。
马氏说小学一端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之学,“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0页,以下仅注页码)这种关于语言文字学中应有语法学地位的主张对于中国传统语言学恰恰弥补了薄弱的一环也是中心一环,确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引发了中国学人的语法学兴趣。
而词类的观念,就是这新观念的重要部分,故《文通》出版后的最初几十年,语法学界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词法研究上。
马氏引进语法学观念,是基于他对世界语言共性的研究。
人们指责他没有全面引进西方理论语言学,纯从实用出发比附“葛朗玛”,这并不符合事实。
“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已形已声之字,皆人为之也。
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12页)“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
”(9页)等等,都是透过语音文字的迥异看到人类语言深层尤其是语法上的共性及其哲学基础,此中还有他本人精通古汉语和西方古今多种语言而“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11页)的比较研究,显然已有语言类型学的萌芽了。
汉语词类在世界语言中最具特殊性,马氏对汉语与印欧语在词类上的巨大差别在《文通》中多有论述,然而他却仍将西方语法中的词类观念引进汉语研究,若非对语言本质有非凡的洞察、对汉语特点有极深的理解,单凭盲目崇信是难有这种胆略的。
在语言类型学已证明一切语言都有词类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更加佩服马氏的理论卓识。
《文通》说:“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
”(13页)等等,都已认识到汉语语法简易的特点根源于词类不借助形态因而组合极其灵活,汉语轻形式重意合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词类上。
但马氏也十分清楚:汉语的特点不但没有否定语言共性,恰恰能为语言共性所解释并在更高层次上被包涵,所以马氏断言他能“因所同而同夫所不同者”(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