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姑娘》背景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牧羊姑娘》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
歌曲叙述了旧时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
歌词是这样的:“‘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山上这样的荒凉,草儿是这样枯黄,羊儿再没有食粮,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
’”
歌曲《小小少年》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的主题歌,这个影片中的主人公呢是一个德国小朋友,他非常的聪明,还很爱唱歌。
他的父亲被人诬陷,被判入狱,海因策和坏人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
最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拯救了父亲。
后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G七声羽调式。
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
选材颇有新意,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题材。
后
这是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
这首歌曲4/4拍,弱起节拍,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结构。
第一、二乐句,旋律变化重复,在句尾的变化上作了六度、七度的上下跳进,旋律坚定明朗,情绪愉快,充满孩子的朝气,一下子就把主人公的性格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三、第四乐句歌曲以合唱形式出现,平行三度的和声进行,使音乐更为丰满,与前形成了对比,旋律同样是变化重复,曲调舒展而又起伏,在歌中虽然唱出了少年在成长中的烦恼,但此时此刻他仍然表达了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后。
声乐教案(四)施教时间:2011.3.29课题:《牧羊姑娘》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牧羊姑娘》是金砂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歌词是诗人邹荻帆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四十年代经由金砂谱曲后,在五十年代真正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流传。
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形式,歌词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旋律基本由上而下进行,缠绵,悠长,质朴,曲子如泣如诉充满伤感的色彩。
加以民歌小调的结合运用使歌曲听起来更加优美,流畅,感人。
进而表现了人们对牧羊姑娘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一、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对唱这一形式,理解下行旋律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二、学习并演唱歌曲《牧羊姑娘》,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状态、正确的呼吸方法、正确的咬字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三、通过演唱让学生深切感受在旧社会时人们生活的困苦,并且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情绪的把握,气息的保持和连贯【教学难点】歌曲中一字多音及符点节奏部分的演唱的准确性【教学方法】讲解,欣赏,示范,讨论,启发,【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了解缺席人数。
二、复习旧课:1、发声练习:(1)2/4 12 34 │ 54 32 │ 1 - ‖ma me mi mo mu(2)2/4 1234 5 │5432 1│1234 5432 │1 - ‖Ha a u u a u u a u a u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
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3)扩展音域训练2/4 13 35 │ 5i i5 │ 53 31 │ 1 - ‖mi ma mi ma mi ma mi方法与要求:气息均匀,母音的运行和过度都要保持在声音位置统一前提下连贯流畅。
练习提示:用闭口音mi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共鸣,声音要象一个箭头穿透前额,引起鼻腔、头腔的充分共振,并在mi的位置换开口音ma,在气息的支持下ma就在mi的位置上发出。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牧羊姑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羊姑娘》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描绘了一个牧羊姑娘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以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表现了牧羊姑娘的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二乐段则以缓慢的节奏和柔美的旋律展现了牧羊姑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歌曲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学会了识谱、唱谱和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日益提高,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
然而,四年级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引导来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可能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牧羊姑娘》,掌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牧羊姑娘》,把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2.教学难点:歌曲第二乐段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准确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3.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4.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牧羊姑娘》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2.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重点讲解第二乐段的演唱技巧;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乐段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4.展示环节:每组学生轮流演唱,展示学习成果;5.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牧羊姑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羊姑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描绘了一个牧羊姑娘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富有诗意。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此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牧羊姑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美好生活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牧羊姑娘》这首歌曲,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和音准,提高音乐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牧羊姑娘》这首歌曲,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和音准。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反复练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草原美景,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境,感受牧羊姑娘的生活。
2.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演唱,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视听结合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美妙。
