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04.05 KB
- 文档页数:2
眩晕综合症的护理措施眩晕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会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不稳定,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平衡失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眩晕综合症患者,除了积极的治疗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也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眩晕综合症的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程度以及伴随症状。
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等,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因为高血压或低血压都可能导致或加重眩晕。
同时,要观察患者在眩晕发作时的姿势、步态和平衡能力,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二、心理护理眩晕的频繁发作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向患者解释眩晕的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让患者了解病情,减轻心理负担。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可以通过介绍成功治愈的病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三、生活护理1、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
保持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空气流通。
减少噪音干扰,避免突然的声响引起患者眩晕发作。
2、休息与活动眩晕发作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减少头部的转动和体位的改变。
症状缓解后,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低头、仰头动作。
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站立位,动作要缓慢,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眩晕发作。
3、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对于眩晕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对于因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患者,要限制盐分和水分的摄入,以减轻内耳的水肿。
四、症状护理1、眩晕发作时当患者眩晕发作时,立即协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
内蒙古网上申请营业执照流程在内蒙古,网上申请营业执照是一种便捷、高效的方式,可以大大节省申请人的时间和精力。
以下是内蒙古网上申请营业执照的具体流程。
首先,申请人需要登录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官方网站,注册个人账号并进行实名认证。
在注册时,需要准备好个人身份证、手机号码等相关信息。
完成注册后,申请人可以进入“营业执照申请”页面,开始填写申请表格。
在填写申请表格时,申请人需要准备好公司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名称、注册资金、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信息等。
在填写过程中,务必仔细核对所填写的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接下来,申请人需要上传相关的证明文件,如营业执照预先核准通知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
在上传文件时,需要注意文件格式和大小的要求,确保上传的文件符合规定。
完成表格填写和文件上传后,申请人需要进行在线缴费。
根据规定,申请营业执照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具体金额根据公司注册资金和经营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申请人可以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进行缴费,如网银支付、支付宝等。
缴费完成后,申请人需要提交申请表格和相关证明文件的审核。
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如发现问题会及时与申请人联系。
审核通过后,申请人可以在网上查询营业执照的办理进度,一般情况下,办理时间不会太长。
最后,申请人可以在网上下载已经办理好的营业执照,并及时办理公司的其他相关手续,如开设银行账户、申请税务登记等。
总的来说,内蒙古网上申请营业执照流程相对简单、便捷。
通过网上申请,申请人可以避免繁琐的排队等候,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需要申请营业执照的申请人有所帮助。
眩晕综合症的护理措施简介眩晕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乏力等不适感。
它可能由很多原因引起,如内耳问题、神经系统失衡、药物副作用等。
对于患有眩晕综合症的患者,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眩晕综合症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症状并改善日常生活。
护理措施1. 休息和避免过度劳累眩晕综合症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身体疲劳可能会加重眩晕症状,因此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非常重要。
若感觉眩晕加重,应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片刻。
2.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突然的体位变化可能会引起眩晕发作,尤其是从躺下或坐起的动作。
为了减少眩晕症状,患者应该缓慢地改变体位,特别是从平躺的姿势转向坐立或站立。
3. 使用助行设备患有眩晕综合症的患者可能在行走时感到不稳。
为了预防跌倒和提供额外的支持,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手杖或行走器等助行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额外的稳定性,减少摔倒的风险。
4. 注意饮食某些食物和饮料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饮食并记录可能引起症状的食物和饮料。
常见的触发物包括咖啡因、酒精、巧克力等。
减少或避免摄入这些食物和饮料可能有助于减轻眩晕症状。
5. 应对焦虑和压力焦虑和压力可能会加重眩晕症状。
患者可以通过采用一些放松技巧来减轻情绪压力,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
此外,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交流感受也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压力。
6.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对于控制眩晕症状以及改善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患者应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夜间饮酒或饮用咖啡因饮料。
