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2)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时分配
本节共需 3 课时
本节课为第 3 课
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3)
教学目标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探索位置变化与数量变化的关系、图形位置的变化与点的坐标变化的关系.
2.能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用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
重点领会实际模型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会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难点领会实际模型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会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过程
教法摘要、学法指
导、教学设计修改问题的引入
站在中心广场,如果没有直角坐标系,即便有课本图中所示
的方格标记,人们也难以说清各景点的准确位置;在自动化生产
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直角坐标系,机械手就无法将元器件准确
插入相应的位置,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通过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中,也可以另行设
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例如,出示当地或某地旅游景点分布图,
让学生感受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探索活动
(1)在尝试说明各景点位置时,学生可能会有许多方法,
但往往难以简明、准确地表达,从而感受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必要
性和优越性.
(2)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知道:在同一问题中,可以有
多种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在不同直角坐标系中,同一点的坐
标是不同的.
例题精讲
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分别写出各顶点的坐标.
讨论:还能建立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正方形各顶点的坐标吗?
课堂练习
1.随堂演练(t展示)
2.完成课本P127页练习1、2
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课本P129第5、6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变换(二)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求三角形的面积;2: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确识别三角形的底和高,并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以及利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三角形的面积求点的坐标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是逐步让学生学会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去解决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问题。
教学设计一、知识回顾:1、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1ah(a是底,h是a这条边上的高)S△ABC=22、如图求S △ABCAC=5,AC 边上的高是点B 的纵坐标5.所以S △ABC =21×5×5=12.5。
二、新知识探究: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1,0),B (2,3),C 是x 轴上的一点,且⊿ABC 的面积是3。
求C 点的坐标。
分析题意:没有图形先要画出简要图形,大致画出A 、B 的位置。
P 是X 轴上的一点,观察图形可以知道AC 边上的高是3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AC 的长是2.结合点A 的坐标求出C 点的坐标是(1,0)或(-3,0)。
这里要采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当C 点在A 点的左边时,当C 点在A 的右边时。
解:由题意得:S △ABC =21AC.h AC=21×3×AC=3所以AC=2当C 在A 的右边时坐标是(1,0),C 在A 的左边时的坐标(-3,0)。
例2、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B 、C 的坐标分别是A(0,1),B(2,0),C(4,3)。
(1) 求⊿ABC 的面积;(2) 设点P 是坐标轴上的一点,且⊿ABP 和⊿ABC 的面积相等。
求P 点的坐标。
分析题意:(1)⊿ABC 的面积怎么去求呢?结合草图无法直接读出对应的边长和高。
《平面直角坐标系》优秀教案《平面直角坐标系》优秀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面直角坐标系》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6.1.2节平面直角坐标系又称笛卡儿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图形与数量之间的桥梁,有了它我们便可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也可以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
本章内容从数的角度刻画了第五章有关平移的内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6.1.2节平面坐标系主要是介绍如何建立平面坐标系,如何确定点的坐标和由点的坐标寻找点的位置,以及平面坐标系中特殊部位点的坐标特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把本内容分为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如何建立坐标系和在给定的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知识能力:①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系;②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坐标。