4.游戏教学法: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节奏和音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草原美景图片或视频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3.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歌曲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分析难点,共同解决问题。
5.音乐游戏: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节奏和音准,提高音乐素养。
简单16步广场舞《牧羊姑娘》附分解,适合初学者【实用版】目录一、简介二、广场舞《牧羊姑娘》的创作背景三、广场舞《牧羊姑娘》的 16 步分解动作四、适合初学者的广场舞《牧羊姑娘》的学习建议五、结论正文一、简介广场舞《牧羊姑娘》是一支简单易学的广场舞,其舞蹈动作优美流畅,旋律欢快,非常适合初学者。
本文将为您提供该广场舞的 16 步分解动作,并分享一些学习建议,帮助您快速掌握这支舞蹈。
二、广场舞《牧羊姑娘》的创作背景《牧羊姑娘》这支广场舞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内蒙古大草原,以牧羊姑娘为主题,展现了草原牧羊女的美丽、勇敢和勤劳。
舞蹈中融入了许多蒙古族舞蹈元素,如提、拉、甩等,让您在跳舞的过程中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三、广场舞《牧羊姑娘》的 16 步分解动作以下是广场舞《牧羊姑娘》的 16 步分解动作,供您参考学习:1.准备动作:双脚并拢,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
2.踏步:左脚向前迈出一步,然后右脚向前迈出一步,与左脚并拢。
3.提膝:左脚向上提起,双手向上举起。
4.甩手:双手向两侧甩开,同时左脚向后迈出一步。
5.弓步: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向右侧迈出一步,呈弓步状。
6.左右摆手:双手在胸前摆动,上半身随之左右晃动。
7.踏步: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向前迈出一步,与左脚并拢。
8.转身:左脚向后迈出一步,身体向右转,右手向上举起。
9.挥手:右手向左侧挥动,左手向右侧挥动。
10.弓步: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向右侧迈出一步,呈弓步状。
11.左右摆手:双手在胸前摆动,上半身随之左右晃动。
12.踏步: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向前迈出一步,与左脚并拢。
13.转身:左脚向后迈出一步,身体向右转,右手向上举起。
14.挥手:右手向左侧挥动,左手向右侧挥动。
15.弓步: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向右侧迈出一步,呈弓步状。
16.结束动作:左脚向后迈出一步,与右脚并拢,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
四、适合初学者的广场舞《牧羊姑娘》的学习建议1.首先,您可以观看教学视频,了解《牧羊姑娘》的舞蹈风格和动作要领。
牧羊姑娘》教案一、背景介绍牧羊姑娘》是一部由___所著的巴西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富有哲理与启示的冒险旅程。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牧羊姑娘》的研究,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思考能力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牧羊姑娘》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介绍小说《牧羊姑娘》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进行小说中关键场景的解读和讨论;4.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传达的道德和哲学思想;5.进行小说的小组阅读和分享。
四、教学方法1.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阅读理解练、角色扮演等;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第二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第三步:解读小说中的关键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第四步:进行小说的小组阅读和分享;第五步:总结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每堂课结束后进行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2.定期进行与学生的个别面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理解。
六、教学资源1.《牧羊姑娘》文本;2.PPT或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安排1.每周一次课,共计8周;2.每堂课时长为60分钟。
八、扩展研究建议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巴西文学和拉丁美洲文化。
九、师资要求教师应具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
十、教学风格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
十一、教学评估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阅读理解练和写作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十二、其他注意事项教师应注意打造积极、和谐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上为《牧羊姑娘》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联系我。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双簧管与乐队《牧羊姑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羊姑娘》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双簧管与乐队曲目。
这首曲目以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牧羊姑娘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学生可以感受到双簧管的音色美和音乐的表现力,同时也能了解到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音乐欣赏和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双簧管这一乐器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介绍双簧管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双簧管与乐队的曲目《牧羊姑娘》,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
2.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通过对《牧羊姑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簧管的基本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集体演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欣赏双簧管与乐队曲目《牧羊姑娘》,理解其音乐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双簧管的基本知识,如音色、演奏技巧等。
3.难点: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聆听、讲解、示范、练习、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双簧管与乐队演奏的《牧羊姑娘》,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邀请专业双簧管演奏家进行示范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
4.学生进行集体演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双簧管的特点和音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聆听:播放《牧羊姑娘》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3.讲解:详细讲解双簧管的演奏技巧和乐队编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曲目。
4.示范:邀请专业演奏家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双簧管的演奏。
5.练习:分小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合作演奏《牧羊姑娘》片段。
四年级音乐教案《牧羊姑娘》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演唱歌曲《牧羊姑娘》。
理解歌曲的背景和主题,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学会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高、节奏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运用集体合作、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欲望。
