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423水处理微生物学2020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16.39 KB
- 文档页数:1
《微生物学》复习大纲一、考试性质微生物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是为我校招收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水平考试,选拔具有较全面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学生。
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促进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试对象为2006年起参加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微生物考试的考生。
二、考试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掌握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代谢、遗传育种等内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笔试内容包括具体实验方法等。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硕士研究生入学微生物学考试为笔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参考书《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编高教出版社《微生物工程》曹军卫马辉文编科学出版社五、试题类型1、填空题2、选择题3、是非与说明题4、名词解析5、问答题及论述题六、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第一部分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研究范畴;四大类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个体、菌落),细菌的基本形态、共同构造、特殊构造及功能,细菌的群体形态及繁殖方式;革兰氏染色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放线菌的群体特征;酵母菌的特点、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与生活史,酵母菌菌落的特点;掌握霉菌细胞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菌落特点。
熟悉:,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对它的认识,微生物学史中关键人物的贡献,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与科研生产的关系;原核生物的基本范畴(“三菌”、“三体”)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二部分病毒与亚病毒掌握:病毒的特性、病毒的典型形态构造,噬菌体繁殖的几个阶段,噬菌体效价的测定,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一步生长曲线的意义,噬菌体溶源性的概念,掌握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与防治熟悉:植物病毒,动物病毒,昆虫病毒的传播,侵染途径和意义,了解AIDS的相关知识,了解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的意义,了解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第三部分微生物的培养掌握:微生物培养基的6大要素;培养基的设计原则,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的原理与实践意义;灭菌法的种类与应用;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微生物连续培养的模式与优缺点,影响微生物生长的3要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法熟悉:微生物营养类型划分的依据和结果;高密度培养的方法和应用价值;了解控制害菌的措施;了解化学杀菌剂、消毒剂、治疗剂的种类与应用。
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10科目名称:环境工程学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参考书目:[1]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2]宁平.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高教出版社.[3]郝吉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方式:笔试总分:150分考试范围:考试包括以下部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一、水污染控制工程1.了解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水污染源和污染物。
2.了解废水处理的微生物学基础。
3. 掌握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以及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方法、原理和工艺。
4. 掌握废水的物理处理、物化处理方法原理方法。
5. 了解城市污水和典型工业废水处理常用方法与工艺流程。
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了解大气环境、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标准,各种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与汇机制。
2. 掌握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如光化学烟雾、酸雨与灰霾的形成机制与危害。
3. 掌握颗粒物、SO2、NOx和VOC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技术、工艺与特点。
4. 了解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大气复合污染的综合治理技术、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控制对策。
5. 了解全球气候变暖、低碳排放的基本概念,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等。
三、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1.掌握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和特性,了解固体废物污染途径及环境影响。
2.掌握固体废物预处理的目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掌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典型工业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方法。
样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总计25分)1. 菌胶团2. 水体自净作用3. 气浮法4. 挥发性固体5.污泥膨胀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空,总计30分)1.污泥指数SVI是衡量活性污泥的( 1)特性,其实质是指在曝气池的混合液沉淀30分钟后,每单位重量干污泥形成的湿污泥体积,其单位为( 2)。
《微生物学教程》考研大纲绪论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3.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4.了解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的内容。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掌握原核生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细菌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细菌的群体形态。
3.掌握放线菌的形态构造;放线菌的繁殖;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4.了解蓝细菌的形态构造;蓝细菌细胞的特化形式。
5.了解支原体的特点;衣原体的特点;立克次氏体的特点。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了解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以及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2.掌握酵母细胞的形态、构造、分布、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等。
3.掌握霉菌细胞的形态、构造、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4.了解蕈菌的定义、分布及发育过程。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1.掌握病毒的一般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四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2.了解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了解噬菌体与发酵工业;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应用。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掌握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
2.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和分类。