数学思考:①通过寻找确定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②通过学习用坐标的位置,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通过运用确定点坐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①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确定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索精神;②通过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渗透理想和情感的教育。
3、重难点根据本章知识内容以及学生对坐标横纵坐标书写易出错误,确定本节重难点为:重点:认识平面坐标系难点: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一、教法分析针对学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知识水平,通过科学家发现点的坐标形成的经过启迪学生思维,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及尝试练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并用肯定和激励的言语鼓舞、激励学生。
第3课时确定位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够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了解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表示方法。
3.能够根据题目描述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要素和相关符号的学习;2.点的位置表示及其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 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点的名称和位置,线段的长度等。
2.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构造方法; 3. 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表示方法。
4. 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图形的位置。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对于概念的学习要注重理解,而不仅仅是记忆。
教师需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概念。
对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表示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际练习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要注重辅助工具的使用,如纸和笔。
对于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图形的位置,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讲解,如城市规划等。
四、教学流程(一)复习1.回顾前一节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回忆点的位置和线段的长度等知识点,并通过简单题目来巩固巩固。
(二)新课展示1.引导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构造方法和相关符号。
2.演示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表示方法。
3.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实践,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确定点的位置。
(三)拓展练习1.让学生自行编写一些题目,要求将题目描述转化为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方法。
2.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理解。
五、课堂练习与巩固1.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抛出问题,让学生针对性地回答。
2.考试为期30分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描述将图形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六、教学评估本次教学的评估主要通过课堂练习和考试来进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举手提问和讨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反馈。
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保证学生的掌握程度。
第3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2)
一、导探:
1、问题情境:
(1)请在下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A(+3,+2)B(-3, -2)C(+3,-2)D(-3,+2)E(+2,+3)F(-2,-3)G(+2,-3)H(-2,+3)I(0,+4)J(+4,0)K(-4,0)L(0,-4)
点(2,-3)与(2,3)的位置特征:
点(2,3)与(-2,3)的位置特征:
(2)在下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①点A在y轴上,位于原点上方,距离原点1个单位长度;
②点B在x轴上,位于原点右侧,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
③点C在x轴上方,y轴右侧,距离每条坐标轴都是3个单位长度;
④点D在x轴下方,y轴右侧,距离x轴3个单位长度,距离y轴4个单位长度。
学习指导
感受、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在描点过程中,感受每个象限内、坐标轴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特点。
感受点到x轴的距离、到y轴的距离与点的横坐标、纵坐标的关系
不描点,你能说出这些点在坐标系内的位置吗?
只根据点的坐标,感受点与点之间的关系。
通过语言的描述,确定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2、引导发现: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有什么特征?
若点P(a,b)在第一象限内,那么
a 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
若点P(a,b)在第二象限内,那么