7. 管理药物和治疗有些眩晕症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药物,并注意药物可能的副作用。
定期与医生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8. 避免刺激刺激物可能会加重眩晕症状。
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明亮的灯光下,避免观看快速移动的物体,如旋转木马、摩天轮等。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җ基金项目: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鲁卫函 2019 67号);高血压中医社会化管理体系的示范应用研究(J D Z X 2015105):彭伟,E -m a i l :p e n gw e i 0625@163.c o m 第一作者:韩霖,E -m a i l :h l 176********@163.c o m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җ韩霖1赵雷勇2,彭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ʌ摘要ɔ 眩晕是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其发病常涉及多个学科㊂中医适宜技术为我国传统疗法,应用历史悠久,以简㊁便㊁效㊁廉的特点被大众所认可,将中医适宜技术用于治疗眩晕,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该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ʌ关键词ɔ 中医适宜技术;眩晕;针刺;艾灸;中医特色手法;代茶饮;贴敷;刮痧;中医微创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331 眩晕是指机体因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而发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以天旋地转感较为常见㊂眩晕的病因复杂,临床诊疗常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占5%~10%,在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1]㊂中医适宜技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具有突出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具有适用范围广㊁操作方便㊁疗效好㊁安全等优点㊂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取得显著的疗效㊂本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1 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眩晕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被称作 眩 或 眩冒 ㊂‘黄帝内经“认为肝气上冲脑窍与髓海不足是导致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㊂汉㊃张仲景首次提出外感与外感误治后皆可致眩晕㊂外邪侵袭少阳经腑,与运气相合而热化,郁火上犯脑窍而发眩晕;外感误治后损伤阳气,阳气不足则无力运化水液,痰饮内生阻遏清阳致眩晕㊂朱丹溪认为眩晕多为痰火夹气虚而作,以痰火为主㊂明㊃张介宾认为眩晕的发作与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占十之八九,而痰㊁火仅占十之一二㊂‘医宗金鉴“指出跌打损伤所致的眩晕多由瘀阻脑络,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脑窍所致㊂黄健庭等[2]通过对200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发现,眩晕的病位以心㊁脾为主,病理因素中痰㊁瘀㊁风㊁气虚㊁血虚较为多见,痰瘀阻窍型㊁风痰上扰型㊁气虚痰湿型为常见的证型㊂孙莉等[3]认为心脑共主神明,脑是神明的载体,心是神明的功用体现,并提出神明失用为眩晕发病的主要病机㊂王轩烨等[4]认为眩晕久治不愈,多从单一证型向寒热错杂证型转变,并提出寒热错杂证其寒以脾肾阳虚为本,其热多为心㊁肝㊁胃郁火㊂邓振兴等[5]从 一气周流 立论,认为土运失常㊁木气升发太过所致的肝阳上亢和瘀血阻窍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㊂2 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中的应用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中医适宜技术中治疗眩晕常用的方法㊂针刺疗法相比西药治疗,具有成本低㊁不良反应小的优势㊂苏利梅等[6]从肝论治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以 飞针三法 之注射式取秦氏头皮针安神醒脑厥阴区治疗,治疗15d 后,总有效率为96.7%㊂傅敏等[7]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点刺松解手足三阳经经筋循行路线及颈肩背部等结筋病灶点,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发现在改善患者眩晕程度㊁频率㊁持续时间及复发率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嗜睡㊁疲惫㊁乏力等不良反应㊂张旭东等[8]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眩晕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5.2%,说明浮针松解肌肉浅筋膜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确疗效㊂丁成竟[9]将66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选取颈夹脊穴㊁百会㊁风池㊁率谷㊁内关㊁太冲㊁丰隆㊁行间进行常1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颈夹脊穴交叉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可促进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程度㊂除上述针刺方法外,耳针治疗眩晕也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近年来临床报道较少,且诸多针灸流派之间无统一的理论基础,因此未来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共性㊂2.2中医特色手法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眩晕主要作用于颈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纠正椎间关节紊乱,改善肌肉粘连㊁痉挛及颈间血液循环[10]㊂徐西林等[11]总结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指出根据 筋出槽 骨错缝 理论可将颈性眩晕分为4型3期,并提出急性期用整骨手法㊁缓解期重视理筋手法㊁康复期以传统导引功法针对性锻炼的治疗思路㊂宁振振等[12]选取9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推拿手法和龙氏正脊手法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表明龙氏正脊手法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㊂高新等[13]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点穴经筋疗法,对照组口服中成药眩晕宁片,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且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㊂刘再高等[14]在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观察组给予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脊柱推拿手法治疗,治疗5d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评分㊁眩晕障碍量表(D