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图书馆
- 格式:pdf
- 大小:13.51 MB
- 文档页数:32
浅析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筑设计在满足本身的功能的要求之外,更趋于“人性化”的设计,人们“环境心理学”的重视日益增长,在各种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
标签:图书馆设计;环境心理学引言从建筑分类来看,除了我们每天必须居住的居住空间建筑外,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公共建筑,一个公共建筑的设计是否成功,主要看它各个功能分区的划分,与流线的设计,只要人们能够在这个空间内感觉到使用很方便,心理感觉很舒适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公共建筑。
一般图书馆都是作为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是一所地区向社会以及其他地区交流的一个窗口。
接下来我就从图书馆的各个设计方面结合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来具体分析一下。
1 创造图书馆宜人的外部绿色环境在现代社会中,植物景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美丽的、令人愉悦的植物景观,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人们最求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
单株植物拥有属于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以及季相变化美等。
丛植、群植的植物能够通过不同的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之间的相互组合以及正确合理的尺度,搭配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与铺地的地形建筑物、小品等,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又可以为景观设计增添独有的色彩,能够使人在审美的同时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在图书馆周围的绿地中可以通过植物设计来达到上述要求。
植物设计能够很好的服务于人的私密生活空间,是创造人的私密空间的最好的自然因素。
在考虑人对私密性空间的需求时.建筑设计师并不一定就要设计一个彻底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
分散排列的绿树或者布局合理的绿色植物屏障就能够很好的提供给人们一个私密空间。
在完全由植物所营造的静谧空间中,读书、静坐、交谈等无疑是一件一位舒适享受的事,沉稳的特征、离心的理念,在性格上偏重于互相距离较小或不进行交流的特点。
在这样的绿地中,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周围环境的刺激、保证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不受侵犯。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二)"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第九章领地与个人空间☆§9.1领地与领地行为1.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
2.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
3.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
当空间有明确的界线,标明所属者时,犯罪率和故意破坏行为要比没有标记的地方低。
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
总之,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各个因素,使建筑能更适合人居住和活动,并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4.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动物领地性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
动物领地性的功能:⑴繁殖功能: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⑵保护功能: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⑶减少冲突的功能:领地性有利于动物避免因这种斗争而导致的伤害。
有一种现象叫做“优先居住效应”,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人类领地性应该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
⑴主要领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⑵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
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⑶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
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
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探究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作者:郭丽军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3年第12期摘要:图书馆的环境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知识信息主要来自其学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为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多科研及学习知识方面的服务,而它的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读者阅读情绪以及学习的质量。
因而,建立一个营造宜人的阅读环境及建立更人性化的阅读空间是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进行图书馆的环境心理学建设。
本文主要是针对西北地区的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应用设计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高校图书馆;应用;探析本文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西北地区的一些高校图书馆的设计进行了探析。
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大学生们营造宜人的阅读环境及建立更人性化的阅读空间。
1 关于环境心理学一部分内容的概述我们这主要研究的是关于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即建筑环境心理学,根据人们对环境的选择以及一些改善、及相应的一些心理环境的选择,从而判定他们对环境的是好或是坏的印象。
对于这样产生的环境心理资料,可以相应的进行建筑设计或是一些环境的设计;而这就是所谓的建筑环境心理学。
虽然它产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建筑物方面产生的成效是巨大的。
近几年,已经越来越受人们所重视了,不论是建筑设计者还是一些项目的决策者。
尽管现在我国的建筑环境心理学还不够完善,不仅表现在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大,而且存在较大的问题。
但是若加以提倡不断发展进步是很有效的。
2 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具体应用⑴注重高校图书馆的美观及功能。
高校图书馆建设应是是高校校内的典型建筑之一,不仅要体现高效的的文化品位也要体现其的内涵档次。