3.掌握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即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
4.掌握培养基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培养基的种类。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1.掌握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2.掌握两用代谢途径;代谢物回补顺序。
3.了解自氧微生物的CO2固定、生物固氮以及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4.掌握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5.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掌握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掌握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规律,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3.掌握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和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4.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5.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6.了解微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物理因素、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对微生物的控制。
2022年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细菌糖被的功能为:① ______、② ______、③ ______和④ ______ 等。
2、动物病毒基因组DNA转录产生的初始转录要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修饰才能成熟为功能性mRNA。
3、1分子葡萄糖底物经EMP途径产生______分子丙酮酸,______分子NADH+H+和______分子ATP。
4、在液体培养基中,放线菌常以______的方式繁殖,工业上的______ 就是利用这一方式进行增殖的。
5、霉菌产有性孢子、结构复杂的子实体称为______,其外形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6、微生物在现代生物分类系统中分别属于______界、______界、______界和______界。
7、物理灭菌因素的种类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8、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______、______、______。
9、细菌的质粒种类很多,其中接合性质粒如______,抗药性质粒如______,产细菌素质粒如______,诱癌质粒如______,诱生不定根的质粒如______,执行固氮的质粒如______,降解性质粒如______等。
10、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______,它被入侵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______,从而阻止了病毒______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二、判断题11、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机制主要是靠其芽孢和伴胞晶体。
()12、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因其是活细胞内寄生物,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故属于难养菌。
()13、肽聚糖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称作“Park”核苷酸,就是UDP-N-乙酰胞壁酸四肽。
()14、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暂时没有侵染性。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理论大纲《微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课程编号:132008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学时:总学时36、理论课学时20、实验课学时16学分:2考核方式:考察适用对象:中药专业前修课程:生物化学建议开课学期:第5学期壹、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课程是中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原理、生态分布、遗传和变异、传染免疫、分类鉴定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初步掌握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壹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以及今后利用微生物进行药物制剂的研究工作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微生物学的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授课,辅以辅导答疑和考试。
同时开设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做到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且重,以保证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在自然界的分布和作用及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工、农、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有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且在科学态度、试验技能、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获得训练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说明微生物在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和人类的密切联系。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第壹章绪论(1学时)1.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2.微生物学发展简史3.微生物学对人类的贡献4.微生物学及其分科5.微生物学和药学的关系。
6.微生物学和中医药学的关系。
本章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第二章原核微生物(3学时)第壹节细菌(2学时)1.细菌的形态和染色2.细菌细胞结构和功能3.细菌的繁殖和菌落形态4.古细菌第二节放线菌(0.5学时)1.放线菌的形态构造2.放线菌的繁殖3.放线菌的菌落特征第三节其他原核生物(0.5学时)1.蓝细菌2.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本章重点:细菌的菌体形态、结构特征本章难点:细菌细胞壁结构和革兰氏染色法机理第三章真核微生物(2学时)第壹节酵母菌(1学时)1.细胞的形态和构造2.繁殖方式和生活史3.菌落特征第二节霉菌(1学时)1.细胞的形态和构造2.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3.菌落特征本章重点:霉菌和酵母菌的菌体形态、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本章难点:真核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真核微生物的繁殖过程;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1学时)第壹节病毒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2.病毒的形态结构3.病毒的增殖第二节亚病毒1.类病毒2.拟病毒3.朊病毒本章重点:病毒粒子的形态、组成、结构及基本特征;噬菌体的类型及侵染特征;本章难点:噬菌体的侵染;噬菌体的生长曲线;溶源细胞的特点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4学时)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第壹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0.5学时)1.碳、氮源和能源2.无机盐和生长因子3.水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0.5学时)1.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型2.化能自养和化能异养型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1学时)1.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2.主动运送和基团移位第四节培养基型(1学时)1.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2.培养基的种类本章重点:微生物营养物质类型、营养型;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本章难点: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划分;营养物质吸收机制。
***微生物学》入学考试初试(复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强调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实验原理及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的掌握与运用。
1.参考教材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考试内容比例