H 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枕颈交界区为颈性眩晕推拿治疗中重要的施术区域㊂上述研究的病种以颈性眩晕为主,未将其他类型眩晕患者纳入研究,且施术部位局限于颈部,研究存在局限性,且手法治疗存在二次损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治疗时应详细检查,仔细诊断,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并且对于能否从远端施以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及能否运用推拿治疗其他类型眩晕也应仔细考量㊂2.3艾灸艾灸是用燃烧艾叶所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散寒活血㊁温通郁滞气机而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㊂在眩晕的治疗中,艾灸多选用头颈部穴位㊁手足阳明经合穴㊂艾灸的热辐射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动脉循环[15-16]㊂蔡树河[17]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和药物组,分别给予艾灸镇静穴㊁百会穴及口服倍他司汀治疗,结果显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㊁药物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㊁86.2%㊁89.7%,说明艾灸镇静穴可以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不适感,临床疗效优于艾灸百会穴㊂罗文君等[18]采用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治疗组采用百会压灸及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悬起灸百会及基础治疗,结果显示压灸及悬起灸百会均可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增加脑动脉血液流速,但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说明在选用艾灸百会穴治疗眩晕时,压灸法优于悬起灸㊂孙继飞[19]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麦粒灸 中风七穴 (百会㊁风池㊁大椎㊁肩井㊁曲池㊁间使㊁足三里),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㊂目前艾灸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中以常规温灸法为主,对于脐灸㊁督灸㊁壮医药线灸等特色灸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相对不足,且艾灸存在烫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在治疗时应谨慎操作,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加强特色灸法在眩晕病中的临床应用,为探究治疗眩晕的最佳艾灸方案奠定基础㊂2.4代茶饮、中药外用贴敷中药口服是治疗眩晕的常用治疗方式,但是很多患者因中药口味欠佳或煎煮不便等原因而放弃中药治疗,中药代茶饮㊁中药外用贴敷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㊂中药代茶饮具有口味甘淡平和㊁服用方便㊁药效充分的特点㊂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性眩晕治疗中,运用钩藤菊楂茶饮方(天麻㊁山楂㊁钩藤各6g,白蒺藜㊁菊花㊁决明子㊁牛膝各3g)疗效明显,高于口服缬沙坦胶囊治疗[20]㊂中药外用贴敷可避免产生胃肠道反应,通过药物作用持续刺激穴位,从而发挥治疗作用㊂邓正明等[21]采用自拟中药外用方(天麻㊁白附子㊁磁石㊁石菖蒲㊁泽泻㊁生姜)贴敷风池㊁翳风穴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0%㊂涂巧梅[22]在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研究中,予中药穴位贴(透骨草㊁威灵仙㊁川芎㊁当归㊁天麻㊁丹参㊁三七㊁延胡索㊁葛根等)贴敷双足涌泉穴,结果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疗效显著㊂虽然中药贴敷治疗眩晕疗效确切,但是过敏体质对于敷贴和中药膏过敏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贴敷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严格筛选适用人群,避免不良事件发生㊂2.5中医微创疗法中医微创疗法以中医五体理论和运动解剖学为基础,选用特定针具,在病变部位施以2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刺㊁切㊁割㊁剥等治疗,具有损伤小㊁疗效好的特点[23]㊂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微创以颈椎局部治疗点为主㊂王刚等[24]将9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㊁局部按摩治疗㊂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㊂沈闻欣[25]通过刃针百会㊁双侧风池㊁C 2棘突及双侧旁开1c m 处㊁双侧C 1横突后结节㊁双侧C 6~7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发现刃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㊂陈柱[26]研究发现在C 4~6颈夹脊穴㊁双侧风池㊁双侧天柱㊁大椎处微创埋线能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程度㊁发作频次㊁持续时间,且疗效优于针刺治疗㊂李修鹏等[27]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拨针组㊁针刺组,拨针组在第7颈椎棘突顶点与两侧完骨穴进行松解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拨针组总有效率为100%㊂中医微创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虽然在眩晕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疗效,但相对其他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微创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存在损伤神经的风险,其治疗操作多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患者的认可度相对较低㊂因此,积极探寻合适的针具,减少操作创伤是中医微创疗法进一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㊂2.6 刮痧 