a 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
若点P(a,b)在第三象限内,那么
a 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
若点P(a,b)在第四象限内,那么
a 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
(2)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x 轴上的点坐标是0;
y 轴上的点坐标是0;
(3)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
坐标相同,坐标互为相反数;
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
坐标相同,坐标互为相反数;
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的横、纵坐标都为互相反数。
(4)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对于不同的两点A(x1,y1),B(x2,y2);
①若AB∥x轴,则x1x2,y1y2,
②若AB∥y轴,则x1x2,y1y2,
二、导学:
1、点M(-3,-4)在第象限,它到x轴的距离是
,到y轴的距离是。
2、若点P(a,b)在第四象限内,则a、b的取值范围是( )
A、a>0,b<0
B、a>0,b>0
C、a<0,b>0
D、a<0,b<0
3、若点A在第四象限内,且A到x轴的距离是2,到y 轴的距离是1,则点A的坐标为()
A、(2,-1)
B、(-2,1)
C、(1,-2)
D、(-1,2)
4、若点P(a-1,a+2)在x轴上,则a的值为()
A、-1
B、1
C、-2
D、2
5、已知点A(5,-3)、点B(-2,-3),则直线AB
一定()
A、垂直于x轴
B、与y轴相交且不平行
C、平行于x轴
D、与x轴、y轴都相交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草稿纸上迅速画出坐标系,确定答案。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草稿纸上迅速画出坐标系,确定答案。
4: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草稿纸上迅速画出坐标系,发现x轴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6、若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2,则点的坐标记
作,这一点在第象限。
7、若点A(m,n)在第二象限,则(n,m)在第象限。
8、点P到x轴的距离等于2,到y轴的距离等于3,并且点P在第三象限,则点P的坐标为:。
9、点P(m+3,m+1)在y轴上,则点P的坐标为:
10、线段AB=5,AB∥x轴,若点A的坐标为(-1,2),则点B的坐标为:
三、导评:
1、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点P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是6,8则点P的坐标是()
A、(6,-8)
B、(8,-6)
C、(-6,-8)
D、(-8,-6)
2、已知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横坐标是-3,且点P到x轴的距离为5,点P的坐标是:()
A、(5,3)
B、(-3,-5)
C、(-5,-3)或(5,-3)
D、(-3,5)或(-3,-5)
3、点A(-3,2)在第象限;点B(3,-2)在第
象限;C(3,2)在第象限;点D(-3,-2)在第象限;点E(0,2)在轴上次;点F(-3,0)在轴上。
4、在坐标平面内,已知点A(a,b),那么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坐标为:;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为:;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坐标为:;
5、在直角坐标系中,A点的位置是(3,-2),B点的位置是(-5,-2),则连接A、B两点所成的线段与
平行。
6、已知线段MN=4,MN∥y轴,若点M坐标为(-1,2),则点N的坐标为:。
四、导练:(以下所有题目均可用“数形结合思想”)
1、点P(-3,4)到y轴的距离是()
A、3
B、4
C、-3
D、5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0)位于()
A、第二象限
B、x轴的负半轴上
C、第三象限
D、y轴的负半轴上
3、已知点A(1,2),AC⊥x轴于C,则点C的坐标为()
A、(2,0)
B、(1,0)
C、(0,2)
D、(0,1)7:由“点A(m,n)在第二象限”你想到什么?8:数形结合
9:y轴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10:B点可在A的左方或右方(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1:由“点P在第三象限”能排除答案:。
由“点P到x轴距离是6”得到:。
2:由“横坐标是-3”可排除答案:。
从剩下答案中能否猜到答案。
为什么?
4:可假设a、b为一个具体数字,从而得到对称点坐标与原坐标关系。
或用“数形结合思想”解。
4、下列各点:A (-3,-4),B (5,2),C (-3,
2
1
), D (2,2
3),E (0,-1),F(3,0)中,
(1)位于第一象限的有: ;
(2)位于第三象限的有: ;
(3)位于x 轴上的有: 。
5、点A (2,7)到x 轴的距离为 ,到y 轴的距离为
6、若点N (a+5,a -2)在y 轴上,则N 点的坐标 为: ;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3,2),点B
的坐标为(3,2),则直线AB 与 轴平行。
8、若点P (m ,n )在第四象限,则m 0,n 0;
若点P (m ,n )在第三象限,则m 0,n 0;
9、若点P (m ,n )到x 轴的距离为4,到y 轴距离为3,且点P 在第二象限,则P 的坐标为: 。
10、已知点A (m ,n )在第四象限,那么点B (-m ,n )在第 象限。
11、已知点P 在第二象限,它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和为2,点P 的坐标可以是: (写一个即可)
12、已知点P (x ,y ),且022=+y x ,则点P 在( )
A 、原点
B 、x 轴上
C 、y 轴上
D 、坐标轴上
13、已知点A (4,0),下列哪个坐标表示的点到A 点的距
离为3。
( )
A 、(7,0)
B 、(7,0)或(1,0)
C 、(1,0)
D 、(0,7)或(0,1)
14、已知M(1,-2),N 、(-3,-2),则直线MN 与x 轴、y 轴的位置关系分别是( )
A 、垂直、垂直
B 、平行、平行
C 、垂直、平行
D 、平行、垂直
15、点P (2-a ,2a -1)到x 轴的距离为3,则a 的值为: ( ) A 、 2 B 、-2 C 、2或-1 D 、-1
16、已知线段AB=3,且AB ∥x 轴,若A 的坐标为
(-1,2),则点B 的坐标为: 。
想到y 轴上的点坐标的特点。
9、10、11:若点P 、点A 在其他三个象限上,答案又怎样。
答案不能肯定时,有两个答案的一般选2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