总分100分,其中名词解释30分;单项选择20分;判断题10分;论述题40分。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等。
不但考察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程度,也重点测试学生是否了解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1。
《水处理生物学》考研复习大纲2017年9月29日修订一、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水处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水处理生物的分类、特性,掌握其营养、新陈代谢及遗传变异等生理特性;掌握环境因子对水处理中微生物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水处理生物学实验及研究方法;能综合运用生物学及水处理知识分析和解决水处理工程中相关问题。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水处理生物学》(第五版),顾夏生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群英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四、试题类型:主要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实验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篇水处理生物学基础1. 掌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生长特点;掌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了解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 掌握细菌、放线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群体特征。
3.掌握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与微型后生动物等真核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繁殖及培养特征,了解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作用。
4.掌握病毒的特征、繁殖过程,及其实验室中的控制方法。
5.熟悉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酶的作用特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掌握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掌握微生物生长特点及生长曲线,微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变异的类型,遗传工程的操作步骤。
7.掌握生态系统概念及特征,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8. 了解水生植物种类及其生长特点,了解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及生态修复原理。
第二篇污染物的生物分解与转化掌握生物对含氮有机物、不含氮有机物、无机元素的分解与转化;了解污水处理中主要微生物及其作用。
第三篇水质安全与监测了解污水中的病源微生物种类、细菌学检验标准,掌握有害生物检验、监测方法,掌握水中有害生物的控制方法。
《水处理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性质水处理微生物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包括水处理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与水污染的关系、微生物在给水排水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以及水处理微生物学实验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技能;是高等院校市政工程专业有关方向研究生必需的基础。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报考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生。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命名、特点及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原核微生物掌握细菌的形态及大小、细胞构造及功能,掌握放线菌形态结构以及丝状菌、蓝细菌的特点。
重点掌握各类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的作用。
.古菌掌握古菌的特点及其主要类群。
.真核微生物掌握真核微生物的特点及其主要类群。
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结构、藻类在水处理领域的影响。
重点掌握原生动物及微生物后生动物的特点及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病毒掌握病毒的特点及繁殖。
.微生物的生理特征重点掌握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培养基及功能、营养物质的运输。
掌握酶的概念及组成、酶的特性及作用、酶的分类及命名,影响酶活性及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固定化酶(固定化微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不同呼吸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掌握呼吸类型对废水生物处理的指导意义。
了解温度、值、渗透压、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药剂的影响。
.微生物的生长和遗传变异重点掌握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生长曲线及其在废水生物处里中的指导意义。
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半保留复制、转录、翻译、蛋白质与性状;基因重组与突变、遗传工程、遗传的中心法则、微生物驯化等。
.微生物的生态重点掌握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演替规律及其意义。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掌握微生物对有机物分解作用及有机污染物的可生化性。
了解含氮和不含氮有机物的分解,无机元素的转化。
重点掌握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及硫、铁的转换。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主要微生物掌握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活性污泥膨胀及生物处理基本要求。
水处理微生物复习提纲注意:老师说复习的时候与之相关的也要看,类似的扩展的知识也有涉及,不能以这个为准,要看笔记,以笔记为主,另外考试切记不能作弊,如发现,后果大家都懂的。
希望大家好好复习!1.荚膜2.粘液层3.菌胶团4.衣壳5.芽孢6.单纯扩散7.促进扩散8.主动运输9.基因转位10.遗传11.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最好的营养基12.真菌有哪些特点13.根据微生物与分子氧的关系将微生物分为哪三类14.核衣壳15.荚膜16.基因突变17.放线菌特征18.新陈代谢19.光合作用20.发酵21.无机盐是微生物不可缺少的一类营养物质,它有有机物中生理功能主要是什么22.生长因子23.酶的催化作用有哪些24.水体自净25.生态平衡26.DNA是如何复制的?27.促使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原因是什么?28.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有哪些区别?2烈性噬菌体30.温和噬菌体31.细胞质膜32.何谓菌落?细胞菌落有何特征?33.放线菌的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其落有何特征34.在废水生物处理中菌胶团有哪些作用?35.酵母具有哪些特点36.酶的激活作用37.酶38.辅基39.辅酶40.酶的活性中心41.酶的催化作用有那些特征42.简述酶蛋白的结构及酶的活性中心43.影响酶活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加以讨论44.即使酶浓度足够高,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映的速率并没有增加甚至受到抑制的原因是什么?45.比较运送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46.ATP的生成有哪些方式47.世代时间48.竞争关系49.互生关系50.共生关系51.拮抗关系52细菌生长曲线可粗分为哪四个时期,各时期有何特点53.影响停滞期长短的因素有哪些54.为什么常规活性污泥法不利用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而利用静止期的微生物55.驯化56.遗传57.什么是芽孢,它有何特点58.微生物有哪几种RNA,他们各有什么作用59.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60.活性污泥丝状膨胀61.土壤自净62.土壤污染63.土壤生物修复64.水体自净65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66.好氧生物膜。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