刮痧是以边缘钝滑的器具蘸取介质在人体体表刮拭,使皮肤出现红色出血点,以达到行气血㊁通经络㊁和阴阳的中医特色疗法㊂研究表明,刮痧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具有提高新陈代谢㊁改善内分泌及加强神经调节的作用[28]㊂何怡等[29]在治疗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中,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66.7%,说明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较好的效果㊂丁金磊等[30]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特色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特色组采用特色整经刮痧技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刮痧治疗,结果显示特色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传统组的76.7%,且特色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改善情况均优于传统组(P <0.05),说明特色整经刮痧技术较传统刮痧更适合治疗颈性眩晕㊂目前对于单独运用刮痧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少,且疗效机制论述缺少说服力㊂在多数临床研究中,刮痧仅作为辅助治疗,其单独使用是否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探究㊂2.7 综合治疗 针刺㊁艾灸㊁中医特手色法等单独运用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有研究指出,在临床中多疗法联合使用可明显缩短眩晕患者的获效时间,且远期疗效更佳㊂研究显示,采用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治疗10d 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7%,高于传统针刺组的80.0%,说明针灸联合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传统针刺[31]㊂戴李国等[32]对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进行临床观察,观察组采用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和89.58%,且观察组随访复发率更低㊂周慧萍等[33]在颈性眩晕的诊疗中,对照组予以头穴透刺和普通针刺,试验组予以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治疗,干预后,试验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㊂李少娟等[34]研究发现,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改善D H I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且对复位后残余症状有明显疗效㊂近年来综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以中药内服与中医适宜技术结合为主,中医适宜技术的综合治疗以针灸与手法结合为多,其他适宜技术结合的报道相对较少㊂因此,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使用治疗眩晕的最佳方案㊂3 问题与展望眩晕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复杂,西医认为眩晕是包括视觉㊁位置觉㊁前庭功能障碍等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通常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常涉及多个学科专业,需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具体分析[35]㊂中医从整体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准则,认为眩晕的证候分类以虚证为主,常呈虚实夹杂之象,运用中药㊁针刺㊁艾灸㊁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㊂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的诊疗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笔者认为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涉及病种量较少,多为颈性眩晕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二是基因表达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临床研究中试验的样本较少,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㊂因此,后期应纳入更多的病种,3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进行大样本随机㊁双盲和前瞻性研究,制定统一的治疗评估标准,并将现代分子生物医学技术运用到传统医药中,进一步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使临床治疗更具有靶向性,真正揭示和突显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优势㊂参考文献[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4):402-406.[2]黄健庭,杜文兵,徐珊.眩晕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7):1398-1402.[3]孙莉,韩琦,刘寅,等.从神论治眩晕中医理论探微[J].吉林中医药,2020,40(3):312-314.[4]王轩烨,沈浩,刘红权.刘红权辨治眩晕病寒热错杂经验[J].四川中医,2019,37(3):1-2.[5]邓振兴,伍艺灵.从 一气周流 探讨眩晕病的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7-9.[6]苏利梅,潘杰.秦氏头皮针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6):58-59.[7]傅敏,吕亚南,钟维章,等.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506-5509.[8]张旭东,王霞,王晓玲,等.浮针治疗椎动脉型眩晕216例[J].武警医学,2020,31(1):64-65.[9]丁成竟.颈夹脊交叉电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2. [10]李黎,吴山,范志勇.推拿手法抗眩晕效应的量化及作用机制[J].医用生物力学,2016,31(6):562-565. [11]徐西林,张晓峰,胡海,等.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9):79-82.[12]宁振振,王林,徐志丹,等.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7):982-984.[13]高新,罗扬,吕亚南,等.点穴经筋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对照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18):2888-2891. [14]刘再高,金红姝,周亚,等.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20,35(5):250-253. [15]吴翠娟,刘芳,黄惠榕,等.灸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的M e t a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5):73-80.[16]韩园园.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艾灸治疗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9):66-68. [17]蔡树河.艾灸镇静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4):76-79.