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背景介绍:介绍歌曲《牧羊姑娘》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2 歌曲结构分析:分析歌曲的结构,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构成要素。
2.3 歌词内容解读:解读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感受歌曲的美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如伸展、转圈等,以调动学生的身体和情绪。
3.2 歌曲聆听:播放歌曲《牧羊姑娘》,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3.3 歌曲学唱: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高和节奏的正确性,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4 歌曲分析: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构成要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演唱评价: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音高、节奏、表情等方面的表现。
4.2 学生乐理知识评价:对学生所学的乐理知识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音高、节奏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4.3 学生合作能力评价: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音乐游戏:设计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游戏,如音高猜猜乐、节奏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5.2 音乐创作: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如编写简单的旋律、编配和声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3 音乐欣赏:推荐一些与《牧羊姑娘》相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比较,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秦皇岛职业技术艺术系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舞蹈作品《牧羊姑娘》的表演设计专业舞蹈表演班级 7130201姓名李霄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说明书舞蹈作品《牧羊姑娘》的表演设计系别: 艺术系专业方向: 舞蹈表演班级: 7130201学生姓名: 李霄指导教师: 张玥职称: 助教20 年月日中文摘要整篇文章主要是围绕舞蹈《牧羊姑娘》的创作背景、审美特征及风格特点来写的,通过演员肢体语言来形象生动的表现藏族女孩幽雅、细腻、明快的特点。
在整个舞蹈中充分体现了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规律地起伏颤动,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
较多的利用了藏族舞的元素,例如: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见的形象,这些动作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外的一种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
正因为藏族舞蹈艺术有特殊的舞蹈风格,才使它更加灿烂夺目。
关键词:藏族舞;牧羊姑娘;AbstractThe whole article is mainly around the dance "shepherdess"creation backgrou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to write by actor body language vivid Tibetan girls elegant, delicate, crisp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ance, fully reflec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dance, mainly in the regular ups and downs fibrillation, combination of knee laxity, and waist and hip movements formed a unique dynamic law, give people 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beauty. More use of the Tibetan dance elements. For example: loose hips, waist, bow, curved back is common image, these movements come from workers to alleviate the physical burden of self coordin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ance, with another kind of labor of each part of the body coordin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creation of art. Because Tibetan dance art has a special dance style, it makes it more brilliant.Key words;Tibetan dance; shepherd girl;目录摘要 (Ⅰ)前言 (II)一、舞蹈《牧羊姑娘》的概述 (4)(一)舞蹈《牧羊姑娘》的创作背景 (4)(二)舞蹈《牧羊姑娘》的风格特征 (4)二、舞蹈《牧羊姑娘》的表现形式及动作分析 (5)(一)舞蹈《牧羊姑娘》的表现形式 (5)(二)舞蹈《牧羊姑娘》的动作分析 (5)三、舞蹈《牧羊姑娘》的审美(一)舞蹈《牧羊姑娘》的造型(二)舞蹈《牧羊姑娘》的灯光设计结论 (7)参考文献 (8)附录 (9)前言舞蹈《牧羊姑娘》利用藏族舞蹈的元素,将牧羊姑娘这一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整个作品的动作的铺排有序,结构的设计独立,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带动观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陶醉。
牧羊姑娘创作背景故事
《牧羊姑娘》是一首由著名作曲家李泰祥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器演奏曲,也是中国音乐流行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它的创作背景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在1980年代初期,李泰祥奉命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作曲一首民族管弦乐器演奏曲。
他在寻找灵感的过程中,听到外面传来了一群牧羊人放羊的歌声。
这些歌声含蓄而深情,让李泰祥深受感动。
于是,他决定以这些歌声为灵感,创作一首表达牧羊姑娘内心世界的曲子。
他在曲中融入了很多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如马头琴、呼麦等,同时在曲子的前奏中也加入了一段模拟牧羊人放羊的声音,让整首曲子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故事感。
作品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不仅被国内的音乐爱好者喜爱,也被众多国际音乐节所邀请演出。
《牧羊姑娘》也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上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牧羊姑娘》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一,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乐曲,更寄托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和传统精神。
- 1 -。
《牧羊姑娘》背景介绍
这是一曲曾风靡全国、流传世界各地的旋律。
歌词是诗人邹荻帆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四十年代经由金砂谱曲后,在五十年代真正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流传。
创作这支曲子时,年仅19岁金砂正在当时四川巴县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
曲子如泣如诉地倾诉了对生活与知音的爱恋。
上海歌唱家喻宣萱率先一唱,倾倒无数歌迷。
民间流传开而常常被误认为是四川、青海或内蒙民歌。
前苏联、捷克、罗马尼亚等国的音乐演唱团争相演唱,日本灌制的唱片中此曲翻译为《养花姑娘》。
《牧羊姑娘》的成功在于表达出作者的绵绵情思和美好人生的向往,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特点,牧羊女的不幸与哀怨恰好表达出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的感情:“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当时,作曲的稿酬甚至不够买上一本杂志,金砂生活贫困。
这位身材瘦弱而心比天高的青年春夏秋冬都穿着一件灰布大褂。
他借给学校刻钢板、参加民歌伴奏、深宵不眠写曲挣钱,维持艰苦求学。
瘦弱的身体单薄憔悴,后不得已辍学回老家铜梁养病。
康复后发奋考入民国四川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教系学作曲。
这所学院后来迁到江南古城姑苏。
别亲抛故,出川求学的金砂,随学校继续就读,从而奠定了坚实的音乐知识基础。