重点掌握细菌、病毒、真菌等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主要特征;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等生理知识;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等相关知识;无菌操作、消毒灭菌、菌种分离、培养等基本实验技术;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学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发酵工业物质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基本内容绪论一.要求:1. 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 微生物学概念及发展简史3. 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4. 微生物学与发酵工业的关系二.内容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微生物及其主要类群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2.微生物学的任务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微生物学的一般特点微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任务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发现微生物学的奠基微生物学的发展第一章原核微生物一.要求1.细菌的概念和基本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功能;3.细菌菌落特征及繁殖方式;4.细菌重要代谢产物的测定及应用;5.几种常见细菌的生物学特性;6.放线菌的形态构造、菌落特征;7.放线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条件;8.常见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在工业上的应用;9.其它原核微生物;二.内容第一节细菌1.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1)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胞壁、革兰氏染色法细胞膜、间体拟核细胞质、内含物2)细胞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和繖毛芽孢、伴孢晶体2.细菌的群体形态特征菌落菌苔细菌的群体在液体培养中的特征3.细菌的繁殖方式4.细菌的分类1) 细菌的分类单位2) 细菌的命名3) 细菌的分类依据4) 细菌的分类系统(伯杰氏分类系统简况)第二节放线菌1.放线菌与生活和生产的关系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3.放线菌的菌落特征4.放线菌的繁殖方式5.放线苗的代表属:放线菌属、链霉菌属、诺卡氏菌属第三节其它原核微生物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兰细菌第二章真核微生物一.要求1.真菌的概念、形态结构、菌落特征;2.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条件;3.常见的真菌;4.真菌与人类疾病的关系;5.真菌与现代发酵工业的关系;二.内容第一节酵母1.酵母菌的概念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3.酵母菌的菌落特征4.酵母菌的繁殖方式第二节霉菌1.霉菌的概念2.霉菌的形态结构3.霉菌的菌落特征4.霉菌的繁殖方式5.真、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第三节其它真核微生物第三章病毒一.要求1.病毒的特点、形态构造;2.噬菌体的定义、形态构造;3.病毒的增殖;4. 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及应用;二.内容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1.病毒的大小2.病毒的基本形态3.病毒的基本结构4.包涵体5.病毒的化学组成第二节病毒的繁殖1.病毒的繁殖过程(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2.一步生长曲线及应用第三节病毒的种类脊推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真菌病毒昆虫病毒类病毒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一.要求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用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3.培养基的配制与应用4.物质运输的方式和机理二.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微生物的营养需求2.营养物质及其功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光能自养型2.光能异养型3.化能自养型4.化能异养型第三节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简单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第四节培养基1.配制培养基的原则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一.要求1.微生物代谢的特点2.微生物发酵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4.生物固氮作用、细菌的光能自养作用和化能自养作用5.微生物代谢规律及应用技术在发酵工业、环保等方面的应用二.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1.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发酵作用2.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CO2的固定作用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关系1.常规代谢途径2.兼用代谢途径3.代谢物回补途径第三节微生物的其它代谢途径及应用技术1.生物固氮2.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合成3.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4.酶的合成、活性调节5.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要求1. 纯培养等的概念与方法2. 细菌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规律3. 消毒、灭菌的概念和主要方法4.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5. 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及其应用二.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与培养1.微生物的培养方式微生物纯培养的概念与方法微生物的常规培养方法及应用2.细菌的个体生长3. 细菌的群体生长细菌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菌的生长曲线及应用第二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温度pH值氧其他因素第三节微生物生长的控制1.微生物生长的控制因素2.微生物生长的控制方法消毒抑菌灭菌化疗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一.要求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点,诱发突变、突变率等重要概念2. 微生物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与方式3. 染色体和质粒的特性、区别4. 基因型与表型变异的区别与联系5. 常规菌种选育方法6. 常规菌种保藏方法及其优缺点二.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突变1.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点突变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2.突变的相关试验技术变量试验影印培养试验第二节微生物的遗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转变第三节菌种选育1.诱变育种2.营养缺陷型技术及应用3.重组育种4.基因工程第四节菌种保藏1.菌种保藏的概念、作用、方法2.常规菌种保藏技术低温保藏法厌气保藏法干燥保藏法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一.要求1. 微生物生态与其生态环境2. 水体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及测定方法3.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4.微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环境保护5.微生物的相关生态技术、原理在发酵工业与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二.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自然环境及分布1.土壤环境与微生物分布2.水体环境与微生物分布3.空气环境与微生物分布4.特殊环境与微生物分布5.水、气环境的细菌学检测原理、方法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微生物与自然物质循环氮素循环碳素循环硫循环2.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氧化塘法厌氧处理法第三节微生物的生物环境互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一.要求1. 传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等基本概念2. 细菌性传染的机制、抗原、抗体、补体、二.内容1.传染传染与传染病决定传染的因素与结局2.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炎症反应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3.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4.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抗原抗体反应的规律及应用现代免疫标记技术5.生物制品及其应用自动免疫生物制品被动免疫生物制品主要参考书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