[18]罗文君,周剑宇,王正阳,等.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19:5.[19]孙继飞.麦粒灸 中风七穴 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20]沈英.钩藤菊楂茶饮加味对高血压性眩晕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653-656. [21]邓正明,张丽瑛,苏丽芳,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8-120.[22]涂巧梅.穴位贴敷在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3):198-199. [23]董福慧.中医微创技术的精准应用[J].中国骨伤,2018, 31(6):493-496.[24]王刚,傅艳倩,胡洪平,等.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0,15(18):2799-2802,2807.[25]沈闻欣.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26]陈柱.穴位埋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21.[27]李修鹏,胡丙成.拨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3):400-401. [28]丁欢,陈宇婧,李玮彤,等.刮痧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537-540. [29]何怡,潘柳英,钟小容.耳部全息刮痧在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 2021,13(8):492-494,504.[30]丁金磊,谢林,邴兴红,等. 特色整经刮痧技术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9,37(4):201-203.[31]王有宇,祝志强,殷继超,等.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60-64.[32]戴李国,何育风,黄锦军,等.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4):738-743. [33]周慧萍,刘吉昌,杨清,等.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对颈源性晕眩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6):35-37.[34]李少娟,李丽霞,陈楚云.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11):2129-2134.[35]白雅,付炜,韩军良.‘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2):150-152.(收稿日期:2022-10-14)[编辑:白晓晖]4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
头、体、窍新三联针法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讨头、体、窍新三联针法对脑中风后遗症治疗的价值。
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期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头、体、窍针刺组(新三联针组)30例和头、腹、体针刺组(三联针组)30例,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天,连续治疗6周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更佳(P<0.05)。
结论:头、体、窍针刺治疗明显优于头、腹、体针刺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头、体、窍新三联针;针灸疗法。
中风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其后遗症导致的残疾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所导致的后遗症已经成为人们所共识的一种疗效可观的治疗方案。
头、体、窍三联针法是将临床上的头针、体针、窍针的治疗作用有机整合的一种治疗方法,相较于头针、腹针、体针的三联针法,其疗程更短、奇效更快、疗效更稳定、治愈率更高,是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本文通过对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此法进行治疗对比,讨论不同针法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来源于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病区、中医康复病区和老年康复病区,入选对象为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全部病例均经过病史采集、CT或MRI明确诊断(包括脑出血后遗症与脑梗死后遗症)。
严重心肺肾疾患及感染性患者除外。
按照就诊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配到头、体、窍针组即新三联针组和头、腹、体针组即三联针组。
新三联针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2-78岁,平均63.82岁;病程最短18天,最长120天。
三联针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1-78岁,平均62.36岁;病程最短19天,最长120天。
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依据 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诊断。
眩晕的护理
【观察要点】
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性质、伴随症状、血压及脉象。
【护理措施】
1、保持环境安静、室内光线暗淡柔和,勿喧哗吵闹。
2、卧床休息避免头部转动,切勿摇动床架。
3、嘱患者勿急躁动怒,保持情绪稳定。
4、指导颈椎患者做颈椎操或给予颈椎牵引。
5、呕吐时指导患者指压内关、合谷等穴位,做深呼吸;吐剧时按医嘱给灭吐灵10mg或口服。
【健康教育】
1、眩晕发作时卧床休息,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
2、保持情绪稳定,戒思恼怒。
3、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不可擅自增减停用药物。
4、颈椎患者不宜低头过久,卧床时枕头不可过高,头部旋转动作不宜过快。
5、高血压者饮食以清淡的低盐、低脂饮食,控制饮食量,不宜过饱,忌辛辣、酒烟、浓茶、咖啡等。
久病不愈,气血亏虚者可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鱼、瘦肉等。
6、饮食调理:
(1)久病不愈,气血亏虚者可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鱼、瘦肉等。
可食母鸡黄芪汤。
(2)肝阳偏亢者,可食海蛰、芹菜、常食绿豆汤、芥菜汤等。
(3)痰浊中阻:忌食荤腥油腻生冷食物,肥胖者应适当控制食量,加强运动。
(4)肾精不足,指导节制房事,不宜过度劳累。
眩晕患者护理常规眩晕是指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
辩证: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眩晕的病因、病位、病性、病程。
2.评估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措施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弯腰、旋转等动作。
3.定期测量血压和心率。