不仅在图书馆上体现现代建筑的气息,也要具有所在地区的代表性建筑的风味。
像是一般优美的环境能够满足人的视觉享受,而这也就可以给人带来那种感觉。
图书馆也应在内部给读者适应的空间应该多一点,读者一般都不免会想要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私人隐私空间;其他的像图书馆光线足,有空调——夏季清凉冬季温暖等等,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拓展知识——环境心理学福州大学图书馆1.建筑概况介绍福州大学图书馆与福州大学同步创立于1958年。
建成以来,伴随着学校的建设和开展,福州大学图书馆的根本建设和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较大的开展,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的馆藏特色并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的大中型高校图书馆。
福州大学图书馆下设旗山校区图书馆,铜盘校区图书馆,怡山校区图书馆,馆藏图书197万余册。
其中,旗山校区图书馆曾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建筑“,工程上获得过鲁班奖。
福州大学图书馆位于新校区的中心,被学校各个主要建筑物所环绕,与周围的广场、水面等共同构成学校的文化精神场所,也是各个景观轴线的交会处,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因此,方案着重处理各方面人流的聚集、穿越、保证使用的方便。
图1 图书馆外观2.环境心理学分析方案从校园空间的特色出发,借鉴福建围楼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以“庭院〞虚空间为中心的布局模式,力求创造出立体开放、多重构成的创新型图书馆核心空间形态。
建筑物的外轮廓根本为通过对角线的切割产生线性、方形的内部空间,并以围合、半围合等手段来比照强调中心空间的灵活开放,到达建筑物外实内虚的外部完整性和内部聚合性。
3.功能分析垂直的帆拱型拉膜在造型上如同一只只展翅腾飞的白鹭一般,在提供遮阳的同时,其斑驳的光影效果以及独特的空间造型也给整体空间带来了唯美的艺术享,又赋予建筑本身的结构以鲜活的生命并随一天当中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为大厅室内外都提供了变幻的魅力。
图3 垂直的帆拱形拉模结构沿玻璃幕墙依次排列的采光井灯柱,在白天是首层展览大厅的自然采光井,在夜晚又为平台提供照明。
4.结论福州大学图书馆的特点可以归结如下:1、因地制宜,巧妙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利用平台组织人流集散生成核心空间 2、图书馆既是校园的交通核心与功能核心,更是全天候的校园生活中心场所3、全天候多向开放、全方位多层次交融:核心空间的多角度阅读图书馆不单单只是一个精神意义、功能义和形式意义的象征,而更加是一个校园生活的核心空间,一个富有场所精神的中心领域。
环境心理学黄山市图书馆案例分析姓名:王京京学号:21211011037班级:12建筑学班指导教师:王瑞乐环境心理学 -黄山市图书馆案例分析黄山市图书馆坐落于风景秀美的迎宾大道南侧,毗邻徽州文化博物馆及市美术馆,规划用地10124㎡,建筑面积6850㎡。
内设少儿图书部、成人图书部、培训部、采编部、综合办公室5个服务机构。
总投资6000万元,藏书量可达49万册,首批已置纸质图书15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以及4000多种电子期刊。
1.外部空间黄山市图书馆坐落于迎宾大道南侧,毗邻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糕点博物馆及市美术馆,也是黄山机场进入黄山市的第一张名片。
这也是黄山近年来重点发展的项目“天下徽州”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之一。
黄山市图书馆坐为公共建筑,它的宗旨是服务于市民,达到解决市民阅读以及其他人员参观的需求。
图书馆的地点邻近黄山市机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在图书馆的广场,可以发现图书馆阅读的人群出行方式多为自驾或电动车。
虽然图书馆规划为“天下徽州”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徽州组成部分,但是它在功能上与需求上,未满足市民的需求。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需要开敞的空间场所、活动场地与停车场所。
黄山市图书馆的开敞空间有三处,一个是图书馆主入口,另一个为少儿图书区入口处。
而这种分布方式也有阅读人群的流线特点而决定的。
另一处为图书馆东侧区域与迎宾大道的相交处(办公入口北侧) 。
图书馆的停车场所有多处,非机动车的停放区位于本报告厅的下部以及图书馆东侧区域。
小汽车停车场则布置在图书馆的西侧与北侧。
这些地方都容易被发现,同时也不影响整体环境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2.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人根据特殊需要创造的建成环境往往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特定的名称。
因此,特定的环境一旦建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预定的丰富。
特定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使用者展示了其功能意义(包括潜在功能),人们便会发现并利用这些特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黄山市图书馆中,作为读者人群以及当地居民,可以快速准确的发现找到自己的书籍,他们体验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可以说是更关心使用功能。
校园图书馆中的环境心理学关键词:安徽大学图书馆建筑文化教育知识功能环境摘要:中国,由于图书馆发源于古代藏书楼,形成于近代公共图书馆。
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职业精神与道德传统,这就是以书明道、以书传道、以书修身、以书治国的大任精神,这种精神凝聚了图书馆职业活动的特有价值,也是古代图书馆人职业活动的道德支柱。
因此,图书馆设计者本身需要具备博览群书的经历和基于此所孕育的道德内涵,更深层次地讲,中国的图书馆建筑需要融入这个从古至今传下来的道德内涵。
尤其是在一所大学之中,图书馆建筑是一所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它也是一所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和学习氛围的缩影。
不管这个时代发展有多快,会出现什么社会心理问题,图书馆作为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也作为同学们心中知识的殿堂,它所扮演的角色依然会十分重要绪论:图书馆最初的任务是为了保护和利用人类文明的记录,促进人类文明繁衍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发展进入以信息服务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图书馆已不仅仅是搜集整理保管人类文明的载体,还向人们提供文献和参考咨询信息,同时图书馆已成为一个永久性的社会教育机构。
现代图书馆是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计算机技术把人类文明推进到了电子时代,图书馆的功能与内容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在规模上超越了以前的历史时代,更重要的是在空间布局上不断改进。
其中尤其以1933年建于美国巴尔的摩的伊诺克·普培特自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较为突出。
其平面布局突破了空间的固定分隔,以大柱网、大空间适应了为使用上的调整互换的灵活性;采用了“藏阅合一”的管理方式,大量实行开架借阅,促使传统的、截然分隔的“藏——借——阅”的三大空间解体;基本书库大大压缩或根本取消。
现代化技术、设备相继引入使用之后,更显示出这种建筑模式的优越性而取得广泛的承认。
经过逐步完善,形成了“模数化图书馆”的设计模式。
安徽大学图书馆一、基本概况:合肥属于中国中部地区,日照充足,风向以东南风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