4.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眩晕伴呕吐者将药液浓缩,或加入适量姜汁,少量频服。
6.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多食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适当控制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忌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7.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自觉配合治疗。
8.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生;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呕吐严重者,应取侧卧位,及时清理呕吐物。
三、健康教育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戴变色眼镜。
4.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5.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四、出院回访1.了解血压控制情况,是否遵医嘱坚持服药,了解药物的作用。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起居有常,注意饮食的调摄。
4.不适随诊。
眩晕—头晕头痛护理措施1.发作时护理:眩晕发作时嘱患者卧床休息,闭目养神,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
必要时加测血压,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氧气吸入。
加强巡视,发现眩晕伴有呕吐、头痛剧烈、肢体发麻、血压持续上升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做好护理记录。
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监测血压变化情况。
密切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性质、伴随症状、诱发因素以及脉象等情况。
观察有无肢麻、言语不利等中风症状。
3.环境和起居护理:①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减少陪护,限制探视。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无异味。
护理人员操作应相对集中,动作轻巧,防止过多干扰病人。
②床铺平稳,避免他人碰撞晃动。
物品放置伸手可及处,避免取物时坠床或跌倒。
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防止滑倒或绊倒。
卫生间地面设置防滑设施,并设置扶手和呼叫器。
③头晕头痛时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并抬高床头,尽量减少头部旋转动作,特别不宜突然猛转头,或突然、剧烈体位改变,防止眩晕加重或昏扑。
上厕所或外出时需有人陪伴,头晕严重者应协助其在床上大小便。
④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排便,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⑤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病情缓解后可适当运动,指导患者要根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
⑥告知患者外出不宜乘坐高速车、船,避免登高。
⑦眩晕由颈椎病引起者,睡眠时要选用合适枕头,避免长期低头据年龄及血压水平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时间、频率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避免工作,要注意保暖。
4.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指导其通过听音乐、与他人沟通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少不良情绪刺激,并指导患者掌握自我调控方法。
对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可通过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成功经验增强其信心。
5.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饮食,增加粗纤维素食物摄入,防止暴饮暴食,忌肥甘厚味,戒烟酒。
控制体重,控制总热量摄入。
做好辩证施膳。
三联疗法改善眩晕病肝阳上亢型睡眠失调患者的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3-02-21T01:32:27.799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31期作者:王朝雨秦燕陈璐方伦珠王敏[导读] 分析吴茱萸穴位贴敷加耳穴压豆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肝阳上亢型睡眠失调的疗效观察。
王朝雨秦燕陈璐方伦珠王敏乐山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目的:分析吴茱萸穴位贴敷加耳穴压豆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肝阳上亢型睡眠失调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140例眩晕病肝阳上亢型失眠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片,研究组给予吴茱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天麻钩藤饮治疗失眠症。
分别在治疗前后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分别从5个维度进行评分。
(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影响睡眠因素、安眠药物)分数越低代表维度恢复越好。
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吴茱萸穴位贴敷加耳穴压豆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可推广。
【关键词】吴茱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天麻钩藤饮;失眠症失眠为睡眠障碍的一种,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要对睡眠时间和( 或) 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功能(1)。
古人云:“一夕不卧,百日不复”失眠加重心悸、眩晕、头痛、高血压、肥胖、中风、肿瘤的风险越多人受到失眠的困扰。
目前关于失眠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干预失眠的药物治疗措施分为西医治疗和中药治疗。
西医常用药物包括二氮草类受体激动剂( BARA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但这些药物会产生宿醉效果、失眠反跳、耐受性以及成瘾性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我科使用吴茱萸穴位贴敷加耳穴压豆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失眠症治疗70例眩晕病肝阳上亢型失眠患者(2)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2年4月乐山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收治的肝阳上亢型睡眠失调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